卷第四十
關燈
小
中
大
,由閩入浙。
有周洪益者,蕩湖伯阮進部将也;劫肯堂于路,踉當入舟山。
總兵黃斌卿留之;斌卿無遠略,雖外緻隆禮,而凡所進言皆弗納。
不得志,栽花種竹,作「寓生居記」以見志曰:『張子以視師之役,航海就黃侯虎癡于翁洲。
侯館餘參戎之署中,有舊池台焉;張子葺治之,逾兩春秋稍成緒。
忽自咎曰:「餘何人也、茲何時也!不養運甓之神,而反躬灌園之事,餘其有狂疾哉」?偶讀「本草」寓生之木,一名績斷;則又怃然歎曰:「有是哉,是木之類餘也」!夫是木之植本也,不土而滋,有似于丈夫之志四方;其附物也,匪膠而固,有似于君子之交。
有是哉!是木之類餘也!雖然,是木之自托其生也甚微,而利天下之生也甚溥;餘安能比于斯木哉!餘也,生世寡諧,而姓名時為人指。
以故不能為有用之用,如楩、檠、栝、柏之大顯于時;而又不能為無用之用,如臃腫、拳曲之詭覆其短。
以至戴鳌三傾、檠曦再昃,疆孤撐而群撼之,蝥先登而下射之。
浸假而朝甯之上,荊棘生焉,餘因為溝斷;浸假而棄置之餘,風波作焉,餘因為梗飄;浸假而師旅之命,湯火蹈焉,餘因為槎泛。
斯時身萍世絮、命葉愁山,直委此七尺以幾幸于死之得所,而吾事畢矣;甯計海上有島、島中有廬、廬傍有囿,又有地主如黃侯舍蓋公堂下孺子榻乎!夫既适然遇之,則亦适然遇之而已。
聞之三宿桑下,竺幹氏所诃;而郭林宗逆旅一宿,無間焚掃。
餘嘗校其意趣,以為竺先生似伯夷,蓋視天下無寓非累,而是處欲袪之者也;郭先生似柳下惠,蓋視天下無寓非适,而是處欲安之者也。
今餘将空無生之累以就有道之安,則文山之牽舟住岸,其視易京、郿塢将孰險、孰夷邪?彼共榮悴于同臭之根而保貞萎于特生之幹,亦若是則已矣。
若夫死不徒死,必有補于綱常;生不徒生,必有裨于名教。
如茲木之佐俞、扁而起膏肓,則餘方以此自期、世亦以此相責,非茲言所能概也。
然而感慨系之矣』!贻書都禦史黃宗義曰:『銅盤之役,仆惡敢後!顧飄梗随流,安假黃鹄之一羽哉』!皆為斌卿擅命、不與諸軍協力發也。
無何,張名振奉魯監國至,力勸斌卿奉迎;不聽。
諸軍興問罪師,斌卿戰敗,求肯堂為救;為之上章待罪,名振等不可。
斌卿死,監國入舟山,拜東閣大學士;遂虛所居邸以為王宮。
太保沈宸荃以肯堂耆德宿望,讓為首揆,自以疾請休;肯堂獨相,進文淵閣,加太傅。
張名振之殺王朝先也,力解之而不能得;國事盡歸名振,肯堂不得有所豫。
飛書發使,每多所沮;終日咄咄,至憤恨不食。
然老成持重,中外倚之。
滃之人有将納女入宮者,聞其嘗字人,上疏谏;監國遽卻之。
邸中築雪交亭,夾一梅、一梨,花開則兩頭相接;歎謂汝應元及門下士蘇兆人曰:『此吾止水也』!兆人曰:『公死,兆人必不獨生』!嘗撫茂滋顧應元曰:『下官一線之托,其在君乎』!應元曰:『諾』;于是蓦然去披缁普陀寺。
而兆人始終相從,居二年。
辛卯(一六五一)八月,大兵至;名振奉監國搗吳淞,命肯堂留守。
城中兵六千、居民萬餘,協力堅禦。
城陷先一夕,少保禮部尚書吳锺巒至,與作永訣詞;因謂家屬曰:『毋為人辱』!比晨,集雪交亭,蟒玉南向坐;視其四姬方、周、姜、畢及冢婦沈氏(即茂滋母)、女孫茂漪并先後就缢、投水死,諸婢、仆婦之從死者複十九人。
呼茂滋曰:『汝不可死!然得全與否,非吾所能必』。
已甫引缳,家人報蘇儀部缢庑下;亟呼酒往酹之曰:『君少待我』!遂複入缳以卒;九月二日也。
中軍将林志燦、林桂掖茂滋行,甫出門而亂兵集;茂滋脫去,志燦、桂等格鬥死。
守備吳士俊、家人張俊、彭歡皆絕脰死。
茂滋尋被執,賴應元與鄞諸生陸宇燝、前戶部董德偁等救之以免。
肯堂生平以用世為學,顧未得展其所用;論者惜之。
臨難,絕命詞曰:『虛名甘載誤塵寰,晚節空愁學圃間!難賦「歸來」如靖節,聊歌「正氣」續文山。
君恩未報徒長恨,臣道無虧在克艱。
留與千秋青史筆,「衣冠」二字莫輕删』!我制府購此手迹,一老兵得以獻;賞之,曰:『吾不忍沒忠臣,非羨金也』。
竟不受。
我朝賜專谥,曰「忠穆」。
蘇兆人字寅侯,吳江諸生。
少為張肯堂弟子。
江南失守,亡命至海上,魯監國授中書舍人,進禮部主事。
嘗謂肯堂曰:『先生他日必死國事,兆人請先驅』!比江陰黃毓祺殉節,兆人和其獄中詩,有「不改衣冠可為士,誤移頭面即成魔」句;時海上諸老晨夕聚處,惟以一死相期。
舟山陷,兆人書絕命詞于襟上曰:『保發嚴臣節,扶明一死生;孤忠惟自許,義重此身輕』。
乃拜辭肯堂曰:『兆人行矣』!即缢于雪交亭之右庑。
我朝賜通谥,曰「節愍」。
汝應元字善長,華亭人。
為僧後,名行誠,字無凡;張肯堂麾下總兵官都督同知也。
少讀書,通文筆。
颀大魁碩,有勇幹,善料事。
以貧故,且與肯堂為同裡,遂服役;時年尚未二十,肯堂一見異之,曰:『此非隸役中人』!及巡撫福建,應元在幕府最荷委任;往來海上,指麾諸将。
以捕盜,積功至都司佥書;然尚侍左右,未分阃也。
乙酉(一六四五)四月,以肯堂命,奉孫茂滋同歸松江。
适南都亡,考功夏允彜倡義,吳淞總兵吳志葵故出夏門下,以麾下應之,薦紳則尚書沈猶龍、給事陳子龍、中書李待問,皆松之望也;應元遽以便宜,盡發張氏家丁、出家财為支軍一隊,與志葵合。
或駭之曰:『此大事,子何匆匆為』!笑曰:『我公志也』!于是允彜、子龍納袍笏,列拜營前曰:『斯四十年領袖東林之錢尚書所不肯為,而君為之』!應元名遂大震。
未幾師敗,仍護茂滋入閩;隆武帝知之,大喜,即授禦旗牌總兵官都督同知。
已從肯堂浮海,至舟山依黃斌卿。
适監國魯王方失浙東,叩關求援;斌卿不納。
肯堂力争,不應。
應元曰:『斌卿意叵測;請使死士刺之,奪其軍以迎監國』!肯堂曰:『危道也,汝姑止』!張名振之應松江也,應元亦踴躍欲赴。
肯堂曰:『事未可知,吾今不可一日離汝』!嘗撫茂滋,謂之曰:『我大臣,宜死國。
一線之寄,其在君乎;他日幸無忘』!曰:『謹受命』。
忽一日,大風雨;呼之,則已空閣,不知所往。
肯堂大驚,如失手足。
次日,有普陀僧入城曰:『昨有一偉男子來,腰間佩劍猶帶血痕。
忽瞙拜不可止,亟求薙度;麾之不去。
不知何許人』!其侪輩聞之,亟歸告肯堂;曰:『此必吾家應元也』!已而,以書來謝曰:『公完發所以報國,應元削發所以報公。
息壤之約,弗敢忘也』!自是遂為僧于普陀,号無凡;居茶山,築寶稱庵。
辛卯(一六五一)舟山破,肯堂阖門二十七人死之,獨命茂滋出亡。
無凡遽入城,則已失茂滋所在,乃詣轅門求葬故主。
諸帥欲斬之;提督金砺故好佛,憐其僧,以好語解之曰:『汝亦義士,然此骨非汝所得葬;不畏死邪』?無凡曰:『僧固帶頭來;願葬故主而死,雖死不恨』!金曰:『吾今許汝。
葬畢來此』!曰:『諾』。
乃殓肯堂并諸骨,為一大冢瘗之;徑詣轅門請囚。
諸帥鹹驚異,命安置太白山中。
無凡既不得自由,密遣人四出诇茂滋。
聞其羁鄞獄中;乃令同院僧之出入帥府者為金砺言:『無凡精曉禅理,可語也』。
金喜,延與語,相得甚驩;則乘間為言『茂滋忠臣裔,可矜!且孺子無足慮,乞往一視』!許之。
求出之,不得。
以合山行衆請之,又不得;請以身代,亦不得。
會鄞義士陸宇燝等以阖門四十餘口保之,茂滋乃得出;無凡又為之力請,竟得放歸華亭。
後數年,茂滋以病卒。
無凡遂終其身守張太傳墓下,老死于普陀雲。
有周洪益者,蕩湖伯阮進部将也;劫肯堂于路,踉當入舟山。
總兵黃斌卿留之;斌卿無遠略,雖外緻隆禮,而凡所進言皆弗納。
不得志,栽花種竹,作「寓生居記」以見志曰:『張子以視師之役,航海就黃侯虎癡于翁洲。
侯館餘參戎之署中,有舊池台焉;張子葺治之,逾兩春秋稍成緒。
忽自咎曰:「餘何人也、茲何時也!不養運甓之神,而反躬灌園之事,餘其有狂疾哉」?偶讀「本草」寓生之木,一名績斷;則又怃然歎曰:「有是哉,是木之類餘也」!夫是木之植本也,不土而滋,有似于丈夫之志四方;其附物也,匪膠而固,有似于君子之交。
有是哉!是木之類餘也!雖然,是木之自托其生也甚微,而利天下之生也甚溥;餘安能比于斯木哉!餘也,生世寡諧,而姓名時為人指。
以故不能為有用之用,如楩、檠、栝、柏之大顯于時;而又不能為無用之用,如臃腫、拳曲之詭覆其短。
以至戴鳌三傾、檠曦再昃,疆孤撐而群撼之,蝥先登而下射之。
浸假而朝甯之上,荊棘生焉,餘因為溝斷;浸假而棄置之餘,風波作焉,餘因為梗飄;浸假而師旅之命,湯火蹈焉,餘因為槎泛。
斯時身萍世絮、命葉愁山,直委此七尺以幾幸于死之得所,而吾事畢矣;甯計海上有島、島中有廬、廬傍有囿,又有地主如黃侯舍蓋公堂下孺子榻乎!夫既适然遇之,則亦适然遇之而已。
聞之三宿桑下,竺幹氏所诃;而郭林宗逆旅一宿,無間焚掃。
餘嘗校其意趣,以為竺先生似伯夷,蓋視天下無寓非累,而是處欲袪之者也;郭先生似柳下惠,蓋視天下無寓非适,而是處欲安之者也。
今餘将空無生之累以就有道之安,則文山之牽舟住岸,其視易京、郿塢将孰險、孰夷邪?彼共榮悴于同臭之根而保貞萎于特生之幹,亦若是則已矣。
若夫死不徒死,必有補于綱常;生不徒生,必有裨于名教。
如茲木之佐俞、扁而起膏肓,則餘方以此自期、世亦以此相責,非茲言所能概也。
然而感慨系之矣』!贻書都禦史黃宗義曰:『銅盤之役,仆惡敢後!顧飄梗随流,安假黃鹄之一羽哉』!皆為斌卿擅命、不與諸軍協力發也。
無何,張名振奉魯監國至,力勸斌卿奉迎;不聽。
諸軍興問罪師,斌卿戰敗,求肯堂為救;為之上章待罪,名振等不可。
斌卿死,監國入舟山,拜東閣大學士;遂虛所居邸以為王宮。
太保沈宸荃以肯堂耆德宿望,讓為首揆,自以疾請休;肯堂獨相,進文淵閣,加太傅。
張名振之殺王朝先也,力解之而不能得;國事盡歸名振,肯堂不得有所豫。
飛書發使,每多所沮;終日咄咄,至憤恨不食。
然老成持重,中外倚之。
滃之人有将納女入宮者,聞其嘗字人,上疏谏;監國遽卻之。
邸中築雪交亭,夾一梅、一梨,花開則兩頭相接;歎謂汝應元及門下士蘇兆人曰:『此吾止水也』!兆人曰:『公死,兆人必不獨生』!嘗撫茂滋顧應元曰:『下官一線之托,其在君乎』!應元曰:『諾』;于是蓦然去披缁普陀寺。
而兆人始終相從,居二年。
辛卯(一六五一)八月,大兵至;名振奉監國搗吳淞,命肯堂留守。
城中兵六千、居民萬餘,協力堅禦。
城陷先一夕,少保禮部尚書吳锺巒至,與作永訣詞;因謂家屬曰:『毋為人辱』!比晨,集雪交亭,蟒玉南向坐;視其四姬方、周、姜、畢及冢婦沈氏(即茂滋母)、女孫茂漪并先後就缢、投水死,諸婢、仆婦之從死者複十九人。
呼茂滋曰:『汝不可死!然得全與否,非吾所能必』。
已甫引缳,家人報蘇儀部缢庑下;亟呼酒往酹之曰:『君少待我』!遂複入缳以卒;九月二日也。
中軍将林志燦、林桂掖茂滋行,甫出門而亂兵集;茂滋脫去,志燦、桂等格鬥死。
守備吳士俊、家人張俊、彭歡皆絕脰死。
茂滋尋被執,賴應元與鄞諸生陸宇燝、前戶部董德偁等救之以免。
肯堂生平以用世為學,顧未得展其所用;論者惜之。
臨難,絕命詞曰:『虛名甘載誤塵寰,晚節空愁學圃間!難賦「歸來」如靖節,聊歌「正氣」續文山。
君恩未報徒長恨,臣道無虧在克艱。
留與千秋青史筆,「衣冠」二字莫輕删』!我制府購此手迹,一老兵得以獻;賞之,曰:『吾不忍沒忠臣,非羨金也』。
竟不受。
我朝賜專谥,曰「忠穆」。
蘇兆人字寅侯,吳江諸生。
少為張肯堂弟子。
江南失守,亡命至海上,魯監國授中書舍人,進禮部主事。
嘗謂肯堂曰:『先生他日必死國事,兆人請先驅』!比江陰黃毓祺殉節,兆人和其獄中詩,有「不改衣冠可為士,誤移頭面即成魔」句;時海上諸老晨夕聚處,惟以一死相期。
舟山陷,兆人書絕命詞于襟上曰:『保發嚴臣節,扶明一死生;孤忠惟自許,義重此身輕』。
乃拜辭肯堂曰:『兆人行矣』!即缢于雪交亭之右庑。
我朝賜通谥,曰「節愍」。
汝應元字善長,華亭人。
為僧後,名行誠,字無凡;張肯堂麾下總兵官都督同知也。
少讀書,通文筆。
颀大魁碩,有勇幹,善料事。
以貧故,且與肯堂為同裡,遂服役;時年尚未二十,肯堂一見異之,曰:『此非隸役中人』!及巡撫福建,應元在幕府最荷委任;往來海上,指麾諸将。
以捕盜,積功至都司佥書;然尚侍左右,未分阃也。
乙酉(一六四五)四月,以肯堂命,奉孫茂滋同歸松江。
适南都亡,考功夏允彜倡義,吳淞總兵吳志葵故出夏門下,以麾下應之,薦紳則尚書沈猶龍、給事陳子龍、中書李待問,皆松之望也;應元遽以便宜,盡發張氏家丁、出家财為支軍一隊,與志葵合。
或駭之曰:『此大事,子何匆匆為』!笑曰:『我公志也』!于是允彜、子龍納袍笏,列拜營前曰:『斯四十年領袖東林之錢尚書所不肯為,而君為之』!應元名遂大震。
未幾師敗,仍護茂滋入閩;隆武帝知之,大喜,即授禦旗牌總兵官都督同知。
已從肯堂浮海,至舟山依黃斌卿。
适監國魯王方失浙東,叩關求援;斌卿不納。
肯堂力争,不應。
應元曰:『斌卿意叵測;請使死士刺之,奪其軍以迎監國』!肯堂曰:『危道也,汝姑止』!張名振之應松江也,應元亦踴躍欲赴。
肯堂曰:『事未可知,吾今不可一日離汝』!嘗撫茂滋,謂之曰:『我大臣,宜死國。
一線之寄,其在君乎;他日幸無忘』!曰:『謹受命』。
忽一日,大風雨;呼之,則已空閣,不知所往。
肯堂大驚,如失手足。
次日,有普陀僧入城曰:『昨有一偉男子來,腰間佩劍猶帶血痕。
忽瞙拜不可止,亟求薙度;麾之不去。
不知何許人』!其侪輩聞之,亟歸告肯堂;曰:『此必吾家應元也』!已而,以書來謝曰:『公完發所以報國,應元削發所以報公。
息壤之約,弗敢忘也』!自是遂為僧于普陀,号無凡;居茶山,築寶稱庵。
辛卯(一六五一)舟山破,肯堂阖門二十七人死之,獨命茂滋出亡。
無凡遽入城,則已失茂滋所在,乃詣轅門求葬故主。
諸帥欲斬之;提督金砺故好佛,憐其僧,以好語解之曰:『汝亦義士,然此骨非汝所得葬;不畏死邪』?無凡曰:『僧固帶頭來;願葬故主而死,雖死不恨』!金曰:『吾今許汝。
葬畢來此』!曰:『諾』。
乃殓肯堂并諸骨,為一大冢瘗之;徑詣轅門請囚。
諸帥鹹驚異,命安置太白山中。
無凡既不得自由,密遣人四出诇茂滋。
聞其羁鄞獄中;乃令同院僧之出入帥府者為金砺言:『無凡精曉禅理,可語也』。
金喜,延與語,相得甚驩;則乘間為言『茂滋忠臣裔,可矜!且孺子無足慮,乞往一視』!許之。
求出之,不得。
以合山行衆請之,又不得;請以身代,亦不得。
會鄞義士陸宇燝等以阖門四十餘口保之,茂滋乃得出;無凡又為之力請,竟得放歸華亭。
後數年,茂滋以病卒。
無凡遂終其身守張太傳墓下,老死于普陀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