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四十

關燈
武帝優诏答之,以右副都禦史召。

    未幾,閩中亦破,與諸弟避至福清,展轉文石、海壇之間。

    米不可得,食麥;麥不可得,食薯;薯亦不可得,則采其枯者屑之。

    拾青茆作薪;嘗夜涉絕谷,足盡裂。

    無已,則祝發為僧;漸有從之問學者,賴其修脯以給。

     明年丁亥(一六四七),鄭彩扈監國至鹭門,來往諸島,禡牙舉事。

    六月,駐琅江;肅樂入觐,監國大喜。

    時從亡諸臣在側者,熊汝霖、馬思理、孫延齡。

    思理位汝霖上,同直閣;延齡即嘉績子,年尚少。

    彩自署兵部;及肅樂至,推以自代。

    肅樂泣陳無功,請以侍郎行部事;不許。

    因疏言:『兵部之設,所以統理群帥,歸其權于朝廷。

    今雖未能盡複舊制,然當申明約束,使臣得行其法,不相淩辱,可乎?國家多難,大帥往往揜敗為功;江幹王之仁報捷諸書,其餘習也。

    臣願海上諸臣持「勿欺」二字以事主上,可乎?臣在化南,有感臣忠義願攜赀來投者、有願奪降臣家财以充饷者,聚之可數百人;臣亦不敢私以自衛。

    藩臣入關,當驅臣兵為先鋒。

    但願諸将稍存部臣體統,一切争兵并船不相加遺以為朝廷羞,可乎?叙功之舉,往往及官而不及兵,誰肯緻死!臣請凡兵有能獲級奪馬者,竟授守、把等官,可乎』?又言:『近奉明旨,江上之師病在不歸于一。

    今宜以建國公彩為元戎,登壇錫命。

    平夷、閩安、蕩湖諸鎮,此建國之左右手;令其選擇偏裨,或為先鋒、或為殿後,合而為一,弗令異同。

    其次則編定什伍,弗令雜然而進、雜然而退,孟浪以戰』。

    并得旨允行。

    又疏言:『主上允臣前疏,委任建國,則兵出于一矣。

    複命建國合挑各營之兵,選其健者。

    請自今以往,停止一切封拜;懸一印,令于衆曰:「有能為建國所挑之兵為先鋒立功者,不論守、把等官,竟與挂印」。

    如此,則奇傑之人至矣。

    或謂各藩私兵安肯令挑;即令各藩自挑敢死善戰之士各為一營,各懸一印,令曰:「有能将本營所挑之兵立功者,竟與挂印」。

    可邪否邪』?監國以為然。

    于是兵威頓振,連下興化、福清、連江、長樂、羅源三十餘城。

    侍郎林汝翥、禦史林垐皆起兵以應,金聲桓部将郭天才以所部援閩亦來降;遂圍福州。

    故太仆卿劉沂春、廣東糧道吳锺巒時皆隐遯,疏乞召用;得旨:『以沂春為右副都禦史、锺巒通政使』。

    二人猶不起,肅樂贻以書曰:『時平則高洗耳、世亂則美搴裳;司徒女子猶知君父,東海婦人尚切報雠。

    嗟乎!公等忍負斯言』!二人始翻然就道。

    由是,閩中遺臣無不出矣。

    福州之敗,請恤宗臣統璇、諸将葉儀等。

    監國之初至閩也,招讨朱成功修浙中頒诏之怨,待以寓公禮而不稱臣,仍稱隆武三年;肅樂奏頒明年「戊子監國三年曆」,海上遂有二朔。

    肅樂嘗與成功書,獎其忠義、勉以恢複,故成功不為忤;監國始愧歎,知前此江上之謗非有貳也。

     戊子(一六四八),監國次閩安;肅樂請立史官紀事。

    尋晉東閣大學士兼吏部尚書,四疏力辭,不許;乃與馬思理、林正亨同入直。

    時鄭彩恣橫,連害熊汝霖、鄭遵謙,逆節大着。

    肅樂每日系艍于駕舟之次,票拟章奏,即其中接見賓客;封進後,則牽船别去。

    彩初與肅樂頗相睦,自汝霖死,并疑之。

    先是,隆武帝殂,其将總兵官塗登華尚守福甯,督輔劉中藻移兵攻之。

    登華欲降未決,謂人曰:『豈有海上天子、舟中國公』?肅樂曉之以書曰:『将單獨不聞南宋之末二帝并在海上,文、陸并在舟中,後世卒以正統歸之;而況不為宋末者乎!今将軍死守孤城,以言乎守義,力已盡也;以言乎保身,策未善也。

    據沸鼎以稱安、巢危林而自得,何計之左邪』!登華遂詣鄭彩降。

    彩使私人守之;中藻愠不可,彩翻掠其地。

    肅樂與中藻書,不直彩。

    彩使人刺得之,恨甚,以為樹外援圖己;朝見之次,辄故誦書中語。

    肅樂向有血疾,至是憂憤交至。

    而彩自知為同列所惡,不複協力,逍遙海上;連江失守。

    肅樂聞之,以頭觸枕祈死,血疾大動,因絕粒;監國賜藥,亦不肯進。

    六月五日,卒于琅江;年四十三。

    訃聞,監國震悼,辍朝三日;親制文,賜祭九壇。

    贈太保、吏部尚書,谥「忠介」。

    我朝賜通谥,曰「忠節」。

     肅樂少時,嘗夢日堕其手,扶之稍稍上,終不支,漸小漸晦,心異之;竟以盡瘁卒。

    遺命以部郎章服殓。

    子兆恭,蔭尚寶丞;弟禦史肅圖、檢讨肅範挈之依劉中藻于福安。

    城陷,肅範死之,肅圖以兆恭走舟山。

    庚寅(一六五○)六月,兆恭亦卒。

    又七年,弟推官肅典死。

    又一年,弟職方肅遴死。

    外舅董光遠嘗參幕府事,肅樂家被籍,自破其家為輸饷;既聞入海,自經死。

    鄞多忠義士,而錢氏父子、兄弟、翁婿并死海上,旅榇飄泊尢可感。

    肅樂殁後六年,故相葉向高孫進晟、海甯職方姚翼明為乞地黃蘗山僧隆琦而葬焉。

    着有「正氣堂集」、「越中集」、「南征集」;亂後多不存。

    諸弟惟肅範、肅遴、肅典、肅繡、從弟光繡最着,并附傳焉。

     肅範字錫九,肅樂之第五弟也。

    受經于兄,尤工書。

    肅樂起兵,諸弟之從軍者,監國并授監紀;肅樂辭不受。

    江防潰,偕之浮海而南。

    時監國從臣缺略,诰敕文字多出肅範手。

    已肅樂請置史官紀起居,大學士馬思理請以肅範為之;授檢讨。

    肅樂殁後,諸子弟或之瑞安、或之舟山,未去者亦避地秦川、長水之間,遵遺命也;而肅範與第四兄禦史肅圖,獨徘徊未去。

    或問之;曰:『行者全宗、止者報國,不相背也』。

    大學士劉中藻遣人來迎,親友以王師已定閩地、福安必不保,勸肅範毋往;不聽。

    竟偕肅圖挈肅樂子兆恭赴約,中藻奏兼兵科給事中。

    未幾,長圍四合,助中藻城守凡六閱月,戰屢勝;王師乃不複傅城,築栅以守之。

    肅圖先時出城募兵,缒使入問;肅範複書曰:『吾兵猶利,足以一戰;但枵腹枕戈,勢焉能久!城中望援,以刻為歲。

    南向望草飛塵起,謂此援兵來也;聞風聲鶴唳,謂此援兵來也。

    而卒寂然,吾惟以一死待之而已』!城陷,望百辟山歎曰:『此宋少帝入海處也』!投缳,未絕;被執,不屈死。

    仆張貴殉焉。

    肅圖複挈兆恭走舟山;無何,兆恭亦卒。

    肅圖還裡幾三十年,始舉一子,以為肅樂後;名之曰浚恭。

    又數年,有遊僧至鄞,冒稱肅範;叩之,語不符,乃遁。

    而焦甲者在圍城中親見肅範死狀甚悉,浚恭乃行招魂禮以葬焉。

     肅遴字兼三,肅樂第七弟;肅典字葉虞,第九弟也。

    甲午(一六五四),張煌言以定西侯張名振軍入長江;二人間道赴之,煌言倒屣迎曰:『段文鴦邪、江子四邪?尊兒為不死矣』!師退,肅遴歸。

    乙未(一六五五),複至海上;時複潛行中土,結内應。

    丙申(一六五六),大兵再下滃洲;二人先驅入海以告,中途為追兵所執,肅典死焉。

    時同祖兄弟有通籍我朝者,恐肅遴出入焦原為家門累,頗相齮龁;無已,複挈眷之昆山,思得間為入海計。

    己亥(一六五九),煌言再入長江;又從之。

    兵敗,相失;流轉太倉、嘉定間,怏怏不自得。

    一日嘔血數鬥,大呼不絕死;年僅三十也。

     肅繡字文卿,肅樂第八弟;世稱之為錢八将軍。

    錢氏以簪纓、禮樂着,肅繡獨能射虎命中。

    飲酒可數鬥,飲愈醉、膽愈壯,仰天振纓,意氣橫舉。

    肅樂起兵,其同産弟之從軍者四、從子一;又族弟二,曰肅文、肅度。

    忽于衆中見肅繡仗策請自效,以其年少恃勇,恐至蹉跌,遏之不許列名;乃變姓名,注籍諸将幕下。

    肅樂誓師,始見之;駭曰:『汝必欲随征邪』?江上出戰,為先鋒;浮白大呼,挺矛直前。

    嘗中利刃,腸出不及納;一手攬之、一手格鬥不止,卒連斫二人仆地,始還營。

    一軍皆大驚,而意氣自若,若無傷。

    其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