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難功臣錄
關燈
小
中
大
輔仁皇居守。
時姚廣孝奉命輔居守,有腹心之寄,姚素不習兵事,與公議多不合。
會南兵圍城,仁皇于軍旅調度,恒從公言,城中文武之臣兢進曰:顧成南将,其中叵測,不可專任。
然公所言,皆合機會,用皆有效。
數命公出将兵,固辭,使臣侍左右,日陪論議,得效尺寸足矣。
賜公甲冑、刀劍、弓矢,皆不受。
南兵數圍城,卒以敗去者,多用公謀也。
後封鎮遠侯。
【見楊士奇撰墓碑。
】 李彬,濟川衛指揮佥事。
洪武辛未,從穎國公征北虜,累有擒獲。
太宗皇帝居潛,聞其骁雄,召見與語,奇之,遂隆眷注。
後領兵駐劄廣昌,靖難兵舉公為前鋒,首率兵攻克薊州,進指揮同知。
攻克雄縣、漠州,進都指揮佥事。
巳而戰真定,拔永平,下太甯,刬壩上,取廣昌。
明年,鏖白溝,攻濟南,進都指揮同知。
其冬,破滄州。
明年,拆敵單橋,擊衆藁城,追奪順德,畧地定州,進都督佥事。
冬,戰楊村,中傷,俾還北平,輔世子居守。
上既正位宸極,命護中宮至京,封豐城侯。
【見倪謙所撰傳。
】 孫岩既引年緻政,而以子亨代。
己卯,太宗舉義靖難,以公宿将知兵,特起守通州。
是歲,南兵大至,城圍數周,起土山臨城,攻西門,毀樓堞,公率衆極力捍禦,城賴以完。
未幾,兩軍合戰,公操戈身先士卒,大呼陷陣,士氣争奮,追奔逐北,斬馘不可勝紀,得饋運船三百餘艘,資糧無算,以功升指揮佥事,保鎮通州。
辛巳,兵複至,攻城益急,公勵将士登城力戰,矢石雨下,敵乃退走,升都指揮佥事。
壬午春,南将平安督遼東兵十餘萬逼城,公語将佐曰:彼衆我寡,若城守不出,是示弱也,不若及其始至而擊之,彼必敗亡。
乃率敢死士數百犯其鋒,而城上亦合勢大呼,安衆大潰,自是無複來攻者。
後封應城伯。
【楊榮撰神道碑。
】 陳珪,燕山中護衛副千戶。
洪武三十二年七月内攻,奪九門。
九月從征雄縣,取漠州,擊真定,援永平,升本衛指揮。
巳而攻大甯,戰壩上,升都指揮佥事。
三十三年攻海洋,克免耳山。
三十四年破楊村,大戰通州,升中府督佥。
三十五年拔薊州,追敗東軍于别山,遂留守北平。
劉中孚,大興縣生員。
洪武三十二年,被選守安定門中心敵台。
當年入王府辦事。
庚辰三月,差往保定招撫人民,督運糧儲。
辛巳,差同内官石童守通州。
八月,東軍臨城,中孚與陳珪等出東門外截殺,全勝而還。
徐忠,以濟陽衛指揮佥事鎮北平。
日從義旗克密雲、雄縣、真定、永平、大甯。
還戰鄭村壩,取廣昌、薊州。
戰白溝河,進攻濟南。
克滄州,大戰東昌及夾河。
攻彰德及攻西水寨,克東阿、東平、汶上。
大戰靈璧,遂從渡淮及江,至京師。
以功封永康侯。
薛祿,以戎伍從攻薊州、遵化,援密雲,攻雄縣,追敵漠州,戰真定,生摛敵左副将軍、驸馬都尉李堅,升燕山右護衛指揮佥事。
從援永平,下大甯、富峪、會州、寬河。
時南兵巳圍北平城,祿還,先遇其哨騎,薄戰,敗之。
車駕繼至,從戰鄭材壩,敵大敗,升指揮同知。
從克廣昌、蔚州,攻大同,率兵前哨,獲敵人馬。
遂從南征,大戰白溝河,追奔至濟南,升指揮使。
從克滄州,大戰東昌,祿以五十騎前哨,遇敵兵數百,與戰,敗之,獲馬三十餘匹。
敵悉衆來追,複奮戰,大敗之。
敵伏兵以邀旋師,皆擊走之。
從戰夾河,大捷。
戰滹沱河,右軍力屈,祿率衆馳赴之,出入敵陣,數十合戰,敵敗走,追至夾河,斬首無算。
明日,戰單家橋,祿馬蹶,為敵兵所得,拔刀斬敵兵,複上馬督戰,遂敗敵将平安軍。
以次攻下順德、大名、彰德。
及攻西水寨,生摛敵都指揮一人,斬獲尤多。
從攻東阿、東平、汶上,皆下之。
繼戰淝河、大店、小河、汴堤、靈璧,遂渡淮渡江,入京師。
後封陽武侯。
【楊士奇撰墓碑。
】 陳賢,以護衛指揮佥事攻奪九門,從克雄縣、漠州。
其年冬,升北平都司佥事。
巳而援永平,敗敵于海灘,退敵于塔河,解通州之圍。
三十四年十月,升右府督佥。
三十五年,仍居守于北。
陳宣字彥純,合肥人,以都督率兵具舟迎濟,上正大統,錄功封平江伯。
【見楊士奇撰神道碑。
】 吳中,為大甯都司經曆,太宗師至大甯,公以衆
時姚廣孝奉命輔居守,有腹心之寄,姚素不習兵事,與公議多不合。
會南兵圍城,仁皇于軍旅調度,恒從公言,城中文武之臣兢進曰:顧成南将,其中叵測,不可專任。
然公所言,皆合機會,用皆有效。
數命公出将兵,固辭,使臣侍左右,日陪論議,得效尺寸足矣。
賜公甲冑、刀劍、弓矢,皆不受。
南兵數圍城,卒以敗去者,多用公謀也。
後封鎮遠侯。
【見楊士奇撰墓碑。
】 李彬,濟川衛指揮佥事。
洪武辛未,從穎國公征北虜,累有擒獲。
太宗皇帝居潛,聞其骁雄,召見與語,奇之,遂隆眷注。
後領兵駐劄廣昌,靖難兵舉公為前鋒,首率兵攻克薊州,進指揮同知。
攻克雄縣、漠州,進都指揮佥事。
巳而戰真定,拔永平,下太甯,刬壩上,取廣昌。
明年,鏖白溝,攻濟南,進都指揮同知。
其冬,破滄州。
明年,拆敵單橋,擊衆藁城,追奪順德,畧地定州,進都督佥事。
冬,戰楊村,中傷,俾還北平,輔世子居守。
上既正位宸極,命護中宮至京,封豐城侯。
【見倪謙所撰傳。
】 孫岩既引年緻政,而以子亨代。
己卯,太宗舉義靖難,以公宿将知兵,特起守通州。
是歲,南兵大至,城圍數周,起土山臨城,攻西門,毀樓堞,公率衆極力捍禦,城賴以完。
未幾,兩軍合戰,公操戈身先士卒,大呼陷陣,士氣争奮,追奔逐北,斬馘不可勝紀,得饋運船三百餘艘,資糧無算,以功升指揮佥事,保鎮通州。
辛巳,兵複至,攻城益急,公勵将士登城力戰,矢石雨下,敵乃退走,升都指揮佥事。
壬午春,南将平安督遼東兵十餘萬逼城,公語将佐曰:彼衆我寡,若城守不出,是示弱也,不若及其始至而擊之,彼必敗亡。
乃率敢死士數百犯其鋒,而城上亦合勢大呼,安衆大潰,自是無複來攻者。
後封應城伯。
【楊榮撰神道碑。
】 陳珪,燕山中護衛副千戶。
洪武三十二年七月内攻,奪九門。
九月從征雄縣,取漠州,擊真定,援永平,升本衛指揮。
巳而攻大甯,戰壩上,升都指揮佥事。
三十三年攻海洋,克免耳山。
三十四年破楊村,大戰通州,升中府督佥。
三十五年拔薊州,追敗東軍于别山,遂留守北平。
劉中孚,大興縣生員。
洪武三十二年,被選守安定門中心敵台。
當年入王府辦事。
庚辰三月,差往保定招撫人民,督運糧儲。
辛巳,差同内官石童守通州。
八月,東軍臨城,中孚與陳珪等出東門外截殺,全勝而還。
徐忠,以濟陽衛指揮佥事鎮北平。
日從義旗克密雲、雄縣、真定、永平、大甯。
還戰鄭村壩,取廣昌、薊州。
戰白溝河,進攻濟南。
克滄州,大戰東昌及夾河。
攻彰德及攻西水寨,克東阿、東平、汶上。
大戰靈璧,遂從渡淮及江,至京師。
以功封永康侯。
薛祿,以戎伍從攻薊州、遵化,援密雲,攻雄縣,追敵漠州,戰真定,生摛敵左副将軍、驸馬都尉李堅,升燕山右護衛指揮佥事。
從援永平,下大甯、富峪、會州、寬河。
時南兵巳圍北平城,祿還,先遇其哨騎,薄戰,敗之。
車駕繼至,從戰鄭材壩,敵大敗,升指揮同知。
從克廣昌、蔚州,攻大同,率兵前哨,獲敵人馬。
遂從南征,大戰白溝河,追奔至濟南,升指揮使。
從克滄州,大戰東昌,祿以五十騎前哨,遇敵兵數百,與戰,敗之,獲馬三十餘匹。
敵悉衆來追,複奮戰,大敗之。
敵伏兵以邀旋師,皆擊走之。
從戰夾河,大捷。
戰滹沱河,右軍力屈,祿率衆馳赴之,出入敵陣,數十合戰,敵敗走,追至夾河,斬首無算。
明日,戰單家橋,祿馬蹶,為敵兵所得,拔刀斬敵兵,複上馬督戰,遂敗敵将平安軍。
以次攻下順德、大名、彰德。
及攻西水寨,生摛敵都指揮一人,斬獲尤多。
從攻東阿、東平、汶上,皆下之。
繼戰淝河、大店、小河、汴堤、靈璧,遂渡淮渡江,入京師。
後封陽武侯。
【楊士奇撰墓碑。
】 陳賢,以護衛指揮佥事攻奪九門,從克雄縣、漠州。
其年冬,升北平都司佥事。
巳而援永平,敗敵于海灘,退敵于塔河,解通州之圍。
三十四年十月,升右府督佥。
三十五年,仍居守于北。
陳宣字彥純,合肥人,以都督率兵具舟迎濟,上正大統,錄功封平江伯。
【見楊士奇撰神道碑。
】 吳中,為大甯都司經曆,太宗師至大甯,公以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