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難功臣錄
關燈
小
中
大
以出。
進戰夾河,王為奇兵先鋒,大敗敵将盛庸兵,又敗平安兵于藁城。
追奔至真定,戰其東門,斬首萬餘級。
進畧彰德州,遂克東阿、東平,破汶上諸寨。
設伏淝河,敗平安兵十萬餘。
進戰小河,為敵所乘,稍卻,諸将遽請旋師,獨王力勸上行,曰:用兵未必常勝,豈可因小挫辄自沮。
項羽百戰百勝竟亡,漢高屢敗而終興,自殿下舉兵來,克捷多矣。
此小挫何足緻意,但當以宗社為重,整兵前進耳。
上撫掌歎曰:爾言深合吾心。
遂行。
至靈璧,敵盛兵迎戰,王先登陷陣,大敗之,生擒其副總兵陳晖、平安,參将馬溥、徐真等三千餘人,獲馬二萬。
敵衆死者屍蔽原野,降者數十萬人,悉縱遣之。
進克泗州,渡淮,敗盛庸兵,遂克旴?〈日台〉,下楊州。
從上渡江,入京師。
後封成國公,追封東平武烈王。
【見楊士奇撰神道碑。
】 張玉,洪武末,調燕山右護衛指揮佥事。
癸酉,追虜至黑松林。
甲戌,征野人等處,升北平都指揮同知。
戊寅,朝廷用讒,加兵親藩。
事急,太宗皇帝舉靖難之師,帷幄謀畫,悉以任王。
王推誠緻慮,夙夜不懈。
事可否進止,衆論紛纭未定者,王正色數語決之,鹹中機宜。
故凡舉措,必咨于王。
首用王策,奪北平九門,撫順讨逆。
三日,城内外悉定,帥将南出。
王曰:不先定薊州,将為後患。
薊平,餘不足平。
時薊州守馬宣謀起兵迎拒,上命王讨之。
王至,谕之不下,環城攻之。
宣率衆出戰,遂執宣殺之,并執指揮毛某。
王知其可用,釋不殺,送詣北平,遂撫軍民。
是夜,急摧遵化,豫戒将士止殺,曰:師行以得人心為本。
遂簡敢勇士,四鼓登陴,開其城門,将士皆入,城中始覺。
守将率衆拒戰,執而斬之,餘不殺一人。
将吏悉随王上谒,遂移師永平、密雲,皆望風輸款。
從至灤河,王進曰:都督潘忠、楊松在漠州,阨吾南路,宜先擒之。
上悅,随發兵,命王為先鋒。
用其計,取涿州、雄縣,生擒潘、楊。
時長興侯耿炳文率兵二十萬屯真定,王自親往觇之。
還言:軍無紀律,且其上有敗氣,無能為也。
上以敵衆我寡,欲試諸将勇怯,召問:今舉兵所向,具度可必勝否?衆未有适說。
王曰:今當徑趨真定。
彼雖衆,然新集未齊,我軍乘勝,可一鼓破之。
上曰:王言合吾意。
吾倚王一人,足辦 明日,抵真定,接戰,炳文大敗,幾被摛,獲其左副将軍附馬都尉李堅、右副将軍都督甯忠及都督顧成等,斬首三萬餘級,獲馬三萬。
複敗安陸侯吳傑軍,上召王谕曰:汝之功也,非汝與吾意合,不及此。
永平馳報,江陰侯吳高等以遼東兵攻圍城急。
又諜報,曹國公李景隆引兵數十萬,将攻北平城。
上與王謀,先拔永平,既至,高等望風棄辎重遁,王從上追之,斬獲甚衆。
王言:大甯去此不遠,請移軍襲之,可免後顧。
從之。
後從攻大甯,自辰至午,城破,斬其都指揮朱鑒,執都指揮房寬,下令安撫城中,頃刻而定。
北平報,李景隆兵圍城,遂旋師。
王請先攻其營,然後歸援,從之。
徑搗景隆營,大戰三日,城中亦鼓噪出,表裡夾攻,景隆軍不支,大敗遁去。
複攻廣昌、蔚州,進攻大同,悉下。
諜報景隆收潰卒,号百萬,且複至,王言:兵貴神速,先事者勝,請往駐白溝河,以逸待勞,可必勝也。
上命王率衆馳往,駐三日,景隆兵至,王以精騎馳擊之,斬馘無算,景隆複大敗,收餘卒退保濟南,乘勝追擊,圍其城。
既而解圍,還攻滄州,獲其大将徐凱。
進攻東昌,敵列陣決戰,上以數千騎遶出陳後,敵圍上數匝,上巳沖擊而出,王不知上所在,突入敵陣大戰,連殺百數十人,王亦被創而殁,十二月二十六日去。
後以都督同知再追封為河間忠武王。
【見楊士奇撰神道碑。
】 武勝,燕山衛千戶,以骁勇著稱。
壩上、白溝河、藁城、滄州、夾河、東昌之戰,奮勇當先。
及大軍至,準先遣公銜命渡江,遂為敵兵所害。
時洪武三十五年五月十六日也。
贈北平都指揮佥事。
顧成,洪武二十九年,升右軍都督府都督佥事,充征南總兵官。
既歸,靖難師起北方,公受命往禦,至真定,兵敗,被執以獻。
文皇識公先朝舊人,解其絷,與語曰:豈非皇考之靈以汝授我乎?因語以不得巳興師之故,言巳泣下,公亦泣,遂遣人護送北京,令
進戰夾河,王為奇兵先鋒,大敗敵将盛庸兵,又敗平安兵于藁城。
追奔至真定,戰其東門,斬首萬餘級。
進畧彰德州,遂克東阿、東平,破汶上諸寨。
設伏淝河,敗平安兵十萬餘。
進戰小河,為敵所乘,稍卻,諸将遽請旋師,獨王力勸上行,曰:用兵未必常勝,豈可因小挫辄自沮。
項羽百戰百勝竟亡,漢高屢敗而終興,自殿下舉兵來,克捷多矣。
此小挫何足緻意,但當以宗社為重,整兵前進耳。
上撫掌歎曰:爾言深合吾心。
遂行。
至靈璧,敵盛兵迎戰,王先登陷陣,大敗之,生擒其副總兵陳晖、平安,參将馬溥、徐真等三千餘人,獲馬二萬。
敵衆死者屍蔽原野,降者數十萬人,悉縱遣之。
進克泗州,渡淮,敗盛庸兵,遂克旴?〈日台〉,下楊州。
從上渡江,入京師。
後封成國公,追封東平武烈王。
【見楊士奇撰神道碑。
】 張玉,洪武末,調燕山右護衛指揮佥事。
癸酉,追虜至黑松林。
甲戌,征野人等處,升北平都指揮同知。
戊寅,朝廷用讒,加兵親藩。
事急,太宗皇帝舉靖難之師,帷幄謀畫,悉以任王。
王推誠緻慮,夙夜不懈。
事可否進止,衆論紛纭未定者,王正色數語決之,鹹中機宜。
故凡舉措,必咨于王。
首用王策,奪北平九門,撫順讨逆。
三日,城内外悉定,帥将南出。
王曰:不先定薊州,将為後患。
薊平,餘不足平。
時薊州守馬宣謀起兵迎拒,上命王讨之。
王至,谕之不下,環城攻之。
宣率衆出戰,遂執宣殺之,并執指揮毛某。
王知其可用,釋不殺,送詣北平,遂撫軍民。
是夜,急摧遵化,豫戒将士止殺,曰:師行以得人心為本。
遂簡敢勇士,四鼓登陴,開其城門,将士皆入,城中始覺。
守将率衆拒戰,執而斬之,餘不殺一人。
将吏悉随王上谒,遂移師永平、密雲,皆望風輸款。
從至灤河,王進曰:都督潘忠、楊松在漠州,阨吾南路,宜先擒之。
上悅,随發兵,命王為先鋒。
用其計,取涿州、雄縣,生擒潘、楊。
時長興侯耿炳文率兵二十萬屯真定,王自親往觇之。
還言:軍無紀律,且其上有敗氣,無能為也。
上以敵衆我寡,欲試諸将勇怯,召問:今舉兵所向,具度可必勝否?衆未有适說。
王曰:今當徑趨真定。
彼雖衆,然新集未齊,我軍乘勝,可一鼓破之。
上曰:王言合吾意。
吾倚王一人,足辦 明日,抵真定,接戰,炳文大敗,幾被摛,獲其左副将軍附馬都尉李堅、右副将軍都督甯忠及都督顧成等,斬首三萬餘級,獲馬三萬。
複敗安陸侯吳傑軍,上召王谕曰:汝之功也,非汝與吾意合,不及此。
永平馳報,江陰侯吳高等以遼東兵攻圍城急。
又諜報,曹國公李景隆引兵數十萬,将攻北平城。
上與王謀,先拔永平,既至,高等望風棄辎重遁,王從上追之,斬獲甚衆。
王言:大甯去此不遠,請移軍襲之,可免後顧。
從之。
後從攻大甯,自辰至午,城破,斬其都指揮朱鑒,執都指揮房寬,下令安撫城中,頃刻而定。
北平報,李景隆兵圍城,遂旋師。
王請先攻其營,然後歸援,從之。
徑搗景隆營,大戰三日,城中亦鼓噪出,表裡夾攻,景隆軍不支,大敗遁去。
複攻廣昌、蔚州,進攻大同,悉下。
諜報景隆收潰卒,号百萬,且複至,王言:兵貴神速,先事者勝,請往駐白溝河,以逸待勞,可必勝也。
上命王率衆馳往,駐三日,景隆兵至,王以精騎馳擊之,斬馘無算,景隆複大敗,收餘卒退保濟南,乘勝追擊,圍其城。
既而解圍,還攻滄州,獲其大将徐凱。
進攻東昌,敵列陣決戰,上以數千騎遶出陳後,敵圍上數匝,上巳沖擊而出,王不知上所在,突入敵陣大戰,連殺百數十人,王亦被創而殁,十二月二十六日去。
後以都督同知再追封為河間忠武王。
【見楊士奇撰神道碑。
】 武勝,燕山衛千戶,以骁勇著稱。
壩上、白溝河、藁城、滄州、夾河、東昌之戰,奮勇當先。
及大軍至,準先遣公銜命渡江,遂為敵兵所害。
時洪武三十五年五月十六日也。
贈北平都指揮佥事。
顧成,洪武二十九年,升右軍都督府都督佥事,充征南總兵官。
既歸,靖難師起北方,公受命往禦,至真定,兵敗,被執以獻。
文皇識公先朝舊人,解其絷,與語曰:豈非皇考之靈以汝授我乎?因語以不得巳興師之故,言巳泣下,公亦泣,遂遣人護送北京,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