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皇帝遺迹
關燈
小
中
大
。
時廷臣與迪同約死義者二十餘人:尚書齊泰、侯泰、侍郎郭任、毛泰亨、盧回、暴昭,(‘郭任’原作‘郭仁’,據明朱當■〈氵眄〉國朝典故本改。
‘毛泰亨’原無‘亨’字,據明史卷一五一張紞傳補。
)太卿黃子澄,少卿胡閨、盧原質,(‘胡閏’原作‘胡潤’,據明朱當■〈氵眄〉國朝典故本改。
)宗人府經曆宋征,(‘宗人府經曆宋征’,原無‘府’字,‘征’字下原有一‘宗’字,據明史卷一四一練子甯傳補、改。
)禦史董镛、高翔,(‘董镛’原作‘董庸’,據明史卷一四一王度傳改。
)主事巨敬,左拾遺戴德彜,修撰景清等皆不屈死之。
唯李景隆、蹇義、夏元吉、尹昌隆、黃福、王汝玉、鄭賜等輩數十人皆歸附,獨景隆以不忠受誅。
文皇複以敕書遣使召在外募兵之臣,若兵部尚書鐵铉,都禦史茅大芳,給事中陳繼之,知府姚善、陳彥回等,俱不肯歸順。
命械至京師,皆不屈死。
○茅大芳 茅大芳,泰興人。
洪武間由儒士應辟,典教淮南。
考績入朝,高廟召對,悅之,擢相秦藩,且勉以董子輔相之業,賜赉期待者甚隆。
大芳以為特受寵遇,懼無以稱聖天子眷知之恩,遂深自感激,谏诤彌綸,得大臣體。
未逾年,秦國稱治。
因大書揭其正堂曰‘希董之堂’,以章聖訓,且着其志雲。
建文年間,奏請敕谕天下宗藩勤王,诏從之。
及聞國事将去,乃以詩寄淮南守将,忠義激烈,聞者壯之,莫不灑泣。
○姚善 姚善,字克一,興國州人。
(‘興國州人’,明史卷一四二姚善傳作‘安陸’。
)洪武中,以舉人授縣丞,曆選祁門知州,皆有遺愛。
不久,擢知蘇州府,後竟死節。
其在外表表以義亡者,(‘其在外表表以義亡者’,原無‘其’字,據明朱當■〈氵眄〉國朝典故本補。
)若解元劉政,感慨不食死。
(‘感慨不食死’,原無‘死’字,據明朱當■〈氵眄〉國朝典故本補。
)憂制給事黃钺,投于橋而卒,(‘憂制給事黃钺,投于橋而卒’,原無‘憂制’、‘而卒’四字,據明朱當■〈氵眄〉國朝典故本補。
)山東佥事胡子韶、鎮南指揮宋忠、知府葉惠仲、長史葛誠、知縣鄭恕、散騎廖镛、周璇、謝升,皆其最著者也。
○陳彥回 陳彥回,莆田人。
少孤無所倚,嘗衣食于鄉人。
後以明經薦教保甯,九載考績,擢知平江縣。
高廟晏駕,彥回捧香入臨,尋遷知徽州府。
壬午,奉命募義勇赴援,後亦不屈死。
○周以德(‘周以德’,明史卷一四三周是修傳作‘周德’。
) 周以德,字是修,以字行。
為衡府紀善,痛國是以去,因留書别友人江仲隆、解缙、胡光大、蕭用道,且付以後事,暮入應天府學自缢死。
歸附禦史朱某言以德不順天命,請加誅戮其族,以警餘者。
文皇曰:‘彼食其祿,自盡其心爾。
’置不問。
以德平生負氣節,嘗曰:‘忠臣不以得失為憂,故其言無不直,貞女不以死生為慮,故其行無不果。
’卒能償其志雲。
○王艮 王艮,字敬止,吉水人。
庚辰,廷試狀元及第,将傳胪,以貌不及胡廣,遂次之。
時為翰林修撰,聞京城陷,獨阖門痛哭不已,與妻子訣曰:‘吾聞食人之祿者,死人之事,吾不可複生矣,豈能複顧爾等耶!’是夜服腦子死。
○王叔英 修撰王叔英奉命募兵廣德,知京城已陷,度事不可為,乃沐浴具衣冠,書絕命辭曰:‘人生穹壤間,忠孝貴克全。
嗟予事君父,自昔多過愆。
有志未及竟,其疾忽見纏。
肥甘空在案,對之不能咽。
意者造化神,有命歸九泉。
嘗聞夷與齊,餓死首陽巅。
周粟豈不佳?所見良獨偏。
高蹤遠難繼,偶爾無足傳。
千秋史臣筆,慎勿稱希賢。
’複書于案曰:‘生吾已矣,愧無補于當時;死亦徒然,庶無慚于後世。
’遂自缢而死。
以書抵祠山道士盛希年曰:‘可葬我祠山之麓。
’希年卒收葬之。
蓋希年亦台州人,故托以後事。
○鄒軒魏冕 靖難師駐金川門,有約開門迎納者,大理寺丞鄒瑾、監察禦史魏冕率同寮十八人,即殿前毆之幾死。
群臣多往迎附,或勸二人宜急歸順,二人叱曰:‘既吾二人改其臣節,明君必所不用。
汝奸臣也,何來凂我?’因共捶之。
及文皇正位,複征之。
二人俱不應,即曰皆自殺。
○高巍 高巍,遼州人。
洪武中,應貢入太學。
十七年,以孝行被旌表,尋授試左斷事。
十八年,上疏欲墾河南、山東、北平兵後荒田,及抑末役,慎選舉,惜名器數事,高廟深嘉納之。
後因斷事不稱旨,當議以谪戍貴州關索嶺,仍許以侄代役。
建文初,上疏請乞歸田裡,許之。
既而遼守王欽辟送赴铨曹,遂命從征曹國公幕前參贊軍務。
累曾上書燕王,請罷兵歸國,不聽。
度京城不能固守,乃缢死。
○王省 靖難師克濟陽,教谕王省為遊軍所獲,從容引譬,辭義慷慨。
衆聞之悚然,因令舍之。
省乃升明倫堂,召諸生謂曰:‘若等知此堂如何名明倫?今曰且都不說,隻說君臣之義一節如何?’遂大哭,諸生亦哭。
以頭觸堂柱而死。
後有司立祠學宮祀之。
其子祯為夔州通判,是曰亦死于賊,遂成雙節。
○顔瓌 大将軍張輔攻沛縣,城将破,知縣顔瓌遣縣丞胡先詣徐州告急。
既而度不能支,預送其子有為出走,告之曰:‘汝還家白大人,子職弗克盡矣。
’題察院壁曰:‘太守諸公鑒此情,隻因國難未能平。
丹心不改人臣節,青史誰書縣尹名?一木豈能支大廈,三軍空拟築長城。
吾徒雖死終無憾,望采民囏達聖明。
’夜三鼓,師入東門,指揮王顯迎降。
瓌冠帶升堂,南拜大哭曰:‘臣無以報國矣!’乃自缢死。
其子不忍去,複還,父已死矣,遂自刎以死。
俄擒主簿唐子清、典史黃謙至,亦死之。
胡收瓌父子屍,葬沛南關,題曰‘父子雙節墓’。
○曾鳳韶 文皇以前禦史曹鳳韶嘗奉書軍中,辭義激烈,以其有貞節,因賜玺書旌之。
複以禦史召,不赴。
尋而加吏部侍郎召,(‘尋而加吏部侍郎召’,原無‘加’字,據明朱當■〈氵眄〉國朝典故本補。
)又不赴。
乃刺血,書憤詞于襟。
其略曰:‘予生居廬陵忠節之鄉,素負立朝骨鲠之強,讀書而登進士之第,仕宦而至繡衣之郎。
慨一死之得宜,可以含笑于地下,而不愧吾天祥。
’囑妻李氏、子公望勿易衣,遂自殺,時年二十九歲。
李氏亦死于節。
○太獄太和山金身玄武神南京大報恩寺 太宗文皇帝禦法服,登大寶,受群臣朝賀。
明曰,普敕天下,賜内外臣僚爵秩有差。
尋上母妃尊号,诏建大殿太和山,宮宇制度,極其宏麗。
蓋文皇舉兵時,嘗得北方水神陰助,故鑄金身以報之。
未幾,複命增修大
時廷臣與迪同約死義者二十餘人:尚書齊泰、侯泰、侍郎郭任、毛泰亨、盧回、暴昭,(‘郭任’原作‘郭仁’,據明朱當■〈氵眄〉國朝典故本改。
‘毛泰亨’原無‘亨’字,據明史卷一五一張紞傳補。
)太卿黃子澄,少卿胡閨、盧原質,(‘胡閏’原作‘胡潤’,據明朱當■〈氵眄〉國朝典故本改。
)宗人府經曆宋征,(‘宗人府經曆宋征’,原無‘府’字,‘征’字下原有一‘宗’字,據明史卷一四一練子甯傳補、改。
)禦史董镛、高翔,(‘董镛’原作‘董庸’,據明史卷一四一王度傳改。
)主事巨敬,左拾遺戴德彜,修撰景清等皆不屈死之。
唯李景隆、蹇義、夏元吉、尹昌隆、黃福、王汝玉、鄭賜等輩數十人皆歸附,獨景隆以不忠受誅。
文皇複以敕書遣使召在外募兵之臣,若兵部尚書鐵铉,都禦史茅大芳,給事中陳繼之,知府姚善、陳彥回等,俱不肯歸順。
命械至京師,皆不屈死。
○茅大芳 茅大芳,泰興人。
洪武間由儒士應辟,典教淮南。
考績入朝,高廟召對,悅之,擢相秦藩,且勉以董子輔相之業,賜赉期待者甚隆。
大芳以為特受寵遇,懼無以稱聖天子眷知之恩,遂深自感激,谏诤彌綸,得大臣體。
未逾年,秦國稱治。
因大書揭其正堂曰‘希董之堂’,以章聖訓,且着其志雲。
建文年間,奏請敕谕天下宗藩勤王,诏從之。
及聞國事将去,乃以詩寄淮南守将,忠義激烈,聞者壯之,莫不灑泣。
○姚善 姚善,字克一,興國州人。
(‘興國州人’,明史卷一四二姚善傳作‘安陸’。
)洪武中,以舉人授縣丞,曆選祁門知州,皆有遺愛。
不久,擢知蘇州府,後竟死節。
其在外表表以義亡者,(‘其在外表表以義亡者’,原無‘其’字,據明朱當■〈氵眄〉國朝典故本補。
)若解元劉政,感慨不食死。
(‘感慨不食死’,原無‘死’字,據明朱當■〈氵眄〉國朝典故本補。
)憂制給事黃钺,投于橋而卒,(‘憂制給事黃钺,投于橋而卒’,原無‘憂制’、‘而卒’四字,據明朱當■〈氵眄〉國朝典故本補。
)山東佥事胡子韶、鎮南指揮宋忠、知府葉惠仲、長史葛誠、知縣鄭恕、散騎廖镛、周璇、謝升,皆其最著者也。
○陳彥回 陳彥回,莆田人。
少孤無所倚,嘗衣食于鄉人。
後以明經薦教保甯,九載考績,擢知平江縣。
高廟晏駕,彥回捧香入臨,尋遷知徽州府。
壬午,奉命募義勇赴援,後亦不屈死。
○周以德(‘周以德’,明史卷一四三周是修傳作‘周德’。
) 周以德,字是修,以字行。
為衡府紀善,痛國是以去,因留書别友人江仲隆、解缙、胡光大、蕭用道,且付以後事,暮入應天府學自缢死。
歸附禦史朱某言以德不順天命,請加誅戮其族,以警餘者。
文皇曰:‘彼食其祿,自盡其心爾。
’置不問。
以德平生負氣節,嘗曰:‘忠臣不以得失為憂,故其言無不直,貞女不以死生為慮,故其行無不果。
’卒能償其志雲。
○王艮 王艮,字敬止,吉水人。
庚辰,廷試狀元及第,将傳胪,以貌不及胡廣,遂次之。
時為翰林修撰,聞京城陷,獨阖門痛哭不已,與妻子訣曰:‘吾聞食人之祿者,死人之事,吾不可複生矣,豈能複顧爾等耶!’是夜服腦子死。
○王叔英 修撰王叔英奉命募兵廣德,知京城已陷,度事不可為,乃沐浴具衣冠,書絕命辭曰:‘人生穹壤間,忠孝貴克全。
嗟予事君父,自昔多過愆。
有志未及竟,其疾忽見纏。
肥甘空在案,對之不能咽。
意者造化神,有命歸九泉。
嘗聞夷與齊,餓死首陽巅。
周粟豈不佳?所見良獨偏。
高蹤遠難繼,偶爾無足傳。
千秋史臣筆,慎勿稱希賢。
’複書于案曰:‘生吾已矣,愧無補于當時;死亦徒然,庶無慚于後世。
’遂自缢而死。
以書抵祠山道士盛希年曰:‘可葬我祠山之麓。
’希年卒收葬之。
蓋希年亦台州人,故托以後事。
○鄒軒魏冕 靖難師駐金川門,有約開門迎納者,大理寺丞鄒瑾、監察禦史魏冕率同寮十八人,即殿前毆之幾死。
群臣多往迎附,或勸二人宜急歸順,二人叱曰:‘既吾二人改其臣節,明君必所不用。
汝奸臣也,何來凂我?’因共捶之。
及文皇正位,複征之。
二人俱不應,即曰皆自殺。
○高巍 高巍,遼州人。
洪武中,應貢入太學。
十七年,以孝行被旌表,尋授試左斷事。
十八年,上疏欲墾河南、山東、北平兵後荒田,及抑末役,慎選舉,惜名器數事,高廟深嘉納之。
後因斷事不稱旨,當議以谪戍貴州關索嶺,仍許以侄代役。
建文初,上疏請乞歸田裡,許之。
既而遼守王欽辟送赴铨曹,遂命從征曹國公幕前參贊軍務。
累曾上書燕王,請罷兵歸國,不聽。
度京城不能固守,乃缢死。
○王省 靖難師克濟陽,教谕王省為遊軍所獲,從容引譬,辭義慷慨。
衆聞之悚然,因令舍之。
省乃升明倫堂,召諸生謂曰:‘若等知此堂如何名明倫?今曰且都不說,隻說君臣之義一節如何?’遂大哭,諸生亦哭。
以頭觸堂柱而死。
後有司立祠學宮祀之。
其子祯為夔州通判,是曰亦死于賊,遂成雙節。
○顔瓌 大将軍張輔攻沛縣,城将破,知縣顔瓌遣縣丞胡先詣徐州告急。
既而度不能支,預送其子有為出走,告之曰:‘汝還家白大人,子職弗克盡矣。
’題察院壁曰:‘太守諸公鑒此情,隻因國難未能平。
丹心不改人臣節,青史誰書縣尹名?一木豈能支大廈,三軍空拟築長城。
吾徒雖死終無憾,望采民囏達聖明。
’夜三鼓,師入東門,指揮王顯迎降。
瓌冠帶升堂,南拜大哭曰:‘臣無以報國矣!’乃自缢死。
其子不忍去,複還,父已死矣,遂自刎以死。
俄擒主簿唐子清、典史黃謙至,亦死之。
胡收瓌父子屍,葬沛南關,題曰‘父子雙節墓’。
○曾鳳韶 文皇以前禦史曹鳳韶嘗奉書軍中,辭義激烈,以其有貞節,因賜玺書旌之。
複以禦史召,不赴。
尋而加吏部侍郎召,(‘尋而加吏部侍郎召’,原無‘加’字,據明朱當■〈氵眄〉國朝典故本補。
)又不赴。
乃刺血,書憤詞于襟。
其略曰:‘予生居廬陵忠節之鄉,素負立朝骨鲠之強,讀書而登進士之第,仕宦而至繡衣之郎。
慨一死之得宜,可以含笑于地下,而不愧吾天祥。
’囑妻李氏、子公望勿易衣,遂自殺,時年二十九歲。
李氏亦死于節。
○太獄太和山金身玄武神南京大報恩寺 太宗文皇帝禦法服,登大寶,受群臣朝賀。
明曰,普敕天下,賜内外臣僚爵秩有差。
尋上母妃尊号,诏建大殿太和山,宮宇制度,極其宏麗。
蓋文皇舉兵時,嘗得北方水神陰助,故鑄金身以報之。
未幾,複命增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