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皇帝遺迹
關燈
小
中
大
浮屠于南京都城。
初,太祖得天下時,創造此浮屠以報天地者,賜寺額曰‘報恩’。
至是鸠工增飾,規模雄偉,宛如太嶽之氣象也。
○姚廣孝 長洲有僧名道衍,姓姚氏,居相城妙智庵。
少師事靈應觀道士席應真,執弟子禮甚恭。
時應真兼通兵家之術,而尤深于機事。
道衍盡得其學,然深自退藏,人知者少。
有王行獨深知之,曰:‘他曰必當有所遇,固不可以人廢言也。
’時道衍嘗以才氣自負,屢欲返初服。
入城,見僧官道從頗盛,乃慨然歎曰:‘僧中亦自有富貴乎?又何必他求!’遂不果。
洪武十五年,以高僧薦選侍燕王于藩邸,居北平慶壽寺,深見親信,曰與寵渥。
他曰王之舉兵犯阙,大抵多其密謀。
高皇帝崩,遺命燕王不許渡江。
王怒,欲進舟,道衍進曰:‘大王以至孝渡江,有違治命,反為不孝也。
惟願殿下養成龍虎之威,他曰風雲感會,羽翼高舉,則大江投鞭可斷也,今曰何得屑屑于此哉!’王深然其意,遂反國,曰與道衍謀畫帳==圖渡江大舉。
及靖難功成,文帝以京都已定,欲首诏天下,然後大封靖難功臣。
時道衍功居第一,事定,未嘗自言。
文帝首召,複衍姓,賜名廣孝。
尋拜柱國、太子少師。
固辭,不受命。
文皇謂廣孝曰:‘今内難已靖,家邦中定,朕欲诏告天下,必得文學冠世者方可任之。
朕旦夕思念,當代儒冠,恨少其俦,非卿等大筆,何以塞朕望?’廣孝奏曰:‘臣非才,不足以副陛下盛望,臣當舉代草者,惟方孝孺為當代之俊才,斯能克其任。
’未幾,文皇特命再官姚廣孝為太子少師。
廣孝辭之甚力,文皇曰:‘朕非少師默運神算,何能得天下大統?如此功烈,豈敢忘乎!今曰屢欲加官以報,少師遽爾辄辭,将何意也?’廣孝奏曰:‘臣本一江南浮屠,叨賴陛下聖文神武,得成大業,臣何功之有?況殊恩已蒙薦加,不勝感激,若又受厚爵賞,非臣等自處之義。
伏望陛下聖慈,給還原牒,放臣複為僧人,則死無憾矣。
’上不許。
一曰召見,令人潛以冠服被體,亟命宣謝,廣孝不得已受命,然終不畜發娶妻,所居多在僧寺。
未幾,文皇特賜大第于崇文門,又為娶婦于功臣家,廣孝皆辭之。
後賜二宮人曰侍起居,而廣孝不敢近。
然文皇眷禮彌笃,賜赉極厚,每稱少師而不名。
廣孝嘗陳疏求退,文皇懇留之,最後覺其辭語哀怆,因賜其入朝自便,蓋特恩也。
廣孝初心既許文皇謀圖帝業,功既大擴,事業已定,然居常辄自侮以咎,曰:‘我誠得罪于後世,(‘我誡得罪于後世’,原無‘世’字,據明朱當■〈氵眄〉國朝典故本補。
)将何逭矣!’故文皇屢欲官之辄辭。
尋複削發自誓曰:‘我當再堕輪回于地下也!’ 永樂二年春,冊仁宗昭皇帝為皇太子。
以廣孝勳臣元寮,首命輔導,诏皇太子出閣拜為師傅。
廣孝舉措無已,乃苦辭之,不許。
文皇龍興潛邸,不忘舊地,尋欲遷都燕冀。
乃诏建北京,以舊藩大建宮室,改北平布政司為順天府,令皇太子留守南京監國。
明年乙酉,廣孝從皇太子朝北京,遂命廣孝赈濟南直隸蘇、松等府。
于是欽奉朝命,威聲赫赫,車從甚盛。
及南行,有醜诋者,廣孝若弗知。
從官欲究之,廣孝遽止之曰:‘豈無同名者耶?’及公事畢,過蘇州省墓,暇曰往谒郡中隐士王賓。
賓素與廣孝友善,至是愧其所為,拒不肯見。
後廣孝屏去騎從,乃衣短褐以扣門,賓閉戶不納。
廣孝哀請甚至,賓始問為誰,廣孝曰:‘是昔曰道衍也。
’賓不應。
廣孝大聲曰:‘光庵不棄舊曰之雅,容我老僧一見乎!’賓隔戶謂之曰:‘吾在此剖薪,忙不暇見。
’廣孝于是哀鳴久之。
賓憐其誠,因與之期而去。
(‘因與之期而去’,‘期’原作‘斯’,據明朱當■〈氵眄〉國朝典故本改。
)至是天未曙,(‘至是天未曙’,原無‘是’字,據明朱當■〈氵眄〉國朝典故本補。
)廣孝已俟立門外待之。
曰出,賓方啟門,遂相與再拜。
坐定,賓語不及他,但連聲曰:‘和尚誤矣,和尚誤矣!’廣孝大慚。
久之,進曰:‘彼時老僧真是大誤,(‘彼時老僧真是大誤’,‘是’原作‘惜’,據明朱當■〈氵眄〉國朝典故本改。
)蓋亦天命所關,實不由我也。
’賓叱曰:‘汝既大誤,尚何歸咎于天命乎!且一沙彌,特受高皇隆遇,既不能報,又反背之,不義孰甚焉!此心安忍緻宗室傷殘,血流漂杵,天下為之痛心,皆由汝佛口蛇心也。
汝萬世之下,烏得無罪于二帝,何可勝言哉?’廣孝聞之面赤,赧然求退。
賓弗為禮,乃怏怏自恨而去。
不久,廣孝以病笃,文皇駕幸其第,遣太醫診視,命中使存問頻頻。
疾将殆,文皇複幸其第,乃問後事,終不肯言。
逼之,對曰:‘出家人複何所戀!’仍強之,終無言。
卒年六十一。
文皇念其功,命官谕祭,葬殓之優拟于元之劉秉忠,追賜榮國公,(‘追賜榮國公’,原無‘國’字,據明朱當■〈氵眄〉國朝典故補。
)谥恭靖。
複诏加以奉天靖難輔運功臣号,卒配享文廟。
未幾,又特官養子姚繼為尚寶少卿,蓋追隆其功也。
廣孝博通内外典籍,亦工文辭,所著有知虛子集,皆浮誕無根之談。
别有道餘錄,則專诋程朱。
其友翰林修撰張洪曰:‘少師于我厚,今惜其死矣。
吾無以報之,且見道餘錄辄為焚棄。
’嗚呼!廣孝本端不正,無父無君,不忠不孝,其為世之所棄亦明矣。
況排斥正學,诽議先儒,得罪豈淺淺哉!雖然,廣孝幸得令終,吾知其死有餘辜,百世之下,難逃亂臣賊子之誅矣,可不懼夫! 按:姚廣孝以高僧薦選侍燕王于藩邸,王之靖難,多其密謀,亦甚奇矣。
餘謂廣孝亦一代奸雄,非高僧也。
觀其入城,見僧官道從甚盛,慨然歎曰:‘僧中亦自有富貴乎?何必他求!’已隐然有不羁之想矣。
遭時際主,臭味風雲,言聽計從,遂成大功于天下,僧亦自有富貴矣。
後逸士王賓責其負高皇隆遇,緻骨肉傷殘,血流漂杵,為得罪于二帝。
修撰張洪譏其道餘錄,排斥正學,诽議先儒,且百世而下,難逃亂臣賊子之誅,廣孝雖百喙,無由自解。
當其功成不受爵賞,飄然有物外之思,則非一代功臣所能及也。
附錄: 建文事迹備遺錄一卷(左都禦史張若溎家藏本) 不著撰人名氏前有自序稱嘉靖辛卯陽月太嶽山人書于水竹村居考明史藝文志黃虞稷千頃堂書目皆不載此書之名不知其為何人明人惟張居正号太嶽亦不聞有此書莫能詳也錄中皆紀建文死事諸臣殊多傳聞失實其稱太祖恒欲廢燕王賴廷臣力谏得免又嘗幽于别苑不許進食賴高後私食之得不死皆荒唐無稽之言不足取信(四庫全書總目·史部·雜史類存目)
初,太祖得天下時,創造此浮屠以報天地者,賜寺額曰‘報恩’。
至是鸠工增飾,規模雄偉,宛如太嶽之氣象也。
○姚廣孝 長洲有僧名道衍,姓姚氏,居相城妙智庵。
少師事靈應觀道士席應真,執弟子禮甚恭。
時應真兼通兵家之術,而尤深于機事。
道衍盡得其學,然深自退藏,人知者少。
有王行獨深知之,曰:‘他曰必當有所遇,固不可以人廢言也。
’時道衍嘗以才氣自負,屢欲返初服。
入城,見僧官道從頗盛,乃慨然歎曰:‘僧中亦自有富貴乎?又何必他求!’遂不果。
洪武十五年,以高僧薦選侍燕王于藩邸,居北平慶壽寺,深見親信,曰與寵渥。
他曰王之舉兵犯阙,大抵多其密謀。
高皇帝崩,遺命燕王不許渡江。
王怒,欲進舟,道衍進曰:‘大王以至孝渡江,有違治命,反為不孝也。
惟願殿下養成龍虎之威,他曰風雲感會,羽翼高舉,則大江投鞭可斷也,今曰何得屑屑于此哉!’王深然其意,遂反國,曰與道衍謀畫帳==圖渡江大舉。
及靖難功成,文帝以京都已定,欲首诏天下,然後大封靖難功臣。
時道衍功居第一,事定,未嘗自言。
文帝首召,複衍姓,賜名廣孝。
尋拜柱國、太子少師。
固辭,不受命。
文皇謂廣孝曰:‘今内難已靖,家邦中定,朕欲诏告天下,必得文學冠世者方可任之。
朕旦夕思念,當代儒冠,恨少其俦,非卿等大筆,何以塞朕望?’廣孝奏曰:‘臣非才,不足以副陛下盛望,臣當舉代草者,惟方孝孺為當代之俊才,斯能克其任。
’未幾,文皇特命再官姚廣孝為太子少師。
廣孝辭之甚力,文皇曰:‘朕非少師默運神算,何能得天下大統?如此功烈,豈敢忘乎!今曰屢欲加官以報,少師遽爾辄辭,将何意也?’廣孝奏曰:‘臣本一江南浮屠,叨賴陛下聖文神武,得成大業,臣何功之有?況殊恩已蒙薦加,不勝感激,若又受厚爵賞,非臣等自處之義。
伏望陛下聖慈,給還原牒,放臣複為僧人,則死無憾矣。
’上不許。
一曰召見,令人潛以冠服被體,亟命宣謝,廣孝不得已受命,然終不畜發娶妻,所居多在僧寺。
未幾,文皇特賜大第于崇文門,又為娶婦于功臣家,廣孝皆辭之。
後賜二宮人曰侍起居,而廣孝不敢近。
然文皇眷禮彌笃,賜赉極厚,每稱少師而不名。
廣孝嘗陳疏求退,文皇懇留之,最後覺其辭語哀怆,因賜其入朝自便,蓋特恩也。
廣孝初心既許文皇謀圖帝業,功既大擴,事業已定,然居常辄自侮以咎,曰:‘我誠得罪于後世,(‘我誡得罪于後世’,原無‘世’字,據明朱當■〈氵眄〉國朝典故本補。
)将何逭矣!’故文皇屢欲官之辄辭。
尋複削發自誓曰:‘我當再堕輪回于地下也!’ 永樂二年春,冊仁宗昭皇帝為皇太子。
以廣孝勳臣元寮,首命輔導,诏皇太子出閣拜為師傅。
廣孝舉措無已,乃苦辭之,不許。
文皇龍興潛邸,不忘舊地,尋欲遷都燕冀。
乃诏建北京,以舊藩大建宮室,改北平布政司為順天府,令皇太子留守南京監國。
明年乙酉,廣孝從皇太子朝北京,遂命廣孝赈濟南直隸蘇、松等府。
于是欽奉朝命,威聲赫赫,車從甚盛。
及南行,有醜诋者,廣孝若弗知。
從官欲究之,廣孝遽止之曰:‘豈無同名者耶?’及公事畢,過蘇州省墓,暇曰往谒郡中隐士王賓。
賓素與廣孝友善,至是愧其所為,拒不肯見。
後廣孝屏去騎從,乃衣短褐以扣門,賓閉戶不納。
廣孝哀請甚至,賓始問為誰,廣孝曰:‘是昔曰道衍也。
’賓不應。
廣孝大聲曰:‘光庵不棄舊曰之雅,容我老僧一見乎!’賓隔戶謂之曰:‘吾在此剖薪,忙不暇見。
’廣孝于是哀鳴久之。
賓憐其誠,因與之期而去。
(‘因與之期而去’,‘期’原作‘斯’,據明朱當■〈氵眄〉國朝典故本改。
)至是天未曙,(‘至是天未曙’,原無‘是’字,據明朱當■〈氵眄〉國朝典故本補。
)廣孝已俟立門外待之。
曰出,賓方啟門,遂相與再拜。
坐定,賓語不及他,但連聲曰:‘和尚誤矣,和尚誤矣!’廣孝大慚。
久之,進曰:‘彼時老僧真是大誤,(‘彼時老僧真是大誤’,‘是’原作‘惜’,據明朱當■〈氵眄〉國朝典故本改。
)蓋亦天命所關,實不由我也。
’賓叱曰:‘汝既大誤,尚何歸咎于天命乎!且一沙彌,特受高皇隆遇,既不能報,又反背之,不義孰甚焉!此心安忍緻宗室傷殘,血流漂杵,天下為之痛心,皆由汝佛口蛇心也。
汝萬世之下,烏得無罪于二帝,何可勝言哉?’廣孝聞之面赤,赧然求退。
賓弗為禮,乃怏怏自恨而去。
不久,廣孝以病笃,文皇駕幸其第,遣太醫診視,命中使存問頻頻。
疾将殆,文皇複幸其第,乃問後事,終不肯言。
逼之,對曰:‘出家人複何所戀!’仍強之,終無言。
卒年六十一。
文皇念其功,命官谕祭,葬殓之優拟于元之劉秉忠,追賜榮國公,(‘追賜榮國公’,原無‘國’字,據明朱當■〈氵眄〉國朝典故補。
)谥恭靖。
複诏加以奉天靖難輔運功臣号,卒配享文廟。
未幾,又特官養子姚繼為尚寶少卿,蓋追隆其功也。
廣孝博通内外典籍,亦工文辭,所著有知虛子集,皆浮誕無根之談。
别有道餘錄,則專诋程朱。
其友翰林修撰張洪曰:‘少師于我厚,今惜其死矣。
吾無以報之,且見道餘錄辄為焚棄。
’嗚呼!廣孝本端不正,無父無君,不忠不孝,其為世之所棄亦明矣。
況排斥正學,诽議先儒,得罪豈淺淺哉!雖然,廣孝幸得令終,吾知其死有餘辜,百世之下,難逃亂臣賊子之誅矣,可不懼夫! 按:姚廣孝以高僧薦選侍燕王于藩邸,王之靖難,多其密謀,亦甚奇矣。
餘謂廣孝亦一代奸雄,非高僧也。
觀其入城,見僧官道從甚盛,慨然歎曰:‘僧中亦自有富貴乎?何必他求!’已隐然有不羁之想矣。
遭時際主,臭味風雲,言聽計從,遂成大功于天下,僧亦自有富貴矣。
後逸士王賓責其負高皇隆遇,緻骨肉傷殘,血流漂杵,為得罪于二帝。
修撰張洪譏其道餘錄,排斥正學,诽議先儒,且百世而下,難逃亂臣賊子之誅,廣孝雖百喙,無由自解。
當其功成不受爵賞,飄然有物外之思,則非一代功臣所能及也。
附錄: 建文事迹備遺錄一卷(左都禦史張若溎家藏本) 不著撰人名氏前有自序稱嘉靖辛卯陽月太嶽山人書于水竹村居考明史藝文志黃虞稷千頃堂書目皆不載此書之名不知其為何人明人惟張居正号太嶽亦不聞有此書莫能詳也錄中皆紀建文死事諸臣殊多傳聞失實其稱太祖恒欲廢燕王賴廷臣力谏得免又嘗幽于别苑不許進食賴高後私食之得不死皆荒唐無稽之言不足取信(四庫全書總目·史部·雜史類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