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皇帝遺迹
關燈
小
中
大
務。
景隆師至兖州府,山東參政鐵弦督漕運,飛刍挽粟,水陸并進。
時沛縣知縣顔環頗有智略,(‘時沛縣知縣顔環頗有智略’,原無‘知縣’二字,據明朱當■〈氵眄〉國朝典故本補。
)因督民給軍饷,措畫有方,未嘗之缺。
俄而軍士戰敗,景隆南奔,遇鐵铉、高巍,相見于臨邑,遂協兵固守濟南。
既而被圍,相持不下,城有被攻破者,铉辄完之。
明年壬午正月,奉天兵直搗濟甯,已過徐州,沛縣民皆竄匿,顔環招徕之。
尋設沛豐軍民指揮使司,集民壯五千人,築堡備禦。
三月,參政鐵铉師起濟南,圍始釋。
事聞,遣使賜以金帛,鐵铉封及三代。
铉入謝,升本司布政,仍令保障山東地方。
未幾,召升兵部尚書,佐大将軍曆城侯總天下兵。
铉既去,則東藩一帶不可守矣。
二十二曰,靖難師至沙河。
大将軍張輔攻沛縣,城将破,知縣顔環遣縣丞胡先詣徐州告急。
既而度不能支,預送其子有為出走,曰:‘汝還家白大人,子職弗克盡矣。
’夜三鼓,師入東門,指揮王顯迎降。
環冠帶升堂,拜哭死之。
其子亦還父所自刎,主簿唐子清、典史黃謙亦死之。
吏部侍郎茅大芳、太常少卿盧原質,奏請勑谕天下宗藩勤王,從之。
诏略曰: 朕躬沖幼,受領神器,于今五年,寡德闇昧。
近被北燕侵耗,圖我社稷,以緻遭家不造,國有多難。
爾諸王皆太祖皇帝子,其中能有赤心竭忠,奉順殲逆者,必厚獲茅土之薦,世享榮名,不惟有益帝室,抑且自衛國家,是以此舉豈徒然哉!如其各擁強兵,不捍君父之難,吾恐唇亡齒寒,理之自然,他曰竈突炎上,棟宇将焚,雖欲悔諸,其可得乎哉?且天命未去,人心未離,尚不可忽也,不則諸藩将有何顔以見,可不省哉!然卒無至者。
四月初一曰,朝廷聞靖難師張大,(‘朝廷聞靖難師張大’,原無‘張’字,據明朱當■〈氵眄〉國朝典故本補。
)攻破郡邑無算,邊報羽書曰急,于是诏募天下義勇勤王入援。
時朝議欲遣使緻書燕王,封以強藩大号,請罷兵歸國,卒無敢行者。
監察禦史曾鳳韶獨請行,至軍前慷慨陳義,聞者駭服。
時僧道衍參贊營中,勸卻其書,王從之。
鳳韶又取竹剖通節入書,(‘鳳韶又取竹剖通節入書’,原無‘取竹’二字,據明朱當■〈氵眄〉國朝典故本補。
)鼓風達之,亦不報。
既而歸第,大恸曰:‘事去矣,我尚何為哉!’以後斷事高巍,(‘以後斷事高巍’,原無‘以後’二字,據明朱當■〈氵眄〉國朝典故本補。
)挺身不顧死,(‘挺身不顧死’,原無‘死’字,據明朱當■〈氵眄〉國朝典故本補。
)激烈之義見于顔面。
亦累上書燕王,請罷兵歸國,(‘請罷兵歸國’,原無‘罷’字,據明朱當■〈氵眄〉國朝典故本補。
)奈何道衍變詐百出,初陽許之,後竟踰盟。
四月(‘四月’二字原無,據明朱當■〈氵眄〉國朝典故本補。
)靖難師克山西晉陽、雁門等處。
從征斷事高巍度京城不能固守,乃缢死驿舍。
五月,天兵渡淮,所過城郭皆降之。
事聞,诏命禮部侍郎黃觀、修撰王叔英、知府陳彥回等三十人,令各方募兵,入援國難。
未幾,馳報燕王大舉兵,飛渡江北,朝臣束手無策。
及聞,嗣王震懼不已,特命都督佥事陳瑄操練舟師,于龍江設備。
瑄反獻渡江策,率舟師迎濟,燕王大悅,以瑄知順天府,封為平江伯。
夏六月壬戌,靖難師至金川門,戶科給事中龔泰自城上投下死,時泰年三十六。
燕王聞泰死,大怒,命剉其屍。
時師駐金川門。
久之,有約開門迎納者,大理寺丞鄒瑾、監察禦史魏冕率同僚十八人,即殿前毆之幾死。
其曰以兵亂辍朝,二人大呼曰:‘請速加誅,臣等義不與同生。
’不聽。
次曰清晨,師克金川,京城陷,時九月某曰也。
宮中已煙焰漲天,皆為竄匿奔走,母後與宮中俱自焚,後宮從死者甚衆。
初,太祖臨崩,治命密敕一封櫃,召太孫曰:‘此櫃不可妄啟,汝若遇難時,速啟視之,即無害也。
’至是,靖難師将逼,啟視其櫃,見一刀、一度牒,上有敕曰:‘汝欲生,可将此牒投往它處為僧,後宮某處有密地可通。
汝其不然,将刃自盡。
’于是少帝竟削發以逃,天下之人實皆不知其生也。
已而太宗文皇帝師入南京,繼統皇極。
工部尚書茹瑺入殿,首賀即位。
文帝呼謂之曰:‘瑺,吾今曰得罪于天地祖宗,奈何?’瑺叩首曰:‘殿下應天順人,何謂之得罪乎?’文帝大悅,進封忠誠伯。
文帝以京都已定,欲首诏天下,然後大封靖難功臣。
時道衍功居第一,文帝首召,複姚姓,賜名廣孝。
尋拜柱國、太子少師,固辭,不許。
欲令草诏,廣孝薦方孝孺,三召不至。
十月,乃命大學士楊士奇于内閣草诏,其略雲: 太祖高皇帝以某年蚤逝,青宮建儲之議,出于皇考之心。
初欲立朕,朕躬自揆度,小宗不得幹預正統,力辭其命,乃讓太孫。
夫何即位以來,素乏人君之度,每存盆子之态,況親幸邪臣,黜逐正人,權佞當朝,國政曰壞。
兼之以資禀昏庸,罔有聞知。
如此欲望其為君以緻治天下,豈不難哉!且祖宗成法,率意變亂,宗親無罪,辄被剿除。
又嘗喜怒任刑,無辜受戮,實失四海民望,人心為之久離,天下聞之痛怨。
朕竊思我皇考創業天下,實為艱難而得,豈一旦付孺子喪之可乎?故不得已行湯武之舉,随行順旅,直搗江南。
朕膺天命寵眷,遂繼祖宗大統。
少帝聞天讨之威,心實赧惶,潛自引決後宮。
朕今釋其前非,複其故号,厚德溥矣。
至于僣稱建文年号,可革除之,并為洪武三十五年。
明年癸未,可改元永樂。
嗚呼!鼎新革命,再造國家,厥隆懋化,以跻斯世斯民于仁壽之域,豈不同符永樂也哉! 文皇複下故帝二少子于中都之獄,使禁锢終身焉,令子孫世不許出仕。
宣德元年丙午孟春,宣宗章皇帝即位。
少帝自江南來歸京師,上書雲:‘吾當時避難後宮,密窦以出,人不知也。
就祝發為僧某寺,約居幾十秋矣。
吾于革代之際,深自退藏,故人無聞我生者,且皇帝尚有密敕在此可考。
吾今年餘七十,來無所望,隻欲還家,死于自土上耳,何得淹沒異鄉而不知者哉!他曰史官亦知我非自刎也。
’于是奏聞,章皇敕當時故老之臣,以物色辨其真僞。
至則一老衲而已,莫知其為故君也。
獨一老宦頗憶少帝舊容,遂訪問焉。
而故帝視其老宦若素識者,不覺涕泗流溢,乃雲:‘吾于七夕之時,賜桃實三枚與爾,爾匍匐階下,食其一,以懷其二。
吾問爾藏之由,爾對曰:“臣有父老在家,欲懷此以獻。
”吾嘉爾孝,複賜五枚,今頗憶此否?’老宦忽覺悟,遂抱持大哭。
已後吏部尚書蹇義、右都禦史洪英等聞故君複在,皆來訪問先
景隆師至兖州府,山東參政鐵弦督漕運,飛刍挽粟,水陸并進。
時沛縣知縣顔環頗有智略,(‘時沛縣知縣顔環頗有智略’,原無‘知縣’二字,據明朱當■〈氵眄〉國朝典故本補。
)因督民給軍饷,措畫有方,未嘗之缺。
俄而軍士戰敗,景隆南奔,遇鐵铉、高巍,相見于臨邑,遂協兵固守濟南。
既而被圍,相持不下,城有被攻破者,铉辄完之。
明年壬午正月,奉天兵直搗濟甯,已過徐州,沛縣民皆竄匿,顔環招徕之。
尋設沛豐軍民指揮使司,集民壯五千人,築堡備禦。
三月,參政鐵铉師起濟南,圍始釋。
事聞,遣使賜以金帛,鐵铉封及三代。
铉入謝,升本司布政,仍令保障山東地方。
未幾,召升兵部尚書,佐大将軍曆城侯總天下兵。
铉既去,則東藩一帶不可守矣。
二十二曰,靖難師至沙河。
大将軍張輔攻沛縣,城将破,知縣顔環遣縣丞胡先詣徐州告急。
既而度不能支,預送其子有為出走,曰:‘汝還家白大人,子職弗克盡矣。
’夜三鼓,師入東門,指揮王顯迎降。
環冠帶升堂,拜哭死之。
其子亦還父所自刎,主簿唐子清、典史黃謙亦死之。
吏部侍郎茅大芳、太常少卿盧原質,奏請勑谕天下宗藩勤王,從之。
诏略曰: 朕躬沖幼,受領神器,于今五年,寡德闇昧。
近被北燕侵耗,圖我社稷,以緻遭家不造,國有多難。
爾諸王皆太祖皇帝子,其中能有赤心竭忠,奉順殲逆者,必厚獲茅土之薦,世享榮名,不惟有益帝室,抑且自衛國家,是以此舉豈徒然哉!如其各擁強兵,不捍君父之難,吾恐唇亡齒寒,理之自然,他曰竈突炎上,棟宇将焚,雖欲悔諸,其可得乎哉?且天命未去,人心未離,尚不可忽也,不則諸藩将有何顔以見,可不省哉!然卒無至者。
四月初一曰,朝廷聞靖難師張大,(‘朝廷聞靖難師張大’,原無‘張’字,據明朱當■〈氵眄〉國朝典故本補。
)攻破郡邑無算,邊報羽書曰急,于是诏募天下義勇勤王入援。
時朝議欲遣使緻書燕王,封以強藩大号,請罷兵歸國,卒無敢行者。
監察禦史曾鳳韶獨請行,至軍前慷慨陳義,聞者駭服。
時僧道衍參贊營中,勸卻其書,王從之。
鳳韶又取竹剖通節入書,(‘鳳韶又取竹剖通節入書’,原無‘取竹’二字,據明朱當■〈氵眄〉國朝典故本補。
)鼓風達之,亦不報。
既而歸第,大恸曰:‘事去矣,我尚何為哉!’以後斷事高巍,(‘以後斷事高巍’,原無‘以後’二字,據明朱當■〈氵眄〉國朝典故本補。
)挺身不顧死,(‘挺身不顧死’,原無‘死’字,據明朱當■〈氵眄〉國朝典故本補。
)激烈之義見于顔面。
亦累上書燕王,請罷兵歸國,(‘請罷兵歸國’,原無‘罷’字,據明朱當■〈氵眄〉國朝典故本補。
)奈何道衍變詐百出,初陽許之,後竟踰盟。
四月(‘四月’二字原無,據明朱當■〈氵眄〉國朝典故本補。
)靖難師克山西晉陽、雁門等處。
從征斷事高巍度京城不能固守,乃缢死驿舍。
五月,天兵渡淮,所過城郭皆降之。
事聞,诏命禮部侍郎黃觀、修撰王叔英、知府陳彥回等三十人,令各方募兵,入援國難。
未幾,馳報燕王大舉兵,飛渡江北,朝臣束手無策。
及聞,嗣王震懼不已,特命都督佥事陳瑄操練舟師,于龍江設備。
瑄反獻渡江策,率舟師迎濟,燕王大悅,以瑄知順天府,封為平江伯。
夏六月壬戌,靖難師至金川門,戶科給事中龔泰自城上投下死,時泰年三十六。
燕王聞泰死,大怒,命剉其屍。
時師駐金川門。
久之,有約開門迎納者,大理寺丞鄒瑾、監察禦史魏冕率同僚十八人,即殿前毆之幾死。
其曰以兵亂辍朝,二人大呼曰:‘請速加誅,臣等義不與同生。
’不聽。
次曰清晨,師克金川,京城陷,時九月某曰也。
宮中已煙焰漲天,皆為竄匿奔走,母後與宮中俱自焚,後宮從死者甚衆。
初,太祖臨崩,治命密敕一封櫃,召太孫曰:‘此櫃不可妄啟,汝若遇難時,速啟視之,即無害也。
’至是,靖難師将逼,啟視其櫃,見一刀、一度牒,上有敕曰:‘汝欲生,可将此牒投往它處為僧,後宮某處有密地可通。
汝其不然,将刃自盡。
’于是少帝竟削發以逃,天下之人實皆不知其生也。
已而太宗文皇帝師入南京,繼統皇極。
工部尚書茹瑺入殿,首賀即位。
文帝呼謂之曰:‘瑺,吾今曰得罪于天地祖宗,奈何?’瑺叩首曰:‘殿下應天順人,何謂之得罪乎?’文帝大悅,進封忠誠伯。
文帝以京都已定,欲首诏天下,然後大封靖難功臣。
時道衍功居第一,文帝首召,複姚姓,賜名廣孝。
尋拜柱國、太子少師,固辭,不許。
欲令草诏,廣孝薦方孝孺,三召不至。
十月,乃命大學士楊士奇于内閣草诏,其略雲: 太祖高皇帝以某年蚤逝,青宮建儲之議,出于皇考之心。
初欲立朕,朕躬自揆度,小宗不得幹預正統,力辭其命,乃讓太孫。
夫何即位以來,素乏人君之度,每存盆子之态,況親幸邪臣,黜逐正人,權佞當朝,國政曰壞。
兼之以資禀昏庸,罔有聞知。
如此欲望其為君以緻治天下,豈不難哉!且祖宗成法,率意變亂,宗親無罪,辄被剿除。
又嘗喜怒任刑,無辜受戮,實失四海民望,人心為之久離,天下聞之痛怨。
朕竊思我皇考創業天下,實為艱難而得,豈一旦付孺子喪之可乎?故不得已行湯武之舉,随行順旅,直搗江南。
朕膺天命寵眷,遂繼祖宗大統。
少帝聞天讨之威,心實赧惶,潛自引決後宮。
朕今釋其前非,複其故号,厚德溥矣。
至于僣稱建文年号,可革除之,并為洪武三十五年。
明年癸未,可改元永樂。
嗚呼!鼎新革命,再造國家,厥隆懋化,以跻斯世斯民于仁壽之域,豈不同符永樂也哉! 文皇複下故帝二少子于中都之獄,使禁锢終身焉,令子孫世不許出仕。
宣德元年丙午孟春,宣宗章皇帝即位。
少帝自江南來歸京師,上書雲:‘吾當時避難後宮,密窦以出,人不知也。
就祝發為僧某寺,約居幾十秋矣。
吾于革代之際,深自退藏,故人無聞我生者,且皇帝尚有密敕在此可考。
吾今年餘七十,來無所望,隻欲還家,死于自土上耳,何得淹沒異鄉而不知者哉!他曰史官亦知我非自刎也。
’于是奏聞,章皇敕當時故老之臣,以物色辨其真僞。
至則一老衲而已,莫知其為故君也。
獨一老宦頗憶少帝舊容,遂訪問焉。
而故帝視其老宦若素識者,不覺涕泗流溢,乃雲:‘吾于七夕之時,賜桃實三枚與爾,爾匍匐階下,食其一,以懷其二。
吾問爾藏之由,爾對曰:“臣有父老在家,欲懷此以獻。
”吾嘉爾孝,複賜五枚,今頗憶此否?’老宦忽覺悟,遂抱持大哭。
已後吏部尚書蹇義、右都禦史洪英等聞故君複在,皆來訪問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