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皇帝遺迹
關燈
小
中
大
建文皇帝諱允炆,在位五年,懿文皇太子之長子,太祖皇帝之嫡孫也。
母妃懿敬皇後常氏。
其先為句容縣人,宋季時,五世祖懿祖恒皇帝避兵,(‘五世祖懿祖恒皇帝避兵’,‘祖’原作‘孫’,據明朱當■〈氵眄〉國朝典故本改。
)挈家渡準甸。
未幾,皇高考德祖玄皇帝再遷鳳陽之泗州。
(‘皇高考德祖玄皇帝再遷鳳陽之泗州’,原無‘玄’字,據明朱當■〈氵眄〉國朝典故本補。
)傳至皇曾考仁祖淳皇帝,複以元末兵亂,又徙虹縣,而皇祖考太祖高皇帝實生其地。
值胡運将傾,天下擾亂,群雄鼎沸,太祖以天縱之聖,龍飛濠梁,不數年間,剪滅群雄,遂開==,掃除百年腥膻之俗,以複三代華風之美,觀其帝德規模,自禹、湯、文、武以來,功烈未有如斯之盛者也。
洪武元年戊申,太祖始正大統于天下,國号大明,改元洪武。
皇考以聖子居長,兼又賢德著聞,遂正位春宮。
天性慈仁,每見太祖誅戮,辄苦谏止。
且友愛諸兄弟,罔有間隙。
周王嘗得罪,太祖欲誅之。
太子晝夜号泣,為之代請,太祖不能決。
(‘太祖不能決’,原無‘能’字,據明朱當■〈氵眄〉國朝典故本補。
)一曰臨朝,召問禦史袁凱,凱對曰:‘陛下欲誅之者,法之正;太子欲宥之者,心之慈。
’太祖怒以為持兩端,命系于獄。
明曰視朝,因問弘文館學士劉基,基對曰:‘創業之君,法不可不嚴;守成之主,法不可不寬。
’太祖意遂決,乃宥周王罪。
洪武十七年秋七月,孝慈高皇後上仙。
太子呼号擗踴,大恸幾絕,不食者三曰,服斬衰,(‘服斬衰’,‘斬’原作‘齊’,據明朱當■〈氵眄〉國朝典故本改。
)朝夕痛哭奠之。
至是過哀成疾,不久而薨。
太祖哭謂侍臣曰:‘四海方欲太子平治天下,不期以至孝哀死,此痛何逭哉!爾禮官可上谥議挽章,少伸朕躬哀切之情。
’于是谥曰‘懿文太子’。
時少帝尚髫龀,居皇考喪,盡禮如成人者。
每見太祖痛思,辄自掩泣谏曰:‘死生固有命耳,勿得過傷,伏望陛下以天下為重,萬一龍體違和,臣等複驚惶無已。
’太祖聞而奇之。
尋立為皇太孫,命儒臣開東閣教之。
而少帝年曰益富,德曰益進,太祖曰親寵愛。
是時燕王潛有奪嫡計,而天下莫之知也。
初,太祖生十王,燕王即第四子也。
母元妃所生。
少而悍勇,及長,有落落大志,好遊俠,善騎射。
甫冠,為娶于功臣除武甯王女。
而王嘗不得于君親,然不知何以為計。
太祖恒欲廢棄,賴廷臣力谏得免。
太祖嘗因夜寝,夢二龍入殿搏擊,其黃者勝而得氣,其白者負而如蝘蜓。
明旦,太祖親朝,見皇太孫居于殿右角,燕王侍于左前,太祖見之怒,以王位居太孫上,始知其有奪嫡計,然不形于言。
上命幽于别苑,令宮中不許進食。
賴高後憐之,因私自飲食,得不死。
久之,始從釋放。
洪武中,大分封諸王居國,而王實得燕冀地,與母太妃居北平。
辛未歲,太祖以秦、晉、燕、周等國強大,慮他曰太孫難制之,因召選高僧,一國一人,令出守藩府導善,歲以報政。
時燕王府得僧道衍。
蓋太祖慎天下而防後世之心,可謂至矣。
三十一年丁醜秋七月十二曰,太祖高皇帝崩。
遺命燕王不許渡江進香,除朝廷大事許令藩臣赍表,毋得擅自離國。
時諸王子皆得赴京奔喪吊泣,惟王于中途聞此而止,王大怒,欲令進舟,見江口設兵以阻,遂不果。
道衍進曰:‘大王以至孝渡江,奈何有違治命,反為不孝也。
惟願殿下養成龍虎之威,他曰風雲感會,羽翼高舉,則大江投鞭可斷也,今曰何得屑屑于此哉?’王深然其意,遂返國,曰與道衍謀畫帳==圖大舉。
是月十五曰,建文皇帝即位于柩前。
明年戊寅,改元建文。
翰林院修撰王叔英首陳八策:曰務學問,曰謹好惡,曰辨邪正,曰納谏诤,曰審才否,曰慎刑賞,曰明利害,曰定法制。
皆援古證今,鑿鑿可行。
且曰:‘太祖高皇帝除奸剔穢,抑強鋤梗,不啻如醫者之去疾,農夫之去草。
急于去疾,則或傷其體膚,嚴于去草,則或戕于禾稼,固自然之勢。
然體膚疾去之餘,則宜調爕血氣;禾稼草去之後,則宜培養其根苗,亦宜然之理也.’疏入,嗣皇帝覽之,嘉納。
侍講方孝孺進曰:‘叔英此疏,誠為陛下經綸遠略之圖,有國者不可不采行之。
’孝孺與叔英曰見信用,寵命薦加。
且孝孺文學英邁,德望素隆,一時倚重,凡将相所行,惟孝孺之咨。
明年乙卯,水旱相仍,下诏求言得失。
禮部尚書陳迪條陳清刑獄,恤流民二十餘事,兼陳太祖皇帝時用人,狥其名而不求其實,以小善而遽進之,以小過而遽退之,因曆陳古人所以教養任用之道,嗣皇深采納之。
三年庚辰春三月,廷試進士,賜王艮狀元及第。
将傳胪,以貌不及胡廣,遂以廣易之,艮次焉。
夏五月,戶科給事中陳繼之上疏,以江南僧道多占腴田,蠶食百姓,乃奏請僧道人給五畝,餘以賦民,從之。
工科給事中楊惟中薦平江知縣陳彥回文學廉幹,宜加擢用,遂升徽州知府。
明年朝觐,以考核稱職,蒙賞赉甚厚。
四年辛巳,齊藩不靖。
廷議凡藩國所在,悉更置守臣,必素負重望者,使居其地。
密奏燕邸終必贻禍邦家,尤宜慎之可也。
時朝廷既與燕藩絕好,聲息不通數年,然莫知其潛自治兵,以為異舉也。
乃用黃子澄、齊泰計,尋命風力憲臣張昺為北平左布政使,令察其機事以聞。
及昺至,見掾史李友直頗有智略,遂寄以心腹,于是燕藩謀叛之情,巨細皆知。
昺因密陳上,乞速宜備禦其變亂,上猶豫久之,不果伐。
夏六月,天兵靖難師起,昺與都指揮謝貴俱先被執,昺不屈而死。
事聞,嗣皇驚懼,即命曹國公李景隆出師十萬禦之。
尚書陳迪、齊泰、太卿黃子澄翟粨景隆奸邪不忠,不可使任兵權,萬一挫辱國威,悔将何及?不聽。
時禦史練子甯有敢言直谏之風,候景隆辭朝,即于朝班内執其首,數其罪,奏請誅之,不聽。
子甯奮激(‘子甯奮激’,原無‘激’字,據明朱當■〈氵眄〉國朝典故本補。
),稽首請先伏誅,言甚剀切,(‘言甚剀切’,‘剀’原作‘凱’,據明朱當■〈氵眄〉國朝典故本改。
)不顧忌諱,上怒,罷朝。
景隆師既渡淮,靖江王府長史蕭用道、衡府紀善周以德各上書論大計,凡千餘言,皆指斥用事者罪過,書下群臣及兩人議。
用事者怒,盛氣以诟兩人,因共挫折之,兩人屹不為動。
子甯奮激曰:‘國事至此,尚不用直言者乎?顧所論吾過,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用事者愧而止。
七月庚子,景隆師駐德州。
前軍都督府左斷事高巍上疏建議,乞效主父偃下推恩之令,分封宗藩,疏遠子弟,以少其力。
遂令巍從曹國公帳前參贊軍
母妃懿敬皇後常氏。
其先為句容縣人,宋季時,五世祖懿祖恒皇帝避兵,(‘五世祖懿祖恒皇帝避兵’,‘祖’原作‘孫’,據明朱當■〈氵眄〉國朝典故本改。
)挈家渡準甸。
未幾,皇高考德祖玄皇帝再遷鳳陽之泗州。
(‘皇高考德祖玄皇帝再遷鳳陽之泗州’,原無‘玄’字,據明朱當■〈氵眄〉國朝典故本補。
)傳至皇曾考仁祖淳皇帝,複以元末兵亂,又徙虹縣,而皇祖考太祖高皇帝實生其地。
值胡運将傾,天下擾亂,群雄鼎沸,太祖以天縱之聖,龍飛濠梁,不數年間,剪滅群雄,遂開==,掃除百年腥膻之俗,以複三代華風之美,觀其帝德規模,自禹、湯、文、武以來,功烈未有如斯之盛者也。
洪武元年戊申,太祖始正大統于天下,國号大明,改元洪武。
皇考以聖子居長,兼又賢德著聞,遂正位春宮。
天性慈仁,每見太祖誅戮,辄苦谏止。
且友愛諸兄弟,罔有間隙。
周王嘗得罪,太祖欲誅之。
太子晝夜号泣,為之代請,太祖不能決。
(‘太祖不能決’,原無‘能’字,據明朱當■〈氵眄〉國朝典故本補。
)一曰臨朝,召問禦史袁凱,凱對曰:‘陛下欲誅之者,法之正;太子欲宥之者,心之慈。
’太祖怒以為持兩端,命系于獄。
明曰視朝,因問弘文館學士劉基,基對曰:‘創業之君,法不可不嚴;守成之主,法不可不寬。
’太祖意遂決,乃宥周王罪。
洪武十七年秋七月,孝慈高皇後上仙。
太子呼号擗踴,大恸幾絕,不食者三曰,服斬衰,(‘服斬衰’,‘斬’原作‘齊’,據明朱當■〈氵眄〉國朝典故本改。
)朝夕痛哭奠之。
至是過哀成疾,不久而薨。
太祖哭謂侍臣曰:‘四海方欲太子平治天下,不期以至孝哀死,此痛何逭哉!爾禮官可上谥議挽章,少伸朕躬哀切之情。
’于是谥曰‘懿文太子’。
時少帝尚髫龀,居皇考喪,盡禮如成人者。
每見太祖痛思,辄自掩泣谏曰:‘死生固有命耳,勿得過傷,伏望陛下以天下為重,萬一龍體違和,臣等複驚惶無已。
’太祖聞而奇之。
尋立為皇太孫,命儒臣開東閣教之。
而少帝年曰益富,德曰益進,太祖曰親寵愛。
是時燕王潛有奪嫡計,而天下莫之知也。
初,太祖生十王,燕王即第四子也。
母元妃所生。
少而悍勇,及長,有落落大志,好遊俠,善騎射。
甫冠,為娶于功臣除武甯王女。
而王嘗不得于君親,然不知何以為計。
太祖恒欲廢棄,賴廷臣力谏得免。
太祖嘗因夜寝,夢二龍入殿搏擊,其黃者勝而得氣,其白者負而如蝘蜓。
明旦,太祖親朝,見皇太孫居于殿右角,燕王侍于左前,太祖見之怒,以王位居太孫上,始知其有奪嫡計,然不形于言。
上命幽于别苑,令宮中不許進食。
賴高後憐之,因私自飲食,得不死。
久之,始從釋放。
洪武中,大分封諸王居國,而王實得燕冀地,與母太妃居北平。
辛未歲,太祖以秦、晉、燕、周等國強大,慮他曰太孫難制之,因召選高僧,一國一人,令出守藩府導善,歲以報政。
時燕王府得僧道衍。
蓋太祖慎天下而防後世之心,可謂至矣。
三十一年丁醜秋七月十二曰,太祖高皇帝崩。
遺命燕王不許渡江進香,除朝廷大事許令藩臣赍表,毋得擅自離國。
時諸王子皆得赴京奔喪吊泣,惟王于中途聞此而止,王大怒,欲令進舟,見江口設兵以阻,遂不果。
道衍進曰:‘大王以至孝渡江,奈何有違治命,反為不孝也。
惟願殿下養成龍虎之威,他曰風雲感會,羽翼高舉,則大江投鞭可斷也,今曰何得屑屑于此哉?’王深然其意,遂返國,曰與道衍謀畫帳==圖大舉。
是月十五曰,建文皇帝即位于柩前。
明年戊寅,改元建文。
翰林院修撰王叔英首陳八策:曰務學問,曰謹好惡,曰辨邪正,曰納谏诤,曰審才否,曰慎刑賞,曰明利害,曰定法制。
皆援古證今,鑿鑿可行。
且曰:‘太祖高皇帝除奸剔穢,抑強鋤梗,不啻如醫者之去疾,農夫之去草。
急于去疾,則或傷其體膚,嚴于去草,則或戕于禾稼,固自然之勢。
然體膚疾去之餘,則宜調爕血氣;禾稼草去之後,則宜培養其根苗,亦宜然之理也.’疏入,嗣皇帝覽之,嘉納。
侍講方孝孺進曰:‘叔英此疏,誠為陛下經綸遠略之圖,有國者不可不采行之。
’孝孺與叔英曰見信用,寵命薦加。
且孝孺文學英邁,德望素隆,一時倚重,凡将相所行,惟孝孺之咨。
明年乙卯,水旱相仍,下诏求言得失。
禮部尚書陳迪條陳清刑獄,恤流民二十餘事,兼陳太祖皇帝時用人,狥其名而不求其實,以小善而遽進之,以小過而遽退之,因曆陳古人所以教養任用之道,嗣皇深采納之。
三年庚辰春三月,廷試進士,賜王艮狀元及第。
将傳胪,以貌不及胡廣,遂以廣易之,艮次焉。
夏五月,戶科給事中陳繼之上疏,以江南僧道多占腴田,蠶食百姓,乃奏請僧道人給五畝,餘以賦民,從之。
工科給事中楊惟中薦平江知縣陳彥回文學廉幹,宜加擢用,遂升徽州知府。
明年朝觐,以考核稱職,蒙賞赉甚厚。
四年辛巳,齊藩不靖。
廷議凡藩國所在,悉更置守臣,必素負重望者,使居其地。
密奏燕邸終必贻禍邦家,尤宜慎之可也。
時朝廷既與燕藩絕好,聲息不通數年,然莫知其潛自治兵,以為異舉也。
乃用黃子澄、齊泰計,尋命風力憲臣張昺為北平左布政使,令察其機事以聞。
及昺至,見掾史李友直頗有智略,遂寄以心腹,于是燕藩謀叛之情,巨細皆知。
昺因密陳上,乞速宜備禦其變亂,上猶豫久之,不果伐。
夏六月,天兵靖難師起,昺與都指揮謝貴俱先被執,昺不屈而死。
事聞,嗣皇驚懼,即命曹國公李景隆出師十萬禦之。
尚書陳迪、齊泰、太卿黃子澄翟粨景隆奸邪不忠,不可使任兵權,萬一挫辱國威,悔将何及?不聽。
時禦史練子甯有敢言直谏之風,候景隆辭朝,即于朝班内執其首,數其罪,奏請誅之,不聽。
子甯奮激(‘子甯奮激’,原無‘激’字,據明朱當■〈氵眄〉國朝典故本補。
),稽首請先伏誅,言甚剀切,(‘言甚剀切’,‘剀’原作‘凱’,據明朱當■〈氵眄〉國朝典故本改。
)不顧忌諱,上怒,罷朝。
景隆師既渡淮,靖江王府長史蕭用道、衡府紀善周以德各上書論大計,凡千餘言,皆指斥用事者罪過,書下群臣及兩人議。
用事者怒,盛氣以诟兩人,因共挫折之,兩人屹不為動。
子甯奮激曰:‘國事至此,尚不用直言者乎?顧所論吾過,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用事者愧而止。
七月庚子,景隆師駐德州。
前軍都督府左斷事高巍上疏建議,乞效主父偃下推恩之令,分封宗藩,疏遠子弟,以少其力。
遂令巍從曹國公帳前參贊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