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經卷八
關燈
小
中
大
。
九月,封皇子浚為始興王,駿為武陵王。
魏伐燕,馮弘奔高麗,傳曰:帝疾不朝,會書變常也。
南朝元會,自晉武帝講求漢儀,叅用魏制着為典常,謂之鹹甯注是也。
鹹甯注曰:先正一日,有司宿設,夜漏未盡,羣臣集于庭,燎上賀起谒報百官及受贽郎官下至,計吏皆入。
其次大鴻胪各奏羣臣就位,侍中奏外辦皇帝出鐘皷作,百官皆拜伏。
太常導皇帝升禦座,鴻胪奏請朝賀掌禮,即讃皇帝延諸王登殿延,太尉等登,各奉璧皮帛羔雁雉再拜。
賀訖,引下殿,複故位,以贽授贽。
郎郎,以璧皮帛付谒者以羔雁雉付太官太樂,令跪奏雅樂乘黃令出車,皇帝罷入,百官皆坐。
諸蠻夷以次入,皆再拜。
皇帝又出仆射跪,奏請羣臣等上奉觞再拜,上千萬歲,四廂樂作,百官再拜,乃行百官酒。
太樂奏登歌三終,乃降。
太官具禦飯、尚食持案并授持節持節跪進禦座前。
太樂令奏雲:奉食舉樂太官行百官飯畢皷吹,令奏進衆技。
乃召諸郡計吏前授敇戒鐘皷作羣臣北面再拜出。
此漢,魏叅用儀也。
宋沿晉制毎年正月朔禦殿受朝賀,以為常典,故不比年書之。
今歲帝疾不視朝,故特書不朝會,以明常歲皆朝會也。
檀道濟,高平,金鄉人随宋武建義為前鋒,所至,望風降以佐命功,數帥兵拒魏師,三軍依附。
帝忌憚朝廷,皆目之曰:安知非司馬仲達也。
帝寝疾,聽信領軍劉湛湛及彭城王義康皆慮宮車,晏駕,道濟不複可制,乃矯诏收付廷尉父子八人皆誅之。
時人為之語曰:可憐白浮鷗,枉殺檀江州,明無罪也。
故書帝殺者言文帝不能臣焉。
晉零陵王太妃,恭帝太後也,以晉儀葬之禮也。
浚帝之次子駿第三子[,即成帝也。
]書始封也。
馮弘者,跋之弟也。
為後魏所伐,弘東奔高麗,高麗殺之。
北燕,以晉孝武太元二十年僣号至弘三世而滅。
凢二十八年,地歸于魏經。
元嘉十四年春帝正月辛卯,祀南郊。
夏四月,蜀賊張尋降。
秋七月冬十二月,河南西河呵羅單國使朝貢傳曰蜀賊張尋及其黨趙廣來降,遷之建邺,河南慕延、西河、沮渠、呵羅、單西南夷,并遣使來貢經。
元嘉十五年春,帝正月,以吐谷渾慕延封隴西王。
夏四月秋七月辛未,地震,新作東宮、武都、河南高麗,倭人扶南林邑國使朝貢。
冬十月,立儒學于北郊,傳曰吐谷渾慕延,其先鮮卑,慕容氏也。
西徙上隴,過抱罕出涼州,西南至赤水而居之。
其界東疊川西于阗北高昌,東北秦嶺,方千餘裡,古流沙地也。
有青海出龍馬至慕容延,始通江左,故封隴西王新作東宮太子劭居也,武都楊難當也。
河南即吐谷。
慕容延自号河南王也,高麗王高琏也。
[案高麗王高琏。
宋武帝初踐阼,加琏為鎮東大将軍。
馮弘奔高麗,宋遣使王白駒往取之。
高麗将孫潄殺弘不欲南來。
王白駒複殺潄于海,琏執白騎送于宋。
宋不欲違逺人意下白駒獄。
由是琏毎歲來貢焉。
]倭國王名讃無姓氏,物産與儋耳朱崖同。
宋初,除安東将軍。
倭國至扶南國,在日南郡海西灣中,去日南七千裡,東通交州,西接天竺,安息外交易,東西日有萬餘,商人珍物,無不有天竺書言與佛經相似。
林邑與扶南相達,崇佛法,而優禮諸蠻,故多入貢,因商利也。
帝好文,立四學以雷,次宗掌儒學,何尚之掌玄學,何承天掌史學,謝元掌文學,置館于郊法,古四郊學也。
經元嘉十六年春帝正月戊寅,閱武于北郊。
夏六月,立子铄為南平王。
秋九月,魏伐北涼,擒其王茂虔。
冬十二月乙亥,皇太子劭冠傳曰:閱武北郊,懼魏,南侵舊典,漢、魏以來,立秋之日,郊禮畢,乃揚威武,斬牲于東門,以薦陵廟。
其儀。
帝禦戎服,乘白馬朱鬛,躬執弓射牲,命谒者載以獲車,送陵廟以束帛,賜武官隸兵,習戰陣之儀,斬牲名曰貙。
劉[貙,猛獸,名劉,殺也。
]兵習孫吳法六十四陣既還,公卿迎拜天子下車,與公卿親識顔面,乃還宮。
自東晉,天子不親令進退,而武臣不傳六十四陣,至宋,惟有閱武之名,而無習兵之法矣。
案六十四陣,此諸葛亮習黃帝八十一陣遺制也。
晉馬隆得其術,乃以八陣法伐北涼。
自後有桓溫者,因伐蜀于魚複平沙,上覩武侯八陣基址,以石縱橫為八行,此則方排成八八六十四陣之因也。
其變化即後人莫得傳其奧焉。
[唐李靖有兵書,對問三卷,得此法]。
皇子铄,文帝第三子書始封也。
魏師伐涼,擒沮渠茂,虔平姑臧。
于是魏盡平涼州,舊地焉,[僞國盡亡矣。
]太子劭冠帝徃觀之,帽無故墜地,元兇之兆也。
經元嘉十七年,魏太武太平真君元年春,帝正月夏四月戊午朔,日有蝕之。
秋七月壬子,皇後袁氏崩。
九月壬子,葬元皇後。
冬十月,劉湛有罪誅。
十一月,仆射殷景仁卒。
傳曰:袁皇後、袁湛女适文帝為妃生子劭後族貧,毎就上求錢帛,上性儉不過五十千而已。
潘淑妃有寵。
後因潘求三十萬錢宿昔便得由此恚恨成疾。
至是崩,命顔延之為哀策文,上益八字雲,撫存悼亡,感今懐昔。
诏谥曰元皇後。
劉湛,字弘仁。
父抑,晉儀同湛襲安衆縣男。
嘗自比管葛不為文章,累遷給事中,與殷景仁并任。
湛曰:今世宰相何難正當漢南陽郡功曹耳。
後景仁專内任,而湛猜隙漸生,結彭城王義康以傾景仁晚黨附義,康帝不平之,湛亦知必敗。
會丁艱,伏甲于室,以待上臨。
事洩,伏誅,不書官,貶有罪也。
殷景仁,陳郡長平,人少有大成之量,不為文,而敏有思緻,不談義,而深達于理。
舊章記注,莫不撰錄。
文帝委遇尤厚。
劉湛與義康欲遣人若劫盜者于外殺之。
上聞之,徙景仁西掖門,為護軍府,宻迩宮禁,故義康計不得行。
景仁稱疾停家,養老數年,雖不見任,
九月,封皇子浚為始興王,駿為武陵王。
魏伐燕,馮弘奔高麗,傳曰:帝疾不朝,會書變常也。
南朝元會,自晉武帝講求漢儀,叅用魏制着為典常,謂之鹹甯注是也。
鹹甯注曰:先正一日,有司宿設,夜漏未盡,羣臣集于庭,燎上賀起谒報百官及受贽郎官下至,計吏皆入。
其次大鴻胪各奏羣臣就位,侍中奏外辦皇帝出鐘皷作,百官皆拜伏。
太常導皇帝升禦座,鴻胪奏請朝賀掌禮,即讃皇帝延諸王登殿延,太尉等登,各奉璧皮帛羔雁雉再拜。
賀訖,引下殿,複故位,以贽授贽。
郎郎,以璧皮帛付谒者以羔雁雉付太官太樂,令跪奏雅樂乘黃令出車,皇帝罷入,百官皆坐。
諸蠻夷以次入,皆再拜。
皇帝又出仆射跪,奏請羣臣等上奉觞再拜,上千萬歲,四廂樂作,百官再拜,乃行百官酒。
太樂奏登歌三終,乃降。
太官具禦飯、尚食持案并授持節持節跪進禦座前。
太樂令奏雲:奉食舉樂太官行百官飯畢皷吹,令奏進衆技。
乃召諸郡計吏前授敇戒鐘皷作羣臣北面再拜出。
此漢,魏叅用儀也。
宋沿晉制毎年正月朔禦殿受朝賀,以為常典,故不比年書之。
今歲帝疾不視朝,故特書不朝會,以明常歲皆朝會也。
檀道濟,高平,金鄉人随宋武建義為前鋒,所至,望風降以佐命功,數帥兵拒魏師,三軍依附。
帝忌憚朝廷,皆目之曰:安知非司馬仲達也。
帝寝疾,聽信領軍劉湛湛及彭城王義康皆慮宮車,晏駕,道濟不複可制,乃矯诏收付廷尉父子八人皆誅之。
時人為之語曰:可憐白浮鷗,枉殺檀江州,明無罪也。
故書帝殺者言文帝不能臣焉。
晉零陵王太妃,恭帝太後也,以晉儀葬之禮也。
浚帝之次子駿第三子[,即成帝也。
]書始封也。
馮弘者,跋之弟也。
為後魏所伐,弘東奔高麗,高麗殺之。
北燕,以晉孝武太元二十年僣号至弘三世而滅。
凢二十八年,地歸于魏經。
元嘉十四年春帝正月辛卯,祀南郊。
夏四月,蜀賊張尋降。
秋七月冬十二月,河南西河呵羅單國使朝貢傳曰蜀賊張尋及其黨趙廣來降,遷之建邺,河南慕延、西河、沮渠、呵羅、單西南夷,并遣使來貢經。
元嘉十五年春,帝正月,以吐谷渾慕延封隴西王。
夏四月秋七月辛未,地震,新作東宮、武都、河南高麗,倭人扶南林邑國使朝貢。
冬十月,立儒學于北郊,傳曰吐谷渾慕延,其先鮮卑,慕容氏也。
西徙上隴,過抱罕出涼州,西南至赤水而居之。
其界東疊川西于阗北高昌,東北秦嶺,方千餘裡,古流沙地也。
有青海出龍馬至慕容延,始通江左,故封隴西王新作東宮太子劭居也,武都楊難當也。
河南即吐谷。
慕容延自号河南王也,高麗王高琏也。
[案高麗王高琏。
宋武帝初踐阼,加琏為鎮東大将軍。
馮弘奔高麗,宋遣使王白駒往取之。
高麗将孫潄殺弘不欲南來。
王白駒複殺潄于海,琏執白騎送于宋。
宋不欲違逺人意下白駒獄。
由是琏毎歲來貢焉。
]倭國王名讃無姓氏,物産與儋耳朱崖同。
宋初,除安東将軍。
倭國至扶南國,在日南郡海西灣中,去日南七千裡,東通交州,西接天竺,安息外交易,東西日有萬餘,商人珍物,無不有天竺書言與佛經相似。
林邑與扶南相達,崇佛法,而優禮諸蠻,故多入貢,因商利也。
帝好文,立四學以雷,次宗掌儒學,何尚之掌玄學,何承天掌史學,謝元掌文學,置館于郊法,古四郊學也。
經元嘉十六年春帝正月戊寅,閱武于北郊。
夏六月,立子铄為南平王。
秋九月,魏伐北涼,擒其王茂虔。
冬十二月乙亥,皇太子劭冠傳曰:閱武北郊,懼魏,南侵舊典,漢、魏以來,立秋之日,郊禮畢,乃揚威武,斬牲于東門,以薦陵廟。
其儀。
帝禦戎服,乘白馬朱鬛,躬執弓射牲,命谒者載以獲車,送陵廟以束帛,賜武官隸兵,習戰陣之儀,斬牲名曰貙。
劉[貙,猛獸,名劉,殺也。
]兵習孫吳法六十四陣既還,公卿迎拜天子下車,與公卿親識顔面,乃還宮。
自東晉,天子不親令進退,而武臣不傳六十四陣,至宋,惟有閱武之名,而無習兵之法矣。
案六十四陣,此諸葛亮習黃帝八十一陣遺制也。
晉馬隆得其術,乃以八陣法伐北涼。
自後有桓溫者,因伐蜀于魚複平沙,上覩武侯八陣基址,以石縱橫為八行,此則方排成八八六十四陣之因也。
其變化即後人莫得傳其奧焉。
[唐李靖有兵書,對問三卷,得此法]。
皇子铄,文帝第三子書始封也。
魏師伐涼,擒沮渠茂,虔平姑臧。
于是魏盡平涼州,舊地焉,[僞國盡亡矣。
]太子劭冠帝徃觀之,帽無故墜地,元兇之兆也。
經元嘉十七年,魏太武太平真君元年春,帝正月夏四月戊午朔,日有蝕之。
秋七月壬子,皇後袁氏崩。
九月壬子,葬元皇後。
冬十月,劉湛有罪誅。
十一月,仆射殷景仁卒。
傳曰:袁皇後、袁湛女适文帝為妃生子劭後族貧,毎就上求錢帛,上性儉不過五十千而已。
潘淑妃有寵。
後因潘求三十萬錢宿昔便得由此恚恨成疾。
至是崩,命顔延之為哀策文,上益八字雲,撫存悼亡,感今懐昔。
诏谥曰元皇後。
劉湛,字弘仁。
父抑,晉儀同湛襲安衆縣男。
嘗自比管葛不為文章,累遷給事中,與殷景仁并任。
湛曰:今世宰相何難正當漢南陽郡功曹耳。
後景仁專内任,而湛猜隙漸生,結彭城王義康以傾景仁晚黨附義,康帝不平之,湛亦知必敗。
會丁艱,伏甲于室,以待上臨。
事洩,伏誅,不書官,貶有罪也。
殷景仁,陳郡長平,人少有大成之量,不為文,而敏有思緻,不談義,而深達于理。
舊章記注,莫不撰錄。
文帝委遇尤厚。
劉湛與義康欲遣人若劫盜者于外殺之。
上聞之,徙景仁西掖門,為護軍府,宻迩宮禁,故義康計不得行。
景仁稱疾停家,養老數年,雖不見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