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外紀卷第九

關燈
子,非勇也。

    使我無此三者,何補于子?有此三者,終不從子。

    乃舍之。

    恒相平公,懼諸侯以弑君誅,已乃盡歸魯、衛侵地,西約晉四卿,南通吳越,修功行賞,以親百姓。

    恒言于平公曰:德施人之所欲,君其行之。

    刑罰人之所惡,臣請行之。

    數年,齊國之政皆歸恒,恒盡誅大臣不附已及公族之強者,割安平以東至琅邪,自為封邑,地大于齊。

    選女子七尺以上百餘人為後宮,賓客舍人出入者不禁,生七十餘男。

     秋,晉伐衛。

     冬,有孛星。

     魯饑,是歲。

    晉城頓丘。

     四十年夏五月,鄭伐宋。

     秋八月,魯大雩。

     晉伐衛。

    冬,晉伐鄭、 衛蒯瞆自戚入于衛,孔悝立之,是為莊公。

    出公奔魯。

     四十一年夏四月,孔子卒,年七十四。

     劉恕曰:包犧以來,聖王興利,知者創物,生民日用,資而仰之。

    然其祠蒙苖裔,自天子至于庶人,莫不宗奉,厲千餘年,未有如孔子之盛者,豈非君臣父子仁義禮樂之教,雖蠻貊之邦,不可斯須舍乎?劉向曰:周室衰,禮義廢,孔子以三代之道教導于後世,繼嗣至今不絕者,有隐行也。

     魯季康子問子貢曰:昔子産死,鄭人舍珠佩,琴瑟不禦,牧童不歌,巷哭三日。

    孔子死,魯人不能如是,何也?對曰:子産之于夫子,如浸水之與天雨浸水,所及則生,不及則死,故人愛之。

    天雨降,物無不生,物豈有謝于天乎? 初,楚子西聞平王太子建之子勝在吳,使人召之曰:吾聞勝直而剛,欲置之境。

    葉公子高曰:勝華而不實,狷而不絜,若果用之,害可待也。

    不從,使為白公。

    子高以疾閑居于蔡。

    勝請伐鄭,子西未從。

    佗日,又請,許之。

    晉伐鄭,楚救之。

    勝怒曰:雠不遠矣!屈建謂石乞曰:白公将為亂。

    石乞曰:勝卑身下士,不敢驕賢,其家無管龠之信,關楗之固,大鬥斛以出,輕斤兩以内。

    建曰:此乃所以反也。

    白公罷朝而立,倒杖而策,銳貫頤,血流至地而弗知。

    鄭人聞之,曰:頤之忘,何不忘哉!白公欲得易甲,陳士勒兵示之曰:與我無患不富貴。

    易甲笑曰:不義得天下,吾不取也;威吾以兵,吾不從也。

    子行子之威,吾亦明吾義。

    拱而待兵,顔色不變。

    秋七月,勝作亂,殺子西、子期。

    劫惠王拔劍而屬之屈廬曰:子與我乎?廬曰:知命之士,見利不動,臨死不恐。

    為人臣者,時生則生,時死則死,其可劫乎?白公乃内其劍。

    白公欲立王子闾為王,不從。

    勝曰:楚國之重,天下無有。

    天以與子,子何不受?闾曰:辭天下者,非輕其利,以明其德也。

    不為諸侯者,非惡其位,以絜其行也。

    見國而忘主,不仁也。

    劫白刃而失義,不勇也。

    白公強之,不可,遂殺之。

    白公得楚國,不能以府庫分人。

    石乞曰:不義得之,又不能施,患必至矣。

    不若焚之,無令人害我。

    白公弗聽。

    初,申鳴以養父孝聞于楚國,惠王欲以為相,鳴不受。

    其父問之,對曰:不可。

    舍父之孝子,為王之忠臣。

    父曰:汝有祿于國,立義于庭,汝樂,吾無憂矣。

    吾欲汝之相也。

    鳴曰:諾。

    入朝,王受之相。

    居三年,遇白公之亂,鳴将往死之。

    其父曰:棄父可乎?鳴曰:仕者身歸于君,祿歸于親。

    去子事君,得無死其難乎?葉公聞亂,曰:吾怨子西棄吾言而德其治楚國。

    乃帥方城之外以入,發太府之貨以子衆,出高庫之兵以賦民,因而攻之。

    申鳴以兵圍白公,公謂石乞曰:鳴,天下之勇士也。

    乞曰:鳴,天下之孝子也。

    往劫其父以兵,鳴聞之必來。

    白公曰:善。

    取其父持之,以兵告鳴曰:子不與,吾父将死矣。

    鳴流涕應之曰:食其食者死其事。

    吾已不為父之孝子,乃君之忠臣也。

    援桴鼓之,遂與葉公殺白公而定王室,葬二子之族。

    惠王複位,申鳴之父亦死。

    王賞鳴金百斤。

    鳴曰:食祿避難,非忠臣也。

    定國殺父,非孝子也。

    名不可兩立,行不可兩全。

    遂自殺。

    楚惠王嘗以梁與魯陽文子,文子辭曰:梁險而在境, 懼子孫之有貳者。

    王曰:仁人不忘子孫,施及楚國,敢不從子?與之魯陽。

     越大夫種謂勾踐曰:吳王罷師,不戒以忘我,我不可怠。

    今吳民既罷,大荒薦饑,天占既兆,人事又見,王奪之利,無使夫悛。

    越王乃大戒師,将伐吳、楚申包胥使于越,勾踐問曰:吾欲與吳徼天之衷,車馬兵甲,卒伍既具,請問戰奚以而可?包胥曰:戰不智,則不知民之極,無以铨度天下之衆寡;不仁,則不能與三軍共饑勞之殃;不勇,則不能斷疑以發大計。

    勾踐召五大夫而問之,命有司大令于國。

    王命夫人曰:内政無出,外政無入。

    命大夫曰:食土不均,土地不修,内有辱于國,是子也;軍士不死,外有辱,是我也。

    夫人去笄,夫人與大夫皆側席而坐,不掃。

    王問範蠡曰:歲,晚矣!子将奈何?對曰:從時者,猶救火追亡人也。

    蹶而趨之,唯恐弗及。

    王曰:諾。

    四十二年春三月,越伐吳。

    勾踐之壇列鼓而行之。

    至軍三日,徙舍,至于禦兒,三斬有罪以殉。

    命有司大殉于軍曰:有父母耆老而無昆弟者,兄弟四五人皆在此者,有眩瞀之疾者,皆以告。

    王親命之歸。

    後若有事,吾與子圖之。

    又殉曰:箸力不足以勝甲兵,志行不足以聽命者,歸莫告。

    明日遷軍,斬有罪者,人有緻死之心。

    有司大殉于軍曰:歸而不歸,處而不處,進而不進,退而不退,左不在左,右不在右。

    身斬,妻子鬻,至于五湖。

    吳人挑戰,王欲許之。

    範蠡曰:彼來從我,固守勿與。

    若将與之,必因天地之災,盡其陽節,盈吾陰節,而奪之利。

    今其來也,剛強而力疾,王姑待之。

    吳軍于江北,越軍于江南,中分為左右軍,私卒君子六千人為中軍。

    明日,将舟戰于江。

    及昏,令左右軍銜枚溯江五裡。

    夜中,命涉江,鳴鼓水中以須。

    吳亦中分其師。

    越王中軍潛涉,不鼓不噪,襲攻之,吳師大北。

    越之左軍、右軍涉而從之,又大敗之于沒。

     夏六月,晉圍衛。

    齊、陳救衛。

     楚師取陳麥,陳敗,遂圍之。

    秋七月己卯,楚滅陳,殺湣公。

     冬十月,晉伐衛,入其郛。

    衛人出莊公而與晉平。

    晉立襄公之孫般師而還。

    十一月,莊公自鄄入,般師出。

    辛巳,石圃攻公,公入于戎州已氏。

    已氏殺莊公。

    衛人複立般師。

    十二月,齊伐衛,衛人立靈公子起而請平,齊執般師以歸。

     四十三年春,巴伐楚,圍鄾。

    三月,楚敗巴師。

     夏,衛石圃逐其君起,起奔齊。

    出公自齊複歸。

     初,晉有孕婦,七歲不生, 西山女子化為丈夫。

     是歲王崩,子元王仁立。

    秦悼公薨,子厲共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