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外紀卷第九
關燈
小
中
大
夏,發兵及魯伐齊,子貢因之晉,謂定公曰:吳與齊将戰,勝必以兵臨晉。
定公大恐。
子貢曰:修兵休卒以待之。
定公許諾。
田恒,成子。
僖子乞之子也。
劉恕曰:司馬遷曰:子貢一出,存魯,亂齊,破吳,強晉伯越,十年之中,五國各有變。
戰國之時,齊、魯交兵者數矣,一不被伐,安能存哉?田氏弱齊,一當吳兵,安能亂哉?吳不備越而亡勝齊,安能破哉?四卿擅權,晉以衰弱,修兵休卒,安能強哉?越從吳伐齊,滅吳乃強,此安能伯哉?十年之中,魯、齊、晉未嘗有變,吳、越不為是而存,亡遷之言華而少實哉! 五月,吳克齊博。
甲戌,戰于艾陵,大敗齊師。
吳王使行人奚斯釋言于齊曰:大夫國子興其衆庶,犯獵吳國之師徒,天若不知有罪,則何以使下國勝?夫差歸而讓子胥。
子胥曰:王無喜,越大饑。
範蠡曰:此越之福,吳之禍也。
吳國甚富,王年少政驕,好名而不思後患。
王重币卑詞,請籴以蔔之,食可得,則王何患焉?乃請于吳。
吳王将與之。
子胥谏曰:越非國貧民困,伺王間也。
夫狐雉之相戲,狐卑體而雉信之,故狐得志而雉必死。
夫饑,代事也,猶淵之與坂,誰國無有?不如勿與而伐之。
吳王曰:服而攻之,非義兵也。
饑而不食,非仁體也。
雖得十越,吾且不為。
貸之粟萬石,越人私喜。
太宰嚭數與子胥争越議,與逢同共讒之。
王使子胥于齊。
子胥臨行,謂其子曰:吾數谏王,王不用,汝與吾俱亡,無益也。
乃屬其子于齊鮑牧,而還報吳。
太宰嚭謂王曰:子胥為人剛暴猜賊,恐為深禍。
王伐齊有大功,恥其計謀不用,乃反怨望,起禍不難。
王不可不備。
其使齊也,屬子于鮑氏。
夫為人臣,内不得意,外倚諸侯,自以先王謀臣,常怏怏不見用。
願王早圖之。
王曰:微子言,吾亦疑之。
乃使使賜子胥屬镂之劍,曰:先王刈殺四方之蓬蒿,立名于荊,大夫之力也。
今大夫老,不自安恬逸,而處以念惡,撓亂百度,妖孽吳國。
子胥對曰:王播棄黎老,而近孩童,比謀若不得志于齊,覺寤王心,吳國猶世,王無以取之,而天祿亟至,是吳命之短也。
員不忍見王為越之擒。
員請先死:乃仰天歎曰:嗟乎!讒臣嚭為亂,王反誅我。
我令若父伯。
若未立時,諸公子争立,我以死争之于先王。
若既得立,欲分吳國予我。
今聽谀臣言以殺長者。
乃告其舍人曰:必樹吾墓上以梓,令可以為器。
抉吾目,縣吳東門,以觀越之淢吳也。
乃自刭死王愠曰:孤不使大夫得見也。
取子胥屍,盛以鸱鹈,投之于江。
吳人憐之,立祠江上,命曰胥山。
越王謂範蠡曰:吾與子謀。
吳子曰未可。
今申胥驟谏,王怒而殺之,其可乎?對曰:天地未形,而先為之征,其事不成,雜受其刑。
王姑待之。
初,孔子去魯,适衛、曹、宋、鄭、陳、蔡、楚。
諸國反乎衛。
冉求言于季康子曰:國有聖人而不能用,欲以求治,猶卻步而求及前人。
今孔子在衛,衛将用之,已有才而資鄰國,難以言知。
康子以告哀公,公從之。
冬,以重币召之,孔子乃歸,年六十九矣。
季康子欲以田賦,使冉有訪諸仲尼,仲尼不對,私于冉有曰:先王制土,籍田以力,而砥其遠迩;賦裡以入,而量其有無;任力以夫,而議其老幼。
先王以為足,若欲犯法,又何訪焉?弗聽。
魯哀公問于孔子曰:寡人舉事,與群臣慮之,而國愈亂,何也?對曰:明主在上,群臣直議于下,故一人知之,一人不知。
今群臣無不一辭同乎季孫者,魯國盡化為一。
君雖問境内之人,猶不免于亂也。
魯終不能用孔子,孔子亦不求仕,作丘陵之歌曰:登彼丘陵,峛崺其坂。
仁道有迩,求之若遠。
遂迷不複,自嬰屯蹇。
喟然回慮,題彼?山,郁确其高。
梁甫回連,枳棘充路,陟之無緣,将伐無柯,患茲蔓延,惟以永歎,涕??潺湲。
于是周室微而詩書阙,禮樂廢。
乃序書傳,上紀唐虞之際,下至秦缪,去詩之重,複取可施于禮義者三百五篇,皆弦歌之求,合韶、武、雅、頌之音,追迹三代之禮,禮樂可得而述,以備王道,成六藝。
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說卦、文言。
孔子論詩,至正月之六章,矍然曰:不逢時之君子,豈不殆哉?從上依世則廢道,違上離俗則危身。
世不與善,已獨由之,則曰非妖則孽也。
故賢者不遇時,常恐不終焉。
子夏讀書畢,孔子問曰:吾子何為于書?子夏曰:書之論事,昭昭若日月焉,所受于夫子者弗敢忘。
退而窮居河濟之間,深山之中,壤室蓬戶,彈琴瑟以歌先王之風,有人亦樂之,無人亦樂之,上見堯舜之道,下見三王之義,可以忘死生矣。
孔子愀然變容曰:嘻!子殆可與言書矣。
雖然,見其表,未見其裡,窺其門未入其中。
顔回曰:何謂也?孔子曰:丘常悉心盡志以入其中,則前有高岸而後有大溪,填填正立而已。
六誓可以觀義,五诰可以觀仁,甫刑可以觀誡,洪範可以觀度,禹貢可以觀事,臯陶谟可以觀治,堯典可以觀美。
魯人顔回、子淵、闵損子骞、冉耕伯牛、冉雍仲弓、宰予子我、冉求子有、曾參子輿、澹台滅明子羽、宓不齊子賤、樊須子遲、有若子有、公伯僚子周、公西赤子華、公冶長子長、南宮适子容、衛人端木賜子貢仲由子路、蔔商子夏、吳人言偃子遊、陳人颛孫師子張、巫馬施子期、陳亢子禽、齊人;高柴子高、宋人;原憲子思、司馬耕子牛、蔡人;漆雕開子若等異能之士七十二人,其餘受業者三千人。
東郭子惠問于子貢曰:夫子之門何雜也?對曰:隐括之旁多枉木,良醫之門多病者,砥砺之旁多頑鈍。
夫子修道以俟天下,是以來者不止也。
孔子之所嚴事,于周則老子,于衛蘧伯玉,于齊晏平仲,于楚老萊子,于鄭子産,于魯孟公綽,數稱臧文仲、柳下惠、銅鞮伯華、介山子。
然孔子皆後之,不并世。
老子,楚苦縣人,在孕八十一歲,剖母左腋而生,生而白首,故謂之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又有老聃之号,周守藏室之史也。
修道德,其學以自隐無名為務。
孔子嘗适周問禮焉,老子見周衰乃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強為我著耆。
老子乃著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莫知其所終。
老子百六十餘歲,或言二百餘歲,以其修道而養壽也。
世之學老子者則绌儒學,儒學亦绌老子,蓋道不同,不相為謀。
孔子沒後百餘年,而周大史儋見秦獻公,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
常枞有疾,老子問焉,曰:先生疾甚矣,無遺教以語弟子乎?枞張其口曰:吾舌存乎?老
定公大恐。
子貢曰:修兵休卒以待之。
定公許諾。
田恒,成子。
僖子乞之子也。
劉恕曰:司馬遷曰:子貢一出,存魯,亂齊,破吳,強晉伯越,十年之中,五國各有變。
戰國之時,齊、魯交兵者數矣,一不被伐,安能存哉?田氏弱齊,一當吳兵,安能亂哉?吳不備越而亡勝齊,安能破哉?四卿擅權,晉以衰弱,修兵休卒,安能強哉?越從吳伐齊,滅吳乃強,此安能伯哉?十年之中,魯、齊、晉未嘗有變,吳、越不為是而存,亡遷之言華而少實哉! 五月,吳克齊博。
甲戌,戰于艾陵,大敗齊師。
吳王使行人奚斯釋言于齊曰:大夫國子興其衆庶,犯獵吳國之師徒,天若不知有罪,則何以使下國勝?夫差歸而讓子胥。
子胥曰:王無喜,越大饑。
範蠡曰:此越之福,吳之禍也。
吳國甚富,王年少政驕,好名而不思後患。
王重币卑詞,請籴以蔔之,食可得,則王何患焉?乃請于吳。
吳王将與之。
子胥谏曰:越非國貧民困,伺王間也。
夫狐雉之相戲,狐卑體而雉信之,故狐得志而雉必死。
夫饑,代事也,猶淵之與坂,誰國無有?不如勿與而伐之。
吳王曰:服而攻之,非義兵也。
饑而不食,非仁體也。
雖得十越,吾且不為。
貸之粟萬石,越人私喜。
太宰嚭數與子胥争越議,與逢同共讒之。
王使子胥于齊。
子胥臨行,謂其子曰:吾數谏王,王不用,汝與吾俱亡,無益也。
乃屬其子于齊鮑牧,而還報吳。
太宰嚭謂王曰:子胥為人剛暴猜賊,恐為深禍。
王伐齊有大功,恥其計謀不用,乃反怨望,起禍不難。
王不可不備。
其使齊也,屬子于鮑氏。
夫為人臣,内不得意,外倚諸侯,自以先王謀臣,常怏怏不見用。
願王早圖之。
王曰:微子言,吾亦疑之。
乃使使賜子胥屬镂之劍,曰:先王刈殺四方之蓬蒿,立名于荊,大夫之力也。
今大夫老,不自安恬逸,而處以念惡,撓亂百度,妖孽吳國。
子胥對曰:王播棄黎老,而近孩童,比謀若不得志于齊,覺寤王心,吳國猶世,王無以取之,而天祿亟至,是吳命之短也。
員不忍見王為越之擒。
員請先死:乃仰天歎曰:嗟乎!讒臣嚭為亂,王反誅我。
我令若父伯。
若未立時,諸公子争立,我以死争之于先王。
若既得立,欲分吳國予我。
今聽谀臣言以殺長者。
乃告其舍人曰:必樹吾墓上以梓,令可以為器。
抉吾目,縣吳東門,以觀越之淢吳也。
乃自刭死王愠曰:孤不使大夫得見也。
取子胥屍,盛以鸱鹈,投之于江。
吳人憐之,立祠江上,命曰胥山。
越王謂範蠡曰:吾與子謀。
吳子曰未可。
今申胥驟谏,王怒而殺之,其可乎?對曰:天地未形,而先為之征,其事不成,雜受其刑。
王姑待之。
初,孔子去魯,适衛、曹、宋、鄭、陳、蔡、楚。
諸國反乎衛。
冉求言于季康子曰:國有聖人而不能用,欲以求治,猶卻步而求及前人。
今孔子在衛,衛将用之,已有才而資鄰國,難以言知。
康子以告哀公,公從之。
冬,以重币召之,孔子乃歸,年六十九矣。
季康子欲以田賦,使冉有訪諸仲尼,仲尼不對,私于冉有曰:先王制土,籍田以力,而砥其遠迩;賦裡以入,而量其有無;任力以夫,而議其老幼。
先王以為足,若欲犯法,又何訪焉?弗聽。
魯哀公問于孔子曰:寡人舉事,與群臣慮之,而國愈亂,何也?對曰:明主在上,群臣直議于下,故一人知之,一人不知。
今群臣無不一辭同乎季孫者,魯國盡化為一。
君雖問境内之人,猶不免于亂也。
魯終不能用孔子,孔子亦不求仕,作丘陵之歌曰:登彼丘陵,峛崺其坂。
仁道有迩,求之若遠。
遂迷不複,自嬰屯蹇。
喟然回慮,題彼?山,郁确其高。
梁甫回連,枳棘充路,陟之無緣,将伐無柯,患茲蔓延,惟以永歎,涕??潺湲。
于是周室微而詩書阙,禮樂廢。
乃序書傳,上紀唐虞之際,下至秦缪,去詩之重,複取可施于禮義者三百五篇,皆弦歌之求,合韶、武、雅、頌之音,追迹三代之禮,禮樂可得而述,以備王道,成六藝。
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說卦、文言。
孔子論詩,至正月之六章,矍然曰:不逢時之君子,豈不殆哉?從上依世則廢道,違上離俗則危身。
世不與善,已獨由之,則曰非妖則孽也。
故賢者不遇時,常恐不終焉。
子夏讀書畢,孔子問曰:吾子何為于書?子夏曰:書之論事,昭昭若日月焉,所受于夫子者弗敢忘。
退而窮居河濟之間,深山之中,壤室蓬戶,彈琴瑟以歌先王之風,有人亦樂之,無人亦樂之,上見堯舜之道,下見三王之義,可以忘死生矣。
孔子愀然變容曰:嘻!子殆可與言書矣。
雖然,見其表,未見其裡,窺其門未入其中。
顔回曰:何謂也?孔子曰:丘常悉心盡志以入其中,則前有高岸而後有大溪,填填正立而已。
六誓可以觀義,五诰可以觀仁,甫刑可以觀誡,洪範可以觀度,禹貢可以觀事,臯陶谟可以觀治,堯典可以觀美。
魯人顔回、子淵、闵損子骞、冉耕伯牛、冉雍仲弓、宰予子我、冉求子有、曾參子輿、澹台滅明子羽、宓不齊子賤、樊須子遲、有若子有、公伯僚子周、公西赤子華、公冶長子長、南宮适子容、衛人端木賜子貢仲由子路、蔔商子夏、吳人言偃子遊、陳人颛孫師子張、巫馬施子期、陳亢子禽、齊人;高柴子高、宋人;原憲子思、司馬耕子牛、蔡人;漆雕開子若等異能之士七十二人,其餘受業者三千人。
東郭子惠問于子貢曰:夫子之門何雜也?對曰:隐括之旁多枉木,良醫之門多病者,砥砺之旁多頑鈍。
夫子修道以俟天下,是以來者不止也。
孔子之所嚴事,于周則老子,于衛蘧伯玉,于齊晏平仲,于楚老萊子,于鄭子産,于魯孟公綽,數稱臧文仲、柳下惠、銅鞮伯華、介山子。
然孔子皆後之,不并世。
老子,楚苦縣人,在孕八十一歲,剖母左腋而生,生而白首,故謂之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又有老聃之号,周守藏室之史也。
修道德,其學以自隐無名為務。
孔子嘗适周問禮焉,老子見周衰乃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強為我著耆。
老子乃著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莫知其所終。
老子百六十餘歲,或言二百餘歲,以其修道而養壽也。
世之學老子者則绌儒學,儒學亦绌老子,蓋道不同,不相為謀。
孔子沒後百餘年,而周大史儋見秦獻公,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
常枞有疾,老子問焉,曰:先生疾甚矣,無遺教以語弟子乎?枞張其口曰:吾舌存乎?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