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外紀卷第六

關燈
而晉伐楚,是寡人之過,如何其辱諸大夫?大夫曰:君之時,晉不伐楚,及臣之身,而晉伐楚,是臣之罪也。

    請擊之。

    莊王俯泣而起,拜諸大夫。

    晉聞之,曰:君能下其臣,而君臣争以過為在已。

    上下一心,未可攻也。

    乃夜還師。

     莊王罷朝而晏,樊姬問其故,王曰:旦與賢相語,不知日之晏也。

    樊姬曰:為誰?王曰:虞丘子。

    樊姬掩口而笑。

    王問之,對曰:妾非不欲專貴擅愛,以為傷王之義也,故所進與妾同位者數人。

    今虞丘子為相十年,未嘗進一賢。

    知而不進,是不忠也;不知,是不知也,安得為賢?明日,王以樊姬之言告之。

    虞丘子稽首曰:如樊姬之言。

    于是辭位曰:臣為令尹,國不加治,獄訟不息,處士不升,淫禍不讨,久固祿位,妨群賢路。

    臣竊選國俊下裡之士,曰孫叔敖,多能無欲,可授之政。

    莊王曰:子輔寡人,令行絕域,奈何去之?虞丘子固辭,王許之,賜菜田三百,号曰國老。

     劉恕曰:聖人因人而成大功,愚者貪權而忌勝巳。

    虞丘子悟樊姬之一言,薦孫叔敖而莊王伯,天下謂之賢相可也。

    奚獨楚哉? 孫叔敖代虞丘子為令尹。

    狐丘丈人粗皮白冠來吊曰:身已貴而驕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權者,君惡之;祿已厚而不知足者,怨處之。

    孫叔敖曰:願聞餘教。

    丈人曰:位高而意益下,官大而心益小,祿厚而施益博。

    謹此三者,足以治楚矣。

    或雲:叔敖、沈尹莖相與友。

    叔敖遊郢三年,聲晦不知,修行不聞。

    沈尹莖曰:令人主上至于王,下至于伯,我不若子。

    接俗說義,調均以适主心,子不如我。

    沈尹莖遊郢五年,楚王欲以為令尹,讓曰:期思鄙人孫叔敖,聖人也,王必用之。

    王乃使人以王輿迎叔敖為令尹。

    叔敖施教導民,政緩禁止,吏無奸邪,盜賊不起,民皆樂其生,不教而從化。

    故三得相而不喜,知其材自得之也;三去相而不悔,知非已之罪也。

    莊王盡傳境内之勞與諸侯之憂于叔敖,遂伯天下,功迹著乎竹帛,傳乎後世。

     莊王問于孫叔敖曰:寡人未得所以為國,是也。

    孫叔敖曰:國之有是,衆非之所惡,臣恐王之不能定。

    王曰:不定獨在君乎?亦在臣乎?孫叔敖曰:國君驕士曰:士非我,無逌貴富士驕君,曰:國非士無逌安強。

    人君失國而不悟,士饑寒而不進,君臣不合,國是無逌定矣。

    桀、纣以合其取舍者為是,不合者為非,故亡而不知。

    王曰:願相國與士大夫共定國是,寡人豈敢以褊國驕士民哉!莊王好田獵弋射,大夫谏曰:晉、楚,敵國也。

    楚不謀晉,晉必謀楚,王無乃耽于樂乎?王曰:吾獵以求士也。

    榛叢刺虎豹者,吾知其勇也;攫犀搏兕者,吾知其勁有力也;罷田而分,吾知其仁也。

    因是道也,而得三士焉,楚國以安。

    四年春,晉、衛侵陳。

     秋,赤狄伐晉。

     五年夏,齊、魯伐萊。

    萊,子爵。

     赤狄侵晉。

     是歲河徙燕。

    桓公薨,宣公立。

     六年夏,白狄會晉伐秦。

    晉獲秦諜,殺諸绛市,六日而蘇。

    楚滅舒蓼。

     晉郄缺代趙宣子為政。

     秋,趙朔佐下軍。

    朔,盾子也。

     冬,楚伐陳。

     王使單襄公聘于宋,遂假道于陳以聘楚。

    火朝觌矣,道茀不可行。

    野有庾積,場功未畢,膳宰不緻饩,司裡不授館,民将築台于夏氏。

    及陳,靈公與孔甯、儀行父南冠以如夏氏,留賓不見。

    單子歸,告王曰:陳侯不有大咎,國必亡。

    道路不可知,田在草間,功成而不收。

    廢其教而棄其制,蔑其官而犯其令,将何以守國?居大國之間,其能久乎? 七年秋,魯取根牟。

    東夷國也。

     滕昭公毛薨,子文公繡立。

     晉成公與楚莊王争強,會諸侯于扈。

    陳靈公畏楚,不會晉以諸侯之師伐陳。

    成公薨,子扈子景公孺立。

     冬,宋圍滕。

    陳靈公行僻而言失。

    洩冶曰:陳其亡乎!吾驟谏君,君不吾聽,而愈失威儀。

    夫人君不直其行,不敬其言,未有能保王公之号,垂顯令之名者也。

    今君縱恣,不亡必弑。

    靈公。

    以洩冶為妖言而殺之。

    楚伐鄭,晉救鄭,鄭敗楚師, 是歲。

    衛成公薨,子穆公速立。

     八年春,齊歸魯濟西田。

     夏,齊惠公薨,子頃公無野立。

     陳靈公淫于夏姬,其子征舒弑公。

     六月,宋伐滕。

     諸侯伐鄭。

     秋,魯伐邾,取繹。

     冬,楚伐鄭。

    晉救鄭,逐楚師。

     諸侯戌鄭。

     鄭子家卒。

    國人讨幽公之亂,斲子家棺而逐其族。

    改葬幽公,谥曰靈, 是歲。

    劉康公聘魯歸,王問:魯大夫孰賢?對曰:季孫行父、仲孫蔑儉。

    儉能足用,族可以庇,其長處魯乎?叔孫僑如、公孫歸父侈。

    侈則不恤匮,憂必及之。

    人臣而侈,國家弗堪,亡之道也。

     九年春,楚伐鄭。

     夏,楚侵宋。

     冬,楚莊王為夏氏亂,陳欲伐之,使人視之。

    還報曰:其城高溝深而畜積多,甯國也。

    王曰:可。

    伐陳小國而蓄積多,必賦斂重而民怨。

    上城高溝深,則民力殚矣。

    王遂興兵伐陳。

    謂陳曰:無驚,吾誅征舒而已。

    遂入陳,殺夏征舒,因縣陳。

    申叔時謂莊王曰:王以賊弑君,征兵諸侯,以義伐之,已而利其地,何以令于天下?莊王曰:善。

    乃迎陳靈公太子午于晉而立之,是為成公。

    孔子讀史記至楚複陳,曰:賢哉!莊王!輕千乘之國而重一言。

     莊王使士亹傅太子,審辭。

    王曰:賴子之善,善之也。

    對曰:善在太子。

    太子欲善,善人将至;若不欲善,善則不用。

    王卒使傅之。

    問于申叔時,叔時曰:教之春秋、世詩、禮、樂,令語故志訓典,若是而不從,動而不悛,悛而不攝,攝而不徹,則導之忠、信、義、禮、孝事、仁文武,罰賞而明齊肅以耀之。

    臨若是而不濟,不可為也。

     莊王之法曰:群臣入朝,至門,馬蹄踐霤者,斬其辀而戮其禦。

    太子犯令,廷理斬辀戮禦。

    太子怒,入見王,泣曰:為我誅廷理。

    王曰:立法從令,所以尊敬宗廟。

    前有老主,而不逾,後有儲主而不屬,真吾守法之臣也。

    益爵二級。

     令尹子佩請飲莊王,王許之而不往。

    子佩曰:臣有罪乎?王曰:聞子具于強台,南望料山,以臨方皇,左江右淮,其樂忘死。

    吾薄德之人,不可以當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