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外紀卷第三

關燈
而三統曆西周三百五十二年,并東周八百餘年。

    既演百年,乃曰周過其曆,是前後錯謬,不可得強通者也。

     二月,使召公先相宅。

    三月,周公至洛師複蔔,申視營築,謂之王城,是為東都,方千七百二十丈。

    郛方十七裡,南系于洛水,北因于郏山,以為天下之湊。

    制郊甸方六百裡。

    因西土為方千裡,分為百縣,縣有四郡,郡有鄙,曰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貢道均。

    周公又營成周。

    成王居洛邑,遷殷頑民于成周,複還歸西都。

    成王長,能聽政。

    十二月,周公反政。

    初,周公避流言之難,居東,思公劉、太王居豳之職,憂念民事至苦之功,以比序已志。

    後成王迎之攝政,緻太平。

    其出入也,一德不回,純似公劉、太王之所為。

    太師述其志,主意于豳公之事,故别其詩為豳國變風焉。

    元年癸巳。

    正月朔,成王臨朝,周公北面就臣位。

     孔子曰:昔者周公事文王,行無專制,事無由己,身若不勝衣,言若不出口,奉持于前,洞洞焉若将失之,可謂能子矣。

    武王崩,成王幼,周公承文武之業,履天子之位,聽天子之政,征夷狄之亂,誅管蔡之罪,負扆而朝諸侯,誅賞制斷,無所顧問,威動天地,聲懾海内,可謂能武矣。

    成王既壯,周公緻政,北面而臣事之,請而後為,複而後行,無擅恣之志,無矜伐之色,可謂能臣矣。

    一人之身而三變者,應時也。

    周公留相成王,使其子伯禽就封于魯。

    周公問伯禽于其傳,對曰:其為人寬而好自用,以慎。

    周公曰:嗚呼,以人惡為美德乎?彼其寬也,出無辨矣。

    君子力如牛,不與牛争力。

    走如馬,不與馬争走。

    知如士,不與士争知。

    彼争者,鈞之氣也。

    其好自用,所以窭小也。

    不察不聞,即物少至,少至則淺,淺者賤人之道也。

    彼其慎,所以淺也。

    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今王之叔父,于天下不賤矣。

    然吾執贽而見者十人,還?而相見者三十人,貌執之士百有餘人,欲言而請畢事者千有餘人,僅得三士焉。

    人皆以我為越逾好士,故士至,汝無教之以魯國驕人。

    仰祿之士,猶可驕也;正身之士,不可驕也。

    周公謂伯禽曰:吾聞德行寬裕,守之以恭者榮。

    土地廣大,守之以儉者安。

    祿位尊盛,守之以卑者貴。

    人衆兵強,守之以畏者勝。

    聰明殉知,守之以愚者善。

    博聞強記,守之以淺者益。

    六者謙,德利而勿利也。

    成王告伯禽曰:爾知為人上之道乎?凡處尊位,必以敬下。

    谏者勿振以威,毋格其言。

    有文無武,無以威下。

    有武無文,民畏不親。

    文武俱行,威德乃成,清白上通,巧佞下塞。

    伯禽再拜受命而辭。

    伯禽至曲阜,淮夷、徐戎并興,東郊不開,伯禽帥師伐之。

    成王東伐淮夷,遂踐奄魯,亦平徐夷。

    王大搜于岐山之陽。

    初,太子封齊,五月而報政。

    周公曰:何疾也?曰:吾簡其君臣,禮從其俗。

    及伯禽封魯,三年而報政。

    周公曰:何遲也?伯禽曰:變其俗,革其禮,喪三年然後除之。

    周公歎曰:嗚呼!後世其北面事齊矣!夫政不簡不易,民不能近。

    平易近民,民必歸之。

    虞、夏、商之币,金為三品,或黃,或白,或赤,或錢,或布,或刀,或龜貝。

    周制以商通貨,以賈易物。

    太公立九府圜法,周官有太府、玉府、内府、外府、泉府、天府、職内、職币、職金,皆掌财币之官,故曰九府。

    圜謂均而通也。

    黃金方寸而重一斤,錢圜函方,輕重以铢。

    布帛廣二尺二寸為幅,長四丈為匹。

    故貨寶于金,利于刀,流于泉,布于布,束于帛。

    太師太公望卒,年百有餘歲,葬鎬京,陪文武之墓。

    子丁公急立。

    周公為太師,召公為太保,畢公為太傅。

    召公以周公嘗攝王政,不宜留在王朝,複列臣職,其意不說。

    周公陳己意,作君奭以告之。

    史記燕世家雲:成王既幼,周公攝政,當國踐阼,召公疑之,作君奭。

    今案:此篇是周公歸政,言留輔成王之意,司馬遷妄說耳。

    伯禽嘗與康叔朝于成王,見周公,三見而三笞。

    康叔有駭色,與伯禽問于商子。

    商子曰:南山之陽有木曰喬,二子盍往觀乎?見喬疏焉,實而仰。

    商子曰:喬者,父道也。

    南山之陰有木名梓,二子盍往觀乎?見梓勃焉實而俯。

    商子曰:梓者,子道也。

    二子明日見周公,入門而趨,登堂而跪。

    周公拂其首,勞而食之,曰:安見?對曰:見商子。

    周公曰:君子哉!衛康叔、聃季載皆有馴行。

    周公言于王,舉康叔為司寇,賜寶祭器,以章有德。

    季載為周司空,治皆有令名于天下。

    餘五叔無官,初降霍叔,後三年複其舊封。

    蔡叔度既遷而死,其子曰胡,改行率德馴善。

    周公舉胡為己卿士,言于王,複封胡于蔡,徙居新蔡,奉蔡叔之祀,是為蔡仲。

    周公曰:不如吾者不與處,累我也。

    與我齊者不與處,無益我也。

    惟賢于己者可與處也。

    周公歸政三年之後,老于豐事。

    文王之廟。

    将沒,曰:葬我成周。

    示天下臣于王也。

    公卒,應劭曰:周公年九十九。

    谥文公。

    成王葬于畢,從文王之墓,以明予小子不敢臣周公也。

    命魯世世祀周公,以天子禮樂,賜之重祭,外則郊社,内則大嘗禘,升歌清廟,下而管象,朱幹玉戚,冕而舞大武,八佾以舞大夏。

    虞、夏、殷、周四代之樂器服官,魯兼用之。

    昭文王、周公之德,以示子孫。

    凡蔣、邢、茅、胙、祭六國,皆周公之胤也。

    初,鬻熊生熊麗,熊麗生熊狂,熊狂生熊繹。

    王舉文武勤勞之後嗣,封熊繹以子男之田于楚。

    蠻姓稈,居丹陽。

    成王問于尹佚曰:何德而民親其上?對曰:使之以時而敬順之,忠而愛之,布令信而不食言,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王曰:懼哉!對曰:天地之間,四海之内,善之則畜,不善則雠也。

    夏、殷之臣,雠桀、纣而臣湯、武,若何其不懼也?成王之時,鹹陽雨金。

    末年四月甲子,王疾大漸,懼太子钊之不任,召太保奭、芮伯、彤伯、畢公、衛侯、毛公,帥百官相太子而立之。

    王肅曰:彤伯,姒姓之國。

    其餘五國,姬姓。

    毛公,文王庶子。

    乙醜,王崩。

    在位三十年,通周公攝政三十七年。

    鄭玄曰:成王二十八年崩。

    二公以太子見先王廟,申告以文王、武王為王業之不易,務在節儉,母多欲,以笃信臨之,是為康王。

    康王元年癸亥。

    十二年六月庚午,王命畢公保釐成周。

    初,召公治西方,甚得民和。

    有司請召民。

    召公曰:不勞一身而勞百姓,非吾先君文王之志也。

    乃巡行鄉邑,聽斷于阡陌隴畝之間,廬于棠樹下,以桑蠶耕種。

    時弛獄出拘,民得反業,自侯伯至庶人無失職者。

    及召公卒,谥康公。

    民思其政,懷棠樹不敢伐,作甘棠之詩歌詠之。

    王充曰:召公,周公之兄,年百八十歲。

    魯侯伯禽、晉侯燮、齊侯急、衛康伯牟、楚子熊繹并事康王。

    唐國之南有晉水,故燮改為晉侯。

    魯侯伯禽之四十六年康王十六年。

    卒,子考公酋立。

    四年康王二十年。

    卒,弟炀公熙立,築茅阙門,徙魯康王朝諸侯于酆宮。

    成康之際,天下安,甯刑錯四十餘年不用。

    王崩,在位二十六年,年五十七。

    子昭王瑕立。

    案:三統曆自周昭王以下亡年數,據魯侯年為紀。

    昭王元年己醜。

    王道微缺,德衰,有光五色貫紫微,井水溢,王南巡狩反濟漢,漢濱之人以膠膠舡王,至中流,膠液舡解,王及祭公溺焉。

    呂氏春秋曰:昭王親将征荊蠻,辛餘靡長且多力,為王右。

    還反涉漢,梁敗,王及祭公隕千漢。

    辛餘靡振王北濟,反振蔡公。

    周公乃侯之于西翟,實為長公。

    其崩不赴告,諱之也。

    在位五十一年。

    皇甫谧曰:在位二年,年三十五。

    子穆王滿立。

    穆王元年庚辰。

    即位,春秋已五十矣。

    孔安國曰:穆王即位過四十矣。

    魯炀公六十年穆王三年。

    卒,子幽公宰立。

    十四年,穆王十七年。

    弟茀弑公自立,是為微公。

    王寵盛姬,為之築重璧之台。

    盛姬,盛伯子也。

    徐夷作亂,帥九夷以伐宗周,西至河上。

    穆王畏其方熾,乃分東方諸侯,命徐子主之。

    徐子,嬴姓,處潢池東,地方五百裡,行仁義,通溝陳、蔡之間,欲舟行上國,得朱弓朱矢,以為天瑞,自号偃王,屍子曰:徐偃王有筋而無骨。

    陸地而朝者三十六國。

    昔蜚廉子惡來,弟曰季勝,生孟增,幸于成王,是為宅臯狼,生衡父,衡父生造父,以善禦習馬,幸於穆王,得骥之乘匹,桃林溫骊、骅骝、??耳之驷。

    王使造父禦,西巡狩,樂而忘歸。

    聞徐子 号,穆王日馳千裡馬,長驅歸周以救亂,使造父告楚,令伐徐。

    王孫厲謂楚子曰:徐君好行仁義,君若不伐楚,必事徐。

    楚子曰:若信有道,不可伐也。

    對曰:大之伐小,強之伐弱,猶石之投卵,虎之啖豚也,惡有其理。

    楚子大舉兵伐徐,徐子愛民無權,不忍鬥故敗,乃北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