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外紀卷第三
關燈
小
中
大
仲雍卒,子季簡立。
卒,子叔達立。
卒,子周章立。
王求太伯、仲雍之後,得周章。
已君吳,因而封之。
别封周章弟仲雍之庶孫虞仲于周之北,故夏虛為西吳,後世謂之虞。
周公問太公何以治齊?曰:尊賢而尚功。
周公曰:後世必有篡弑之臣。
太公問周公何以治魯?周公曰:尊尊而親親。
太公曰:後世浸弱矣。
太公東就國,道宿行遲,聞逆旅人曰:時難得而易失。
客寝甚安,殆非就國者。
太公夜衣而行,犁明至國。
周初定,未能集。
遠方、營丘,邊萊夷,萊侯來伐,争營丘。
太公至國,辟草萊而居焉。
修道術,尊賢知,賞有功。
東海上有居士,狂谲、華士昆弟二人議曰:吾不臣天子,不友諸侯,耕而食之,掘而飲之,無求于人,無上之名,無君之祿,不仕而事力。
太公執而殺之。
周公急傳而問曰:二子賢者,殺之何也?太公曰:是。
昆弟議曰:不臣天子,是望不得而臣也;不友諸侯,是望不得而使也;耕而食之,掘而飲之,無求于人,是望不得賞罰勸禁也。
夫王者使臣,非爵祿則刑罰也。
今四者不足以使之,望誰為君乎?是以誅也。
太公以齊地負海潟鹵,少五榖而人民寡,乃勸女工,極技巧,通工商之業,便魚鹽之利,民多歸之。
故齊冠帶衣履,天下,海岱之間,斂袂而朝焉。
王謂周公曰:自洛涒延于伊涒,居易無固,其有夏之居。
我南望三塗,北望嶽鄙,顧詹有河,奧詹,伊、洛,母遠天室,營周居于洛邑,縱馬于華山之陽,放牛于桃林之虛,偃幹戈,振兵釋旅,釁鼓旗甲兵,藏之府庫,示天下不複用。
王通道于九夷八蠻,各以其方賄來貢,使無忘職業。
肅慎氏貢楛矢石砮,其長尺有咫。
王欲昭其令德之緻遠,以示後人,使永監焉。
故銘其栝曰:肅慎氏之貢矢,分同姓以珍玉,展親也。
分異姓以遠方之職貢,使無忘服也。
二年,王有疾弗豫,金縢曰:既克商二年,王有疾。
孔傳曰:伐纣明年也。
群臣懼。
太公、召公穆蔔,周公乃帗齊,自為質,告太王、王季、文王,欲代武王。
占之曰:吉。
周公納冊于金縢之匮中。
明日,王有瘳。
箕子嘗朝周,過故殷虛,感宮室毀壞,生禾黍。
箕子傷之,欲哭則不可俯,泣則為其近婦人,乃作麥秀之詩曰:麥秀漸漸兮,禾黍油油。
彼狡僮兮,不與我好兮!狡僮,謂纣也。
殷民聞之皆流涕。
武王遷都鎬,而文王之廟在豐。
皇甫谧曰:鎬在長安南二十裡,豐水之東。
王崩,在位七年。
年九十三。
太子誦立,是為成王。
周人禘喾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
高圉,大王能帥稷者也,故報焉。
成王 元年,丙戌。
周公居冢宰,以王年少,恐天下畔,乃踐阼攝政,代王當國,南面倍依以朝諸侯,葬武王于畢。
成王冠,禮傳:天子之年,近則十二,遠則十五,必冠。
谯周五經然否論曰:古文尚書說,武王崩,成王年十三,推武王以庚辰歲崩,周公以壬午歲出居東,癸未歲返。
谯周與皇甫谧諸儒言武王、成王年皆不同,故雲庚辰,武王崩也。
許慎五經異義曰:周公居東歲大風,王與大夫冠弁,開金縢之書。
成王年十四,喪冠也。
諸儒之說,前後附會,不足為據。
書金縢雲:周公居東二年秋,王與大夫盡弁以啟。
金縢之書,則已冠矣,其年則不可知。
先儒雲成王十五而冠,或言十四、十六,皆無所出。
周公命史雍曰:辭達而勿多也。
史雍頌曰:近于民,遠于佞,近于義,啬于時,惠于财,任賢使能,朝于祖,以見諸侯。
管叔、蔡叔、霍叔流言于國曰:公将不利于孺子。
奄君謂武庚祿父曰:此百世之時也,請舉事。
祿父從之。
周公告太公、召公曰:大王、王季、文王之憂勞天下久矣,于今而後成。
我所以攝行政者,恐天下畔周,無以告我先王也。
管、蔡果挾武庚,率奄、淮夷叛。
周公奉王命興師東伐,使召公命齊太公曰:東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無棣,五侯九伯,實得征之。
齊由此得征伐,為大國。
二年,周公居東,罪人斯得,誅武庚、管叔,放蔡叔,與之車七乘,徒七十人,降霍叔于庶人,三年不齒,周書作洛解曰:管叔、霍叔缢而卒,囚蔡叔于郭鄰。
遂定奄及淮夷,東土以甯,諸侯複宗。
周象為虐于東夷,周公以師逐之,至于江南,為三象,以嘉其德。
分殷餘民為二,其一封微子啟于陶唐氏火正阏伯之墟,商丘為宋,以奉殷祀,得用先王禮樂,于周為客,天子有事膰焉,有喪拜焉。
微子仁賢,殷民甚戴愛之。
三年,周公歸自東征。
鄭玄曰:周公避居之初,是武王崩後三年,成王年十三也。
居東二年,罪人斯得,成王年十四也。
迎周公反而居攝,成王年十五也。
七年緻政,王年二十一也。
故金縢注雲文王十五生武王,九十七而終,終時武王八十三矣,于文王受命為七年。
後六年伐纣,後二年有疾瘳,後二年崩,崩時年九十三矣。
周公以武王崩後三年出,五年秋反而居攝,四年作康诰,五年作召诰,七年作洛诰。
伐纣至此十六年也。
作康诰時,成王年十八,洛诰時年二十一也。
即政時年二十二。
然則成王以文王終明年生也。
王肅金縢注雲:文王十五而生,武王九十七而終,時受命九年,武王八十三矣。
十三年伐纣,明年有疾,時年八十八矣。
九十三而崩,以冬十二月。
其明年稱元年。
周公攝政,遭流言,作大诰而東征。
二年克殷,殺管叔。
三年而歸。
制禮作樂,出入四年,至六年而成。
七年營洛邑,作康诰、召诰、洛诰,緻政成王。
然則文王崩之年,成王已三歲,武王八十一而生成王,武王崩時,成王已十三,周公攝政七年而緻政成王,年二十也。
明年即政,年二十一也。
四年,周公以殷餘民之一封康叔,封于衛,居河淇閑,故商虛。
周公懼康叔齒少,申告之曰:必求殷之賢人君子長者,問其先殷所以興,所以亡,而務愛民。
告以纣所以亡者,以淫于酒,酒之失婦人是用。
纣之亂自此始。
為梓材,示君子可法則,故作康诰、酒诰、梓材以命之。
康叔之國既以此命,能和集其民,民大說。
康诰曰:成王既伐管叔、蔡叔,以殷餘民封康叔。
惟三月哉生魄。
孔傳雲:周公攝政七年三月也。
孔亦無明據。
蓋以洛诰雲在十有二月,惟周公誕保文武受命,惟七年,而康诰雲周公初基,作新大邑于東國洛,故以為七年。
尚書微子之命後即歸禾,嘉禾序乃至洛诰自二年周公居東,罪人斯得,逾五年乃封康叔,于事大緩。
武王時即營周居洛邑。
此雲作新大邑,不必七年也。
尚書大傳叙周公居攝曰:一年救亂,二年克殷,三年踐??,四年建侯于衛,五年營成周,六年制禮作樂,七年緻政成王。
此言雖不可全信,然與克殷、踐??相連,故從之。
其後亦封季弟季載于聃。
初,武王後齊太公之女曰邑姜,方震,大叔夢帝謂已:餘命而子曰虞,将與之唐,屬諸參,而蕃育其子孫。
及生,有文在其手曰虞,遂以命之,字曰子幹。
未幾,唐有亂,周公誅滅之。
成王削桐葉為圭,與弟大叔虞戲曰:以此封若。
史佚請擇日。
王曰:吾與之戲耳。
史佚曰:天子無戲言,言則史書之,禮成之,樂歌之。
遂封大叔虞于河汾之東,方百裡。
堯之故虛曰唐侯。
又有??、應、韓三國,皆武王子也。
周公遣使者出舉遠方之民有饑寒不得衣食者,獄訟失職者,賢才不舉者,以告周公。
周公于其君之朝也,揖而問之。
其君歸,召其國大夫,告以周公之言。
百姓聞之,皆喜曰:何居之深遠,而見我之明也,豈可欺哉! 六年,周公朝諸侯于明堂,制禮作樂,頒度量,而天下大服。
周公作樂曰勺,言能勺先祖之道也。
交趾南有越裳氏,重譯而獻白雉,曰:道路悠遠,山川阻深,恐一使不通,故重三譯而來朝。
周公曰:德澤不加,君子不飨其質;政令不施,君子不臣其人。
譯曰:吾受命吾國之黃耇,曰:天之無烈風淫雨,海不揚波三年矣。
意者中國有聖人乎?盍往朝之。
周公歸之于王,稱先王神,緻薦于宗廟。
使者迷其歸路,周公錫以??車五乘,皆為司南之制,越裳使者載之,由扶南、林邑海際,期年而至其國。
故指南車常為先導,示服遠人而正四方。
七年,初,武王作邑于鎬京,謂之宗周,是為西都。
至是,成王欲如武王之志,定鼎于郏鄏,蔔世三十,蔔年七百。
劉恕曰:左傳曰,殷載祀六百,商周相接,舊史所記,蓋得其詳。
殷年過于夏,不得不謂周逾于殷也。
七百年間,約計前代三十世矣。
而後世謂左傳在周未亡之前,逆知享國之年,時之興廢,專歸于術,舍棄德政,不亦野哉。
汲冢紀年,西周二百五十七年,通東周适合七百之數。
卒,子叔達立。
卒,子周章立。
王求太伯、仲雍之後,得周章。
已君吳,因而封之。
别封周章弟仲雍之庶孫虞仲于周之北,故夏虛為西吳,後世謂之虞。
周公問太公何以治齊?曰:尊賢而尚功。
周公曰:後世必有篡弑之臣。
太公問周公何以治魯?周公曰:尊尊而親親。
太公曰:後世浸弱矣。
太公東就國,道宿行遲,聞逆旅人曰:時難得而易失。
客寝甚安,殆非就國者。
太公夜衣而行,犁明至國。
周初定,未能集。
遠方、營丘,邊萊夷,萊侯來伐,争營丘。
太公至國,辟草萊而居焉。
修道術,尊賢知,賞有功。
東海上有居士,狂谲、華士昆弟二人議曰:吾不臣天子,不友諸侯,耕而食之,掘而飲之,無求于人,無上之名,無君之祿,不仕而事力。
太公執而殺之。
周公急傳而問曰:二子賢者,殺之何也?太公曰:是。
昆弟議曰:不臣天子,是望不得而臣也;不友諸侯,是望不得而使也;耕而食之,掘而飲之,無求于人,是望不得賞罰勸禁也。
夫王者使臣,非爵祿則刑罰也。
今四者不足以使之,望誰為君乎?是以誅也。
太公以齊地負海潟鹵,少五榖而人民寡,乃勸女工,極技巧,通工商之業,便魚鹽之利,民多歸之。
故齊冠帶衣履,天下,海岱之間,斂袂而朝焉。
王謂周公曰:自洛涒延于伊涒,居易無固,其有夏之居。
我南望三塗,北望嶽鄙,顧詹有河,奧詹,伊、洛,母遠天室,營周居于洛邑,縱馬于華山之陽,放牛于桃林之虛,偃幹戈,振兵釋旅,釁鼓旗甲兵,藏之府庫,示天下不複用。
王通道于九夷八蠻,各以其方賄來貢,使無忘職業。
肅慎氏貢楛矢石砮,其長尺有咫。
王欲昭其令德之緻遠,以示後人,使永監焉。
故銘其栝曰:肅慎氏之貢矢,分同姓以珍玉,展親也。
分異姓以遠方之職貢,使無忘服也。
二年,王有疾弗豫,金縢曰:既克商二年,王有疾。
孔傳曰:伐纣明年也。
群臣懼。
太公、召公穆蔔,周公乃帗齊,自為質,告太王、王季、文王,欲代武王。
占之曰:吉。
周公納冊于金縢之匮中。
明日,王有瘳。
箕子嘗朝周,過故殷虛,感宮室毀壞,生禾黍。
箕子傷之,欲哭則不可俯,泣則為其近婦人,乃作麥秀之詩曰:麥秀漸漸兮,禾黍油油。
彼狡僮兮,不與我好兮!狡僮,謂纣也。
殷民聞之皆流涕。
武王遷都鎬,而文王之廟在豐。
皇甫谧曰:鎬在長安南二十裡,豐水之東。
王崩,在位七年。
年九十三。
太子誦立,是為成王。
周人禘喾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
高圉,大王能帥稷者也,故報焉。
成王 元年,丙戌。
周公居冢宰,以王年少,恐天下畔,乃踐阼攝政,代王當國,南面倍依以朝諸侯,葬武王于畢。
成王冠,禮傳:天子之年,近則十二,遠則十五,必冠。
谯周五經然否論曰:古文尚書說,武王崩,成王年十三,推武王以庚辰歲崩,周公以壬午歲出居東,癸未歲返。
谯周與皇甫谧諸儒言武王、成王年皆不同,故雲庚辰,武王崩也。
許慎五經異義曰:周公居東歲大風,王與大夫冠弁,開金縢之書。
成王年十四,喪冠也。
諸儒之說,前後附會,不足為據。
書金縢雲:周公居東二年秋,王與大夫盡弁以啟。
金縢之書,則已冠矣,其年則不可知。
先儒雲成王十五而冠,或言十四、十六,皆無所出。
周公命史雍曰:辭達而勿多也。
史雍頌曰:近于民,遠于佞,近于義,啬于時,惠于财,任賢使能,朝于祖,以見諸侯。
管叔、蔡叔、霍叔流言于國曰:公将不利于孺子。
奄君謂武庚祿父曰:此百世之時也,請舉事。
祿父從之。
周公告太公、召公曰:大王、王季、文王之憂勞天下久矣,于今而後成。
我所以攝行政者,恐天下畔周,無以告我先王也。
管、蔡果挾武庚,率奄、淮夷叛。
周公奉王命興師東伐,使召公命齊太公曰:東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無棣,五侯九伯,實得征之。
齊由此得征伐,為大國。
二年,周公居東,罪人斯得,誅武庚、管叔,放蔡叔,與之車七乘,徒七十人,降霍叔于庶人,三年不齒,周書作洛解曰:管叔、霍叔缢而卒,囚蔡叔于郭鄰。
遂定奄及淮夷,東土以甯,諸侯複宗。
周象為虐于東夷,周公以師逐之,至于江南,為三象,以嘉其德。
分殷餘民為二,其一封微子啟于陶唐氏火正阏伯之墟,商丘為宋,以奉殷祀,得用先王禮樂,于周為客,天子有事膰焉,有喪拜焉。
微子仁賢,殷民甚戴愛之。
三年,周公歸自東征。
鄭玄曰:周公避居之初,是武王崩後三年,成王年十三也。
居東二年,罪人斯得,成王年十四也。
迎周公反而居攝,成王年十五也。
七年緻政,王年二十一也。
故金縢注雲文王十五生武王,九十七而終,終時武王八十三矣,于文王受命為七年。
後六年伐纣,後二年有疾瘳,後二年崩,崩時年九十三矣。
周公以武王崩後三年出,五年秋反而居攝,四年作康诰,五年作召诰,七年作洛诰。
伐纣至此十六年也。
作康诰時,成王年十八,洛诰時年二十一也。
即政時年二十二。
然則成王以文王終明年生也。
王肅金縢注雲:文王十五而生,武王九十七而終,時受命九年,武王八十三矣。
十三年伐纣,明年有疾,時年八十八矣。
九十三而崩,以冬十二月。
其明年稱元年。
周公攝政,遭流言,作大诰而東征。
二年克殷,殺管叔。
三年而歸。
制禮作樂,出入四年,至六年而成。
七年營洛邑,作康诰、召诰、洛诰,緻政成王。
然則文王崩之年,成王已三歲,武王八十一而生成王,武王崩時,成王已十三,周公攝政七年而緻政成王,年二十也。
明年即政,年二十一也。
四年,周公以殷餘民之一封康叔,封于衛,居河淇閑,故商虛。
周公懼康叔齒少,申告之曰:必求殷之賢人君子長者,問其先殷所以興,所以亡,而務愛民。
告以纣所以亡者,以淫于酒,酒之失婦人是用。
纣之亂自此始。
為梓材,示君子可法則,故作康诰、酒诰、梓材以命之。
康叔之國既以此命,能和集其民,民大說。
康诰曰:成王既伐管叔、蔡叔,以殷餘民封康叔。
惟三月哉生魄。
孔傳雲:周公攝政七年三月也。
孔亦無明據。
蓋以洛诰雲在十有二月,惟周公誕保文武受命,惟七年,而康诰雲周公初基,作新大邑于東國洛,故以為七年。
尚書微子之命後即歸禾,嘉禾序乃至洛诰自二年周公居東,罪人斯得,逾五年乃封康叔,于事大緩。
武王時即營周居洛邑。
此雲作新大邑,不必七年也。
尚書大傳叙周公居攝曰:一年救亂,二年克殷,三年踐??,四年建侯于衛,五年營成周,六年制禮作樂,七年緻政成王。
此言雖不可全信,然與克殷、踐??相連,故從之。
其後亦封季弟季載于聃。
初,武王後齊太公之女曰邑姜,方震,大叔夢帝謂已:餘命而子曰虞,将與之唐,屬諸參,而蕃育其子孫。
及生,有文在其手曰虞,遂以命之,字曰子幹。
未幾,唐有亂,周公誅滅之。
成王削桐葉為圭,與弟大叔虞戲曰:以此封若。
史佚請擇日。
王曰:吾與之戲耳。
史佚曰:天子無戲言,言則史書之,禮成之,樂歌之。
遂封大叔虞于河汾之東,方百裡。
堯之故虛曰唐侯。
又有??、應、韓三國,皆武王子也。
周公遣使者出舉遠方之民有饑寒不得衣食者,獄訟失職者,賢才不舉者,以告周公。
周公于其君之朝也,揖而問之。
其君歸,召其國大夫,告以周公之言。
百姓聞之,皆喜曰:何居之深遠,而見我之明也,豈可欺哉! 六年,周公朝諸侯于明堂,制禮作樂,頒度量,而天下大服。
周公作樂曰勺,言能勺先祖之道也。
交趾南有越裳氏,重譯而獻白雉,曰:道路悠遠,山川阻深,恐一使不通,故重三譯而來朝。
周公曰:德澤不加,君子不飨其質;政令不施,君子不臣其人。
譯曰:吾受命吾國之黃耇,曰:天之無烈風淫雨,海不揚波三年矣。
意者中國有聖人乎?盍往朝之。
周公歸之于王,稱先王神,緻薦于宗廟。
使者迷其歸路,周公錫以??車五乘,皆為司南之制,越裳使者載之,由扶南、林邑海際,期年而至其國。
故指南車常為先導,示服遠人而正四方。
七年,初,武王作邑于鎬京,謂之宗周,是為西都。
至是,成王欲如武王之志,定鼎于郏鄏,蔔世三十,蔔年七百。
劉恕曰:左傳曰,殷載祀六百,商周相接,舊史所記,蓋得其詳。
殷年過于夏,不得不謂周逾于殷也。
七百年間,約計前代三十世矣。
而後世謂左傳在周未亡之前,逆知享國之年,時之興廢,專歸于術,舍棄德政,不亦野哉。
汲冢紀年,西周二百五十七年,通東周适合七百之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