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外紀卷第三

關燈
周紀一 起武王元年己卯至厲王四十年己未二百八十一年起共和元年上章涒灘盡上 章敦牂,凡七十一年。

     武王 元年,即西伯之十三年,己卯。

    春,武王将伐纣,問于太公曰:吾欲不戰而知勝,不蔔而知吉,為之有道乎?對曰:得衆人之心以圖不道,則不戰而知勝矣;以賢伐不肖,則不蔔而知吉矣。

    彼害之,我利之,雖非吾民,可得而使也。

    王問周公曰:天下以殷為天子,以周為諸侯,諸侯攻天子,勝之有道乎?周公曰:攻禮者為賊,攻義者為殘,失其民者為匹夫。

    王攻失民者也,何天子乎?王曰:善。

    初,武王使人候殷,反報曰:讒慝勝良。

    王曰:未也。

    又往反報曰:賢者出走矣。

    王曰:尚未也。

    又往反報曰:百姓不敢诽怨矣。

    王曰:嘻!遽告太公。

    太公曰:刑勝,故不敢诽怨,其亂至矣。

    武王将行,蔔戰,龜燋不兆,蓍立而折筮,又不吉,風雨暴至,折蓋。

    太公因其形而制曲蓋,群公盡懼。

    太公曰:枯骨朽蓍,不逾人矣。

    乃焚龜棄蓍,帥衆先進。

    武王從之。

    遍告諸侯曰:殷有重罪,不可不伐。

    行之日,以兵忌,東面而逆太歲。

    魚辛谏曰:歲在北方,不北征。

    王不從,至汜而泛。

    王将度河,陽侯之波逆流而擊,甚雨疾雷,大風晦冥,人馬不相見。

    王瞋目而揮之曰:餘任天下,誰敢害吾意者?于是風濟而波罷,大會,誓于孟津,前歌後舞,次于河朔,至懷而懷至,共頭而山墜。

    霍叔懼曰:三日而五災至,無乃不可乎?周公曰:刳比幹而囚箕子,蜚廉惡來?知政惡有不可?遂選馬而進。

    諸侯以兵會者車四千乘,軍至鲔水。

    纣使膠鬲候周師,見王,問曰:西伯将焉之?王曰:将之殷。

    膠鬲曰:何日至?王曰:甲子日。

    膠鬲去而雨甚,皆曰:卒病,請休。

    王曰:吾已令膠鬲以甲子報其主矣,不可不救其死也。

    遂行。

    王襪系解,五人禦于前,曰:臣所以事君,非為系襪也。

    王乃釋旄 而系之。

    甲子至商郊,纣發兵拒之于牧野。

    師尚父與百夫緻師,以大卒馳纣。

    纣師雖衆,皆欲武王亟入,無戰心,倒戈以開武王。

    武王以戎車虎贲馳之,商師大崩,纣走,反入宣室,衣其珠玉衣,赴火死。

    武王持大白旗以麾諸侯,諸侯畢拜。

    武王揖諸侯從入商國。

    商國百姓鹹待于郊,觀周軍之入。

    見畢公至,殷民曰:是吾新君也。

    商容曰:非也。

    視其為人嚴乎?将有急色,故君子臨事而懼。

    見太公至,民曰:是吾新君也。

    容曰:視其為人,虎據而鷹趾,當敵将衆,威怒自倍,見利即前,不顧其後。

    故君子臨衆,果于進退。

    見周公至,民曰:是吾新君也。

    容曰:視其為人,忻忻休休,志在除賊,是非天子,周之相國也,故聖人臨衆知之。

    見武王至,民曰:是吾新君也。

    容曰:然。

    聖人為海内讨惡,見惡不怒,見善不喜,顔色相副,是以知之。

    商人皆再拜稽首,武王亦答拜。

    入至纣死所,王自射之,三發而後下車,以輕劍擊之以黃, 斬纣頭,懸大白之旗,親射惡來之口。

    纣之嬖妾二女皆自殺。

    又射三發,擊以劍,斬以玄, 懸其頭小白之旗。

    武王上殷堂見玉,入室見女,皆取而歸之。

    武王乃出複軍,皇皇若天下之未定。

    問太公曰:奈殷之士衆何?對曰:愛其人者,兼屋上之烏;憎其人者,盡其胥餘。

    鹹劉厥敵,使靡有餘。

    王曰:不可。

    問于召公,對曰:有罪者殺之,無罪者生之。

    王曰:不可。

    問于周公,對曰:使各安其居,田其田,無變舊新,唯仁是親。

    王曰:善哉!其明日,除道,及商纣宮,柴于上帝,祈于社,朝成湯之廟,乃出,設奠于牧室。

    以王瑞自太王興,故追王太王、王季、文王,祀先公以天子之禮,不以卑臨尊也。

    改建子為正月,以垂三統,至于敬授民時,巡狩祭享,猶用夏焉。

    尚赤,其社用栗,葬樹柏,牲用骍,以赤為徽号。

    朝燕服冕而玄衣,八寸為尺,其樂大。

    武王踐祚三日,師尚父道丹書之言曰:敬勝怠者吉,怠勝敬者滅;義勝欲者從,欲勝義者兇。

    凡事不強則枉,弗敬則不正。

    枉者滅,廢,敬者萬世。

    藏之約,行之恒,可以為子孫。

    常以仁得之,以仁守之,其量百世。

    以仁得之,以不仁守之,其量十世。

    以不仁得之,以不仁守之,必傾其世。

    王聞書之言,惕若恐懼,退而為戒,書于席之四端,及機鑒、盧盤、楹杖、帶履、屦、觞、豆、戶牖、劍、弓矛,皆為銘焉。

    王命周公進殷之遺老,而問殷之亡故,又問衆之所說,民之所欲。

    對曰:欲複盤庚之政。

    王從之,親殷如周,視人如已,破鼓折枹,弛弓絕弦,去舍露宿,以示平易,解劍帶笏,以示無仇。

    天下美其德,萬民說其義,歌謠而樂之。

    微子持其祭器,造于軍門,面?銜璧,輿襯,王親釋其縛,受其璧而帗之,焚其榇,禮而命之,使複其位。

    王得二虜,問之曰:若國有妖乎?一虜曰:晝見星,天雨血,雨灰,雨石,大如甕,六月雨雪,此妖也。

    一虜曰:殷有大妖,此不與也。

    子不聽父,弟不聽兄,君令不行,殷君喜刑殺,割人心,以人??虎,以信為欺。

    欺者為忠,忠者為不忠,阿谀者賞,女子為政。

    君子為下,小人為上。

    急令暴取,萬民愁苦。

    田獵畢弋,走狗試馬,不避風雨寒暑,好治宮室,修池台,大宮百裡者七十三所,坐起以金鼓,無長幼貴賤之序,無禮義忠信,無鬥尺權衡,此妖之大者也。

    王貴其言,避席再拜之。

    武王欲築宮于五行山,周公曰:不可,固塞險阻之地,使我德能覆之,則天下納貢職者回也。

    使我有暴亂之行,則天下之伐我難矣。

    王分殷畿内為三國,封纣子武庚祿父為諸侯,續殷祀,以殷初定未集,恐武庚作亂,命管叔尹鄘、蔡叔尹衛,相祿父居邶,治殷餘民,謂之三監。

    詩譜曰:庶殷頑民,彼纣化日久,未可以建諸侯,乃三分其地,置三監,使管叔、蔡叔、霍叔尹而教之。

    命召公釋箕子之囚,畢公釋百姓之囚,表商容之闾。

    商容賢者,為百姓所愛,纣廢之。

    商容執羽龠,憑于馬徒,欲伐纣而不能,遂去,伏于太行山。

    王以為三公。

    商容曰:吾嘗欲伐纣而不能,愚也。

    不争而隐,無勇也。

    愚而無勇,不足以備三公。

    固辭不受。

    命南宮括散鹿台之錢,發巨橋之粟,分财棄責,以振窮困,顯賢者之位,歸傾宮之女。

    南宮伯達史佚,展九鼎,寶玉闳夭,封比幹之墓。

    殷民鹹喜曰:王之于人,仁賢也。

    死者猶封其墓,況生者乎?亡者猶表其闾,況存者乎?王之于财也,聚者猶散之,肯複借乎?王之于色也,在者猶歸其父母,肯複征乎?惡來父蜚廉,為纣作石椁于北方,還無所報,死,葬霍太山。

    王已平殷亂,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隐于首陽山,采薇而食之,作歌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

    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神農、虞、夏忽焉沒兮,我安适歸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

    遂餓死于首陽山。

     劉恕曰:易稱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

    孔子曰:伯夷、叔齊求仁而得仁,又誰怨?二者意殊志戾,聖人并稱之,蓋言湯、武所以懼後世之為人君者,舉夷、齊所以戒後世之為人臣者,道悖而同歸于教,雖萬世無弊焉。

     王罷兵西歸,四月至豐,薦俘馘于太室。

    封神農之後于焦,黃帝之後于薊,堯之後于祝,舜之後。

    自夏時或失或續。

    虞阏父為周陶正,事王,王賴其利器用,與其神明之後,以元女大姬配其子胡公滿,封于太皞之墟,都宛丘之側,是曰陳,與黃帝。

    堯後備三恪,以舜為庶人,時居妫水,乃賜胡公姓妫。

    夏禹之後。

    殷時或絕或封,得其苗裔東樓公封之于杞,封功臣謀士,以師尚父為首封,封于營丘,曰齊。

    周公于少皞之墟曲阜,曰魯。

    召公奭于北燕;畢公高于畢,弟叔鮮于管,叔度于蔡,叔振铎于曹,叔武于郕,叔處于霍,康叔封聃,季載,皆少,未封。

    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國,封兄弟之國十五人,姬姓之國四十人。

    周之子孫不狂惑者,皆為諸侯。

    皇甫谧曰:武王伐纣之年,夏四月乙卯,祀于周廟,将帥之士皆封諸侯,國四百人。

    王親虛已,問箕子殷所以亡,曰:吾殺纣,是與非與?箕子不忍言殷惡而殺之,是王亦醜之。

    問以天道作洪範,封箕子于朝鮮而不臣也,餘各以次受封。

    班賜宗彛,分殷之器物于諸侯。

    惟周公留周佐王,畢公之後以國為氏。

    久之絕,封為庶人,在中國或夷狄。

    箕子至朝鮮,教以禮義。

    田蠶,制八條之教。

    相殺者以當時償殺,相傷者以榖償。

    相盜者,男沒入為其家奴,女子為婢,欲自贖者人五十萬。

    其婦人貞信,無門戶之閉,而人不為盜。

    初,吳太伯卒,無子,弟仲雍立,斷發文身,羸以為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