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外紀卷第二

關燈
為政,善谀好利,殷人弗親,諸侯益疏,多叛歸西伯,西伯滋大。

    纣由是稍失權重,為黎之搜,東夷叛而克之。

    虞、芮之君争田,久而不平。

    相謂曰:西伯仁人也,盍往質焉?乃如周決平。

    入其竟,則耕者讓畔,行者讓路;入其邑,男女異路,班白不提挈;入其朝,士讓為大夫,大夫讓為卿。

    二國之君相謂曰:此其君亦能讓天下而不居矣。

    吾所争,周人所恥。

    吾等小人,不可以履君子之庭,祗取辱耳。

    遂相讓,以其所争田為閑田而退。

    天下聞之,歸者四十餘國。

    諸侯曰:西伯蓋受命之君。

    自是西伯更稱元年。

     劉恕曰:無逸曰:文王受命惟中身,厥享國五十年。

    武成曰:我文考文王,誕膺天命,以撫方夏,惟九年,大統未集,予小子其承厥志。

    秦誓曰:惟十有一年,武王伐殷。

    惟十有三年春,大會于孟津。

    洪範曰:武王勝殷,殺受,立武庚,以箕子歸。

    惟十有三祀,王訪于箕子。

    尚書大傳曰:天之命文王,非噸噸然有聲音也,文王在位而天下大服,施政而物皆聽命。

    聽則行,禁則止,動搖而不逆天之道,故曰天乃大命文王。

    文王受命一年,斷虞、芮之質,二年伐??,三年伐密須,四年伐犬夷,五年伐耆,六年伐崇,七年而崩。

    史記亦以斷虞、芮之訟為受命之君。

    明年伐犬戎,明年伐密須,明年敗耆國,明年伐??,明年伐崇侯虎,明年西伯崩。

    雖伐犬戎,伐耆、伐??之年,與書傳不次,然同雲西伯七年崩。

    伏生、司馬遷不見古文尚書,鄭玄專信谶候,皆以文王受命七年而崩。

    孔安國治古學,見武成篇。

    故泰誓傳曰:周自虞、芮質厥成,諸侯并附,以為受命之年。

    至九年,文王卒。

    劉歆作三統曆,考上世帝王,以為文王受命九年而崩。

    賈逵、馬融、王肅、韋昭皆同歆說。

    皇甫谧帝王世紀雲:文王即位四十二年,歲在鹑火,更為受命之元年,始稱王矣。

    引周書文傳解曰:文王受命九年,時惟莫春,在鎬,召太子發。

    九年猶召太子,明七年未崩也。

    五經緯候言受命者,謂有黃龍、玄龜、白魚、赤雀,負圖銜書,以命人主。

    易緯稱文王受命,改正朔,布王号于天下。

    其書皆出西漢之末,瑰詭谲怪,不本經典,故學者惑焉。

    惟鄭玄依而用之。

    大戴禮曰:文王十五而生武王。

    禮記文王世子雲:文王九十七而終,武王九十三而終。

    計文王之崩,武王八十三,歲逾年改元至九十三,适滿十年,故知十一、十三非武王之年,自文王受命而數之也。

    後世疑文王為諸侯而辄改元。

    案史記,秦惠王十四年,更為元年。

    汲蒙紀年:魏惠成王三十六年,改元稱一年。

    然則諸侯于其國各稱元年,已之所稱,中年可改。

    秦、魏或有因于古也。

     西伯伐??,問太公:吾用兵孰可?太公曰:密須氏疑于可,我先伐之。

    管叔曰:其君天下之明君,伐之不義。

    太公曰:先王伐逆不伐順,伐險不伐易。

    西伯曰:善。

    遂侵阮徂共而伐密須,密須之人自縛其君而歸西伯。

    西伯又伐犬夷、帝王世紀曰:文王受命四年,周正月丙子朔,昆夷伐周,一日三至周之東門,文王閉門修德而不與戰。

    勝黎。

    伏生、司馬遷作耆。

    祖伊恐,奔告于纣。

    纣曰:我生不有命在天,是何能為?祖伊反曰:纣不可谏矣。

     劉恕曰:世之賤者衆而貴者鮮,愚者多而賢者少,物情艱于自知,不遇則生怨怼,故知者強名曰命,以杜無妄之求,中人安于擯棄。

    俟時而不競,蓋。

    聖人以此籠群愚而息争端也。

    夫謂之命,則有命之者,安可生而默定哉?桀纣據禹湯之資,不善守而亡之,民斯為下矣,其能不曰命哉? 西伯欲伐崇,宣言曰:崇侯虎蔑侮父兄,不敬長老,聽獄不哀,分财不均,百姓力盡,不得衣食,餘将征之。

    乃伐崇。

    令無殺人,無壞室,無填井,無伐樹木,無動六畜。

    不如令者死無赦。

    崇人三旬不降,退修教而複伐之,因壘而降。

    初,西伯自岐徙鮮原,鮮原在岐山之陽,不出百裡。

    至是作豐邑,徙都豐。

    豐在岐山東南三百餘裡,豐水之西。

    分岐邦周、召之地為周公旦、召公奭之采地。

    天下三分,其二歸周者,太公望之謀計居多。

    散宜生曰:殷可伐矣。

    西伯弗許。

    西伯之九年,西伯寝疾五日,謂太子發曰:見善而勿怠,時至而勿疑,去非而勿處,此三者,道之所止也。

    柔而靜,恭而敬,屈而強,忍而剛,此四者,道之所起也。

    太子再拜受之。

    西伯卒,纣之三十年。

    呂氏春秋曰:文王立國四十一年。

    韓嬰曰:在位五十一年。

    年九十七,是為文王。

    西伯正妃太姒,莘國之女,号曰文母。

    旦夕勤勞,以進婦道。

    西伯治外,文母治内。

    有賢妃之助焉。

    太姒生十子。

    長曰伯邑考。

    次發。

    次管叔鮮。

    次周公旦。

    次蔡叔度。

    次曹叔振铎。

    次郕叔武。

    次霍叔處,次康叔封。

    季曰聃季載。

    皇甫谧曰:文王生伯邑考,次武王,次管叔鮮,次蔡叔度,次郕叔武,次霍叔處,次周公旦,次曹叔振铎,次康叔封,次聃季載,其名則同,其次則異。

    惟發旦賢仁孝。

    異于群子。

    左右輔西伯,故西伯舍伯邑考而以發為太子。

    又有滕叔繡及毛、郜、雍、畢、原、豐、郇八國,皆西伯子也。

    太子發即位,是為武王。

    太公望為師,周公旦輔翼用事,召公、畢公之徒為左右。

    伯夷、叔齊,孤竹君之子也。

    父欲立叔齊。

    父卒,叔齊讓伯夷。

    伯夷曰:父命也。

    叔齊亦不肯立,俱逃去。

    國人立其中子伯夷。

    叔齊聞西伯善養老,往歸焉。

    及至,西伯已卒。

    西伯之十一年,發除喪,修父緒業。

    上祭于畢,東伐以觀諸侯,載西伯木主于車中以行,自稱太子發,言奉先君東伐,不敢自專。

    師行,伯夷、叔齊叩馬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幹戈,可謂孝乎?以臣弑君,可謂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義人也。

    扶而去之。

    呂氏春秋曰:伯夷、叔齊如周,至岐陽,則文王已殁。

    武王即位,使叔旦就膠鬲于次四内盟曰:加富三等,就官一列。

    又使召公就微子啟于共頭之下盟曰:世為長侯,守殷祭祀,相奉桑林,宜私孟諸。

    皆為三書同辭,血之以牲,埋其一以一歸。

    伯夷、叔齊聞之,相視而笑曰:??,異哉,非吾所謂道也。

    昔神農氏時,祀盡敬而不祈福,其于人也,忠信盡治而無求,不以人之壞自成,不以人之卑自高。

    今周見殷之僻亂,而遽為之正與治,上謀而行貨,阻兵而保威,割牲而盟以為信,揚夢以說衆,殺伐以要利,以此紹殷,是以亂易暴也。

    今天下暗,周德衰,與其并乎周以漫吾身,不若避之以絜吾行。

    二子北行,至首陽之山而餓焉。

    師尚父左杖黃钺,右把白旄,誓衆渡河,至孟津,叛殷從周,不期而會者八百。

    諸侯皆曰:纣可伐矣。

    發曰:汝未知天命。

    乃還師歸。

    纣淫亂,昏虐滋甚,微子數谏,度,纣終不從,欲死之。

    及去,未能自決,問于太師疵、少師強,對曰:國治身死不恨,為死終不得治,不如去箕子。

    谏不聽。

    人曰:可以去矣。

    箕子曰:知不用而言,愚也。

    殺身以彰君之惡,不忠也。

    為人臣而自說于民,吾不忍為也。

    乃被發佯狂為奴,隐而鼓琴以自悲。

    故傳之曰:箕子操,纣囚之。

    王子比幹見箕子為奴,史記曰:比幹,纣之親戚。

    家語曰:纣之諸父。

    曰:為大臣者,主暴不谏,非忠也。

    畏死而不以死争,則百姓何辜,非勇也。

    見過即谏,不用即死,忠之至也。

    谏三日不去,纣怒曰:吾聞聖人心有七竅。

    乃殺比幹,刳視其心,剖比幹妻以視其胎。

    微子曰:父子有骨肉,而臣主以義屬。

    父有過,子三谏不聽,則随而号之。

    人臣三谏不聽,義可以去矣。

    太師、少師抱持其祭樂器奔周。

    周發問太公曰:仁賢已亡,殷可伐乎?太公曰:先謀後事者昌,先事後謀者亡。

    夏條可結,冬冰可折,難得而易失也。

    纣在位以來,夷羊在牧,梓化為松,大旱,有燕口瓜俱句。

    天雨肉,雨土于亳,河竭,宮中鬼夜哭,女子化為丈夫,山崩山鳴,兩日見,天火燒宮,大水,大龜生毛,兔生角。

    纣嘗六月獵于西土,發民逐獸。

    谏者曰:長育之時,不可逆天道,絕地德,而行人賊君,踐一日之苗,而民失百日之食。

    纣殺之。

    後數月,天大暴風,飄牛馬,發屋折木,飛揚數十裡。

    有雀生鹯。

    占曰:以小生大,國家王而名昌。

    纣介雀之德,不修國政,亢暴無極,外寇乃至,朝臣莫救。

    周發見暍人,蔭之于樾下,左擁而右扇之,天下懷其德。

    内史尚擊載其圖法,出亡之周。

    周發告諸侯曰:商王大亂,沈于酒德,避遠箕子,爰近姑息,與妲己為政,賞罰無方,不用法式,殺三不辜,民大不服,守法之臣出奔周。

    明年,周西伯之十三年,即武王元年己卯。

    周武王伐滅纣。

    在位三十三年。

    谥法:殘義損善曰纣。

    三統曆曰:殷六百二十九年。

    左氏曰:載祀六百,鼎遷于周。

    殷曆曰:起丙戌,終甲申,四百五十八年。

    汲蒙紀年曰:二十九王四百九十六年。

    湯之後分封以國為姓,有殷氏、來氏、宋氏、空桐氏、稚氏、北殷氏、目夷氏。

     資治通鑒外紀卷第二。

    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