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外紀卷第二

關燈
紀曰:褒太甲,稱太宗。

    子沃丁立。

    沃丁、元年壬寅。

    伊尹卒,葬亳。

    皇甫谧曰:沃丁八年,伊尹卒,年百餘歲,大霧三日,沃丁葬之,以天子禮,祀以太牢,親臨喪,以報大德焉。

    沃丁崩,在位二十九年。

    弟太庚立。

    太庚元年辛未,在位二十五年。

    崩,子小甲立。

    小甲元年丙申,在位三十六年。

    帝王本紀雲:五十七年。

    崩,弟雍已立。

    雍已,元年壬申。

    商道衰,諸侯或不至。

    崩,在位十三年。

    弟太戌立。

    中宗太戊,元年乙酉。

    亳有祥,桑谷共生于朝,七日大拱。

    太戊懼,問于其相伊陟。

    伊陟曰:臣聞妖不勝德,君之政其有阙與?君其修德。

    太戊退而占之曰:野木生于朝,意者國亡乎?太戊修先王之政,明養老之禮,早朝晏退,問疾吊喪,三日而祥桑枯死。

    三年遠方重譯而至七十六國。

    尚書大傳曰:成湯之後,武丁之先王,道虧,桑谷俱生于朝,七日而大拱。

    武丁問諸祖已,祖已曰:桑谷野草生乎?朝朝噫亡乎?武丁恐駭,側身修行,思昔先王之道,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明養老之道。

    三年之後,諸侯以譯來朝者六國。

    劉向曰:殷道既衰,高宗承敝而起,盡諒陰之哀,天下應之。

    既獲顯榮,怠于政事,國将危亡,故桑谷之異見。

    桑猶喪也,谷猶生也,殺生之秉,失而在下也。

    案伏生、劉向以武丁有桑谷,面向著說苑,以太戊、武丁時俱有桑谷。

    呂氏春秋,湯時谷生于廷,比旦而大拱,韓詩外傳三日而大拱,皆與書序不同。

     太戊贊伊陟于廟,言弗臣。

    巫鹹治王家有成,及用臣扈商複興,諸侯歸之。

    尊其德,稱中宗。

    在位七十五年,崩,子仲丁立。

    仲丁元年庚子。

    自亳遷都嚣,藍夷為寇,仲丁征之。

    崩,在位十一年。

    弟外壬立。

    外壬,元年辛亥,在位十五年。

    崩,弟河袒甲立。

    河袒甲元年丙寅。

    遷都相,商複衰。

    崩,在位九年。

    子祖乙立。

    祖乙元年乙亥。

    遷都耿,為水所圯,遷于邢。

    或雲奄巫賢任職,商複興。

    崩,在位十九年。

    子祖辛立。

    祖辛元年甲午,在位十六年。

    崩,弟沃甲立。

    沃甲一作開甲元年庚戊,在位二十年。

    崩,祖辛子祖丁立。

    祖丁元年庚午,在位三十二年。

    崩,沃甲子南庚立。

    南庚元年壬寅,在位二十九年。

    崩,祖丁子陽甲立。

    陽甲元年辛未。

    自仲丁以來,廢适而立諸弟子,弟子争立,比九世亂。

    商衰,諸侯莫朝崩,在位七年。

    帝王本紀雲:十七年。

    弟盤庚立。

    盤庚元年戊寅。

    将涉河南遷都,自湯至盤庚五遷無定處,民咨胥怨,不欲徙。

    盤庚乃告谕諸侯大臣曰:昔高後成湯與爾之先祖俱定天下,法則可修,舍而弗勉,何以成德。

    遂渡河南,複居湯之故居,治亳。

    殷亳是大名,殷是亳内之别名。

    鄭玄曰:治幹亳之殷地。

    汲蒙古文雲:盤庚自奄遷于殷,殷在邺南三十裡。

    與書涉河不同。

    史記祖乙遷于邢,亦不知出何書。

    鄭玄曰:祖乙去相居耿,為水所圮毀,修德以禦之,不複徙也。

    又雲:其後奢侈逾禮,土地迫近山川,嘗圮焉。

    至陽甲立,盤庚為臣,乃謀徙居湯舊都。

    又序注雲:民居耿久,奢淫成俗,故不樂徙。

    王肅曰:自祖乙五世至盤庚元兄陽甲,宮室奢侈,下民邑居墊隘,水泉?鹵,不可以行政化,故徙都于殷。

    皇甫谧曰:耿迫近山川,自祖辛以來,民皆奢侈,故盤庚遷殷。

    書盤庚下篇雲:今我民用蕩析離居。

    孔傳雲:水泉沈溺。

    孔穎達雲:地勢污下,久居水變,水泉?鹵,不可行化,故欲遷都,不必為奢侈也。

    此以君名名篇,必是為君時事。

    而鄭玄以上篇是盤庚為臣時事,未知何所考據。

    自此改号曰殷湯以來言殷者,史臣追書也。

    盤庚,行湯之政,遵湯之德,殷道複興,諸侯來朝。

    崩,在位二十八年。

    弟小辛立。

    小辛元年丙午。

    殷複衰。

    崩,在位二十一年。

    弟小乙立。

    小乙元年丁卯,在位二十一年。

    崩,子武丁立,高宗。

    武丁元年戊子。

    為太子時,盡知人民之所好惡,能聳其德,至于神明。

    親喪居廬三年,未嘗及國事,默以思道,而天下無倍叛之心。

    既免喪,思複興殷,未得其佐,不言政事決定于蒙宰。

    卿士患之,曰:王言以出令,若不言,無所禀令。

    武丁作書曰:以餘正四方。

    餘恐德之不類,茲故不言。

    夢得良弼,曰:說視群臣百吏,皆非也。

    乃使百工以象夢于野,旁求四方之賢。

    是時說為胥靡,築于傳岩。

    武丁得而與之語,立以為相,總百官,使朝夕規谏。

    殷衰而複興,禮廢而複起,國家大治。

    遂以傅險姓之号曰傳說。

    皇甫谧曰:高宗夢天賜賢人胥靡之衣,蒙之而來,口雲:我徒也,姓傳名說,天下得我者,豈徒也哉?武丁寤而推之曰:傳者,相也;說者,歡說也。

    天下當有傅我而說民者哉?明日,以夢視百官,百官皆非也。

    乃使百工寫其形象,求諸天下,果見築者胥靡,衣褐帶索,執役于虞虢之間,傅岩之野。

    名說,以其得之傳岩,謂之傅說。

    案谧言初夢,即雲姓傅名說,又言得之傅岩,謂之傅說,其言自不相副。

    谧見書傅會為近世之語,非實事也。

    墨子曰:傅說居北海之洲,圜土之上,衣褐帶索,庸築于傅岩之城。

     劉恕曰:武丁即位之初,殷道中衰,甘盤遁世,朝多具臣。

    傳說賢而隐于胥靡,一旦舉而用之,出于微賤,衆必駭怪,故托于夢寐,旁求天下,置諸左右,如天所授,群臣莫之疑懼,而傳說之道得行也。

    若不知其才,徒以夢取,則與王莽按符命以王興、王盛為四将,光武據谶用王梁為司空何異哉?仲尼刊書而存之,可以見武丁之意矣。

     武丁開先祖之府,取其明法,以為君臣上下之節,祭成湯,有飛雉升鼎耳而雊,武丁懼,祖已訓諸王,作高宗肜日。

    高宗之訓,祖已曰:遠方将有來朝者,武丁内反諸已,以思王道,三年編發重譯來朝者六國,自是服章多用翟羽。

    孔子曰:吾于高宗肜日,見德有報之疾也。

    苟由其道緻其仁,故遠方歸德焉。

    劉向以為武丁恐駭,謀于忠賢,修德而正事,内舉傅說,授以國政,外伐鬼方,三年乃克,以安諸夏。

    感變而懼,災??自消,修政行德,天下鹹??,殷道複興。

    在位五十九年崩,立其廟為高宗,子祖庚立。

    祖庚元年丁亥,在位七年。

    崩,弟祖甲立。

    祖甲一作辛甲元年甲午。

    淫亂,殷複衰。

    崩,在位十六年。

    子廪辛立。

    鄭玄曰:祖甲兄祖庚賢其父,武丁欲廢兄立弟,祖甲以為不義,逃于人閑。

    孔安國曰:無逸所稱祖甲,湯孫太甲也。

    周語曰:帝甲亂之,七世而隕。

    廪辛一作馮辛元年庚戌,在位六年。

    崩,弟庚丁立。

    庚丁元年丙辰,在位六年。

    帝王本紀雲:二十三年。

    崩,子武乙立。

    武乙元年壬戌。

    徙都河北,國中衰敝,東夷浸盛,分遷淮岱,漸居中土。

     昔後稷卒,子不窟立,母曰姞氏。

    世後稷。

    及夏之衰,棄稷不務。

    不窟用失其官,而自竄于戎狄之間。

    韋昭曰:啟子太康廢稷之官,不複務農。

    不窟失官,去夏而遷于豳。

    史記曰:慶節國于豳。

    鄭玄豳詩譜曰:公劉以太康時失其官守,竄于此地,猶修後稷之業,勤恤愛民,民鹹歸之,而國成焉。

    案大雅公劉篇說公劉遷豳事詳悉,故鄭以自邰徙豳必從公劉始。

    蓋不窟之時,已竄豳地,尚往來邰國,至公劉而盡以邰民遷。

    卒,子鞠立。

    卒,子公劉立。

    公劉雖在戎狄,複修後稷之業,務耕種。

    行地宜,自漆、沮渡渭,取材用,行者有資,居者有畜積,百姓懷之,多徙而保歸焉。

    周道自此而興,詩人歌樂其德。

    公劉卒,子慶節立。

    卒,子皇仆立。

    卒,子差弗立。

    卒,子毀隃世本作榆。

    立。

    卒,子公非立。

    皇甫谧曰:字辟方。

    卒,子高圉立。

    卒,子亞圉立。

    世本曰:亞圉雲都。

    皇甫谧曰:雲都,亞圉字。

    卒,子公叔祖類立。

    一本作太公叔穎。

    世本曰:亞圉生太公。

    組绀諸盩。

    鄭玄曰:先公組绀以上至後稷,則公叔祖類叔穎,組绀諸盩是一人也。

    卒,子古公袒父立,複修後稷公劉之業,積德行義,國人戴之。

    武乙暴虐,犬戎寇邊,薫育,狄人來攻,古公事之以皮币、犬馬、珠玉、菽粟、财貨,不得免焉。

    狄人又欲土地,古公曰:與之。

    耆老曰:君不為社稷乎?古公曰:社稷所以為民也,不可以所為亡民也。

    耆老曰:君不為宗廟乎?古公曰:宗廟,吾私也,不可以私害民。

    夫有民立君,将以利之。

    與人之兄居而殺其弟,與人之父居而殺其子,以其所養害所養,吾不忍也。

    民之在我與在彼,為吾臣與狄人臣,奚以異哉?二三子何患無君!杖策而去,率其私屬出豳,渡漆、沮、逾、梁山,邑于岐山之陽,始改國曰周。

    徐廣曰:梁山南有周原。

    豳人曰:仁人之君,不可失也。

    舉國扶老攜弱,從之者二千乘,一止而成三千戶之邑。

    旁國聞其仁,亦多歸之。

    古公乃貶戎狄之俗,營築城郭室屋,而邑别居之,作五官有司,民皆歌樂頌其德。

    古公娶有台氏女,曰太姜,賢而有色,生太伯、仲雍、季曆,化導三子,皆成賢德,古公有事咨謀焉。

    季曆娶摯國任氏之中女,曰太任,亦賢婦人,生昌,有聖瑞,在母不憂,在傳弗勤,處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