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外紀卷第二

關燈
陵之葛鄉也。

    若湯居偃師,去甯陵五百餘裡,豈當使民為之耕乎?亳,今梁國谷熟縣也。

    蒙為北亳,即景亳,湯受命之地。

    榖熟為南亳,即湯都也。

    偃師為西亳,即盤庚所徙。

    三地皆名為亳,尚書立政所謂三亳也。

    古書亡滅,未知孰得其實。

    伊尹耕于有莘之野,孫武及呂氏春秋。

    伊尹名摯。

    湯使人以币聘之,三反然後肯從。

    見湯,言素王及九主之事。

    或曰:湯聞伊尹賢,使人請之,有莘氏,不可。

    伊尹亦欲歸湯。

    湯婚于有莘氏,乃以伊尹為媵送女。

    湯得伊尹,祓之于廟,照之以爝,釁以犧。

     明日,設朝而見之,請湯以至味。

    湯曰:可得而為之乎?對曰:君之國小,不足以具之,為天子然後可也。

    因說湯以伐夏救民。

    湯進于桀,桀與之飲酒,沈湎,群臣,醉者持不醉者,不醉者持醉者,相和而歌曰:江水沛兮,舟楫敗兮,我王廢兮,盍歸乎?盍歸乎?薄亦大矣。

    伊尹退而閑居,深取樂音,更曰:樂兮樂兮,四牡驕兮,六辔沃兮,覺兮較兮,吾大命格兮。

    去不善而從善,何不樂兮?伊尹入告于王曰:大命之至,亡無日矣。

    王阘然拚,啞然笑曰:子又妖言矣。

    天之有日,猶吾之有民。

    日有亡乎?日亡,吾乃亡矣。

    伊尹既醜有夏,複歸于亳,報湯曰:桀迷惑妹喜,不撫其衆,上下相疾,民心積怨,皆曰:上天弗恤,夏命其卒。

    湯複使伊尹往視夏,聞妹喜言,曰:天子夢兩日,相與鬥東方,日不勝。

    伊尹以告。

    湯任伊尹以國政。

    桀臣幹辛恃威,淩轹諸侯,以及兆民。

    左師曹觸龍謟谀不正,賢良郁怨,諸侯不賓。

    關龍逢引黃圖進谏曰:古之人君,躬行禮義,愛民節财,故國安而身壽。

    今君用财若無窮,殺人若恐弗勝,天殃必降,而誅必至,君其革之,立而不去。

    桀于是焚黃圖,殺龍逢,衆庶莫敢直言,大臣同患,桀愈自賢,國人大崩。

    湯使人哭之,乃囚于夏台,已而得釋。

    桀為仍之會有缗叛而攻克之。

    是時主暗晦而不明,道瀾漫而不修,至德滅而不揚,帝道掩而不興,舉事戾蒼天,發号逆四時,春秋縮其和,天地除其德,人君處位而不安,大夫隐道而不言,群臣準上意而懷當,邪人參耦比周而陰謀,居君臣父子之間,競載驕主而像其意,亂人以成其事,君臣乖而不親,骨肉疏而不附,植社槁而罅裂,容台振而掩覆,犬群嗥而入淵,豕銜蓐而席澳。

    美人拿首墨面而不容,曼聲吞炭内閉而不歌。

    喪不盡其哀,獵不聽其樂。

    西老折勝,黃神嘯吟。

    飛鳥鍛翼,走獸廢腳。

    山無峻幹,澤無窪水。

    狐狸首穴,馬牛放失。

    田無立禾,路無莎??。

    金積折廉,壁襲無理,磬龜無腹,蓍策日施。

    桀見箓書雲:亡夏者桀,大誅豪傑,在位以來回祿信于聆隧。

    百川沸,伊洛竭,泰山走,山石三日泣。

    宮中女子化為龍,俄而複為婦人,甚麗而食人。

    桀命為蛟妾,告吉兇。

    鶴鳴于國,十日十夕不止。

    天雨血,雨木冰,六月霜降為夜,宮于深谷之中,男女雜處。

    桀三旬不出聽政,一夕,大風揚沙,填宮合之,鬼哭于國。

    地出黃霧,堯山崩,?山亡,兩日鬥,五星隕,錯行,枉矢流,大水,地震,雷霆殺人。

    瞿山地裂水出。

    十月,鑿山穿陵,通之于河。

    谏者曰:洩天氣,發地藏,天子失道,後必有敗。

    桀殺之。

    期年,瞿山崩為大澤,水深九尺,山覆于谷,下反在上,耆老谏而被殺。

    大費子之玄孫費昌見二日出,東者焰,西者沈,問于馮夷。

    夷曰:西唯夏,東唯商,桀将亡。

    費昌聞而歸湯。

    湯出見,張網四面,祝曰:從天墜者,地出者,四方來者,皆離吾網。

    湯曰:嘻,盡之矣,非桀孰能為此。

    乃解其三面,置其一面,更教之祝曰:欲左者左,欲右者右,欲高者高,欲下者下,不用命者,乃入吾網。

    漢南諸侯聞之曰:湯德及禽獸,歸之者四十國。

    湯欲伐桀,伊尹請乏貢職,以觀夏動。

    桀怒,起九夷之師。

    伊尹曰:未可,彼尚能起九夷之師,是罪在我也。

    湯乃謝,請複入貢職。

    太史終古出其圖法,執而泣之。

    桀迷惑,暴亂愈甚。

    終古奔商。

    湯告諸侯曰:夏王無道,暴 百姓,窮其父兄,恥其功臣,輕其賢良,棄義聽讒,衆庶鹹怨。

    守法之臣,自歸于商。

    明年,商湯元年庚戌。

    湯伐滅桀。

    在位五十一年。

    谥法:賊人多殺曰桀。

    三統曆曰:夏十七王,四百三十二年。

    汲蒙紀年曰:四百七十一年。

    六韬曰:禹三十一世至桀。

    禹之後分封以國為姓,有夏後氏、有扈氏、有男氏、斟尋氏、彤城氏、褒氏、費氏、杞氏、繪氏、辛氏、冥氏、斟氏、戈氏。

    商起庚戌。

    終戊寅。

    三十君。

    十七世。

    六百二十九年。

    成湯元年,湯在諸侯位十七年,即天子位,元年庚戌。

    顧彪曰:殷家猶質逾月,即改元年,以明世異,不待正月為首。

    案湯以幹戈取天下,與堯、舜殊異,即位易代,必不俟逾年,改元亦不俟逾月也。

    又乏職貢。

    夏桀起九夷之師,九夷之師不至。

    伊尹曰:可矣。

    昔高辛火正,祝融氏名黎。

    其後八姓,已姓,昆吾、蘇、顧、溫也;董姓,鬷夷、豢龍也;彭姓,彭祖、豕韋、諸稽也;秃姓,舟人也。

    妘姓,邬、郐、路、逼陽也;曹姓,鄒、莒也;芈姓也;斟姓也。

    惟斟姓無後。

    或雲帝喾之祝融。

    吳回生陸終,陸終生子六人,坼剖而産,其長曰昆吾,二曰參胡,三曰彭祖,四曰會人,五曰安,六曰季連。

    夏末,昆吾氏伯而為亂,湯有景亳之命,帥兵自把钺伐韋、顧及昆吾,以費昌為禦而伐桀,令師從東方出于國西以進。

    桀戰敗于有娥之虛,奔鳴條,謂人曰:吾悔不殺湯于夏台,使至此。

    放于南巢而死。

    諸侯大會。

    湯再拜而從諸侯之位,曰:天子惟有道者可以處之,可以治之。

    三讓,諸侯,皆莫敢當。

    然後湯踐天子位,反桀之事,遂其賢良,以寬治民,而除其邪,徇民所喜,遠近歸之,順天革命,改正朔,以建醜為正月。

    變服殊号,一文一質,示不相沿,易民視聽。

    若天時大變,尚白,其社用石,葬樹松,牲用白,以白為徽号。

    朝燕服鼾冠而缟衣,十二寸為尺。

    初置二相,以伊尹、仲虺為之。

    湯謂伊尹曰:諸侯來獻遠方之物,不利。

    吾欲因其地勢所有,易得而不貴。

    伊尹受命,為四方獻令,自伐桀,大旱七年,洛坼川竭,煎沙爛石。

    大史占之曰:當以人禱。

    湯曰:吾所為請雨者,民也。

    若必以人禱,吾請自當。

    遂齋戒,剪發斷爪,素車白馬,身嬰白茅,以身為犧牲,禱于桑林之野,持三足鼎,祝山川曰:無以餘一人之不敏,使上帝鬼神傷民之命。

    以六事自責,曰:政不節與?民失職與?宮室崇與?婦谒盛與?苞苴行與?讒夫倡與?何不雨之極也!言未已,大雨方數千裡,人無食者。

    湯以莊山之金鑄币救之,命伊尹作樂,曰大護。

    修九招六列,以見其善,護言以寬政治民,除其邪虐,覆護下民,各得其所。

    聞宮聲,使人溫良而寬大;聞商聲,使人方廉而好義;聞角聲,使人恻隐而仁愛。

    聞征聲,使人樂養而好施;聞羽聲,使人恭敬而好禮。

    湯作曆弗複,以正月朔旦為節,更以十一月冬至為元首,至周從之。

    湯令未命之為士者,車不得朱軒,及有飛齡,不得乘飾車骈馬,衣文繡,命然後得,以順有德。

    初作囿,取禽獸以奉宗廟。

    簡士卒,習射禦,以戒不虞。

    海外肅慎,北發渠搜,氐羌來服。

    湯娶有莘氏女,生子太丁、外丙、仲壬。

    太丁為太子,蚤卒,湯崩在位十三年,年百歲。

    谥法:雲行雨施曰湯,除虐去殘曰湯。

    葬亳北。

    商人禘舜而祖契,郊冥而宗湯。

    上甲微,能帥契者也,故報焉。

    皇甫谧曰:微字上甲。

    外丙元年癸亥,在位二年。

    崩,仲壬一作中壬元年乙醜,在位四年。

    崩,伊尹立成湯,适長孫太丁之子太甲。

    太甲元年己巳。

    尚書伊訓:成湯既沒,太甲元年。

    孔傳雲:湯沒而太甲立。

    孟轲、司馬遷雲:湯崩,外丙、仲壬皆即位,乃及太甲,與書不同。

    劉歆、班固、皇甫谧皆違經從轲、遷,未詳其旨。

    既立不明,颠覆湯之典刑,伊尹放諸桐而攝政。

    當國,以朝諸侯。

    王徂桐宮,悔過自責,反善三祀。

    十有二月朔,伊尹以冕服奉嗣王歸于亳,而授之政,作太甲三篇以戒之。

    汲蒙紀年曰:殷仲壬即位,居亳,其卿士伊尹。

    仲壬崩,伊尹放太甲于桐,乃自立也。

    伊尹即位于太甲七年,太甲潛,出自桐,殺伊尹,乃立其子伊陟、伊奮,命複其父之田宅而中分之。

    案書序,伊尹奉太甲歸于亳,其文甚明。

    左傳:伊尹放太甲而相之,卒無怨色。

    孟子雲:有伊尹之志則可,無伊尹之志則篡。

    伊尹不肯自立,太甲不殺伊尹也必矣。

    若伊尹放君自立,太甲起而殺之,則伊尹死有餘罪,義當污宮滅族,太甲何所感德而複立其子,還其田宅乎。

    紀年之書,晉太康元年,汲郡民發魏安釐王蒙得之。

    蓋,當時流俗有此妄說其書,因記之。

    杜預曰:紀年與尚書叙說太甲事乖異,不知老叟之伏生,或緻昏忘。

    将此古書,亦當時雜記,未足以取審也。

    太甲修德,諸侯歸之。

    在位三十三年出無逸。

    崩,亦稱祖甲。

    孔安國曰:殷家祖有功,故稱祖。

    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