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外紀卷第一

關燈
亦謂六國陰謀之書,據秦火之餘,周禮最後出,儒者附益,固非完本。

    周三百六十官,今乃有三百六十職,冗瑣淺陋,可明其僞妄。

    劉歆不當謂之周公緻太平書,而目為六國陰謀,過矣。

    管子亦在孔子前,稱明一者皇,察道者帝,通德者王,謀得兵勝者霸,又稱五帝三王傳子雲,管仲之書過半,便是後之好事所加,乃說管仲死後事,其輕重篇尤複鄙俗。

    孔穎達曰:世有管子書,或是後人所錄,故知六韬稱三皇,周禮稱三皇五帝及管氏書,皆雜孔子後人之語,校其歲月,非本書也。

    先秦之書存于今者,周書、老子、曾子、董子、慎子、鄧析子、尹文子、孫子、吳子、尉缭子,皆不言三皇、五帝、三王。

    論語、墨子稱三代,左氏傳、國語、商子、孟子、司馬法、韓非子、燕丹子稱三王。

    谷梁傳、荀卿子、鬼谷子、亢倉子稱五帝。

    亢倉子又稱明皇聖帝。

    孔穎達雲:谷梁傳漢初始作,不見經文,故多妄言。

    陸德明雲:谷梁赤乃後代傳聞。

    案漢隋唐書無亢倉子。

    新唐書藝文志雲:天寶元年,诏号亢桑子為洞靈真經,求之不獲,襄陽處士王士元謂莊子作庚桑子,太史公列子作亢倉子,其實一也。

    取諸子文義類者補其亡。

    封演雲:王巨源采莊子庚桑楚篇義補葺分為九篇。

    雲其先人于山中得古本,奏上之。

    敕付學士詳議,疑不實,竟不施行。

    今亢桑子三卷是也。

    惟文子、列子、莊子、呂氏春秋五經緯始稱三皇,鹖冠子稱九皇。

    案文子稱墨子,而列子稱魏文侯,墨子稱吳起,皆周安王時人,去孔子沒百年矣。

    藝文志鹖冠子一篇,楚人,居深山,以鹖為冠。

    唐世嘗辨此書後出,非古鹖冠子。

    今書三卷十五篇,稱劇辛,似與呂不韋皆秦始皇時人,其文淺意陋,非七國時書。

    藝文志雲:文子,老子弟子,孔子并時,非也。

    莊子又在列子後,與文列,皆寓言誕妄,不可為據。

    秦漢學者,宗其文詞富美,論議辯博,故競稱三皇五帝,而不究古無其人,仲尼未嘗道也。

    漢夏侯勝、眭孟之徒,以道術立名,其所述著,無谶一言。

    劉向父子校定九流,亦無谶錄。

    故知谶緯起于哀、平間,假托鬼神,妄稱祥瑞。

    王莽好符命,光武以圖谶興,俗儒趨時,其學遂盛。

    乃雲孔子既叙六經,恐後世不能稽同其意,别立緯谶。

    而春秋元命包稱公輸班、墨翟,又言益州。

    案班、翟在仲尼之後,漢武帝始置益州。

    春秋谶雲堯使共工理水。

    詩谶雲 尤敗,然後堯受命。

    前後颠倒,鹹與經傳不合。

    故名儒以為祅,妄亂中庸之典。

    司馬遷、孔安國皆仕漢武帝,遷據谷梁傳、荀卿子等稱五帝,不敢信,文列莊子、呂氏春秋,稱三皇,見百家,言黃帝,左氏傳言高陽、高辛氏。

    書始堯、舜,而當時大儒董仲舒亦雲:推神農為九皇,改号軒轅,謂之黃帝。

    因存帝颛顼、帝喾、帝堯、帝舜為五帝。

    遷故作五帝本紀。

    孔安國為博士,考正古文,獨見周禮。

    據外史掌三皇五帝之書,左傳雲:左史倚相能讀三墳、五典、八索、九丘。

    史克曰:少皞氏有不才子,郯子曰:我高祖少皞摯之立也。

    安國以周禮為古文,而不知周禮經周末秦漢增損,僞妄尤多。

    故尚書序雲:伏犧、神農、黃帝之書,謂之三墳。

    少昊、颛顼、高辛、唐、虞之書,謂之五典。

    孔穎達雲:三墳之書,在五典之上,數與三皇相當。

    墳又大名,與皇義相類,故雲三皇之書。

    堯、舜典是二帝之典。

    推此而上,則五帝當五典。

    三墳、五典已經芟夷,存者二典而已。

    書緯雲:帝喾以上,樸略難傳。

    唐、虞以來,煥炳可法。

    禅讓之首,至周五代,此皆無所稽據,穿鑿妄說耳。

    史克又雲缙雲氏,郯子,又雲共工氏,豈皆帝乎?論者以世本帝系,大戴禮五帝德,家語宰我問與史記本紀同,以黃帝為五帝,則三皇乃少一人,故甄耀度以燧人,白虎通以祝融,或以共工同犧農為三皇。

    鄭玄注中候敕省圖引運鬥樞,以伏犧、女娲、神農為三皇,軒轅、少昊、高陽、高辛、陶唐、有虞六代為五帝。

    德合北辰,得天皇之氣者皆稱皇,協五帝座星者皆稱帝,故三皇三而五帝六也。

    梁武帝以伏犧、神農、燧人為三皇,黃帝、少皞、颛顼、帝喾、帝堯為五帝,而曰舜非三王,亦非五帝,與三王為四代而已。

    鄭及諸儒自相譏病,其指不通。

    世本經秦曆漢,儒者改易大戴禮,出于世本、家語,王肅私定以難鄭玄,故有冉有問孔子三皇五帝不用五刑。

    案孔子時未有語三皇五帝言者,皆周末秦已後僞書耳。

    馬昭雲:家語,王肅增加,非鄭玄所見。

    孔穎達雲:王肅欲家語與經傳符同,故強為之辭,冀合其說。

    所言雖同司馬遷,而不足為遷之助。

    賈逵雲:三墳,三皇之書。

    五典,五帝之典。

    延笃言:張平子說三墳、三禮,禮為人防。

    爾雅曰:墳,大防也。

    書曰:誰能典朕三禮,天、地、人之禮也。

    五典,五帝之常道也。

    馬融雲:三墳,三氣,陰陽始生,天地人之氣也。

    五典,五行也。

    杜預雲:皆古書名。

    漢晉群儒論三墳、五典,亦與孔說不同。

    惟鄭玄注周禮外史三皇五帝之書雲:楚靈王所謂三墳五典。

    此說出于孔安國,非其新意。

    賈公彥雲:孔、鄭之說無正文,故延叔堅、馬季長所解有異也。

    或說董仲舒對程雅曰:三皇,三才也。

    五帝,五常也。

    三王,三明也。

    五伯,五嶽也。

    其說全無意義,非仲舒之言也。

    或曰:左氏傳、禮記祭法有少昊、颛顼、帝喾名号,豈可據系辭皆去之?以堯舜次黃帝,無乃太略乎?答曰:儒學論議,當本于經。

    顧彪謂正可依經诰大典,不可用傳記小說。

    此言得之。

    先儒雲:女娲至無懷氏十五帝,臨魁至榆罔七帝,承襲犧農而王。

    然則少昊已後亦嗣黃帝,如無懷、臨魁比也。

    至堯功德特高,别為一代,又自古以來,皆傳其子,或以幹戈逆取。

    而堯及舜皆有子,擇賢而授,不私其親。

    上古以來,二人而已,故可上紹黃帝而繼犧農。

    藝文志雲:孝文時得魏文侯樂人窦公獻其書,乃周官大宗伯之大司樂章也。

    桓譚新論雲:窦公時年百八十,歲武帝時,河間獻王好儒,與毛生等共采周官及諸子言樂事者。

    取公孫尼子以作樂記。

    大司樂舞雲門以祀天神。

    鹹池以祭地示。

    大?以祀四望。

    通夏殷周為六樂。

    樂記曰。

    武王封黃帝堯舜夏殷之後為三恪。

    二王後黃帝而及堯舜不數。

    少皞、颛顼。

    帝喾。

    窦公所傳。

    在秦焚書之前。

    獻王采錄古書,可以取信。

    然大司樂有雲門、大卷、大鹹,而樂記有大章、鹹池,已差異矣。

    包犧、神農世遠,樂名不見。

    少皞、颛顼、帝喾承黃帝之後,不特為一代,故無樂名。

    孝經鈎命決雲:伏犧樂曰立基,神農曰下謀,祝融曰屬。

    續帝系譜雲:伏犠樂曰扶來,神農曰扶持。

    帝王世記雲:少皞樂曰九淵。

    樂緯雲:颛顼樂曰五莖,帝喾曰六英。

    漢禮樂志雲:颛顼作六莖,帝喾作五英。

    皆緯書、帝系諸譜。

    漢志世紀放六樂撰其名,故多差異,非本稱也。

    秦初并六國,丞相等議帝号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皇、?皇最貴。

    臣等上尊号,王為?皇。

    王曰:去?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

    乃知秦以前諸儒,或言五帝,猶不及三皇。

    後代不考始皇本紀,乃曰兼三皇五帝,号曰皇帝,誤也。

    西漢之末,去聖益遠,孔安國尚書傳雖未立于學官,而儒者惑于安國、司馬遷,二家殊異。

    又怪易系大司樂、樂記以堯、舜上繼黃帝,雖劉歆博物洽聞,疑而未了,故三統曆本易始于包犧,至少皞、颛顼、帝喾,乃曰周遷其樂,故易不載,而不明言遷樂及不載之義。

    鄭玄注易系辭雲:金天高陽,高辛遵黃帝之道,無所改作,故不述焉。

    崔靈恩曰:舞樂之始,興于黃帝,其德宜法,遠存其後,敬之為恪。

    颛顼高陽二代之君,雖複為樂,進非始舞之制,又非宜今之用,故越之而用雲門,不立其樂,亦不為恪也。

    熊安生解禮周,以黃帝堯舜之後為三恪,但雲取其制作之人。

    孔 達謂易略舉五帝之終始,則少皞、颛顼、帝喾在其閑也。

    曆世紛纭,莫知定論,皆泥于舊文,肆為解釋,不可強通。

    易雲:作八卦,為?罟,取諸離,包犧氏也。

    為耜耒,取諸益。

    日中為市,取諸噬嗑,神農氏也。

    垂衣裳,取諸乾坤。

    為舟楫,取諸渙。

    服牛乘馬,取諸随。

    重門擊柝取諸豫,為杵臼取諸小過,弧矢取諸暌。

    黃帝、堯、舜也。

    至于宮室取大壯,棺椁取大過。

    結繩而治,易之以書契,取諸決蓋。

    世遠難明,傳聞殊異,仲尼于疑事則阙而不強為之辭。

    六事則總言黃帝、堯、舜,三事但曰後世聖人,而孔安國尚書序乃曰:伏犧氏造書契,以代結繩之政。

    指言伏犧,與系辭文意相反。

    按家語篇後及史記孔子世家雲:安國至臨淮太守,蚤卒。

    連叢子有孔臧報從弟侍中書言以隸篆定尚書五十餘篇,并為之傳,即安國也。

    安國于經義不詳,故書傳多差謬。

    馬鄭、王肅諸儒悉解今文尚書。

    晉、宋後始行古學,獨有孔傳,因而傳之,其學非能優于諸家也。

     資治通鑒外紀卷第一。

    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