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外紀卷第一
關燈
小
中
大
、舜、禹、湯、桀、纣得有谥者,因上世之生号,追之為死谥。
上世質非,至善至惡無号,故佗君無谥也。
白虎通曰:堯猶嶤嶤,至高之貌,清妙高遠,優遊博衍,百王之長也。
孔安國曰:堯年十六升為天子,七十載求禅試舜三載,自正月上日至崩二十八載,堯凡壽百一十七歲。
王肅曰:曆試三載,其一在征用之年,其餘二載與攝位二十八年,凡三十歲。
孔穎達曰:堯一百一十六歲,言七,誤也。
皇甫谧曰:堯以甲申歲生,甲辰即位,甲午征舜,甲寅舜代行天下事,辛巳崩,年百一十八,在位九十八年。
葬谷林鄭玄曰:堯遊成陽而死葬焉。
帝舜 帝舜即位之明年正月元日,格于文祖。
元年戊申。
本處虞之妫涒,天下号曰有虞氏。
都蒲坂,皇甫谧曰:舜都或言蒲坂,或言平陽,或言潘。
潘,今上谷也。
尚赤,其社用土。
封堯子朱處丹淵為諸侯,以奉先祀。
服其服,禮樂如之,謂之虞賓。
天子弗臣,示不敢專也。
舜載天子旗,往朝瞽叟,夔夔惟謹,如子道。
封弟象于有庳,為諸侯,不得有為于其國。
天子使吏治其民,而納其貢稅,故謂之放。
韓子曰:瞽叟為父而舜放之,象為弟而舜殺之。
舜廣開視聽,求賢人以自輔,作五明扇,立诽謗木,恭已無為,彈五弦之琴,歌南風之詩,曰:南風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南風之時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
帥象禹之功,度之于軌儀,莫非嘉績,克厭帝心。
舜美禹能以德修鲧之功,以為司空,賜姓曰姒,封為夏伯,氏曰有夏,謂之伯禹。
天下宗之,謂之大禹。
祚四嶽國,命以侯伯,賜姓曰姜,氏曰有呂。
謂其能為禹股肱心膂,以養物豐民人,封于申。
呂即伯夷也。
禹曰:非予能成,亦大費為輔。
舜曰:咨爾費贊禹功,其賜爾皂遊,爾後嗣将大出。
乃妻之姚姓之玉女。
皇甫谧曰:賜之玄玉,妻以姚姓之女。
大費拜受佐舜,能讓百物,調馴鳥獸,而知其言,是為柏翳。
舜賜姓嬴。
鄭語曰:嬴,柏翳之後。
漢地裡志曰:秦之先伯益,助禹治水,為舜虞官,養草木鳥獸,賜姓羸。
則柏翳、伯益乃一人聲轉,故字異也。
列女傳曰:臯子生五歲而佐禹。
曹大家注雲:臯子,臯陶之子伯益也。
中侯苗興曰:臯陶之苗為秦。
史記音義曰:大業是臯陶,大費是伯益,一名柏翳。
案史記曆叙舜、禹名臣之後雲:柏翳之後,為秦有本紀。
垂益夔龍,其後不知所封。
則秦之先柏翳,非伯益也。
尚書臯、陶、益同佐堯、舜、禹,而諸家或雲父子,不可詳考。
先颛顼之裔孫曰女修,生子大業。
大業取少典之子曰女華,生大費。
大費生子二人:一曰大廉,實鳥谷氏;二曰若木,實費氏。
其子孫或在中國,或在夷狄。
舜以樂教天下,重黎舉夔,舜以為樂正。
命延益八弦,為二十三弦之瑟,夔修九招、六列、六英,以明帝德。
于是正六律,和五聲,以通八風,而天下大服。
重黎欲益求人,舜曰:樂天地之精,得失之節,夔能和之以平天下,一而足矣。
棄及契、益、伯夷皆佐禹平水土有功。
舜以棄為後稷,契為司徒,益作虞,伯夷作秩宗,臯陶作士,垂作共工,夔典樂,教胄子,龍作納言,四嶽十二牧鹹成厥功。
唯禹之功為大,四海之内鹹戴舜之明德。
禹既興九韶之樂,緻異物,天下宗禹之明度數聲樂,為山川神主。
禹當朝廷,嘗曰:吾不恐四海之士留于道路,恐其留吾門也。
故士皆至。
舜以契能和合五教,保于百姓,封于商,賜姓子棄,能播殖百谷蔬以衣食民人,封于邰,賜姓姬棄,勤百谷而山死。
初舜娶堯二女,曰娥皇、女英。
女英生商均,亦不肖。
帝王世紀曰:舜長妃娥皇,無子。
次妃女英,生商均。
次妃癸比,生二女:霄明、燭光。
舜子九人,在位三十三載,命禹攝行天子事。
正月朔旦,受命于神宗,帥百官若帝之初。
于時俊乂百工,相和而歌卿雲。
帝倡之曰:卿雲爛兮,禮缦缦兮。
日月光華,旦複旦兮。
八伯稽首曰:明明上天,爛然星陳。
日月光華,弘于一人。
帝乃再歌,擁旋持衡,枕首而笑曰:時哉!夫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
亦見乎鐘石竽瑟,乃及鳥獸,莫不辟情歸意焉。
日月有常,星辰有行。
四時順經,萬姓允誠。
于予論樂,配天之靈。
遷于賢聖,莫不鹹聽。
鼚乎鼓之,軒乎舞之。
精華已竭,褰裳去之。
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大山在其南,北,因險而不服。
禹欲伐之,舜不許,曰:吾德不厚而行武,非道也。
乃谕教焉。
三年,有苗氏請服,天下聞之,皆非禹,而歸舜之德。
舜典雲:竄三苗于三危。
謂舜居攝之時,投竄之于西裔也。
又雲:庶績鹹熙,分北三苗。
謂舜即位後,三苗複不從化,分北流徙之。
大禹谟雲:帝曰:惟時有苗弗率,汝徂征。
謂禹攝位受命。
詩之鄭玄曰:苗民即九黎之後。
颛顼誅九黎,其子孫為三國。
高辛之衰,又複九黎之惡。
堯末禹攝位,又三誅之。
穆王深惡此族,三生兇德,故呂刑曰:苗民弗用靈制以刑,惟作五虐之刑曰法。
又曰:遏絕苗民,無世在下。
又曰:苖民無辭于罰,乃絕厥世。
吳起曰: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德義不修,禹滅之。
韋昭曰:三苗,炎帝之後諸侯也。
堯舜之時,誅讨有罪,廢絕其世,不滅其國,立其近親,紹其先祀,所以有苗國曆代常存,屢不從化。
随巢子汲冢紀年曰:三苗将亡,天雨血,夏有冰,地圻及泉,青龍生于廟,日夜出,晝日不出。
三苗數叛數亡,未知衆異出于何時。
禹攝政十七年,舜勤民事,南巡狩,崩于蒼梧之野,禹即天子位。
劉恕曰:舜受堯顧托之重,公天下而不私其親。
禹平水土,拯民昏墊,而舜在位五十載,功德浃于衆心。
故舜巡守南裔,往而不返,欲兆庶專意戴禹,而遠迩無徯望之意也。
夫堯舜之德,禹之大功,自生民以來未之有也。
舜生三十,征庸三十,在位孔安國曰:曆試二年,攝位二十八年。
五十載,陟方,乃死谥法曰:受禅成功曰舜,仁聖盛明曰舜。
白虎通曰:舜猶僢僢也,言能推信堯道而行之。
孔安國曰:舜三十征庸,三十在位,服喪三年,其一在三十之數,為天子五十年,凡壽百一十二歲。
案書稱帝乃殂落百姓,如喪考妣,三載四海遏密八音,言百姓思慕堯德,且明舜雖受終,令天下服喪三年,如繼世之禮,故于殂落下終言之。
下文雲:月正元日,舜格于文祖,謂堯崩逾年,見于文祖廟而改元。
孟轲不達此言,以為三載服除後舜格于文祖,乃妄稱孔子曰:舜既為天子,又帥天下諸侯,以為堯三年喪,是二天子矣。
若然,當以服除之月至廟,不當用正月元日也。
逾年改元。
春秋常法,迄今如之。
轲又雲:堯、舜、禹崩,三年喪畢,舜、禹、益皆避其子,然後踐位。
且舜正月上日受終文祖,已二十八年,豈容至服除未定,方讓其子?孔安國仍轲之謬,乃曰:舜服堯喪三年畢,将即政,複至文祖廟。
周衰,楊、墨道盛,孟子排而辟之,可謂醇矣。
其于論經義,談世事、知謀,往往短局乖戾。
陋儒愛其詞簡意淺,雜然崇尚,固可鄙笑也。
司馬遷雲:舜年三十,堯舉之,五十攝行天子事,五十八堯崩,六十一代堯踐帝位,三十九年崩。
亦用孟轲舊說也。
鄭玄讀此經雲:舜生三十,謂生三十年也。
征庸三十,謂曆試三十年也。
在位五十載,陟方乃死,謂攝位至死為五十年。
舜年一百歲也。
皇甫谧曰:舜以堯之二十一年甲子生,三十一年甲午。
征庸七十九年壬午,即真百歲癸卯崩。
或雲舜年一百五歲,亦雲一百一十三歲。
葬于江南九疑,是為零陵。
有虞氏,禘黃帝而祖颛顼,郊堯而宗舜,幕能帥颛顼者也,故報焉。
劉恕曰:六經惟春秋及易彖、象、系辭、文言、說卦、序卦、雜卦仲尼所作,詩、書仲尼刊定,皆不稱三皇五帝、三王。
易下系曰: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包犧氏沒,神農氏作;神農氏沒,黃帝、堯、舜氏作。
載繼世更王,而無三五之數。
或以包犧至舜,是為五帝,然孔子未嘗道學者,不可附會臆說也。
書之在孔子前,存于今者無幾。
漢藝文志:周史六韬六篇,惠、襄之間,或曰顯王時,或曰孔子問焉。
顔師古曰:即,今之六韬也。
今六韬,周文王、武王問太公兵戰之事,其言鄙俚煩雜,不類太公之語,蓋後人依托而為之。
按志,兵書五十三家,自吳、齊、孫子已下而無六韬,又在儒家,非兵書也。
顔說之妄。
孔穎達雲:六韬,後人所作,好事者妄雲太公,非實事也。
班固曰:禮經三百,威儀三千。
及周之衰,諸侯将逾法度,惡其害己,皆滅去其籍。
自孔子時而不具,至秦大壞。
馬融雲:秦孝公已下,用商君之法,其政酷烈,與周官相反。
故始皇禁挾書,特疾惡,欲絕滅之,搜求焚燒獨悉。
漢武帝開獻書之路,周禮出于山岩屋壁,複入秘府,諸儒莫得見焉。
孝成時,劉歆校秘書,始得列序,著于錄。
略為衆排棄。
林碩以為末世渎亂不驗之言,作十論、七難以诋之。
何休
上世質非,至善至惡無号,故佗君無谥也。
白虎通曰:堯猶嶤嶤,至高之貌,清妙高遠,優遊博衍,百王之長也。
孔安國曰:堯年十六升為天子,七十載求禅試舜三載,自正月上日至崩二十八載,堯凡壽百一十七歲。
王肅曰:曆試三載,其一在征用之年,其餘二載與攝位二十八年,凡三十歲。
孔穎達曰:堯一百一十六歲,言七,誤也。
皇甫谧曰:堯以甲申歲生,甲辰即位,甲午征舜,甲寅舜代行天下事,辛巳崩,年百一十八,在位九十八年。
葬谷林鄭玄曰:堯遊成陽而死葬焉。
帝舜 帝舜即位之明年正月元日,格于文祖。
元年戊申。
本處虞之妫涒,天下号曰有虞氏。
都蒲坂,皇甫谧曰:舜都或言蒲坂,或言平陽,或言潘。
潘,今上谷也。
尚赤,其社用土。
封堯子朱處丹淵為諸侯,以奉先祀。
服其服,禮樂如之,謂之虞賓。
天子弗臣,示不敢專也。
舜載天子旗,往朝瞽叟,夔夔惟謹,如子道。
封弟象于有庳,為諸侯,不得有為于其國。
天子使吏治其民,而納其貢稅,故謂之放。
韓子曰:瞽叟為父而舜放之,象為弟而舜殺之。
舜廣開視聽,求賢人以自輔,作五明扇,立诽謗木,恭已無為,彈五弦之琴,歌南風之詩,曰:南風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南風之時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
帥象禹之功,度之于軌儀,莫非嘉績,克厭帝心。
舜美禹能以德修鲧之功,以為司空,賜姓曰姒,封為夏伯,氏曰有夏,謂之伯禹。
天下宗之,謂之大禹。
祚四嶽國,命以侯伯,賜姓曰姜,氏曰有呂。
謂其能為禹股肱心膂,以養物豐民人,封于申。
呂即伯夷也。
禹曰:非予能成,亦大費為輔。
舜曰:咨爾費贊禹功,其賜爾皂遊,爾後嗣将大出。
乃妻之姚姓之玉女。
皇甫谧曰:賜之玄玉,妻以姚姓之女。
大費拜受佐舜,能讓百物,調馴鳥獸,而知其言,是為柏翳。
舜賜姓嬴。
鄭語曰:嬴,柏翳之後。
漢地裡志曰:秦之先伯益,助禹治水,為舜虞官,養草木鳥獸,賜姓羸。
則柏翳、伯益乃一人聲轉,故字異也。
列女傳曰:臯子生五歲而佐禹。
曹大家注雲:臯子,臯陶之子伯益也。
中侯苗興曰:臯陶之苗為秦。
史記音義曰:大業是臯陶,大費是伯益,一名柏翳。
案史記曆叙舜、禹名臣之後雲:柏翳之後,為秦有本紀。
垂益夔龍,其後不知所封。
則秦之先柏翳,非伯益也。
尚書臯、陶、益同佐堯、舜、禹,而諸家或雲父子,不可詳考。
先颛顼之裔孫曰女修,生子大業。
大業取少典之子曰女華,生大費。
大費生子二人:一曰大廉,實鳥谷氏;二曰若木,實費氏。
其子孫或在中國,或在夷狄。
舜以樂教天下,重黎舉夔,舜以為樂正。
命延益八弦,為二十三弦之瑟,夔修九招、六列、六英,以明帝德。
于是正六律,和五聲,以通八風,而天下大服。
重黎欲益求人,舜曰:樂天地之精,得失之節,夔能和之以平天下,一而足矣。
棄及契、益、伯夷皆佐禹平水土有功。
舜以棄為後稷,契為司徒,益作虞,伯夷作秩宗,臯陶作士,垂作共工,夔典樂,教胄子,龍作納言,四嶽十二牧鹹成厥功。
唯禹之功為大,四海之内鹹戴舜之明德。
禹既興九韶之樂,緻異物,天下宗禹之明度數聲樂,為山川神主。
禹當朝廷,嘗曰:吾不恐四海之士留于道路,恐其留吾門也。
故士皆至。
舜以契能和合五教,保于百姓,封于商,賜姓子棄,能播殖百谷蔬以衣食民人,封于邰,賜姓姬棄,勤百谷而山死。
初舜娶堯二女,曰娥皇、女英。
女英生商均,亦不肖。
帝王世紀曰:舜長妃娥皇,無子。
次妃女英,生商均。
次妃癸比,生二女:霄明、燭光。
舜子九人,在位三十三載,命禹攝行天子事。
正月朔旦,受命于神宗,帥百官若帝之初。
于時俊乂百工,相和而歌卿雲。
帝倡之曰:卿雲爛兮,禮缦缦兮。
日月光華,旦複旦兮。
八伯稽首曰:明明上天,爛然星陳。
日月光華,弘于一人。
帝乃再歌,擁旋持衡,枕首而笑曰:時哉!夫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
亦見乎鐘石竽瑟,乃及鳥獸,莫不辟情歸意焉。
日月有常,星辰有行。
四時順經,萬姓允誠。
于予論樂,配天之靈。
遷于賢聖,莫不鹹聽。
鼚乎鼓之,軒乎舞之。
精華已竭,褰裳去之。
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大山在其南,北,因險而不服。
禹欲伐之,舜不許,曰:吾德不厚而行武,非道也。
乃谕教焉。
三年,有苗氏請服,天下聞之,皆非禹,而歸舜之德。
舜典雲:竄三苗于三危。
謂舜居攝之時,投竄之于西裔也。
又雲:庶績鹹熙,分北三苗。
謂舜即位後,三苗複不從化,分北流徙之。
大禹谟雲:帝曰:惟時有苗弗率,汝徂征。
謂禹攝位受命。
詩之鄭玄曰:苗民即九黎之後。
颛顼誅九黎,其子孫為三國。
高辛之衰,又複九黎之惡。
堯末禹攝位,又三誅之。
穆王深惡此族,三生兇德,故呂刑曰:苗民弗用靈制以刑,惟作五虐之刑曰法。
又曰:遏絕苗民,無世在下。
又曰:苖民無辭于罰,乃絕厥世。
吳起曰: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德義不修,禹滅之。
韋昭曰:三苗,炎帝之後諸侯也。
堯舜之時,誅讨有罪,廢絕其世,不滅其國,立其近親,紹其先祀,所以有苗國曆代常存,屢不從化。
随巢子汲冢紀年曰:三苗将亡,天雨血,夏有冰,地圻及泉,青龍生于廟,日夜出,晝日不出。
三苗數叛數亡,未知衆異出于何時。
禹攝政十七年,舜勤民事,南巡狩,崩于蒼梧之野,禹即天子位。
劉恕曰:舜受堯顧托之重,公天下而不私其親。
禹平水土,拯民昏墊,而舜在位五十載,功德浃于衆心。
故舜巡守南裔,往而不返,欲兆庶專意戴禹,而遠迩無徯望之意也。
夫堯舜之德,禹之大功,自生民以來未之有也。
舜生三十,征庸三十,在位孔安國曰:曆試二年,攝位二十八年。
五十載,陟方,乃死谥法曰:受禅成功曰舜,仁聖盛明曰舜。
白虎通曰:舜猶僢僢也,言能推信堯道而行之。
孔安國曰:舜三十征庸,三十在位,服喪三年,其一在三十之數,為天子五十年,凡壽百一十二歲。
案書稱帝乃殂落百姓,如喪考妣,三載四海遏密八音,言百姓思慕堯德,且明舜雖受終,令天下服喪三年,如繼世之禮,故于殂落下終言之。
下文雲:月正元日,舜格于文祖,謂堯崩逾年,見于文祖廟而改元。
孟轲不達此言,以為三載服除後舜格于文祖,乃妄稱孔子曰:舜既為天子,又帥天下諸侯,以為堯三年喪,是二天子矣。
若然,當以服除之月至廟,不當用正月元日也。
逾年改元。
春秋常法,迄今如之。
轲又雲:堯、舜、禹崩,三年喪畢,舜、禹、益皆避其子,然後踐位。
且舜正月上日受終文祖,已二十八年,豈容至服除未定,方讓其子?孔安國仍轲之謬,乃曰:舜服堯喪三年畢,将即政,複至文祖廟。
周衰,楊、墨道盛,孟子排而辟之,可謂醇矣。
其于論經義,談世事、知謀,往往短局乖戾。
陋儒愛其詞簡意淺,雜然崇尚,固可鄙笑也。
司馬遷雲:舜年三十,堯舉之,五十攝行天子事,五十八堯崩,六十一代堯踐帝位,三十九年崩。
亦用孟轲舊說也。
鄭玄讀此經雲:舜生三十,謂生三十年也。
征庸三十,謂曆試三十年也。
在位五十載,陟方乃死,謂攝位至死為五十年。
舜年一百歲也。
皇甫谧曰:舜以堯之二十一年甲子生,三十一年甲午。
征庸七十九年壬午,即真百歲癸卯崩。
或雲舜年一百五歲,亦雲一百一十三歲。
葬于江南九疑,是為零陵。
有虞氏,禘黃帝而祖颛顼,郊堯而宗舜,幕能帥颛顼者也,故報焉。
劉恕曰:六經惟春秋及易彖、象、系辭、文言、說卦、序卦、雜卦仲尼所作,詩、書仲尼刊定,皆不稱三皇五帝、三王。
易下系曰: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包犧氏沒,神農氏作;神農氏沒,黃帝、堯、舜氏作。
載繼世更王,而無三五之數。
或以包犧至舜,是為五帝,然孔子未嘗道學者,不可附會臆說也。
書之在孔子前,存于今者無幾。
漢藝文志:周史六韬六篇,惠、襄之間,或曰顯王時,或曰孔子問焉。
顔師古曰:即,今之六韬也。
今六韬,周文王、武王問太公兵戰之事,其言鄙俚煩雜,不類太公之語,蓋後人依托而為之。
按志,兵書五十三家,自吳、齊、孫子已下而無六韬,又在儒家,非兵書也。
顔說之妄。
孔穎達雲:六韬,後人所作,好事者妄雲太公,非實事也。
班固曰:禮經三百,威儀三千。
及周之衰,諸侯将逾法度,惡其害己,皆滅去其籍。
自孔子時而不具,至秦大壞。
馬融雲:秦孝公已下,用商君之法,其政酷烈,與周官相反。
故始皇禁挾書,特疾惡,欲絕滅之,搜求焚燒獨悉。
漢武帝開獻書之路,周禮出于山岩屋壁,複入秘府,諸儒莫得見焉。
孝成時,劉歆校秘書,始得列序,著于錄。
略為衆排棄。
林碩以為末世渎亂不驗之言,作十論、七難以诋之。
何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