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割據志
關燈
小
中
大
:「奏内事情,關系重大,議政王貝勒大臣詳察會議」。
翰林學士折庫納疏陳八事,其一辨會議得失。
八月,清主命都統宗室羅托為安南将軍,統領大兵剿成功;遣内大臣愛星阿為定西将軍,領大兵讨李定國。
江南提督馬逢知與成功交通,清主遣刑部侍郎尼滿于江南,查審情實。
九月,清江甯巡撫朱國治上疏:「鄭逆未靖,欲破狡窟,先度形勢:賊重負險坐待,我師遠涉風濤,其勞逸不同;賊衆熟識海險,我師弓馬馳騁,其素習不同;我船較之賊艦,大小懸殊,其次取器用不同。
軍謂以守寓戰,凡海邊江口多設墩堠煙炮,使賊勢困孤,衆心必變,乘間攻之,自能擒魁獻馘」。
清主下議所司(三朝實錄)。
茲月,李定國與白文選入緬關疏請迎駕,不果(行在陽秋);敗緬兵于瑞羊堡(明史稿)。
十二月,清山西道禦史餘缙言:「浙西三面環海,而甯波一郡尤孤懸海上,往時以舟山為外藩,設師鎮守,俾賊不敢搗帆直至,策至善也。
迩來行間諸臣多倡捐棄之議,倘形勝之地,逆賊一旦據而有之,非近犯甯波,則遠窺江左;應設一忠勇之将,重某事權,随機措置,更徙内地之兵增益營壘,以固疆圉。
至杭、紹兩境相對處,地名小門,其間江流甚溢,若于此嚴設防戍,安置炮台,令賊舟不能溯江入犯,則會城永無風鶴矣」。
疏下部議(三朝實錄)。
十五年辛醜(清順治十八年、日本寬文元年),正月,駕在孟坑城外。
二月,文選又竊疏永曆迎駕;永曆玺書答之曰:「不五、六日,設浮橋而速去矣」。
及期,緬人覺而斷浮橋。
大學士馬吉翔、司禮監李國泰挾駕自重,從官或謀殺二人奪駕,事發覺,吉翔等誣奏殺之(行在陽秋)。
成功自金陵喪敗,地蹙軍孤,永曆蒙塵南裔,聲問不通,存亡難詳,然猶仿天佑天複故事,奉持正朔,将遷地謀恢複。
先是,芝龍去台灣後,日本邊民出沒海上,遞番據台;而紅毛來借地于日本人,不可,绐曰:「願假之才牛皮大,千金不惜」。
許之;紅夷乃絲剪牛皮而連綿,規畫城地裡許,曰:「是一牛之皮也」;遂據台地(鄭成功傳。
清尤侗外國竹枝詞詠呂宋曰:「當年失國一牛皮,何處天生金豆枝」。
自注曰:「佛郎機以黃金求地如牛皮大蓋屋,王許之,乃剪牛皮相續為四圍,求地稱此,築城居之,遂滅呂宋」。
某事與荷蘭奪台灣相類,蓋彼此傳聞之異耳);與日本人約,歲分輸鹿皮三萬(香祖筆記)。
紅毛築安平、赤嵌二城(鄭成功傳),以夾闆船為犄角;雖兵不滿千,南北土酋皆畏,聽其約束(香祖筆記)。
設市于鎮城外,與商賈交易,殺土人不服者(鄭成功傳)。
先是順治甲寅,日本甲螺郭懷一謀遂荷蘭人,事覺,懷一被殺于歐汪。
歐汪在鳳山縣界。
至是,日本甲螺何斌與紅毛酋長有隙(香祖筆記),走廈門,為成功盛陳「台地沃野千裡,為四省要害,橫絕大海,實霸王之區」;且言其可取狀。
諸部皆難其險遠,成功大喜何斌言。
三月,揚帆至鹿耳門,門水淺沙膠,纔容數武;此時水适漲丈餘,成功得便,戰艦銜尾而進。
紅夷大驚,以為自天而下。
成功引兵登陸,攻赤嵌城(參取鄭成功傳、台灣紀略),逼其酋歸一堡;歸一死守,攻之不克,環七鲲身逼之(鄭成功傳、香祖筆記)。
五月,緬酋弟莽猛白弒兄代立,竊挾異志,绐百官渡河盟;既至,以兵圍之,殺武官沐天波、馬吉翔等凡四十二人,惟存永曆及宮眷(明史稿、行在陽秋)。
八月,定國再攻緬,将迎駕,複為所敗;定國與文選皆引還(明史稿)。
成功銅山将郭義、蔡祿降于清,刼張進,進不從而自殺。
十月,清主棄市芝龍及其子孫在京者,殺無孑遺。
命遷各省沿海居民,以絕鄭氏應接(鄭成功傳)。
莆田黃獻臣着武經開宗,嘗稱芝龍曰:「我閩之有鄭飛虹也,胸羅數萬甲兵,氣吞八九雲夢,東南半壁,倚為長城。
念楚、廣、閩、浙煙水之區,乃鲸、鲵、鲛、鳄潛蹤之薮,散家赀巨萬,煉精卒數千。
依水作營,鼓聲偕濤聲而夜發;臨淵布陣,旌影合帆影以星馳。
剪紅夷群兇,褫天驕之魄于風霾,千裡魚蝦收浪;殲大帽洞寇,犁夜郎之庭于雷擊,五路草木飛花。
出不意而擒魁奇,驅水深火熱之慘;因敵謀而誅锺進,得随機應變之神;置死地而滅劉香,妙亡地能存之用。
洪兵備忠肝義膽,當與先世之績共勒千秋;康巡撫拚死獲生,實藉将軍之功永垂百世,十餘年養兵,不費公家一粒;四五郡凋敝,全資搬運諸艘。
大将軍自保成功,拟修煉沙門,仿赤松遺意;聖天子轸恤民隐,重幹城鎖鑰,舒南顧之憂。
曆數古今名将,靖國難、建奇勳,代不乏才;至若自給兵糈,解君憂、蘇民困,千古一人而已!先生戰功,未易殚述;聊掇一二,以勵後學。
自此而忠貞益笃,與國鹹休,則在将軍勉之耳」。
其說在芝龍未降清之前,而頗寓規箴雲(武經開宗)。
芝龍所著兵書有經國雄略(華夷變态)。
十一月,吳三桂入緬甸境,通信于緬酋,使送駕出降。
十二月,進兵舊晚坡,文選降,緬酋遂内叛,挾永曆及皇太後、皇後、太子、公主如三桂軍,三桂以駕南還(行在陽秋)。
李定國數謀迎駕,兵少糧乏而不果,逃于孟良;以緬與古刺、暹羅為世雠,竊通一國,約犄角;兵将發,諜者告以三桂執帝;定國躃踴号哭,自擲于地,憤郁緻病,七日而死。
二國之師至,失望而還。
定國所葬地,春草不生,蠻人過之,跪拜而去(求野錄)。
茲月,成功複攻赤嵌城(鄭成功傳)。
紅毛勢窮,以十餘艘決戰。
成功用火攻,盡焚之(香祖筆記。
明清闘記雲:「紅毛列大艦五艘于岸頭以禦之,成功兵自船脅铳窗入,戰而奪之。
紅毛船本是交易日本之船也,故一艘遁去長崎」。
又曰:「紅毛乞援于咬吧。
咬吧兵将謀謂,搗廈門虛以救台灣,遂攻廈門;廈門留守洪旭等擊而走之」);縱火于城闆,歸一終不降。
成功使告之曰:「台灣,吾先人故地。
地歸吾,珍寶諸物我無貪之,汝悉載去」。
于是歸一降,送之還國。
就居其城,改台灣為安平鎮、赤嵌城為承天府,總曰東都。
設府曰承天,縣曰天興、萬年;土酋皆受約束。
既而聞清朝遷界令下,歎曰:「沿海幅員上下數萬裡,盡委而棄之;令吾無得茲一塊土,英雄無用武之地。
然田廬為墟,墳墓無主,寡婦孤兒望哭天外,我如之何!但收拾餘燼,息兵休農,以俟時至,猶未晚也」。
于是制法律、興學校、計丁庸、養老幼,台人大安(鄭成功傳)。
初,芝龍之來往日本也,長崎尹末次刼政直與芝龍親,故政直遣人交易漳州,途必泊台灣。
及紅毛據台灣,政直舶,奪貨物,船人遁回;政直大怒。
時有浪士濱田彌兵衛者,欲為政直報怨,假農民一百、耕具若幹于政直,率其子弟揚帆詣台灣;誘紅毛曰:「台地膏腴而民疏農桑事,往年嘗約來而共土人墾辟,故赍來耕具耳」。
蘭人檢船中,耒耜外無攜寸鐵,蘭人不疑;延濱田父子三人詣赤嵌城,加此丹親诘問來意。
濱田父子竊懷匕首,俄起斬殺數十人。
濱田素谙蘭語,遂刼加比丹,責其無禮于日本。
蘭人将放铳,濱田曰:「殺我不利加比丹」!加比丹遂恐懼伏罪,請十倍貨物以贖罪,且以愛子為質;濱田許之,滿載寶貨,拘甲螺子及紅毛數人而還。
末次以事白幕府,幕府有命稱之,幽加比丹子于長崎獄。
明年,加比丹來長崎謝過,質子已死于獄中,所拘蘭人歸之加比丹雲(國史、鸠巢小說、長崎夜話草、華夷通商考。
「加比丹」,國史作「錢羅留」,其說曰:「錢羅留猶言總兵」)。
十六年壬寅(清聖祖康熙元年、日本寬文二年),正月,駕在滇都(行在陽秋)。
茲月,清主殂,谥曰體天隆運英睿欽文大德弘功至仁純孝章皇帝,廟号世祖;在位十有八年,壽二十四。
遺诏立皇子玄烨為皇太子,釋服即帝位,改元康熙;時年八歲,是為聖祖仁皇帝。
清中和殿大學士巴泰曰:「上沖齡踐祚,缵承丕緒,時明運已終,流氛肆虐,上應天順人,命将出師,一戰而克,奠鼎燕京,為天下生民主。
王師所向,士女争迎,以次底定,雖士勇兵強,進止方略悉禀聖谟,海宇廓清,用成一統業,武功赫奕,蔑以加焉。
且上以上聖之資,承紀綱頹敗後,博采衆謀,監于成憲,禮樂刑政,罔不粲然明備,期以明作惇大之道,建久安長治之基,彬彬乎有唐虞三代之風矣」(三朝實錄)。
二月,或谮忠勇侯陳霸于成功雲,貳于清;成功令全斌讨之,霸不戰而降于清(鄭成功傳)。
四月,三桂嘗令八旗将士等護永曆。
八旗将士三千将奪駕起兵,事發覺,三桂令人絞永曆及太子,并殺八旗将士。
是時忽大風霾,黃霧彌天,雷電交作,空中有二龍蜿蜓而逝,滇民無不悲悼焉(求野錄)。
初,魁楚、式耜等之推戴王也,太妃王氏曰:「吾兒仁柔,非撥亂才」;魁楚等固請而許之(明史稿)。
每清兵至,王數出避,式耜苦谏不聽;式耜蹉跌而死,中興之業終不成矣(明季遺聞)。
冥鴻氏曰:「帝以仁柔之資,際不可為之日,宗社闆蕩,豺虎縱橫,懷、愍再辱,殒身賊手,天命既衰,人謀亦否,嗚呼痛哉」(也是錄序)!五月,成功病卒于台灣,年三十九。
清鄭亦鄒曰:「自世祖章皇帝王天下,東南夏肄,所在除滅。
成功起自諸生,當日落虞泉,而猶屈強海外,欲遂魯陽之志。
數十年之間,竊号永曆,違命倡義,旌旃所指,關河響動,明室遺民,未或非之。
夫河東賜姓,猶留虛号,天水高廟,亦擁空名,成功非踵事增華者耶」!台人以成功弟襲為護理(台灣紀略,「襲」作「世襲」)。
成功嘗令其子經居廈門;經頗耽聲色,與乳媪奸生子。
成功治家嚴正,聞之大怒,遣使谕鄭泰殺經。
諸部驚謂:「成功病革,必亂命,不可從;然子不可拒父、臣不可拒君,泰之于成功為兄行,兄拒弟可也」。
克期将舉事,未發,成功沒。
時清靖南王耿繼茂、總督李率泰以成功死,遣人贻書于經招谕。
經複書雲:「日在鹭、銅,多荷指教(按鹭銅,鹭門、銅山也)。
今承惠書,益賜谕誨,所言尚是遊說之後談也。
思東甯偏隅,與夷落為伍,僻在海外,與版圖渺不相關,何必足問。
至貴國寬仁無比,遠者不棄,其或然乎?然如方國安、孫可望等,豈非竭誠貴國者乎;而今何在?閣下倘以延攬英豪、休兵息民為念,即共饬部曲,互安邊陲;羊陸故事,敢不勉承。
若夫疆場之事,一彼一此,勝敗之數,自有天在,得失難易,閣下自知,何煩予言」。
泰竊包藏異心,與洪旭等議謂:「連年兵革,徙苦人民,不如往台;為桑梓計,且權與清通好」。
請之經,經議照朝鮮事例而與清交。
令楊來嘉啟清,清主不報。
經以全斌為五軍都督、陳永華為咨議參軍、馮錫範為侍衛,帥師往台;黃昭、蕭拱辰奉襲拒經。
台之諸部,竊持兩端。
十一月,昭會諸部攻經,大霧畫冥,經衆将潰;全斌力戰,經射昭殪,而霧适消日明,昭衆驚亂散去。
經遂入台,收殺桂應菁、曹從龍,餘置不問,待襲如初(鄭成功傳)。
經遂嗣位。
複室廈門,以翁天佑為轉運使,任以廈門政。
始建廟宇,興市肆,設街衢(台灣紀略。
按本書疊書癸卯歲者,衍文也)。
清聖祖康熙二年癸卯(日本寬文三年),永曆訃至于台灣;經猶奉明正朔,稱永曆十七年。
去歲黃昭之圖經也,鄭泰實與其謀,且将導清兵;至是事露,經僞不知,托故入澄,過金門置酒,邀泰缢之;泰子缵緒、弟鳴駿亡降清。
籍泰家,積赀累巨萬(鄭成功傳。
導清兵,據華夷變态)。
初,成功以泰為戶官,掌轉運饷饷、諸洋貿易,其舶歲至日本長崎。
至是經閱其貨籍,所交易銀貨寄積長崎者猶多;因贻書長崎尹雲:「乞泰所托貸,以為滅虜資」。
鳴駿亦贻書長崎尹曰:「兄泰無罪,經殺而奪貨。
鳴駿将假清兵而讨經報雠,兄泰所托于貴地貨,無付之經,而返賜我」。
不報。
後泰孫奎、鳴駿子按複奉書請之,于是長崎尹悉返給焉;龔二娘、黃熊守赍奎、按書并儀物來謝之(華夷變态)。
泰黨皆降于清。
清主于是說意南征;遣人約紅夷,合兵攻島(鄭成功傳)。
十月,繼茂、率泰、滿帥郎賽,合紅夷出泉州,提督馬得功出同安,黃梧、施琅出漳州(鄭成功傳、耿精忠傳),經令全斌禦之。
斌馳艨艟奮擊,往返如飛,紅夷炮不能中,諸軍不敢進,得功為斌所殺。
既而大軍麕至,衆寡不敵,經退保銅山。
清兵入島堕城,略寶貨婦女而去,兩島之民爛焉。
十一月,杜輝降。
十二月,寇雲霄,為清王晉功所敗。
三年甲辰(日本寬文四年),三月,黃廷、周全斌、林順等皆降,獨永華、錫範等不改節。
及經還台,庶政悉委永華。
永華為政頗雜儒雅,與民休息。
改東都為東甯府,升天興、萬年二縣為州(鄭成功傳。
東甯府,據台灣紀略);前後招納諸省兵民以實之(台灣紀略)。
分諸将土地,安居逸處,視無西意。
四年乙巳(日本寬文五年),清提督旋琅疏請攻台,拜靖海将軍;船至外洋,遭飓風,不克。
清主招還琅、全斌于京,其餘歸降将駐之各省。
八年己酉(日本寬文九年),清主命率泰及滿貝勒明珠、蔡毓榮等至漳,令興化知府慕天顔招谕經,文書往返;經答率泰書雲:「蓋聞佳兵不祥之器,其事好還,是以禍福無常倚、強弱無常勢,恃德者興、恃力者亡。
曩歲思明之役,不佞深憫生民疾苦暴露,兵革連年不休,故遂全師而退;遠絕大海,建國東甯,于版圖疆域之外,别立乾坤。
自以為休兵息民,可相安于無事矣。
不謂閣下猶有意督過之,欲驅我叛将,再啟兵端。
豈未聞陳轸蛇足之喻,與養由基善息之說乎?夫苻堅寇晉,力非不強也;隋炀征遼;志非不勇也。
此二事閣下之所明知也。
況我之叛将逃卒,為先王撫養者二十餘年,今其歸清者非必盡忘舊恩而慕新榮也;不過憚波濤、戀鄉土,為偷安計耳。
閣下所以驅之東侵而不顧者,亦非必以才能為足恃、心迹為可信也;不過以若輩叵測,姑使前死,勝負無深論耳。
今閣下待之之意,若輩亦習知之矣;而況大洋之中,晝夜無期,風雷變态,波浪不測!閣下兩載以來,三舉征帆,其勞費得失既已自知,豈非天意之昭昭者哉?所雲夷、齊、田橫等語,夷、齊千古高義,未易齒冷;即如田橫,不過三齊一匹夫耳,猶如守義不屈,而況不佞世受國恩、恭承先訓者乎!倘以東甯不受羁縻,則海外列國如日本、琉球、呂宋、廣南,接近浙、閩,豈盡服屬?倘以敝哨出沒為虞,實緣貴旅臨江,不得不遣舟偵邏。
若夫休兵息民,以免生靈塗炭,仁人之言,敢不佩服。
至于厚爵重祿,永世襲封,海外孤臣,無心及此。
敬披口言,仰祈垂鑒」。
其複明珠書雲:「蓋聞麟鳳之姿,非藩籬所能囿;英雄之規,非遊說所能惑。
但屬生民之主輔,宜以覆載為心,使跂行喙息鹹潤其澤;匹夫匹婦有不安其生者,君子恥之。
頃自遷界以來,四省流離,萬裡丘墟,是以不谷不憚遠隐,建國東甯;庶幾寝兵息民,相安無事。
自貴朝尚未忘情于我,以緻海濱之民,流亡失所,心竊憾之!閣下銜命遠來,欲為生靈造福,流亡複業,海宇奠安,為德建善;又陪使所傳,有不削發登岸及置貿衣冠等語;言頗有緒,而台谕傳未詳悉,唯諄諄以迎敕為辭。
事必前定,而後可以寡悔;言必前定,而後可以踐述;丈夫相信于心,披腹見膽,磊磊落落,何必遊移其說!特遣刑官柯平等面商妥當。
不谷恭承先訓,恪守丕基,必不棄先人之業,以圖一時之利。
唯是民生塗炭,恻焉在念,倘貴朝果以愛民為心,不谷不難降心相從,遵事大之禮。
至通好之後,巡邏兵哨,自當調回。
若夫沿海地方,俱屬執事撫綏,非不谷所與焉。
不盡之言,俱存敝使口中,惟閣下教之,俾實稽以聞」。
經謂清朝必欲招附,不如準朝鮮事例,遣柯平、葉亨于清,再申前議;清主不報。
而時漸無事,天子厭兵,故置而不問。
于是經令宣毅前鎮江勝等為遊徼,往來島上互市,沿海民因緣得利(鄭成功傳。
按尚之信傳曰:「茲歲經攻尚可喜,下東莞,可喜将迎降;于是将襲廣東,可喜殺其臣金光以謝曰:我抗衡上國者光之為也」。
而不記其月,他書亦無所見,附以俟後考)。
十二年癸醜(日本延寶元年),先是,三桂奉世祖命取滇省也,以蕩平功總統全師,鎮守雲南,竊懷獨立志。
而數戰之餘,以部下故舊散亡殆盡,所在凋敝,賦入不足;乃招緻勇豪,講習陣法,廣通貨财,完修軍用。
于是士馬精強,府庫殷富,士民翕然歸附,強藩雄鎮鹹蒙籠絡。
去歲秋,其異圖漸露;聖祖欲先發制之,以其有功不欲顯正罪,特召之移鎮關東。
诏至,反謀益急;而患師出無名,稱拜别故君陵易明衣冠,帥部下祭貴陽府永曆冢,恸哭以動人心。
托事故緩行期,激部将殺清使者(吳三桂傳),還雲南(華夷變态)。
是歲十一月,遂據雲南、四川、貴州以叛(十一月,據鄭成功傳)。
清貴州提督李本深、陝西提督王輔臣從而叛,陷河東諸州郡;陝西總鎮王屏藩據城為三桂西道主。
于茲遣使台灣及清福建靖南王耿精忠,使各起兵。
經、精忠皆通款,将合從而滅清。
事聞,朝廷大震(參取吳三桂傳、華夷變态。
按三桂傳,以經、精忠通款系明年三桂僣号後;然據明年甲寅正月三桂檄文及精忠傳,在茲歲明矣,三桂傳蓋追記之耳;故今據二書而系茲歲)。
十三年甲寅(吳氏僞利用元年、日本延寶二年),正月,三桂稱擁立崇祯第三皇子即皇帝位,改元周啟。
檄四方曰:「本鎮深叨明朝世爵,統鎮山海關。
一時李逆倡亂,聚賊百萬,橫行天下,旋寇京師。
痛哉毅皇烈後之崩摧,慘矣東宮定藩之颠踣!文武瓦解,六宮紛亂,宗廟瞬忽丘墟,生靈流離塗炭;臣民側目,莫敢誰何!普天之下,竟無仗義興師、勤王讨賊,傷哉國運,夫複何言!本鎮獨居關外,矢盡兵窮,淚幹有血,心痛無聲!不得已,歃血訂盟,許虜藩封,暫借夷兵十萬,身為前驅,斬将入關,李賊遁逃。
痛心若父重仇,冤不共戴,誓必親擒賊帥,斬首太廟,以謝先帝之靈。
幸而賊遁水消,渠魁授首,正欲擇立嗣君,更承宗社,封藩割地,以謝夷人;不意狡虜遂再逆天背盟,乘我内虛,雄據燕都,竊我先朝神器,變我中國冠裳。
方知拒虎進狼之非,莫挽抱薪救火之誤。
本鎮刺心嘔血,追悔無及!将欲反戈北遂,掃蕩腥氛,适值周、田二皇親密會太監王奉抱先皇三太子,年甫三歲(按莊烈帝第三子,定王茲炯也。
祟祯十七年國變,年既十四;他無三歲皇子者矣。
京城陷,帝崩時,三桂猶駐山海關,未入京,太監王承恩既殉死于煤山,三桂何得會承恩?檄文所言系詐僞,非事實也),刺股為記,寄命托孤,宗社是賴;姑飲泣隐忍,未敢輕舉。
以故避居窮壤,養晦待時,選将練兵,密圖恢複,枕戈聽漏,束馬瞻星,磨砺兢惕者蓋三十年矣。
茲被夷君無道,奸邪高張,道義之儒,悉處下僚,鬥筲之輩,鹹居顯職,君昏臣暗,吏酷官貪,水慘山愁,婦号子泣。
以緻彗星流隕,天怨于上;山崩土裂,地怨于下;鬻官賣爵,仕怨于朝;苛政橫暴,民怨于鄉;關稅重征,商怨于塗;徭役頻興,工怨于肆。
本鎮仰觀俯察,正當伐暴救民、順天應人之日也。
爰率文武臣士,共勷義舉。
蔔取甲寅年正月元旦寅刻,恭奉三太子郊天、祭地,恭登大寶,建元周啟,檄示俯聞,告廟興師,刻期并發。
移會總統兵馬上将軍耿、招讨大将軍總統使世子鄭等,調集水陸官兵三百六十萬員,直搗燕山,長驅潞水,出銅駝于荊棘,照玉燭于金湯。
義旗一舉,響應萬方,大快臣民之心,共雪天人之憤。
振我神武,剪彼膻氛。
宏啟中興之略,踴躍風雷;建盡萬全之策,嘯歌雨露。
倘能洞悉時宜,随風歸順,則草木不損,雞犬無驚。
若有背順從逆,戀目前之私恩,忘中原之故主,據險扼隘,抗我王師,即督鐵騎親征,搗巢覆穴,老稚不留,男女皆誅。
若有儒生精谙兵法,奮拔岩谷,不妨獻策軍前,以佐股肱,自當量材優擢,無靳高爵厚封。
共各省官員,果有潔己愛民、清廉素著者,仍留仕所;催征錢,封貯倉庫,印信、冊籍,赉解軍前。
其有未盡事宜,别頒條約,各宜凜遵告誡,毋緻血染刃頭。
本鎮幸甚,天下幸甚」(華夷變态)!三桂甫出湖南(吳三桂傳、華夷變态),遂自僭大号,改常德府為行宮,築壇行即位禮,告之天;畢,受文武賀,國号大周,改元利用。
令其婿胡國柱共馬寶鎮成都,控搤滇、黔,通饷道;遣夏國相、李本深陷湖南,規進取;遣侄吳之茂破甘肅臨鞏,駐師隴右,謀據關中;侄吳世賓下廣西,清定南王孫延齡及提督馬雄降;馬承蔭攻廣東,清平南王尚之信降(吳三桂傳)。
三月,耿精忠據福建,執清總督範承谟,殺建甯同知喻三畏以叛(鄭成功傳。
精忠傳系前年者誤)。
精忠,靖南王繼茂子也,父卒襲爵;嘗信谶文天子分身火耳之謠,謂火耳耿也,因久蓄異志。
至是,遂從三桂叛;命将出仙霞嶺,破金華、衢、嚴、徽諸州。
時天下漸無事,士民忘兵,故精忠兵所向皆捷(耿精忠傳)。
馳騎傳檄,七建皆降;授清提督王進功、海澄公黃芳度、海澄總兵趙得勝、漳浦總兵劉炎以僞官,使其臣黃镛于浙江(華夷變态)。
聖祖遣和碩康親王征福建、浙江,平南将軍賴塔率大兵與耿軍相持江上(耿精忠傳。
本書歲月不詳,今始系于此)。
四月,經檄四方曰:「中國之視夷狄,猶峨冠之視殘履;故資冠于履,則莫不惋忿,淪夏于夷,則孰不感愧。
凡在血氣之倫,甯無羞惡之心。
但運數使然,莫可奈何!是以犬豕餘孽辄幹閏位,遂使我明三百年之天下一旦胥淪為夷狄,豈盡無忠義之士哉?洪惟二祖列宗,豐功偉業,澤潤民生,踐土食毛,世承君德,即有亡國之禍,非有失道之主;而煤山龍馭,死守社稷,尤忠臣義士所椎心而感泣者也!狡虜徒以詐力奪我天下,竊據之後,為虐益深,烝淫之醜,上及骨肉,殺僇之慘,下逮狗彘;官方貪婪,役賦繁重,曆觀故元之政,未有敗壤如今日之甚者!我先王忘家為國,抗夷于方張之際,固嘗敗之于海澄、敗之于護國、敗之于鎮江、敗之于思明,所至殲其名酋、擒其渠帥者,不可勝計。
即予嗣位之初,亦嘗敗之于烏沙,斬其僞侯馬德光;續以糧運不繼,因退屯東甯,生聚教訓者一十餘年。
庶幾勾踐之圖,無隳先王之志。
今者虜亂日甚,行事乖方,積惡已稔,天奪其魄,以緻吳王倡義于滇南,耿王反正于閩中,平南、定南各懷觀望,秦、蜀、楚、越莫不騷動,人望恢複之心,家思執棰之遂,正符廿八之謠,遂應大虎之谶,此正夷虜數窮之會、龔行天誅之日也。
予組練百萬,樓船數千,積如山,不可紀極。
征帆北指,則燕齊可搗、遼海可跨,旋麾南向,則吳越可掇、閩粵可聯;陸戰而兕虎辟易,水攻而蛟龍震驚。
所願與同志之士,敦念故主之恩,上雪國家之仇,下救民生之禍,建桓文之偉業,垂青史之芳名。
凡諸文武官吏,不論滿、漢,有能以城邑兵馬反正歸附者,各照原職加階委用;其有前系舊将中道離去者,悉赦不究,一體收錄。
方今以國事為重,不必以小嫌介意。
間有奇才異能者,可赴軍前投牒,量才擢叙。
大師所過,秋毫無犯,非得罪社稷及抗我戎行者,一無所問。
嘉與士民,同建匡複之勳,永快升平之樂。
刊布直省,鹹俾知聞」。
其檄猶稱永曆正朔,而不用周啟及利用僞号(華夷變态)。
使禮官柯平入福州,報黃镛之來。
是月,潮州總兵劉進忠以城降于精忠。
精忠并清淑順公沈瑞軍,從其家于饒平(鄭成功傳。
淑順公,據華夷變态)。
五月,精忠令得勝出兵,得勝不從而降經(鄭成功傳、耿精忠傳);經授興明伯左都督。
經以陳永華為留守總制,率侍衛馮錫範、兵官陳繩武、吏官洪磊等奉永曆正朔,渡海而西(鄭成功傳)。
自經東遷,安逸日久,故兵甲鈍敝,舟亦不多;精忠失望易侮(?),謂不如棄經而獨進取。
經從精忠請借漳、泉二府以募兵,精忠難之;于是耿、鄭交惡(鄭成功傳、華夷變态)。
錫範進取同安,守将張學堯降,經授蕩鹵伯左先鋒;精忠始懼,遣都尉王進守泉州。
進本清勇将,所謂老虎也,降耿而勇名稍衰。
六月,進功子藩錫誘殺清泉州城守賴玉,逐進而降于經。
經入泉,授藩錫指揮使,以其國事委錫範與繩武(鄭成功傳)。
是月,三桂遣兵攻梧州。
先是,琉球降日本薩州太守,而猶兩屬于清。
其貢于清之途,東甯兵奪貢船,刼使人、囚士卒、略貨物;琉球訴之薩州太守,太守白之江戶。
後東甯商船至長崎,長崎尹責東甯人,令納銀三百貫贖罪,以其銀贈琉球。
經不平,其歲止商舶不通長崎。
适日本相馬地方舶漂着東甯,東甯因囚而奴焉;經贖之,繕舟給衣糧歸長崎。
長崎尹白之江戶,幕府稱經厚誼,賜銀附歸船,且托以前所囚琉人還其國。
茲月,東甯留守楊英牒長崎尹曰:「日本與本國通好,彼此如同一家,與琉球不同;日國之民即如吾民,飄風到此,自應送回,豈有受謝之理,可将原銀送還。
其琉球貢虜船在虜地,吾師自攻虜,孰辨為琉球之船?琉球并無一船來通、一書來說,而興詞投告,以緻日國兜留我銀,有傷鄰誼,過自在彼。
倘琉球有書來說,本藩亦不靳發還,敬将原銀二千兩付官商蔡繹,請為轉啟上将軍」(華夷變态)。
七月,清兵圍進忠于潮州城,精忠不能救;進忠納款于經,經授以定鹵伯前提督,遣援剿左鎮金漢臣率舟師援之。
漢臣敗,清兵攻急,進忠竭力守禦。
九月,精忠命王進與鄭師争取泉州,以降将劉炎為犄角。
十月,國軒及右虎衛許耀敗于塗嶺。
三桂使禮曹周文骥平耿、鄭之争。
十一月,得勝、錫範、佑等緻漳浦,炎降,遂援潮州,敗清兵于黃崗(三藩紀事作「北崗」),圍始解(鄭成功傳)。
是月,經、精忠出兵戰于興化,互有殺傷;而以強敵未滅,内争非謀,從三桂議,解憾罷兵(華夷變态)。
十二月,東甯六官筭丁錢,大征富民饷(鄭成功傳)。
是歲清大兵屯于衢州,精忠将馬九玉據九龍山與清軍畫江相守(耿精忠傳)。
清陝西總督張勇降于三桂,三桂将令勇與王輔臣共攻北京。
先是聖祖令勇居陝西,兼守山海關;及三桂反,聖祖招西鞑靼兵,兵過關,勇伏兵掩殺。
聖祖诘之,勇詭辭以對。
至是,遂反于清。
精忠将攻南京,與清兵大戰于蔣山,有利。
三桂遣兵向北京,戰于平陽,敗績(華夷變态)。
十四年乙卯(吳氏僞利用二年、日本延寶三年),正月,精忠遣使東甯議和,以楓亭為界,通好(鄭成功傳)、修婚(華夷變态)。
二月,何佑攻饒平,獲沈瑞(鄭成功傳);以瑞尚氏女婿,赦之,授以安定侯,猶令居饒平;之信托精忠與經通好。
去歲,精忠取台、溫二州;是月,清兵複之(華夷變态)。
三月,經廢清經略洪承疇祠,改祀黃道周、蔡道憲,竄承疇及楊明琅眷族百餘口于雞籠城(鄭成功傳)。
承疇,三邊總督,與清戰,數有功;崇祯末降于清(明史),為翰林院大學士(三朝實錄)。
道憲字符白(明史),号江門(鄭成功傳),崇祯十年進士,為長沙推官。
十六年張獻忠陷武昌,長沙大震,及賊逼城,士民悉竄,道憲獨拒守。
賊繞城呼曰:「軍中久知蔡推官名,速降,毋自苦」!道憲命卒射之斃。
及總兵尹先民降,道憲遂被執。
賊啖以官,釋縛延之上座曰:「汝不降,将盡殺百姓」!道憲大哭曰:「願速毀我,毋害我民」!賊知終不可奪,磔之,死時年二十九;贈太仆少卿,谥忠烈(明史)。
明琅字質人,崇祯詞林。
煤山之變,乘馬過梓宮,揚鞭指之曰:「此真亡國之君者也」(鄭成功傳)!去歲八月,精忠攻江西,下六府
翰林學士折庫納疏陳八事,其一辨會議得失。
八月,清主命都統宗室羅托為安南将軍,統領大兵剿成功;遣内大臣愛星阿為定西将軍,領大兵讨李定國。
江南提督馬逢知與成功交通,清主遣刑部侍郎尼滿于江南,查審情實。
九月,清江甯巡撫朱國治上疏:「鄭逆未靖,欲破狡窟,先度形勢:賊重負險坐待,我師遠涉風濤,其勞逸不同;賊衆熟識海險,我師弓馬馳騁,其素習不同;我船較之賊艦,大小懸殊,其次取器用不同。
軍謂以守寓戰,凡海邊江口多設墩堠煙炮,使賊勢困孤,衆心必變,乘間攻之,自能擒魁獻馘」。
清主下議所司(三朝實錄)。
茲月,李定國與白文選入緬關疏請迎駕,不果(行在陽秋);敗緬兵于瑞羊堡(明史稿)。
十二月,清山西道禦史餘缙言:「浙西三面環海,而甯波一郡尤孤懸海上,往時以舟山為外藩,設師鎮守,俾賊不敢搗帆直至,策至善也。
迩來行間諸臣多倡捐棄之議,倘形勝之地,逆賊一旦據而有之,非近犯甯波,則遠窺江左;應設一忠勇之将,重某事權,随機措置,更徙内地之兵增益營壘,以固疆圉。
至杭、紹兩境相對處,地名小門,其間江流甚溢,若于此嚴設防戍,安置炮台,令賊舟不能溯江入犯,則會城永無風鶴矣」。
疏下部議(三朝實錄)。
十五年辛醜(清順治十八年、日本寬文元年),正月,駕在孟坑城外。
二月,文選又竊疏永曆迎駕;永曆玺書答之曰:「不五、六日,設浮橋而速去矣」。
及期,緬人覺而斷浮橋。
大學士馬吉翔、司禮監李國泰挾駕自重,從官或謀殺二人奪駕,事發覺,吉翔等誣奏殺之(行在陽秋)。
成功自金陵喪敗,地蹙軍孤,永曆蒙塵南裔,聲問不通,存亡難詳,然猶仿天佑天複故事,奉持正朔,将遷地謀恢複。
先是,芝龍去台灣後,日本邊民出沒海上,遞番據台;而紅毛來借地于日本人,不可,绐曰:「願假之才牛皮大,千金不惜」。
許之;紅夷乃絲剪牛皮而連綿,規畫城地裡許,曰:「是一牛之皮也」;遂據台地(鄭成功傳。
清尤侗外國竹枝詞詠呂宋曰:「當年失國一牛皮,何處天生金豆枝」。
自注曰:「佛郎機以黃金求地如牛皮大蓋屋,王許之,乃剪牛皮相續為四圍,求地稱此,築城居之,遂滅呂宋」。
某事與荷蘭奪台灣相類,蓋彼此傳聞之異耳);與日本人約,歲分輸鹿皮三萬(香祖筆記)。
紅毛築安平、赤嵌二城(鄭成功傳),以夾闆船為犄角;雖兵不滿千,南北土酋皆畏,聽其約束(香祖筆記)。
設市于鎮城外,與商賈交易,殺土人不服者(鄭成功傳)。
先是順治甲寅,日本甲螺郭懷一謀遂荷蘭人,事覺,懷一被殺于歐汪。
歐汪在鳳山縣界。
至是,日本甲螺何斌與紅毛酋長有隙(香祖筆記),走廈門,為成功盛陳「台地沃野千裡,為四省要害,橫絕大海,實霸王之區」;且言其可取狀。
諸部皆難其險遠,成功大喜何斌言。
三月,揚帆至鹿耳門,門水淺沙膠,纔容數武;此時水适漲丈餘,成功得便,戰艦銜尾而進。
紅夷大驚,以為自天而下。
成功引兵登陸,攻赤嵌城(參取鄭成功傳、台灣紀略),逼其酋歸一堡;歸一死守,攻之不克,環七鲲身逼之(鄭成功傳、香祖筆記)。
五月,緬酋弟莽猛白弒兄代立,竊挾異志,绐百官渡河盟;既至,以兵圍之,殺武官沐天波、馬吉翔等凡四十二人,惟存永曆及宮眷(明史稿、行在陽秋)。
八月,定國再攻緬,将迎駕,複為所敗;定國與文選皆引還(明史稿)。
成功銅山将郭義、蔡祿降于清,刼張進,進不從而自殺。
十月,清主棄市芝龍及其子孫在京者,殺無孑遺。
命遷各省沿海居民,以絕鄭氏應接(鄭成功傳)。
莆田黃獻臣着武經開宗,嘗稱芝龍曰:「我閩之有鄭飛虹也,胸羅數萬甲兵,氣吞八九雲夢,東南半壁,倚為長城。
念楚、廣、閩、浙煙水之區,乃鲸、鲵、鲛、鳄潛蹤之薮,散家赀巨萬,煉精卒數千。
依水作營,鼓聲偕濤聲而夜發;臨淵布陣,旌影合帆影以星馳。
剪紅夷群兇,褫天驕之魄于風霾,千裡魚蝦收浪;殲大帽洞寇,犁夜郎之庭于雷擊,五路草木飛花。
出不意而擒魁奇,驅水深火熱之慘;因敵謀而誅锺進,得随機應變之神;置死地而滅劉香,妙亡地能存之用。
洪兵備忠肝義膽,當與先世之績共勒千秋;康巡撫拚死獲生,實藉将軍之功永垂百世,十餘年養兵,不費公家一粒;四五郡凋敝,全資搬運諸艘。
大将軍自保成功,拟修煉沙門,仿赤松遺意;聖天子轸恤民隐,重幹城鎖鑰,舒南顧之憂。
曆數古今名将,靖國難、建奇勳,代不乏才;至若自給兵糈,解君憂、蘇民困,千古一人而已!先生戰功,未易殚述;聊掇一二,以勵後學。
自此而忠貞益笃,與國鹹休,則在将軍勉之耳」。
其說在芝龍未降清之前,而頗寓規箴雲(武經開宗)。
芝龍所著兵書有經國雄略(華夷變态)。
十一月,吳三桂入緬甸境,通信于緬酋,使送駕出降。
十二月,進兵舊晚坡,文選降,緬酋遂内叛,挾永曆及皇太後、皇後、太子、公主如三桂軍,三桂以駕南還(行在陽秋)。
李定國數謀迎駕,兵少糧乏而不果,逃于孟良;以緬與古刺、暹羅為世雠,竊通一國,約犄角;兵将發,諜者告以三桂執帝;定國躃踴号哭,自擲于地,憤郁緻病,七日而死。
二國之師至,失望而還。
定國所葬地,春草不生,蠻人過之,跪拜而去(求野錄)。
茲月,成功複攻赤嵌城(鄭成功傳)。
紅毛勢窮,以十餘艘決戰。
成功用火攻,盡焚之(香祖筆記。
明清闘記雲:「紅毛列大艦五艘于岸頭以禦之,成功兵自船脅铳窗入,戰而奪之。
紅毛船本是交易日本之船也,故一艘遁去長崎」。
又曰:「紅毛乞援于咬吧。
咬吧兵将謀謂,搗廈門虛以救台灣,遂攻廈門;廈門留守洪旭等擊而走之」);縱火于城闆,歸一終不降。
成功使告之曰:「台灣,吾先人故地。
地歸吾,珍寶諸物我無貪之,汝悉載去」。
于是歸一降,送之還國。
就居其城,改台灣為安平鎮、赤嵌城為承天府,總曰東都。
設府曰承天,縣曰天興、萬年;土酋皆受約束。
既而聞清朝遷界令下,歎曰:「沿海幅員上下數萬裡,盡委而棄之;令吾無得茲一塊土,英雄無用武之地。
然田廬為墟,墳墓無主,寡婦孤兒望哭天外,我如之何!但收拾餘燼,息兵休農,以俟時至,猶未晚也」。
于是制法律、興學校、計丁庸、養老幼,台人大安(鄭成功傳)。
初,芝龍之來往日本也,長崎尹末次刼政直與芝龍親,故政直遣人交易漳州,途必泊台灣。
及紅毛據台灣,政直舶,奪貨物,船人遁回;政直大怒。
時有浪士濱田彌兵衛者,欲為政直報怨,假農民一百、耕具若幹于政直,率其子弟揚帆詣台灣;誘紅毛曰:「台地膏腴而民疏農桑事,往年嘗約來而共土人墾辟,故赍來耕具耳」。
蘭人檢船中,耒耜外無攜寸鐵,蘭人不疑;延濱田父子三人詣赤嵌城,加此丹親诘問來意。
濱田父子竊懷匕首,俄起斬殺數十人。
濱田素谙蘭語,遂刼加比丹,責其無禮于日本。
蘭人将放铳,濱田曰:「殺我不利加比丹」!加比丹遂恐懼伏罪,請十倍貨物以贖罪,且以愛子為質;濱田許之,滿載寶貨,拘甲螺子及紅毛數人而還。
末次以事白幕府,幕府有命稱之,幽加比丹子于長崎獄。
明年,加比丹來長崎謝過,質子已死于獄中,所拘蘭人歸之加比丹雲(國史、鸠巢小說、長崎夜話草、華夷通商考。
「加比丹」,國史作「錢羅留」,其說曰:「錢羅留猶言總兵」)。
十六年壬寅(清聖祖康熙元年、日本寬文二年),正月,駕在滇都(行在陽秋)。
茲月,清主殂,谥曰體天隆運英睿欽文大德弘功至仁純孝章皇帝,廟号世祖;在位十有八年,壽二十四。
遺诏立皇子玄烨為皇太子,釋服即帝位,改元康熙;時年八歲,是為聖祖仁皇帝。
清中和殿大學士巴泰曰:「上沖齡踐祚,缵承丕緒,時明運已終,流氛肆虐,上應天順人,命将出師,一戰而克,奠鼎燕京,為天下生民主。
王師所向,士女争迎,以次底定,雖士勇兵強,進止方略悉禀聖谟,海宇廓清,用成一統業,武功赫奕,蔑以加焉。
且上以上聖之資,承紀綱頹敗後,博采衆謀,監于成憲,禮樂刑政,罔不粲然明備,期以明作惇大之道,建久安長治之基,彬彬乎有唐虞三代之風矣」(三朝實錄)。
二月,或谮忠勇侯陳霸于成功雲,貳于清;成功令全斌讨之,霸不戰而降于清(鄭成功傳)。
四月,三桂嘗令八旗将士等護永曆。
八旗将士三千将奪駕起兵,事發覺,三桂令人絞永曆及太子,并殺八旗将士。
是時忽大風霾,黃霧彌天,雷電交作,空中有二龍蜿蜓而逝,滇民無不悲悼焉(求野錄)。
初,魁楚、式耜等之推戴王也,太妃王氏曰:「吾兒仁柔,非撥亂才」;魁楚等固請而許之(明史稿)。
每清兵至,王數出避,式耜苦谏不聽;式耜蹉跌而死,中興之業終不成矣(明季遺聞)。
冥鴻氏曰:「帝以仁柔之資,際不可為之日,宗社闆蕩,豺虎縱橫,懷、愍再辱,殒身賊手,天命既衰,人謀亦否,嗚呼痛哉」(也是錄序)!五月,成功病卒于台灣,年三十九。
清鄭亦鄒曰:「自世祖章皇帝王天下,東南夏肄,所在除滅。
成功起自諸生,當日落虞泉,而猶屈強海外,欲遂魯陽之志。
數十年之間,竊号永曆,違命倡義,旌旃所指,關河響動,明室遺民,未或非之。
夫河東賜姓,猶留虛号,天水高廟,亦擁空名,成功非踵事增華者耶」!台人以成功弟襲為護理(台灣紀略,「襲」作「世襲」)。
成功嘗令其子經居廈門;經頗耽聲色,與乳媪奸生子。
成功治家嚴正,聞之大怒,遣使谕鄭泰殺經。
諸部驚謂:「成功病革,必亂命,不可從;然子不可拒父、臣不可拒君,泰之于成功為兄行,兄拒弟可也」。
克期将舉事,未發,成功沒。
時清靖南王耿繼茂、總督李率泰以成功死,遣人贻書于經招谕。
經複書雲:「日在鹭、銅,多荷指教(按鹭銅,鹭門、銅山也)。
今承惠書,益賜谕誨,所言尚是遊說之後談也。
思東甯偏隅,與夷落為伍,僻在海外,與版圖渺不相關,何必足問。
至貴國寬仁無比,遠者不棄,其或然乎?然如方國安、孫可望等,豈非竭誠貴國者乎;而今何在?閣下倘以延攬英豪、休兵息民為念,即共饬部曲,互安邊陲;羊陸故事,敢不勉承。
若夫疆場之事,一彼一此,勝敗之數,自有天在,得失難易,閣下自知,何煩予言」。
泰竊包藏異心,與洪旭等議謂:「連年兵革,徙苦人民,不如往台;為桑梓計,且權與清通好」。
請之經,經議照朝鮮事例而與清交。
令楊來嘉啟清,清主不報。
經以全斌為五軍都督、陳永華為咨議參軍、馮錫範為侍衛,帥師往台;黃昭、蕭拱辰奉襲拒經。
台之諸部,竊持兩端。
十一月,昭會諸部攻經,大霧畫冥,經衆将潰;全斌力戰,經射昭殪,而霧适消日明,昭衆驚亂散去。
經遂入台,收殺桂應菁、曹從龍,餘置不問,待襲如初(鄭成功傳)。
經遂嗣位。
複室廈門,以翁天佑為轉運使,任以廈門政。
始建廟宇,興市肆,設街衢(台灣紀略。
按本書疊書癸卯歲者,衍文也)。
清聖祖康熙二年癸卯(日本寬文三年),永曆訃至于台灣;經猶奉明正朔,稱永曆十七年。
去歲黃昭之圖經也,鄭泰實與其謀,且将導清兵;至是事露,經僞不知,托故入澄,過金門置酒,邀泰缢之;泰子缵緒、弟鳴駿亡降清。
籍泰家,積赀累巨萬(鄭成功傳。
導清兵,據華夷變态)。
初,成功以泰為戶官,掌轉運饷饷、諸洋貿易,其舶歲至日本長崎。
至是經閱其貨籍,所交易銀貨寄積長崎者猶多;因贻書長崎尹雲:「乞泰所托貸,以為滅虜資」。
鳴駿亦贻書長崎尹曰:「兄泰無罪,經殺而奪貨。
鳴駿将假清兵而讨經報雠,兄泰所托于貴地貨,無付之經,而返賜我」。
不報。
後泰孫奎、鳴駿子按複奉書請之,于是長崎尹悉返給焉;龔二娘、黃熊守赍奎、按書并儀物來謝之(華夷變态)。
泰黨皆降于清。
清主于是說意南征;遣人約紅夷,合兵攻島(鄭成功傳)。
十月,繼茂、率泰、滿帥郎賽,合紅夷出泉州,提督馬得功出同安,黃梧、施琅出漳州(鄭成功傳、耿精忠傳),經令全斌禦之。
斌馳艨艟奮擊,往返如飛,紅夷炮不能中,諸軍不敢進,得功為斌所殺。
既而大軍麕至,衆寡不敵,經退保銅山。
清兵入島堕城,略寶貨婦女而去,兩島之民爛焉。
十一月,杜輝降。
十二月,寇雲霄,為清王晉功所敗。
三年甲辰(日本寬文四年),三月,黃廷、周全斌、林順等皆降,獨永華、錫範等不改節。
及經還台,庶政悉委永華。
永華為政頗雜儒雅,與民休息。
改東都為東甯府,升天興、萬年二縣為州(鄭成功傳。
東甯府,據台灣紀略);前後招納諸省兵民以實之(台灣紀略)。
分諸将土地,安居逸處,視無西意。
四年乙巳(日本寬文五年),清提督旋琅疏請攻台,拜靖海将軍;船至外洋,遭飓風,不克。
清主招還琅、全斌于京,其餘歸降将駐之各省。
八年己酉(日本寬文九年),清主命率泰及滿貝勒明珠、蔡毓榮等至漳,令興化知府慕天顔招谕經,文書往返;經答率泰書雲:「蓋聞佳兵不祥之器,其事好還,是以禍福無常倚、強弱無常勢,恃德者興、恃力者亡。
曩歲思明之役,不佞深憫生民疾苦暴露,兵革連年不休,故遂全師而退;遠絕大海,建國東甯,于版圖疆域之外,别立乾坤。
自以為休兵息民,可相安于無事矣。
不謂閣下猶有意督過之,欲驅我叛将,再啟兵端。
豈未聞陳轸蛇足之喻,與養由基善息之說乎?夫苻堅寇晉,力非不強也;隋炀征遼;志非不勇也。
此二事閣下之所明知也。
況我之叛将逃卒,為先王撫養者二十餘年,今其歸清者非必盡忘舊恩而慕新榮也;不過憚波濤、戀鄉土,為偷安計耳。
閣下所以驅之東侵而不顧者,亦非必以才能為足恃、心迹為可信也;不過以若輩叵測,姑使前死,勝負無深論耳。
今閣下待之之意,若輩亦習知之矣;而況大洋之中,晝夜無期,風雷變态,波浪不測!閣下兩載以來,三舉征帆,其勞費得失既已自知,豈非天意之昭昭者哉?所雲夷、齊、田橫等語,夷、齊千古高義,未易齒冷;即如田橫,不過三齊一匹夫耳,猶如守義不屈,而況不佞世受國恩、恭承先訓者乎!倘以東甯不受羁縻,則海外列國如日本、琉球、呂宋、廣南,接近浙、閩,豈盡服屬?倘以敝哨出沒為虞,實緣貴旅臨江,不得不遣舟偵邏。
若夫休兵息民,以免生靈塗炭,仁人之言,敢不佩服。
至于厚爵重祿,永世襲封,海外孤臣,無心及此。
敬披口言,仰祈垂鑒」。
其複明珠書雲:「蓋聞麟鳳之姿,非藩籬所能囿;英雄之規,非遊說所能惑。
但屬生民之主輔,宜以覆載為心,使跂行喙息鹹潤其澤;匹夫匹婦有不安其生者,君子恥之。
頃自遷界以來,四省流離,萬裡丘墟,是以不谷不憚遠隐,建國東甯;庶幾寝兵息民,相安無事。
自貴朝尚未忘情于我,以緻海濱之民,流亡失所,心竊憾之!閣下銜命遠來,欲為生靈造福,流亡複業,海宇奠安,為德建善;又陪使所傳,有不削發登岸及置貿衣冠等語;言頗有緒,而台谕傳未詳悉,唯諄諄以迎敕為辭。
事必前定,而後可以寡悔;言必前定,而後可以踐述;丈夫相信于心,披腹見膽,磊磊落落,何必遊移其說!特遣刑官柯平等面商妥當。
不谷恭承先訓,恪守丕基,必不棄先人之業,以圖一時之利。
唯是民生塗炭,恻焉在念,倘貴朝果以愛民為心,不谷不難降心相從,遵事大之禮。
至通好之後,巡邏兵哨,自當調回。
若夫沿海地方,俱屬執事撫綏,非不谷所與焉。
不盡之言,俱存敝使口中,惟閣下教之,俾實稽以聞」。
經謂清朝必欲招附,不如準朝鮮事例,遣柯平、葉亨于清,再申前議;清主不報。
而時漸無事,天子厭兵,故置而不問。
于是經令宣毅前鎮江勝等為遊徼,往來島上互市,沿海民因緣得利(鄭成功傳。
按尚之信傳曰:「茲歲經攻尚可喜,下東莞,可喜将迎降;于是将襲廣東,可喜殺其臣金光以謝曰:我抗衡上國者光之為也」。
而不記其月,他書亦無所見,附以俟後考)。
十二年癸醜(日本延寶元年),先是,三桂奉世祖命取滇省也,以蕩平功總統全師,鎮守雲南,竊懷獨立志。
而數戰之餘,以部下故舊散亡殆盡,所在凋敝,賦入不足;乃招緻勇豪,講習陣法,廣通貨财,完修軍用。
于是士馬精強,府庫殷富,士民翕然歸附,強藩雄鎮鹹蒙籠絡。
去歲秋,其異圖漸露;聖祖欲先發制之,以其有功不欲顯正罪,特召之移鎮關東。
诏至,反謀益急;而患師出無名,稱拜别故君陵易明衣冠,帥部下祭貴陽府永曆冢,恸哭以動人心。
托事故緩行期,激部将殺清使者(吳三桂傳),還雲南(華夷變态)。
是歲十一月,遂據雲南、四川、貴州以叛(十一月,據鄭成功傳)。
清貴州提督李本深、陝西提督王輔臣從而叛,陷河東諸州郡;陝西總鎮王屏藩據城為三桂西道主。
于茲遣使台灣及清福建靖南王耿精忠,使各起兵。
經、精忠皆通款,将合從而滅清。
事聞,朝廷大震(參取吳三桂傳、華夷變态。
按三桂傳,以經、精忠通款系明年三桂僣号後;然據明年甲寅正月三桂檄文及精忠傳,在茲歲明矣,三桂傳蓋追記之耳;故今據二書而系茲歲)。
十三年甲寅(吳氏僞利用元年、日本延寶二年),正月,三桂稱擁立崇祯第三皇子即皇帝位,改元周啟。
檄四方曰:「本鎮深叨明朝世爵,統鎮山海關。
一時李逆倡亂,聚賊百萬,橫行天下,旋寇京師。
痛哉毅皇烈後之崩摧,慘矣東宮定藩之颠踣!文武瓦解,六宮紛亂,宗廟瞬忽丘墟,生靈流離塗炭;臣民側目,莫敢誰何!普天之下,竟無仗義興師、勤王讨賊,傷哉國運,夫複何言!本鎮獨居關外,矢盡兵窮,淚幹有血,心痛無聲!不得已,歃血訂盟,許虜藩封,暫借夷兵十萬,身為前驅,斬将入關,李賊遁逃。
痛心若父重仇,冤不共戴,誓必親擒賊帥,斬首太廟,以謝先帝之靈。
幸而賊遁水消,渠魁授首,正欲擇立嗣君,更承宗社,封藩割地,以謝夷人;不意狡虜遂再逆天背盟,乘我内虛,雄據燕都,竊我先朝神器,變我中國冠裳。
方知拒虎進狼之非,莫挽抱薪救火之誤。
本鎮刺心嘔血,追悔無及!将欲反戈北遂,掃蕩腥氛,适值周、田二皇親密會太監王奉抱先皇三太子,年甫三歲(按莊烈帝第三子,定王茲炯也。
祟祯十七年國變,年既十四;他無三歲皇子者矣。
京城陷,帝崩時,三桂猶駐山海關,未入京,太監王承恩既殉死于煤山,三桂何得會承恩?檄文所言系詐僞,非事實也),刺股為記,寄命托孤,宗社是賴;姑飲泣隐忍,未敢輕舉。
以故避居窮壤,養晦待時,選将練兵,密圖恢複,枕戈聽漏,束馬瞻星,磨砺兢惕者蓋三十年矣。
茲被夷君無道,奸邪高張,道義之儒,悉處下僚,鬥筲之輩,鹹居顯職,君昏臣暗,吏酷官貪,水慘山愁,婦号子泣。
以緻彗星流隕,天怨于上;山崩土裂,地怨于下;鬻官賣爵,仕怨于朝;苛政橫暴,民怨于鄉;關稅重征,商怨于塗;徭役頻興,工怨于肆。
本鎮仰觀俯察,正當伐暴救民、順天應人之日也。
爰率文武臣士,共勷義舉。
蔔取甲寅年正月元旦寅刻,恭奉三太子郊天、祭地,恭登大寶,建元周啟,檄示俯聞,告廟興師,刻期并發。
移會總統兵馬上将軍耿、招讨大将軍總統使世子鄭等,調集水陸官兵三百六十萬員,直搗燕山,長驅潞水,出銅駝于荊棘,照玉燭于金湯。
義旗一舉,響應萬方,大快臣民之心,共雪天人之憤。
振我神武,剪彼膻氛。
宏啟中興之略,踴躍風雷;建盡萬全之策,嘯歌雨露。
倘能洞悉時宜,随風歸順,則草木不損,雞犬無驚。
若有背順從逆,戀目前之私恩,忘中原之故主,據險扼隘,抗我王師,即督鐵騎親征,搗巢覆穴,老稚不留,男女皆誅。
若有儒生精谙兵法,奮拔岩谷,不妨獻策軍前,以佐股肱,自當量材優擢,無靳高爵厚封。
共各省官員,果有潔己愛民、清廉素著者,仍留仕所;催征錢,封貯倉庫,印信、冊籍,赉解軍前。
其有未盡事宜,别頒條約,各宜凜遵告誡,毋緻血染刃頭。
本鎮幸甚,天下幸甚」(華夷變态)!三桂甫出湖南(吳三桂傳、華夷變态),遂自僭大号,改常德府為行宮,築壇行即位禮,告之天;畢,受文武賀,國号大周,改元利用。
令其婿胡國柱共馬寶鎮成都,控搤滇、黔,通饷道;遣夏國相、李本深陷湖南,規進取;遣侄吳之茂破甘肅臨鞏,駐師隴右,謀據關中;侄吳世賓下廣西,清定南王孫延齡及提督馬雄降;馬承蔭攻廣東,清平南王尚之信降(吳三桂傳)。
三月,耿精忠據福建,執清總督範承谟,殺建甯同知喻三畏以叛(鄭成功傳。
精忠傳系前年者誤)。
精忠,靖南王繼茂子也,父卒襲爵;嘗信谶文天子分身火耳之謠,謂火耳耿也,因久蓄異志。
至是,遂從三桂叛;命将出仙霞嶺,破金華、衢、嚴、徽諸州。
時天下漸無事,士民忘兵,故精忠兵所向皆捷(耿精忠傳)。
馳騎傳檄,七建皆降;授清提督王進功、海澄公黃芳度、海澄總兵趙得勝、漳浦總兵劉炎以僞官,使其臣黃镛于浙江(華夷變态)。
聖祖遣和碩康親王征福建、浙江,平南将軍賴塔率大兵與耿軍相持江上(耿精忠傳。
本書歲月不詳,今始系于此)。
四月,經檄四方曰:「中國之視夷狄,猶峨冠之視殘履;故資冠于履,則莫不惋忿,淪夏于夷,則孰不感愧。
凡在血氣之倫,甯無羞惡之心。
但運數使然,莫可奈何!是以犬豕餘孽辄幹閏位,遂使我明三百年之天下一旦胥淪為夷狄,豈盡無忠義之士哉?洪惟二祖列宗,豐功偉業,澤潤民生,踐土食毛,世承君德,即有亡國之禍,非有失道之主;而煤山龍馭,死守社稷,尤忠臣義士所椎心而感泣者也!狡虜徒以詐力奪我天下,竊據之後,為虐益深,烝淫之醜,上及骨肉,殺僇之慘,下逮狗彘;官方貪婪,役賦繁重,曆觀故元之政,未有敗壤如今日之甚者!我先王忘家為國,抗夷于方張之際,固嘗敗之于海澄、敗之于護國、敗之于鎮江、敗之于思明,所至殲其名酋、擒其渠帥者,不可勝計。
即予嗣位之初,亦嘗敗之于烏沙,斬其僞侯馬德光;續以糧運不繼,因退屯東甯,生聚教訓者一十餘年。
庶幾勾踐之圖,無隳先王之志。
今者虜亂日甚,行事乖方,積惡已稔,天奪其魄,以緻吳王倡義于滇南,耿王反正于閩中,平南、定南各懷觀望,秦、蜀、楚、越莫不騷動,人望恢複之心,家思執棰之遂,正符廿八之謠,遂應大虎之谶,此正夷虜數窮之會、龔行天誅之日也。
予組練百萬,樓船數千,積如山,不可紀極。
征帆北指,則燕齊可搗、遼海可跨,旋麾南向,則吳越可掇、閩粵可聯;陸戰而兕虎辟易,水攻而蛟龍震驚。
所願與同志之士,敦念故主之恩,上雪國家之仇,下救民生之禍,建桓文之偉業,垂青史之芳名。
凡諸文武官吏,不論滿、漢,有能以城邑兵馬反正歸附者,各照原職加階委用;其有前系舊将中道離去者,悉赦不究,一體收錄。
方今以國事為重,不必以小嫌介意。
間有奇才異能者,可赴軍前投牒,量才擢叙。
大師所過,秋毫無犯,非得罪社稷及抗我戎行者,一無所問。
嘉與士民,同建匡複之勳,永快升平之樂。
刊布直省,鹹俾知聞」。
其檄猶稱永曆正朔,而不用周啟及利用僞号(華夷變态)。
使禮官柯平入福州,報黃镛之來。
是月,潮州總兵劉進忠以城降于精忠。
精忠并清淑順公沈瑞軍,從其家于饒平(鄭成功傳。
淑順公,據華夷變态)。
五月,精忠令得勝出兵,得勝不從而降經(鄭成功傳、耿精忠傳);經授興明伯左都督。
經以陳永華為留守總制,率侍衛馮錫範、兵官陳繩武、吏官洪磊等奉永曆正朔,渡海而西(鄭成功傳)。
自經東遷,安逸日久,故兵甲鈍敝,舟亦不多;精忠失望易侮(?),謂不如棄經而獨進取。
經從精忠請借漳、泉二府以募兵,精忠難之;于是耿、鄭交惡(鄭成功傳、華夷變态)。
錫範進取同安,守将張學堯降,經授蕩鹵伯左先鋒;精忠始懼,遣都尉王進守泉州。
進本清勇将,所謂老虎也,降耿而勇名稍衰。
六月,進功子藩錫誘殺清泉州城守賴玉,逐進而降于經。
經入泉,授藩錫指揮使,以其國事委錫範與繩武(鄭成功傳)。
是月,三桂遣兵攻梧州。
先是,琉球降日本薩州太守,而猶兩屬于清。
其貢于清之途,東甯兵奪貢船,刼使人、囚士卒、略貨物;琉球訴之薩州太守,太守白之江戶。
後東甯商船至長崎,長崎尹責東甯人,令納銀三百貫贖罪,以其銀贈琉球。
經不平,其歲止商舶不通長崎。
适日本相馬地方舶漂着東甯,東甯因囚而奴焉;經贖之,繕舟給衣糧歸長崎。
長崎尹白之江戶,幕府稱經厚誼,賜銀附歸船,且托以前所囚琉人還其國。
茲月,東甯留守楊英牒長崎尹曰:「日本與本國通好,彼此如同一家,與琉球不同;日國之民即如吾民,飄風到此,自應送回,豈有受謝之理,可将原銀送還。
其琉球貢虜船在虜地,吾師自攻虜,孰辨為琉球之船?琉球并無一船來通、一書來說,而興詞投告,以緻日國兜留我銀,有傷鄰誼,過自在彼。
倘琉球有書來說,本藩亦不靳發還,敬将原銀二千兩付官商蔡繹,請為轉啟上将軍」(華夷變态)。
七月,清兵圍進忠于潮州城,精忠不能救;進忠納款于經,經授以定鹵伯前提督,遣援剿左鎮金漢臣率舟師援之。
漢臣敗,清兵攻急,進忠竭力守禦。
九月,精忠命王進與鄭師争取泉州,以降将劉炎為犄角。
十月,國軒及右虎衛許耀敗于塗嶺。
三桂使禮曹周文骥平耿、鄭之争。
十一月,得勝、錫範、佑等緻漳浦,炎降,遂援潮州,敗清兵于黃崗(三藩紀事作「北崗」),圍始解(鄭成功傳)。
是月,經、精忠出兵戰于興化,互有殺傷;而以強敵未滅,内争非謀,從三桂議,解憾罷兵(華夷變态)。
十二月,東甯六官筭丁錢,大征富民饷(鄭成功傳)。
是歲清大兵屯于衢州,精忠将馬九玉據九龍山與清軍畫江相守(耿精忠傳)。
清陝西總督張勇降于三桂,三桂将令勇與王輔臣共攻北京。
先是聖祖令勇居陝西,兼守山海關;及三桂反,聖祖招西鞑靼兵,兵過關,勇伏兵掩殺。
聖祖诘之,勇詭辭以對。
至是,遂反于清。
精忠将攻南京,與清兵大戰于蔣山,有利。
三桂遣兵向北京,戰于平陽,敗績(華夷變态)。
十四年乙卯(吳氏僞利用二年、日本延寶三年),正月,精忠遣使東甯議和,以楓亭為界,通好(鄭成功傳)、修婚(華夷變态)。
二月,何佑攻饒平,獲沈瑞(鄭成功傳);以瑞尚氏女婿,赦之,授以安定侯,猶令居饒平;之信托精忠與經通好。
去歲,精忠取台、溫二州;是月,清兵複之(華夷變态)。
三月,經廢清經略洪承疇祠,改祀黃道周、蔡道憲,竄承疇及楊明琅眷族百餘口于雞籠城(鄭成功傳)。
承疇,三邊總督,與清戰,數有功;崇祯末降于清(明史),為翰林院大學士(三朝實錄)。
道憲字符白(明史),号江門(鄭成功傳),崇祯十年進士,為長沙推官。
十六年張獻忠陷武昌,長沙大震,及賊逼城,士民悉竄,道憲獨拒守。
賊繞城呼曰:「軍中久知蔡推官名,速降,毋自苦」!道憲命卒射之斃。
及總兵尹先民降,道憲遂被執。
賊啖以官,釋縛延之上座曰:「汝不降,将盡殺百姓」!道憲大哭曰:「願速毀我,毋害我民」!賊知終不可奪,磔之,死時年二十九;贈太仆少卿,谥忠烈(明史)。
明琅字質人,崇祯詞林。
煤山之變,乘馬過梓宮,揚鞭指之曰:「此真亡國之君者也」(鄭成功傳)!去歲八月,精忠攻江西,下六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