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割據志

關燈
以瓊州降。

    四月,清殺孫元允(行在陽秋)。

    成功轉攻長泰。

    中提督甘輝與清王進勇共冠兩軍(明清闘記曰:「甘輝,漳州人,生而穎悟,猛勇絕倫,善騎射,學兵法,而通四夷事,弘光中仕鄭氏為提督征讨諸軍事);适相會,親挺戰,自已至午,勝敗不決。

    兩軍止戰而觀,驚以為神。

    既而兩軍共逼,于是解去。

    王進入長泰據城,輝日夜攻弗克。

    清浙閩總督陳錦來援,輝迎擊走之;複攻長泰,遂陷之。

    進遁去,保郡城;漳屬邑悉降。

    進,綽号老虎,清範承谟稱其能,薦為閩将,後從耿精忠叛于清(鄭成功傳)。

    官軍複靖州(行在陽秋)。

    五月,金衢總兵馬逢知援長泰,戰少利,突入郡城。

    成功築堤鎮門山,灌城以水(鄭成功傳)。

    六月,清吳三桂破石泉。

    七月,官軍複寶慶(行在陽秋),李定國、孫可望複桂林,清孔有德敗死(行在陽秋、三朝實錄)。

    七月,陳錦複來援長泰,其奴刺錦而歸成功(鄭成功傳、三朝實錄);成功賞其功,既而曰:「仆戕主而赦之,是天下無刑也」!終殺之(鄭成功傳)。

    八月,芝龍請清主曰:「祖父墳墓在福建,留繼母及弟子各一人于其地,妻妾及二子搬取來京」;清主許之(三朝實錄)。

    按芝龍前妻娶于日本者,既死于兵;此所謂妻者蓋繼室也)。

    是月,孫可望敗清師于靖州。

    九月,清複陷梧州(行在陽秋)。

    十月,成功圍漳州城,凡六閱月(三藩紀事作七閱月,誤),城中食盡,人相食,枕藉死者七十餘萬人,聞存者氣息僅相屬,雖悲泣無淚。

    有一士人餓死,鄰舍兒竊食其肉,腸中皆故紙,字畫隐隐可辨。

    周亮工作詩紀實,酸楚凄痛。

    至是,清金固山來援,成功解圍,遣柯朋接戰;成功久頓堅城下,師老糧乏,朋敗。

    遣陳鳳、遣周全斌,皆敗。

    成功将退,猶不撤中軍蓋,是以大崩,收兵保海澄(鄭成功傳)。

    亮工字符亮,号栎園,學者稱之曰栎下先生。

    少好學,能文章,崇祯庚辰進士,授濰令,以守城功擢禦史,京師陷,降清,遷閩臬,升右轄,嘗以謀解清漳之圍,人盡驚為神施鬼設(名家詩人小傳)。

    清主有意招撫,謂「芝龍既降,子弟何忍背父兄,此必地方官不體我意,行事乖張所緻;成功等雖有心向化,無路上達;若成功等來歸,就用之海上,不令必赴京」。

    令芝龍作書遣使谕成功及鴻逵,且敕其浙閩總督劉清泰曰:「俟芝龍家人同信到閩,成功等悔罪歸順,一面奏報,一面遣才幹官一、二員到彼審察事情,歸順稱實,赦罪授官,置原任地;若執迷不悟,爾即進剿」(三朝實錄)。

    十一月,官軍複衡州,清兵尋陷之。

    十二月,清陷藤、賀二縣,入平樂(行在陽秋)。

     七年癸巳、魯監國八年(清順治十年、日本承應二年),正月,駕在安隆(明史稿、行在陽秋。

    明清闘記曰:「茲月,清主遣将陳某為福建軍門。

    成功共戰于角尾所,陳部下兵殺陳而降。

    清主再遣海利王為軍門,成功迎擊而大敗之」)。

    二月:先是馬得功之襲廈門出,略奪成功家資。

    至是,劉清泰奏清主曰:「日者撫臣張學聖、道臣黃澍、鎮臣馬得功垂涎于成功金穴,窺其它出,潛師往襲,悉攫其家資,以緻鄭逆索償修怨,海郡淪陷;三臣罪固難遁」!清主敕褫學聖、得功等職,下之刑部(三朝實錄)。

    是月,清陷永、廉二州。

    三月,孫可望敗于周家堡,安西王李定國敗于肇慶。

    四月,郝尚久複以潮州内附(行在陽秋)。

    五月,金固山攻海澄,城壞百餘丈;成功親立雉堞,左右死者山積,指揮自若。

    益治軍,遂不能破。

    既而矢炮雨下,成功呼曰:「天尚佐我乎」!俄而下息,炮碎其座。

    一日,空炮頻發,成功曰:「敵将逼城」!勒兵,令各持斧,令曰:「敵至方斫」!清兵果跳濠登城,一卒速揮巨斧,衆從之,随斫随落,濠為之平。

    固山宵遁;澄守益堅;以卒為都督。

    是時濱海騷擾,饷饋不給,令黃恺主饷。

    恺小有才,然招權貪财,民不聊生,成功收殺之。

    鄭氏兵興以來,軍律肅然,兵士無淫略,故孺子婦人至與軍行争道。

    軍饷或乏,乞索富豪,不需之小民(鄭成功傳)。

    是月,清主封芝龍為同安侯、成功為海澄公、鴻逵為奉化伯、芝豹為左都督(三朝實錄、鄭成功傳)。

    成功不從;芝豹奉命共嫡母顔氏入京。

    成功乘招撫機,上陸縱橫福、興、泉、漳間(鄭成功傳)。

    閏六月,李定國攻肇慶,總兵周金陽複遂溪。

    七月,定國複化州。

    八月,石城陷,遂溪、化州再陷(行在陽秋)。

    九月,清攻潮州,尚久乞援于成功,成功遣兵救之;既而尚久疑不納,潮終破(鄭成功傳),尚久死。

    十月,清陷吳川縣(行在陽秋)。

    是月,芝龍言清主曰:「前者奉招撫鴻逵、成功之命,臣即遣人贻書傳宣聖意,成功不奉命受封」。

    于是,清主令議政王貝勒大臣确議以聞。

    十一月,清主敕谕成功曰:「朕惟閩海奧區,兵戎重寄,置資勳冑,以靖封疆。

    爾鄭成功乃我朝世襲同安侯鄭芝龍之子,曩大兵下閩,芝龍首倡來歸,雖經叙錄,未稱報功。

    緣睿王疑心輕聽,不計周全恩養,以緻爾疑懼淹留,迹寄海中,情甘化外。

    朕念父子大倫,慈孝天性,父既為功臣,子豈為仇敵?但道阻且修,爾心無由上達。

    前者李德等持爾家書至,朕令細詢口語,悉爾至情,朕恻然念之。

    推心置腹,何分新舊。

    即使海隅底定,防鎮亦必需人;與其别擇他人,豈如任用爾等!朕因加之封爵,得以事權,聿同開國之功,特賜承家之慶。

    茲封爾為海澄公,挂靖海将軍印,照例食俸。

    因爾兵卒房地原在泉、漳、惠、潮四府,即命駐此四府地方,止将四府水陵寨遊營兵饷,撥爾部官兵,不足不别補正額;錢糧仍行解部。

    其管民文官俱聽部選,爾原轄武官聽爾酌量委用;姓名官銜,開冊送部,即将歸順官兵數目,詳開奏聞。

    海上諸寇,爾須相機防剿,洋船往來,俱着管理;稽察奸宄,收取課稅,交布政司解京。

    地方官計、民間詞訟、錢糧等項,俱系有司職掌,自有督撫管理,爾不得幹預!爾膺此寵嘉、受茲信任,務殚心竭力以圖報稱。

    海濱甯谥,惟爾之功;如果建有殊勳,仍加懋賞。

    山河帶砺,垂于永久;忠孝兩全,身名俱泰,豈不休哉!爾其欽承之,毋替朕命」!又曰:「朕臨禦天下,思與百姓休息,底于太平。

    有負固不服者則兵之,其有輸誠國家、矢忠宣力者爵賞之,曷有靳焉。

    爾父鄭芝龍首先投順,忠誠可嘉!特畀侯爵,世世延賞。

    封爾為海澄公,泊爾(?)一門恩榮。

    朕豈憚于用兵如此哉?但以為力服明威,何如布恩示信。

    爾不祗承敕印,爾仍遣李德等來,爾父持爾書入告。

    朕覽書,内有『君擇臣,臣亦擇君』之語。

    爾來投誠,正是擇君;朕破格委任,正是擇臣。

    君臣一心,至誠相待,何有不信之處?又雲爾父為貝勒所給,屈抑數年。

    爾父在睿王時果有猜疑看守之事,朕親政以來,優厚大臣,加升爾父官爵,同舊人前列,恩禮罔間,想爾亦已悉知之。

    又雲:『一緻一議;二、三其令』。

    但固山奉命在先,劉清泰招撫在後,及爾差人一到,即令撤兵(按固山圍澄不克遁去,而帝雲令撤兵者,飾言也),何嘗失信?又雲畀以三省,海寇總令管理防剿,并非沿海地方。

    前敕甚明,豈可援以為請?又雲三府屯兵,并轄三省。

    沿海地原敕止有泉州等處,并未有三府之說,此傳言之誤。

    爾言一府未足屯兵,未為不是。

    又雲:『島上諸紳,藉沒已盡』;道、府、縣視為奇貨,或亦有之;諸人果非叛逆,有司何得執問?既系叛逆,窮究黨與,亦未為過。

    又雲:『公為五等上爵,充總兵官,尚在提督之下』;似為有理,故命爾挂靖海将軍印。

    又雲:『用人莫疑,疑人莫用』;聯因不疑,故授以封爵,委汝以海上之事;如有所疑,豈敢加封委任?又雲:『父親緻力于内,兒盡力于外,付托得人,地方安靜』;此言殊不合理。

    朕再三宣谕,不願加兵,為地方頻年兵火之苦,又為爾家父子間隔之情,爾即多所詞說,皆所不計。

    朕念爾兵卒衆多,一府難以安插,錢糧委難支給,仍益以漳州、潮州、惠州三府并泉州四府駐剳,即将四府水陸寨遊營兵饷撥給爾部下官兵,不足不别補正課;錢糧仍行解部,管民文官俱聽部選;爾原轄武官聽爾遴選委用,仍将姓名職銜具題造冊送部。

    開洋船隻,爾得稽察,收納課稅送布政司解部。

    朕得爾推心置腹,毫無猜疑。

    爾受茲敕谕,便當安插兵丁,防剿海賊,所轄将士,嚴行約束,勿使侵擾百姓;上以報朕委任之意,下以全爾等歸命之思。

    爾能積德累勞,仍有懋功懋賞,主臣相得,垂諸史冊,豈不休哉」(三朝實錄)!十二月,清破柳州桂東縣黃蠟潭(行在陽秋)。

     八年甲午、魯監國九年(清順治十一年、日本承應三年),正月,駕在安隆(行在陽秋)。

    先是,孫可望以錢供給行在,而以其終不可倚賴,竊谕李定國以兵來迎;可望知之,至是逼吳貞毓自盡,殺朝臣十四人(明史稿)。

    三月,名振率舟師侵崇明南沙嘴、壽興沙等所,與清吳淞副将趙光祖等戰,失利(三朝實錄)。

    之瑜在安南,魯王賜玺書曰「爾嬌嬌不折,遠避忘家,陽武之椎尚堪再試,終軍之請豈竟忘情?予夢寐求賢,延伫以俟,恢複事業,當資爾節義文章」。

    之瑜欲還,不果。

    後至日本(舜水文集),水戶義公招而館之,待以賓師之禮;之瑜遂止而不還(義公行實)。

    四月,李定國克複羅定、新城等諸縣(行在陽秋)。

    五月,清福建提督楊名高奏清主雲:「成功雖雲就撫,而接诏不開,衣冠如舊;且縱兵焚掠,侵擾延、建,情甚叵測」。

    清主下事兵部知之。

    六月,芝龍請和碩鄭親王濟爾哈朗等曰:「次子世忠與成功誼切手足,若令與使臣同到成功處,谕以君恩,責以父命,巽言婉導,彼必欣然向化」。

    濟爾哈朗等議奏,清主可之(明清闘記曰:「是夏,成功攻清許良于廣東海防南洋島,破之」。

    七月,清主谕成功曰:「自古識時俊傑,遇推誠待人之主,披肝效順,矢忠勿二,方能建立事功,身名俱泰;未有猜疑觀望,可稱識時知命者。

    朕承皇天眷佑,奄有萬方,海陬一隅,何難偏師勘定!但閩峤蒼生,皆吾赤子,不忍勤兵。

    又念爾父鄭芝龍投誠最早,忠順可嘉!故推恩延賞,對爾公,給與敕印,俾爾駐剳泉、漳、惠、潮四府,撥給遊營兵饷,養爾部下官兵。

    朕之推誠待爾,可謂至矣。

    爾自剃發傾心,義不再計。

    今據爾疏奏,雖受敕印,尚未剃發,冀望委畀全閩;又謬稱用兵,屯剳舟山,就近支給溫、台、甯、紹等處錢糧。

    詞語多乖,要求無厭;乃複以未撤四府官兵為辭。

    爾尚未歸誠,豈有先撤官兵之理!爾若懷疑猶豫,原無歸誠實心,當明白陳說,順逆兩端,一言可決。

    今如遵照所領敕印,剃發歸順則已;如不歸順,爾其熟思審圖,毋贻後悔(三朝實錄)!十月,平遠再陷,官軍圍廣州(行在陽秋)。

    清主複遣葉、阿二員招撫成功,成功不從。

    清遂幽芝龍、芝豹于甯古塔(鄭成功傳。

    本書雲:「置芝龍于高俎」,今從三朝實錄順治十二年。

    高俎,地名,未詳其所在)。

    茲月,清議政王貝勒大臣會議:「鄭成功屢經寬宥,遣官招撫,并無剃發投誠之意;且寄伊父芝龍家書,辭語誇張,肆無忌憚,不降之心已決。

    請敕該督、撫、鎮整頓兵馬,固守城池,勿令逆衆登岸,騷擾生民;遇有乘間上岸者,發兵撲剿」。

    從之(三朝實錄)。

    十二月,清援廣州。

    李定國攻肇慶,不克(行在陽秋)。

    成功攻漳州,降清守将劉國軒、樸世用等,十邑皆下;乘勢略泉州,泉不下,斂民而退(鄭成功傳)。

    清主命世子濟度為定遠大将軍,同多羅貝勒巴爾楚渾等統大兵讨成功。

    清福建巡撫佟國器奏:「成功襲破漳郡,連陷各邑,複圍泉州,警連興化。

    夫海賊與陸地不同,揚帆所至,随所可犯;賊衆億萬,攻圍孤城,單弱可虞。

    請迅發滿洲大兵蕩剿,并敕廣東、南贛督撫調發潮州水師直抵廈門,與閩師首尾夾擊,海氛可靖矣」。

    下議政貝勒大臣會議(三朝實錄)。

    時成功兵勢大盛,分所部為七十二鎮,以中左所為思明州(長崎夜話草曰:「成功志期恢複,故以州号思明,寓思明室之意也」)。

    立儲賢、儲材二館、察言、賓客二司(按隆武開儲賢館,定十二科取士,事見明史稿;成功蓋仿隆武制也)。

    設印局、軍器諸局。

    今六官分理庶政,以壬午舉人潘赓昌兼吏、戶二官,丙戍舉人陳寶鑰為禮官,世職張光啟為兵官,浙人程應璠為刑官,丙戍舉人馮澄世為工官,以鄧會知州事。

    奉監國魯王、盧溪王、甯靖王居金門,凡諸宗室,頗贍給之。

    禮待避亂而至諸缙紳,軍國大事時咨詢焉;王忠孝、盧若騰、沈佺期、辜朝薦、徐孚遠、紀許國等皆其選也。

    凡有便宜封拜,乃朝服北向,遙拜帝座,疏而焚之。

    其所施為,鼓動一世(鄭成功傳)。

    魯王後欲複航海,舣于南日山,遭風沒于海。

    南日山在莆田東南濱海,與琉球相望(明史)。

    初,清入兖州執王,王時年尚幼,詭稱牧兒,清兵疑而刃之,三擊不中,清人異而不害,得脫。

    及清兵渡江,馬士英、方國安欲執王為贽而降清,然所遣将病俄發,不省人事,王得單騎逸。

    及台州航海,清兵追及,海中忽有龍升天,清兵沒溺,王複免。

    然至是天命不遂矣(粵遊紀聞。

    按明史稿三王傳及三藩紀事魯藩條雲:「順治十一年甲午,鄭成功奉王居金門。

    初至,禮待甚恭,既益懈;王積不能平,成功銜之。

    未幾,王将往南澳,成功使人沉之海中」。

    而據舜水文集,朱之瑜有丁酉歲報魯王書疏;丁酉,順治十四年也。

    考之明史沈宸荃傳曰:「魯王監國擢右佥都禦史,已而事破,宸荃棄家從王海外,又從抵廈門、金門。

    後舣舟南日山,遭風沒于海」。

    然則甲午以後,王尚無恙,至丁酉後,航海而漂沒也。

    明史稿、三藩紀事,恐系一時之訛傳。

    且成功以忠義自許,豈有此事哉?黃斌卿之據舟山,绐沉王子于海,世或訛傳而為成功事欤)!盧溪王失傳。

    甯靖王名術桂,遼王裔也,事見于下(台灣紀略)。

    孚遠文人,與陳子龍結幾社;及松江敗,遁入于海(明史)。

     九年乙未(清順治十二年、日本明曆元年),正月,駕在安隆。

    前年改州為府。

    成功遣衆侵仙遊(鄭成功傳)。

    二月,孫可望駐貴州,李定國入南甯,南安王劉文秀駐川南(行在陽秋。

    明清闘記曰:「茲月,成功将取揭陽,資糧,據要害,發舟師攻之。

    揭陽守卻尚久戰敗遁去。

    成功使宣毅鎮吳爺、義武鎮陳義等守之」)。

    是月,芝龍竊通信成功及鴻逵,佟國器奪書具疏以聞;清主封下兵部密議(三朝實錄)。

    四月,李定國敗于新會(行在陽秋)。

    五月,成功遣洪旭、陳六禦攻舟山,清守将降,令六禦守舟山。

    旭又招降清台州鎮馬信、甯波鎮張宏德(鄭成功傳)。

    陳其綸應成功,聚兵大柏山,與清兵戰,不克而死(三朝實錄)。

    劉文秀攻常德,敗績,走貴州(行在陽秋、三朝實錄)。

    六月,成功破安平鎮及惠安、同安、南安三邑(鄭成功傳)。

    七月,成功奉書于日本幕府曰:「洲同瞻部,就一水以判東西;境迩蓬萊,連三島而橐天地。

    域占為雷之位,光拂若木之華。

    百篇古文,蚤得嬴秦之仙使;曆代列史,并分上國之車書。

    道不拾遺,風欲追乎三代;人重然諾,俗尤敦于四維。

    恭維上将軍麾下,才擅擎天,勳高浴日:鑄六十五州之刀劍,雌雄為精;服五百一郡之版圖,礫沙皆寶。

    文諧丹府,屢有表使至金台;釋輔儒宗,再見元公參黃蘗。

    雖共臨乎覆載,還獨奠其山河。

    成功生于日出,長而雲從,一身系天下安危,百戰占師中貞吉。

    叨世績之賜李,恩重分茅;效文忠之祚明,情深複旦。

    馬嘶塞外,肅慎不數餘兇;虜在目中,女真幾無剩孽。

    綠征伐未息,緻玉帛久疏。

    仰止高山,宛壽安之在望;溯洄秋水,怅滄海之太長。

    敬勒尺函,稱伸丹悃;爰赉币篚,用締缟交。

    舊好可敦,曾無趙居任于今複往;中興伊近,敢望僧桂梧如昔重來。

     文難悉情,辭不盡意;伏祈鑒照,毋任翹瞻」(華夷變态)。

    十一月,清定遠大将軍庶子王入閩,成功避之島(鄭成功傳。

    據三朝實錄,庶子王,濟度也)。

     十年丙申(清順治十三年、日本明曆二年),正月,駕在安隆府。

    可望謀移駕;李定國執可望家眷,護跸走雲南(參取明史稿、行在陽秋)。

    庶子王略沿海(鄭成功傳),敗成功所留兵于福州府屬高齊、泉州府大營、惠安縣海港,焚毀船隻(三朝實錄。

    明清闘記曰:「成功以其兵勢漸盛,将陷福建而取南京。

    三月到福建,攻其城,城堅不拔,成功創意制攻城具木城。

    其制疊木而成砦寨堞牆形,下施車輪,令旋轉自由,中設炮,乘夜竊以之逼敵壘,虜軍大困」。

    按木城制載之武備志,其說曰:「用大小木為之,每扇闊五尺,高堞五尺,衮木三道,贅大竹釘,浮于拴上,約可一人負之而行,輕重适均。

    在城上則立在垛口,防夜襲登;在兵中可連而下營,立成營盤」。

    據此,則成功遵木城舊制而加新意也);遂攻兩島,暴風壤舟,分兵攻鴻逵于白沙,皆弗克而還(鄭成功傳)。

    四月,清都察院左副都禦史魏裔介上疏:言「天下民生所以不安者,以雲貴有孫可望、海上有鄭成功也。

    孫寇所借兵力,洞蠻為多。

    今欲招徕遠人,但宜給以新命,不必追其前朝舊敕。

    至鄭逆出沒海上三十餘年,我欲搗其巢穴,恐水師少而未練,宜擇知兵大臣沿海防禦,坐而困之,庶蕩平有期矣」。

    下所司議。

    至明年,定水戰跳舷升賞例(三朝實錄)。

    五月,成功令蘇茂、黃梧攻揭陽,不克。

    成功素不釋然于蘇茂嘗縱施琅,至是,以師行失律斬茂焉。

    六月,成功将北略,克日解纜,留糧食于海澄,分兵護其諸門。

    黃梧在東南,茂部将蘇明在北。

    黃格恐以茂故獲罪,竊圖降清;而以知明亦有所懼,就明而飲,微言誘之(鄭成功傳);斬總兵華棟,率衆剃發,以海澄縣降。

    清主遣梅勒章京翁受等入城安撫(三朝實錄)。

    清主以梧為海澄公,駐漳州;明亦得官。

    梧遂發鄭氏墳,害親黨,殺漳商(鄭成功傳。

    和漢合運曰:「是月,成功于泉州大與清戰」。

    明清闘記曰:「成功攻清提督馬得功于泉州,成功戰敗幾危,而以謀殺得功」)。

    十月,庶子王班師。

    甘輝聞海澄之亂,進攻取蓄積歸,遂奉成功破閩安鎮,逼福州,轉略溫、台等郡(鄭成功傳),平陽、瑞安俱陷,全浙震動(三朝實錄)。

     十一年丁酉(清順治十四年、日本明曆三年),正月,駕駐滇都(行在陽秋)。

    三月,故鎮海将軍定西侯鴻逵病卒于浯州,成功回島。

    尋遣将城福州峽江牛心塔,令陳斌、林銘、杜輝等守之。

    清兵來攻,銘、輝棄回,斌降而被誘殺。

    甘輝、周全斌等攻甯德,滿帥阿克襄身體雄偉,勇冠三軍,率兵逆戰,輝躬搏而獲首,首重鈞餘(鄭成功傳)。

    八月,議政王貝勒大臣奏:「芝龍等所幽甯古塔,地近江海。

    賊船有水之地,無所不至,芝龍禁後恐有疏虞,應各用鐵煉三條,手足杻械,令章京兵丁嚴加看守」。

    清主從之(三朝實錄)。

    九月,素王孫可望謀叛,李定國、劉文秀讨之,可望師潰(明史稿、行在陽秋)。

    十一月,可望降于清,清封為義王(行在陽秋、三朝實錄)。

    後從清主獵,被射殺。

    十二月,清攻雲、貴,定國敗。

     十二年戊戌(清順治十五年、日本萬治元年),正月,駕在滇都(行在陽秋)。

    三月,清兵三路向雲南(明史稿。

    明清闘記曰:「四月,成功攻清林宇于定海,林宇請援于福建軍附阿克商;克商來援,甘輝伏兵敗之,克商恃勇戰死」)。

    六月,清師取湖南。

    七月,李定國秉黃钺出師(求野錄)。

    永曆遣使晉成功延平郡王(行在陽秋系八年甲午七月)、甘輝崇明伯、萬禮建安伯、黃廷永安伯、郝文興慶都伯、王秀山祥符伯、張煌言兵部左侍郎,餘各賜爵有差。

    使還,使徐孚遠随行入滇。

    孚遠為交趾所獲,要以臣禮,不屈而還(鄭成功傳)。

    黃廷,嘗仕隆武為都督副将(明季文字)。

    煌言,舉人也,錢肅樂、王之仁等請魯王監國時所使者(明史)。

    成功決意議大舉,先取金陵。

    部署諸将,以黃廷為前提督、洪旭為兵官、鄭泰為戶官留守。

    令力士全身披挂鐵甲,但餘兩目;甲畫以朱碧彪文,執大刀,立行首,砍馬足,号曰「鐵人」,視者以為神兵,左虎衛陳魁統之。

    甲士十七萬、習流五萬、習騎五千、鐵人八千,凡号八十萬。

    戈船八千,揚帆北上。

    至浙江,攻陷樂清等州縣;次羊山,暴風破舟,泊滃州理楫(鄭成功傳。

    和漢合運曰:「是歲九月,成功複請援兵于日本」;他書所不載)。

    十月,三路清兵俱集。

    十二月,七星關失守,定國連敗遁走,永曆奔永昌(明史稿、三朝實錄)。

     十三年己亥(清順治十六年、日本萬治二年),正月,駕在永昌。

    以從臣多叛,決意入緬。

    二月,至金沙江(明清闘記曰:「三月,成功舟師攻台州,台州都督馬信出兵而戰。

    信長兵略,成功軍數失利;成功以詭計敗之,信出其意外,知不可敵,終降。

    成功攻浯州、安海,皆陷之」)。

    五月,緬人迎而駐駕于孟城外赭硁,茅廬竹城,從官草次,緬人置兵防之(明史稿、求野錄)。

    是月成功至崇明,諸将請先取崇明為老營,不聽(鄭成功傳。

    按金陵之役,明清闘記與成功傳稍有異同,而頗有如得其實者。

    然小說稗官,不得取之本文,姑記概略,以充參考。

    其說曰:「成功既奉永曆敕,謂甘輝曰:吾久謀恢複,而志願未達,今既奉敕,何得遷延,将速取金陵,以定南都如何?甘輝曰:王者之道,懷近柔遠,至德可以服人;至今日之事,四海糜爛,民既墜塗炭,何遑從客拟議,速發兵敵王忾。

    于是,成功決意出師。

    六月,至定海關,俟雲南援,徜徉山水之間。

    七月,登岘石山,山深而寂,有一祠,雲鎖煙敝,成功怅然賦曰:黃葉古祠裡,秋風寒殿開,沈沉松柏老,瞑瞑鳥飛回。

    碑帖空埋地,社階盡雜苔。

    此地到人少,塵世轉堪哀。

    破定海,遂至崇明開大戰,守将李某、副将王老豹敗走,成功遂奪關,清兵走保鎮江城。

    城臨江,成功欲濟而攻,無舟;全斌曰,萬裡長江,何有涸竭之日,臣稍谙水性,先從斌初驅。

    從兵三千亂流而濟,衆軍從之,遂飛渡長江,乘勢陷城;令全斌守城。

    成功遂議攻南京石頭城。

    甘輝曰:南直人物殷繁,而田畝少、米粟乏,故所漕船艦,填塞浦口。

    今據浦口,裁抑漕運,充吾兵食,鎮壓要地,以固根本,見機而動,南京在掌中。

    成功不肯;曰:兵貴神速,不如速出兵,掩彼無備。

    遂發兵攻石頭,破郛,清兵退守本城。

    成功攻破聚寶、通濟二門,逼正陽門;甘輝、萬禮擒操江,城旦夕将陷。

    時北京援兵二十萬俄至,成功兵疲不能敵,終敗績」。

    又按成功詩,本藩所藏五言絕句其所自書詩曰:禮樂衣冠第,文章孔孟家。

    南山開壽域,東海釀流霞。

    其詩不書題,蓋似賀日本人詩,書法亦飄逸可觀矣。

    成功之詩,世所傳者稀矣;然就此二首,而可知其概略)。

    七月,清主命内大臣達素、固山額真索洪纛(?)、章京賴塔等征剿成功(三朝實錄)。

    成功至焦山,與諸将議曰:「瓜鎮為金陵門戶,須先破之」。

    乃令程應璠領右提督馬信、前蜂鎮統領餘新等進奪譚家洲,遣材官張亮督善泅者斬斷滾江龍(按滾江在,蓋鐵鎖類也),進踞瓜洲上流,焚奪滿洲木城。

    指揮既定,成功與中提督甘輝、左提督翁天佑、先鋒鎮楊祖直搗瓜洲。

    清操江朱衣祚、城守左雲龍背港而陣;戰未合,張亮已斷滾江龍,對岸夾擊,成功麾軍大進。

    右武衛統領周全斌直破其陣,身中五矢,氣彌銳,斬雲龍;衣祚遁去。

    正兵鎮韓英奪門登城樹幟,全斌繼入,鏖殺城兵。

    後提督萬禮繞出洲後,殲殘兵。

    以左鎮劉猷守瓜洲、監紀推官柯平為江防。

    張煌言、楊朝棟、袁起振進取蕪湖,遂涉揚子,趣鎮江。

    清管效忠馳而攻,不動,留步兵守銀山、騎兵當大路。

    成功及夜奪據之,陳而待明。

    清兵攻之雨射,成功發炮,佐以皷,屋瓦悉震,清兵殊死戰,鄭兵益奮,清兵遂大敗,效忠僅得逸,清鎮江守将高謙、知府戴可進等降。

    成功登京岘山大飨士卒,令全斌、黃昭等守鎮江,屬邑皆下。

    煌言、朝棟招撫江南,起震、徐長春招撫江北,蕪湖清守兵皆遁。

    甘輝曰:「瓜鎮為南北咽喉,但坐鎮此,則山東之師不下,據北固則兩浙之路不通,南部不勞而定矣」。

    不聽;率師薄金陵,檄四方。

    八月,至觀音門,以黃安總督水師,守三河口。

    成功由鳳儀門登陸,令諸舟列碇于江東門外,親率騎兵逼城下,規壁壘(鄭成功傳)。

    造木栅,移諸将,安設大炮、地雷、雲梯,欲以久困之(三朝實錄);與五親軍屯嶽廟山,留前鋒鎮、中沖鎮于獅子山。

    甘輝進曰:「兵貴神速,彼未備,其勢可乘矣;守禦既固,恐難拔」。

    不聽。

    退而歎曰:「此行吾不知死所」!既而清兵千騎薄前鋒鎮,鎮将餘新擊敗之;新遂輕敵不設備,軍士捕魚飲博,縱觀優戲。

    清副将梁化鳳偵如,穴城出鳳儀門,銜枚複薄新營;新不及甲,倉皇出拒,遂就擒。

    成功遙驚炮聲,急令翁天佑馳援,不及。

    清兵既敗餘新,以步卒數千搗成功中堅,騎兵數萬繞山後,前後夾擊,成功大敗;前沖鋒藍衍、行軍司馬張英、後提督萬禮、左武衛林勝、左虎衛陳魁、副将魏标、樸世用、洪複、督理戶官潘赓昌(按本書脫昌字,今因前文補之)、锺儀衛等皆率部下力戰,陣殁;惟左右提督、右虎衛、右沖鋒、援剿後鎮軍獨全,成功麾軍急退。

    甘輝且戰且走,至江,騎相屬者纔三十;殺敵數百,馬踬被執不屈,死最烈矣!九月,還師攻崇明不下,正兵鎮王起鳳傷炮死。

    十月,還島,哭甘輝而後入;曰:「我從輝言不及此」!建祠祀死事者,以輝為第一(鄭成功傳。

    明清闘記曰:「令甘輝、萬禮長子繼其家,其餘死事者皆安慰其家」)。

     十四年庚子(清順治十七年、日本萬治三年),正月,駕在緬孟坑城外,諸臣相繼降于清(行在陽秋)。

    四月,清平西王吳三桂上疏清主曰:「李定國、白文選等藉永曆以鼓惑衆心,請乘勝大舉以淨根株」。

    下政府速議(三朝實錄)。

    五月,清主命将軍達素、總督李率泰發滿漢大兵讨成功。

    大船出漳州,小船出同安。

    令廣東降将許隆、蘇利等會島上。

    成功以陳鵬督諸部守高崎,遏同安之師;鄭泰出浯州,遮廣東之師;自勒諸部扼海門,當漳州之兵;令陳堯策傳令諸将,碇海中流,按軍不動。

    令未畢,适風利,漳船俄迫海門,諸将相顧失措;清兵乘之,閩安侯周瑞共堯策戰死焉。

    日向午,風轉東,鄭師得上流,泰旋師來會;成功親手旗而興,以巨艦橫擊;風大濤立,北人眩暈不能軍,流屍蔽海。

    同安船師指高崎,陳鵬約降,饬所部勿動,清兵恃應舍船争進;副将陳蟒不與謀,麾其屬兵曰:「事急矣,當決一死」!與殿兵鎮陳璋合擊,清兵陷于淖,死者十七八,獲首領哈喇土星。

    成功誅鵬,以蟒代之。

    蘇利等後至,見兩路敗衂,不戰而去。

    達素還福州,自殺。

    竟成功之世,終不能覆島焉(鄭成功傳。

    明清闘記曰:「是役也,清降将徐耀亦誘陳崎,竊謀叛通信,及戰海澄,北兵大逼成功船,成功危殆,諾将苦戰得利,事平,夷耀、崎三族」)。

    六月,清浙江監察禦史季振宜上書辨雲南轉饷縻費曰:「當先守禦」。

    且曰:「鄭逆為閩、浙、江南三省重患,今大兵入閩,搗其巢穴。

    夫彼之巢穴,固不止廈門、舟山等處,而船即其巢穴也。

    閩浙造船,且勿論其累民,而我之兵馬乘風破浪,不顧萬死以前驅,則性命全寄于篙師水手之手;倘逆賊奸細陽為應募,而我兵入其彀中,風水騰湧,弓刀莫施,可不為寒心哉!臣以為閩、浙、江南亦當先守禦而後征剿」。

    清主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