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割據志
關燈
小
中
大
;是月,清兵複之(華夷變态)。
五月,劉國軒入潮,與何佑、劉進忠等徇屬邑未下者。
清平南王尚可喜兵十餘萬盡銳來攻(按之信傳,三桂之舉兵也,之信幽父可喜,從三桂而叛;無幾,可喜死,之信弟之孝不從兄,清朝拜之孝平南将軍。
然則此月出兵者,平南将軍之孝也。
然可喜之死,本傳不詳歲月,故今姑從某舊文),晨掩佑軍,佑死戰,國軒繼之,大敗之,斬首二萬餘,捕鹵七千,辚藉而死者遍山谷。
佑、國軒威名震于南粵(華夷變态曰:「是役也,陣斬平南王嫡子及三子,然之信傳不載其名,無所考」)。
六月,精忠與清戰于台州,精忠将楊某叛而降于清,精忠失利。
是月,經帥諸将圍漳州。
先是癸醜歲,東甯降将清海澄公黃梧卒于漳州,其子芳度權知軍事;經之再至島也,授勞度德化公前提督。
芳度陽受命,陰通清,事洩,經率兵攻城,芳度與諸将分守四門(鄭成功傳)。
清李正泰率兵來援,經擊破之(華夷變态)。
芳度令其兄芳泰突圍入粵乞援,經四面環攻;芳度或遣輕銳襲鄭壁,經掘長塹,為持久計,攻圍凡六閱月(鄭成功傳)。
八月,精忠将刼九玉清營得利(耿精忠傳)。
十月,芳度将吳淑及弟潛開門降,芳度苦戰,遂投井死,不及粵援至纔三日(鄭成功傳。
三日,據三藩紀事;成功傳作「三月」,蓋筆畫誤也),經兵勢大盛。
三桂謂事成附經以朝鮮,鮮人聞之,謂鄭氏朝鮮六姓之一,恐至代而有國。
又謂經陣中近多備鳥铳,軍威改觀,或日本為之聲援乎?三桂又遣使朝鮮曰:「往年日本之攻朝鮮,先帝遣兵援之,朝鮮獲全;今興隆明室,以報舊恩」。
鮮人懼清朝慊疑,竊殺三桂使以滅迹(華夷變态)。
經入漳州,授淑平鹵将軍後提督、潛戎旗二鎮;以黃氏父子貳,悉赤其族。
聖祖贈芳度王爵,谥忠勇,世襲十二代。
十二月:先是甲寅之變,漳州大亂,清巡海道陳啟泰阖門二十餘口一時死節,其臨死從容談論,不異平日,朝服遙拜阙,自經死。
啟泰,遼東人,字大來,谥忠烈。
至是,經下諸屬縣,鼓吹備儀仗,以禮改葬之漳東(鄭成功傳)。
茲歲,三桂率兵至湖廣,将取荊州府城,城固不拔。
廣東高、雷、廉、瓊四州降于三桂,三桂将與經合兵攻湖廣(華夷變态)。
王輔臣、張勇據守平涼(吳三桂傳。
按華夷變态曰:「九月,潮州捷音至;時漳州既平,于是經點兵十萬、戰艦千餘,親向廣東」。
然據成功傳,九月漳州猶未平,經在陣中,月日恐必有一誤。
然他無所考證,姑附記以俟他日考證焉)。
十五年丙辰(吳氏僞利用三年、日本延寶四年),二月,三桂兵至肇慶、韶州、碣石。
三月,經遣國軒等率兵十萬向廣東,清總兵苗之秀、東莞守将張國勳詣國軒降,國軒進陷惠州,駐兵鎮焉。
三桂兵攻尚之信于桂州城,之信勢屈;四月,降于三桂。
三桂讓惠州于經(華夷變态)。
五月,精忠将劉應麟徇下江西瑞金、石城二縣,密款于經;經授奉明伯前提督,令左武衛薛進思守二縣(鄭成功傳)。
汀州劉懷遠孤立守州,至是,屬經旗下。
六月,經令國軒發舟師攻番人于香山澳(華夷變态)。
澳,一名阿馬港,在廣東(采覽異言);萬曆中,大西洋人來占之,崇天主教,歲輸稅五百金(池北偶談)。
日本慶長、元和間,歲遣使來貢(采覽異言);及禁異教,止其來舶(國史)。
後清李衛亦上疏清主,絕天主教,稱日本禁其教雲(西湖志)。
八月,清和碩康親王至衢,遙視九龍岡馬九玉營壘,遣兵乘夜向九龍山;九玉亦适出兵,途相遏。
清軍連發大炮,山路狹隘,九玉不能遽退,精銳俱盡;清兵進焚寨,九玉遁去;兵抵仙霞嶺,守者開關降。
精忠将白顯中據崇安關,為八閩、九江聲援。
康親王招降顯中副将範時榮、王鎬等,顯中孤立不能戰,亦降于清。
精忠所恃,九玉、顯中、曾養性;九玉遁,顯中降,養性所取郡縣清兵克服,而其将相繼多降于經,精忠故封盡入鄭氏;精忠憂憤不知所出(耿精忠傳)。
始,精忠謀與鄭氏并力,既而不協,清擊其外,鄭攻其内,前後跋疐,卒至于敗(鄭成功傳)。
康親王壓壘而陣,招谕令降;精忠知勢既去,遂降(耿精忠傳)。
承谟為精忠所執既三歲,清兵之入閩也,精忠遂殺之。
承谟,遼東人(鄭成功傳),号螺山,其父某事清世祖,官至太傳。
承谟幼以元勳子選充侍衛,遷侍讀學士。
聖祖親政之始,為浙江巡撫,遷閩督撫。
聖祖親谕曰:「閩海氛未靖,地方困苦已極,為天下第一煩劇要地,卿廉能素着,故特倚任」。
既到官,吏貪酷,苞苴公行,沿海兵火,民糧饷欠至半年,庫銀缺額百餘萬,兵名在而實亡,海天半壁,危如一線。
及三桂起兵,訛言沸騰,人心洶洶。
聖祖命精忠绾兵符,精忠入蓄禍心,遂借口操練兵馬。
承谟點定事宜疏請,詣精忠,諷谕以大義,遂欲出而巡視沿海,将佐詭辭裁抑。
客說承谟曰:「因滇寇震楚,以備鄰封為辭,出而扼上流」。
承谟不從。
精忠托事招承谟囚之,承谟誓死不屈。
幽囚三年所作詩書之獄壁,摅慷慨憤懑情,其譏刺甚者,守者削去。
沒後,弟承勳等錄而号書壁詩(書壁詩)。
閩人祀之薛老峰下,谥忠貞(鄭成功傳)。
聖祖以精忠既降,令康親王率大兵攻經,精忠先驅(華夷變态)。
十月,許耀拒清兵于烏龍江;耀沉湎酒色,且狃塗嶺勝輕敵,戰敗。
經以趙得勝、何佑代之(鄭成功傳)。
十一月,經伏兵于烏龍江近山而襲清兵,清兵大敗,斬獲許多;福省閩安降附于經(華夷變态)。
精忠舊将楊德(華夷變态作「精忠叔父耿四爺」)以邵武降于經,經授後勁鎮,令吳淑守邵武。
十二月,淑拒清兵于邵武城下,嚴霜指不能軍;經召還淑,進忠宵遁(按本書「忠」作「思」,誤),應麟奔死潮州(鄭成功傳)。
十六年丁巳(吳氏僞利用四年、日本延寶五年),正月,趙得勝、何佑拒清兵于興化城下,清縱反間,佑遂疑得勝;及戰,不相援,故敗績。
得勝孤軍陣亡,佑遁泉州,興化陷矣(鄭成功傳)。
初,成功置吏、戶、禮、兵、刑、工六部,此時新任吏不得其人,乘軍旅殷繁,收斂過刻,以富私家。
于是糧運不給,兵士内亂,逃散遂不能軍。
且精忠以詭計離經諸将,汀州、興化守将皆蒙嫌自殺。
二月,泉、漳二州皆失,惠、潮二州亦擾亂,經遁入島;謂民力盡矣,不如散兵休民、養威待時。
令兵士去,兵士遁逃山谷,不降清,以待糧饷足。
泉漳城兵竊通信,請攻城,經不許(華夷變态)。
三月,清和碩康親王數遣使招撫經,經不從。
四月,經移諸降将于台;劉炎奔歸清,磔于燕市(鄭成功傳)。
五月:先是三桂之起兵也,尚之信幽父可喜,起兵應三桂;弟之孝不從兄,聖祖拜之孝平南将軍。
之信與經通好,後不相和,再降清,讨三桂将馬承蔭于廣西。
至是寬之信罪,襲父爵為平南親王,讨孫延齡。
無幾,奸臣構成兄弟不和,至十九年,聖祖誅之信兄弟。
初,之信之起兵也,有箕仙降雲:「周鄭交惡亡」。
蓋指不能□三桂與經,遂至亡也,其言果驗(尚之信傳。
本書作丁醜歲者誤矣)。
六月,進忠降三桂,尋歸清,磔死。
國軒棄惠州入島,七府一時潰(鄭成功傳)。
八月,經募兵令何佑攻潮州,陷之(華夷變态),守将遁。
清師既定浙東,下八閩,入兩粵,精忠、之信相繼叛去;孫延齡亦通款于清,三桂殺之。
及經之還島,三桂益失恃,清兵無東顧憂,并力西向。
王輔臣、張勇棄平涼,皆陷于清;清兵乘勢分兵五路指漢中、興安。
三桂漸老耄,軍謀失機,所得州縣以次漸失。
王屏藩、吳之茂戰敗,屏藩自刎、之茂遁成都。
秦省蕩平,清師入蜀。
夏國相、李本深規取楚地,入與清師相持洞庭湖,不能進取,士氣漸沮。
清将遺書于三桂誘降,三桂不從(吳三桂傳)。
十七年戊午(吳氏僞洪化元年、日本延寶六年),二月:去歲經戰失利而入島也,以軍國事悉委國軒。
至是國軒帥師攻陷玉洲、三叉河等諸堡,敗援兵于江東橋,取石馬,遂入鎮,取灣楊樹、馬洲等諸堡。
清總督郎廷相、嗣公黃芳世、都統胡免、甯海将軍喇哈達、都統穆黑林、平南将軍賴塔、副将朱志麟、姚公子、李阿哥、提督段應舉等前後來援,皆敗。
國軒素有将略,行軍略仿成功。
至是承經委托,圖報效,以寡兵縱橫馳突,敵兵不能當其鋒,遂取平和、漳平,應舉走保海澄。
六月,聖祖以接察吳興祚為閩撫,逮郎廷相,以布政姚啟聖為總督援澄。
諸将高壘自固,不赴援,城陷,段應舉自缢,總兵黃藍巷戰死于亂兵(華夷變态曰:「應舉溺死,黃藍不知其所之」);滿漢兵亡失三萬餘。
經褒國軒,晉爵武平伯征北将軍、吳淑定西伯平北将軍、何佑左武衛、林升右武衛、江勝左虎衛。
時經兵勢複盛,遂取長泰、同安。
七月,國軒乘勝圍梅勒雅大裡于泉州,籍民為兵,徇下南安、永春等縣。
八月,清兵複漳平、長泰、平和等縣。
清學士李光地、平南将軍賴塔、巡撫吳興祚、提督楊捷、總兵林賢、耿精忠、黃鎬、林子威水陸分路克期援泉。
林賢等敗樓船中鎮蕭琛水軍于定海,經命宣毅後鎮陳諒禦之海山。
國軒帥二十八鎮兵還漳州,築十九寨(鄭成功傳)。
先是,三桂終失湖南,退據成都,李本深降于清。
三桂驸馬胡國柱有纨绔習,風流自喜,詩酒為娛,奇花怪石、棐幾湘簾、服用玩好、茶铛博具,點綴于營壘之間;及清師壓境,速謀歸款。
謀士争曰:「王以大任屬将軍足一動,則黔中斷左臂,滇南援絕,荊、蘇解體,王之全局俱敗。
且将軍今日降、明日即誅矣。
與某降之死,不若力戰而死」。
國柱不聽。
馬寶亦争不得,乃馳告三桂。
時值仲秋,三桂擁歌姬,與所嬖陳沅臨軒玩月。
聞國柱變,大呼曰:「吾事去矣」!即氣噎仆地;急救之,不複蘇矣。
夏國相等立其孫世璠嗣僞位(吳三桂傳)。
陳初稱圓圓,吳下女伶也;轉入田皇親家,三桂見而悅之(蓮坡詩話),取而為妾。
其屯兵山海也,李自成執三桂父襄,逼作書,令三桂降;三桂欲降,聞沅在襄所為自成奪去,大憤,乃遣使降清,求共讨賊,襄遂死于賊手(吳三桂傳,按明季遺聞載三桂絕父書,其書陳君臣大義;而張斐評曰:「三桂将降賊,所遣中軍脫歸雲,襄已死,圓圓為賊所污,三桂怒,乞師于清,其絕父書僞作之也」)。
吳之舉兵為沅也,既而為平西夫人,寵貴無比。
三桂沒後,不知其所終。
梅村詩雲:「全家白骨成灰土,一代紅顔照汗青」(蓮坡詩話)。
外史氏曰:「當其稽首清廷,乞師讨賊,六軍缟素,萬姓同仇,便有明九廟神靈,一舒在天之憤,厥功非不偉也;而徒以耽情優伶,疊惑妖冶,而為此舉,則豈志存君父者哉」(吳三桂傳贊)?梅村,吳偉業也,崇祯進士,至宮詹學士,後仕于清(名家詩人小傳);崇祯中閣臣品目有二十四氣,以偉業為望氣(兩朝識小錄)。
三桂僣僞凡五年卒,年七十五。
其初起兵也,人謂在興隆明室,故所在響應,鄭氏、耿、尚二王皆修好。
及聞其南面自尊,建号改元,天下解體。
且軍興以來,加稅田畝,征催嚴迫,怨聲四起,故所破州縣,旋得旋失。
而自窮極者欲,愛妾陳沅寵以專房,聲色娛樂,不理軍事,此其所以終敗焉。
世璠僣号雲南,改元洪化,以五華山為宮城,以僞大學士夏國相為上柱國左丞相,以僞将軍馬寶為元帥。
時聖祖命大将軍多羅貝勒、大将軍公圖海兩路進剿,雲南大震。
公圖海縱反間,令疑馬寶于世璠,且啖寶以利,寶降,磔于燕市(吳三桂傳)。
九月,清諸将既入漳,國軒帥二十一鎮兵與清師決戰于龍虎山。
胡都統先合不利,啟聖援之敗。
精忠故仇鄭,親督戰,斬陣退者三人,援槍大呼而入,平南繼之,破營十六,斬捕許多;國軒泅水遁(鄭成功傳、耿精忠傳)。
後無幾,精忠複謀叛,俘至燕京,磔于市(耿精忠傳)。
十月,啟聖遣人于島招撫,經不從(鄭成功傳)。
十八年己未(吳氏僞洪化二年、日本延寶七年),二月,援剿左鎮陳諒敗清兵于定海。
十月,清兵攻吳淑于蕭井寨,不克。
十一月,淑壓死于寨。
啟聖開第于漳州,曰「修來館」,令降者華毂鮮衣炫煌于道路,以大招撫誘緻(鄭成功傳)。
十九年庚申(吳氏僞洪化三年、日本延寶八年),正月,清水師提督萬正色及總兵陳龍、林賢、黃鎬、楊嘉瑞帥舟師伐島,經以左武衛林升為督師,援剿左鎮陳諒、左虎衛江勝、樓船左鎮朱天貴禦之。
望清兵,憚其衆。
升令數舟取水,衆船随而潰去,朱天貴降于清。
二月,國軒遁入島,啟聖乘虛複十九寨,諸鎮多降;正色遂覆兩島。
經率錫範、繩武等遁入台(鄭成功傳)。
二十年辛酉(吳氏僞洪化四年、日本天和元年),正月,鄭經卒于台灣。
經,人材在中知之間(鄭成功傳),而仁厚頗得士民之心(華夷變态)。
在位凡十九年,猶奉永曆正朔、佩招讨大将軍印,稱世子,而實無所受命(鄭成功傳)。
經之入島也,委政子克,退閑居于洲仔尾,築遊觀之地,峻宇雕牆、茂林嘉卉,極島中之華麗,優遊其間,而至卒歲(台灣紀略)。
實非經子,本姓李氏,經妾林竊養之,經不知;及長,以永華女妻之。
及經之西,委政永華,永華請克為監國。
克嚴毅有成功風,諸弟畏之。
迨經敗東還,永華亦殁,以國付。
及經死,諸弟揚言:「克非吾骨肉」;經母董氏命收克監國印,幽之别室,諸弟遂令人拉殺焉。
董氏立經次子克塽,克塽尚幼,授國軒武平侯、錫範忠誠伯。
董氏以永華有舊勳,尚禮待妻陳氏;陳氏乞出别室,旦夕哭臨,及卒哭,整禮服從容缢死于柩前焉。
董氏素不合于成功,而辛卯之難,匆忙逃出,猶懷姑神主而全焉,成功自是大敬畏之。
去歲經逃入台也,責勉之,以不能興隆先業。
及經卒,經營後事;無幾,卒(鄭成功傳)。
九月,清大軍攻雲南,圍世璠于五華城。
既數閱月,城中樵蘇不通,數出銳卒沖敵營,清軍堅壁不動。
至是,南門僞總管獻城約舉火,及期清兵齊進,火發,夏國相謂璠曰:「國君死社稷,王毋自辱」!逼令自缢。
歸殺其妻子,遂自殺。
雲南平焉。
初,三桂之僣号也,衡山嶽廟生白龜,大如錢,多靈異,三桂詣廟默禱,供輿地圖,放龜視其所臻,龜蹒跚于長沙、衡、永間,既而纔從貴州至雲南止,三放三同;三桂君臣相顧失色。
至是,果如靈龜所示矣(吳三桂傳)。
二十一年壬戌(日本天和二年),十月:克塽繼位以來,政出多門。
啟聖偵知之,誘台灣行人傅為霖令為内應;事洩,為霖等伏誅。
沈瑞以讒屠其家;而瑞妻鄭氏,禮官斌之女也,以故特釋之,鄭氏守義自殺(參取鄭成功傳、台灣紀略)。
啟聖遂疏薦萬正色為陸路提督、施琅為水師提督,以圖大舉,期以明年。
琅治兵平海(鄭成功傳。
按本書康熙二十年系以琅治兵,而據香祖筆記,二十一年也;三藩紀事系二十年者,襲成功傳誤也。
又按毛奇齡平台灣記序曰:「壬戌春奏凱京師」。
據此,平台灣似在辛酉歲,姑記以俟後考矣)。
二十二年癸亥(日本天和三年),三月,何佑城淡水(鄭成功傳)。
六月,清大軍發銅山(鄭成功傳、台灣紀略、香祖筆記。
茲月之戰,非一日事,當書幹支。
成功傳以發銅山為乙亥,而以長曆推,茲月辛醜朔,無乙亥,其餘幹支悉錯誤。
台灣紀略書甲子,而事迹間與成功傳少異,難并考,故概不系幹支)。
國軒守澎湖,督精兵二萬餘分守風櫃尾、中心灣等嶼;又令林升、丘輝、江勝、陳起明、王隆、吳潛等領衆二萬守雞籠嶼(鄭成功傳)。
澎湖、媽祖、台嶼上下炮城三座,風櫃尾一座,四角山炮城一座,雞籠山炮台一座,東西巅炮台一列四座,西南内外塹西嶼頭一列炮台四座,中心灣炮台一座,沿海小船可登岸者盡設短牆、置炮石,連繞三十餘裡,海艦星羅棋布(台灣紀略)。
清師進兵于澎湖,琅令悉書将帥姓名于戰艦,以審進退、正賞罰。
兩軍将合,琅先令藍理、曾誠等突戰。
南潮正漲,前鋒數船分散,國軒乘之,殺傷過當。
琅馳駕船赴援,理傷炮,琅亦傷焉。
是夜舟停八罩,琅集諸将,申軍令,總兵以下按以失律罪,令立功自贖(鄭成功傳),進取虎井嶼。
琅駕小舟,竊偵敵營還,誓師分兵進剿。
左師直入雞籠山。
右師直入中心灣,中權分為八陣,每陣三壘。
将軍居中調度;将左者興化鎮吳英、金門鎮陳龍、銅山鎮陳昌,将右者平陽鎮朱天貴、海壇鎮林賢、廈門鎮楊嘉瑞、提标中營羅士珍:旌旗蔽空,舳舻千裡(台灣紀略)。
清兵裹創疾戰,國軒發火矢噴筒,燔焰怒張;朱天貴陣亡。
清兵僇力夾擊,自辰及申,兵勢益勵。
林升、丘輝、江勝、陳起明、吳潛、王隆等戰死,失戰艦二百餘艘,衆多降。
國軒知勢不敵,急乘走舸從吼門逸去。
澎湖既破,琅給降卒以衣米;禽獲未及死者,醫治而送還。
于是台人心動,無固守志(鄭成功傳)。
甯靖王朱術桂知事既去,歎曰:「予明室宗族,義不可辱」!具冠服拜天地祖宗,與台人從容别飲,以三印授克塽而自殺,五妾殉焉;台人悲之。
國軒、錫範、佑、磊等奉克塽決歸降計。
七月,遣劉國昌、馮錫圭、陳夢炜赍延平王金印一、招讨大将軍金印一、公侯伯将軍銀印五,籍土地府庫軍實,叩軍門告降。
澎湖素險,難以舶舟;至是,海适不揚波。
八月,施琅統舟師至台灣受降(參取鄭成功傳、三藩紀事、台灣紀略)。
克塽嗣位二年,猶奉永曆正朔,是時年十五。
自成功始起義迄克塽降,凡三世三十八年,而明正朔始盡于天壤之間矣。
琅入台,失具牲币告成功廟曰:「琅起于卒伍,于君有魚水之遇。
中間微嫌,不圖禍及骨肉,事至乖離!然分為雠敵,情猶君臣;而今奉天子威靈,見為清朝臣,不得辭滅國之舉,此所以上忠朝廷、下謝父兄,公義私恩,何得兩全」!語畢淚下。
乃疏請經略台灣地方,且優待克塽及将帥;而後歸之京師,帝诏授克塽漢軍公(長崎夜話草雲:「封東海王,賜第于京地」)、錫範漢軍伯、國軒天津總兵、何佑梧州副将(鄭成功傳)。
又诏以東甯複舊為台灣府,改二州設三縣曰台灣、曰鳳山、曰諸羅,設分巡道一員領之(香祖筆記曰:「隸福建布政使司」)。
台灣縣居中,轄四坊、十五裡、九街、六鄉。
南為鳳山縣,自台灣府起至沙碼碕頭止,共五百三十裡,轄六裡、十四鄉、二十餘社。
北為諸羅縣,自台灣府起至雞籠城止,共五千三百三十裡,轄四裡、十四鄉、四大社。
其兵防,分營凡十:安平鎮三營、澎湖協鎮二營、南北二營、左右中三營(台灣紀略)。
至康熙末年,台郡水陸兵五千餘,南北營各八百九十名(平台紀略)。
其文教,設歲科二試以鼓勵士民,府學入泮,縣學入泮,各給饩有差。
至康熙二十六年丁卯歲以後,福建鄉試正額分别廣一名,以待台灣之士;學成之日,與内地棘闱同較,得登榜;台民漸向文學之風(台灣紀略)。
至是台灣蕩平,民再康矣(鄭成功傳)。
台灣滅而天下無事,诏息天下兵。
然兵卒不給田畝,失生産。
二十七年戊辰(日本元祿元年),吳三桂餘殃擾亂。
初,三桂姬妾有稱八面觀音、四面觀音者,八面絕美,四面次之。
及三桂之敗,清将湖廣、四川總督蔡某虜獲二觀音,獻四面于帝,匿八面以自嬖焉。
帝後知八面在蔡家,責之;蔡不得已,獻八面,途病死,帝疑以為蔡殺之,遂囚蔡于滿洲,蔡部兵大恚焉。
茲歲五月,蔡部将馮龍率浪士數千詣湖廣部院,訴曰:「今天下弭兵,軍俸悉除,妻孥皆濱饑餓,請賜俸米,以得生活」。
部院曰:「俸米之事,非我所預,訴之軍門」。
乃訴軍門,軍門不答。
馮龍等怒罵曰:「皇帝惑一女子,辱大功巨,使吾輩饑困,爾等所為,亦仿之乎」!喧嘩不已。
軍門駭,召布政使議之。
馮龍遂毀門入,殺軍門及布政使,直攻部院,部院一家殲焉。
兵士以馮龍為将舉兵,不日而取四府。
山海群賊來附,遂掠七、八府,南京、杭州大震。
诏發兵讨之。
湖廣賊陳化龍兵數十萬與馮龍合,欲陷北京,勢甚張。
诏重發江南兵,纔得時平之(外國異聞)。
三十九年庚辰(日本元祿十三年),帝想往事,嘗謂:「成功明室遺臣,而非吾亂臣賊子也」;特诏令成功及子經喪歸葬南安(鄭成功傳)。
自台灣入清版圖後,再有明遺民朱一貴亂。
六十年辛醜(日本享保六年),一異僧來台灣,周遊街巷;告民雲:「茲歲将有大難;難至,惟戶設香案,書『帝令』二字于黃紙小旗,鋪之案,難庶可免矣」!言訖不知其所之。
一貴,漳之長泰人,小名祖,嘗來台灣飼鴨為生;而鴨旦暮出入,自能編隊整伍,見者異焉。
有奸慝經過,必殺鴨具馔,罄其歡。
時承平日久,守土者不以吏治民生為意,防範疏闊,一貴心易之。
茲春,鳳山令缺,台郡太守王珍攝縣篆,而收斂苛刻,奸慝毀其短以搖民心。
一貴竊與其所善黃殿、李勇、吳外、鄭定瑞、汪飛虎、王金、全陳印等謀舉兵(台灣軍談曰:「勇字子維,李文忠之裔」)。
一貴自稱明後裔,衆遂推為元帥,招募俄得黨數百人,旌幟書「大元帥朱」,起兵。
四月,警報至邸,總兵官歐陽凱令遊擊周應龍剿之。
一貴兵至槟榔林,泛防把總張文學迎戰,一貴設計以寡兵敗之;應龍不能救,一貴大掠而去。
南路賊首杜君英(台灣軍談曰:「英父某,仕莊烈帝,死于明季亂。
英時幼,母抱而遁,來往于台地。
長而膂力絕人,常傷中國陸沉,因事而殺縣令,入山中而聚兵」。
又曰:「一貴嘗歎曰:君英勇而寡謀;李勇有将才,然有沉湎癖;汪飛虎其勇無敵,而性懆智淺;國基、君論、福壽有才學而見機遲;其餘碌碌不足數。
恐大事終不成矣」)等望風皆應一貴,所在蜂起,攻陷莊社,共攻府。
清兵與一貴等戰赤山,大敗。
君英攻鳳山縣。
台郡聞赤山敗,大震,文武各遣家屬夜遁,士民相率逃竄。
歐陽凱出兵,一貴、君英僇力夾擊。
百總楊泰通賊,殺凱于陣中;副将許雲、守備胡忠義、千總蔣子龍、遊崇功、林文煌、李茂吉等苦戰皆死,遊擊劉得紫被擒,水師中營張彥賢等揚帆遁去澎湖。
五月,一貴、君英等遂陷台灣。
一貴之亂起也,家家悉設香案,插「帝令」旗,如異僧教,清兵誤以為百姓皆從賊,遂慌亂及于敗。
一貴、君英據府,同開府庫,分掠金銀,複開紅毛樓。
紅毛樓,所謂赤嵌城也;鄭氏鎖閉以來,無啟四十年。
賊謂金窖,發之,炮槍鉛鐵,倚疊如山。
一貴僭為僞王,歲号永和。
時北路奸民賴池、張嶽等陷諸羅縣,殺營将羅萬倉,斬首獻一貴。
一貴以全台既陷,大對群賊,置僞國師、太師、國侯、将軍、都督等官,令鄭定瑞、蘇天威領兵三千鎮守鹿耳門。
浙閩總督覺羅滿保聞台陷告變,且言星馳赴廈,促水師提督施世骠刻期出師,檄召南澳總兵藍廷珍赴廈門。
滿保疾趨至廈門,施世骠舟既出港。
先是,君英欲立其子會為王,衆不服,立一貴。
一貴出令禁淫略。
戴穆奪民間婦女,一貴僇之。
君英亦慝婦女于營中,一貴令出之。
故君英怒而驕蹇,遂相攻。
君英敗,率賊數萬走虎尾溪,剽略村舍。
藍廷珍到廈,總督大喜,與定方略,令總督水陸大軍刻期進剿。
六月,發銅山,到澎湖;會施世骠選善水者駕小舟于鹿耳門深港插标,記舟行路徑,舟師進抵鹿耳門。
蘇天威據炮台發炮,又以小舟扼險;清先鋒林亮等亦發炮擊炮台,台上火藥桶火發,天威兵潰。
廷珍共前鋒連樯并進入門,登岸奪炮台。
天威逃入安平鎮城,林亮等攻破之。
施世骠軍亦到安平。
一貴出兵犯安平,廷珍擊敗之。
一貴再遣李勇、吳外等率衆數萬駕牛車列陣首,複犯安平,大戰複敗,退入府治,不敢再至,沿岸列炮固守。
西港仔民詣安平鎮為鄉導攻府,世骠然之,與廷珍謀。
廷珍率水師進港登岸,回舟亦必死;遣兵戰,大勝。
廷珍進,直搗台郡。
施世骠遣兵并力攻府治,一貴遁去,廷珍複府治,安民,報捷于滿保。
世骠登岸屯北較場,檢殺獲。
六月,滿保疏而聞捷。
初,警報至京師也,帝恻然,谕台民曰:「汝等俱系内地民,非賊寇比,或迫饑寒、或不肖官員刻剝所緻;若即就撫,自諒爾罪。
前海賊占踞六十餘年,猶且剿服不遺餘孽;今匪類數人,又何能為?谕旨到時,改惡反正,不得執迷不悟,妄自取死」!至是,谕旨到台,滿保檄傳谕旨,安撫百姓。
台郡既平,世骠、廷珍分遣大兵廓清南北二路。
剿撫南路逃賊,收複鳳山營,撫下淡水、大昆麓各處,南路皆平。
别遣兵剿北路,劉得紫脫而來,是行與矣,大敗賊,降者十之九,北路亦平。
一貴逃走。
有王仁和者,以一貴同鄉,知其蹤迹,欲捕一貴而自效;密告廷珍,許以授守備。
閏六月,一貴率千人至溝尾莊,兵饑漸散去,遂索食于莊。
仁和豫知一貴至,竊興莊民楊旭、楊雄等謀,椎牛飨之,欺以鄉壯相助,備館舍而令宿,分遣從兵于民家,集鄉壯佯為守護,潛以水灌賊炮。
夜五更俄起,金皷火炮齊鳴,一貴等倉皇失措,遂就擒。
廷珍檻送廈門。
元兇既擒,餘黨解散。
尚有當日倡謀渠魁如陳福壽、劉國基、江君論及君英父子未就逮,滿保令廷珍擒。
國基等走匿在山中,廷珍遣人誘降;國基等至,廷珍好言慰藉優待,聽其入山,陰令人為備,賊不悟,相踵而降。
是月,捷報至京,總督以下榮恩有差。
時台中疠疾盛行,将士死者多。
八月,怪風暴雨,屋瓦悉飛,雨中流火條;水驟漲,所泊戰艦擊碎而上陸,拔樹倒牆,百姓呼号。
明日,郡無完宅,浮屍蔽江,于是發倉赈貸,以風災上聞;朝廷發帑金赈恤。
諸羅一縣幸免風災,而一貫餘孽聚黨刼掠。
廷珍遣人擒斬,益訪緝餘孼,招來陳福壽留軍中,待以家人禮,遂羅緻君英父子。
世骠于風災時終夜露立,裂肌破面,驚悸疾作;至九月,遂卒于軍。
廷珍欺君英、福壽等以授官,輿而登舟送廈。
滿保奉旨,遣京師訊鞠。
一貴、勇、外等淩遲處死,福籌及君英父子以就撫從寬棄市,其餘擒諸賊亦伏法。
至明年餘孽未絕,台地叛亂相踵。
雍正元年癸卯(日本享保八年),正月,逸賊楊合謀乘聖祖升遐,作亂犯郡縣;廷珍擒獲。
二月,世宗登極,恩诏到台,台民歡呼,農商安業,不複思亂;奸慝之徒,恐懼革面。
四月,千總何勉捉獲賊王忠、劉富生、陳郡等,朱一貴孽黨至是盡絕,台灣平矣。
藍鼎元論事宜雲:「台地寇亂、兵疲後,民之憔悴極矣。
然其土廣而沃,易墾辟,饒物産,衆利之所聚,但勿加之以刻剝,以實心行實政,一年而民志可安;二年而疆圉可固,三年而禮讓可興,生番化為熟番,熟番化為平民,而全台不久安長治,吾不信也。
或謂棄之無聚民可也。
是亦有說:疆域可開,有日辟,無日蹙,氣運使然;既委而棄之,必有從而取之,如澎湖、南鎮皆為海外荒陬,明初周德興遷其民、虛其地,後皆為賊巢窟,閩廣為之騷擾,至設兵戍守。
台地古無人迹,至明中葉始知之;而明人不保,島夷、盜賊後先竊踞,至為邊患。
比設郡縣,始成樂郊。
由此觀之,可見有地不可無人。
經營疆裡,則為戶口貢賦之區;廢置空虛,則為盜賊禍亂之階。
衆利之所存,人必趨矣。
不歸之民則歸之番,不歸之番則歸之賊,即使内賊不生,野番不作,又恐寇自外來,将有日本、荷蘭之患,不可不早為綢缪也」(平台紀略)。
長孺曰:此志紀年,起明天啟元年辛酉,而終清雍正元年癸卯。
根據諸書,必期确實;而如其行文則會粹錯綜,務加删潤,令其有次序。
事雖專系鄭氏,傍及華夷之隆替。
凡一百有三年間,治亂盛衰興廢之故,天命人心去就之際,蓋有略可觀省者雲。
五月,劉國軒入潮,與何佑、劉進忠等徇屬邑未下者。
清平南王尚可喜兵十餘萬盡銳來攻(按之信傳,三桂之舉兵也,之信幽父可喜,從三桂而叛;無幾,可喜死,之信弟之孝不從兄,清朝拜之孝平南将軍。
然則此月出兵者,平南将軍之孝也。
然可喜之死,本傳不詳歲月,故今姑從某舊文),晨掩佑軍,佑死戰,國軒繼之,大敗之,斬首二萬餘,捕鹵七千,辚藉而死者遍山谷。
佑、國軒威名震于南粵(華夷變态曰:「是役也,陣斬平南王嫡子及三子,然之信傳不載其名,無所考」)。
六月,精忠與清戰于台州,精忠将楊某叛而降于清,精忠失利。
是月,經帥諸将圍漳州。
先是癸醜歲,東甯降将清海澄公黃梧卒于漳州,其子芳度權知軍事;經之再至島也,授勞度德化公前提督。
芳度陽受命,陰通清,事洩,經率兵攻城,芳度與諸将分守四門(鄭成功傳)。
清李正泰率兵來援,經擊破之(華夷變态)。
芳度令其兄芳泰突圍入粵乞援,經四面環攻;芳度或遣輕銳襲鄭壁,經掘長塹,為持久計,攻圍凡六閱月(鄭成功傳)。
八月,精忠将刼九玉清營得利(耿精忠傳)。
十月,芳度将吳淑及弟潛開門降,芳度苦戰,遂投井死,不及粵援至纔三日(鄭成功傳。
三日,據三藩紀事;成功傳作「三月」,蓋筆畫誤也),經兵勢大盛。
三桂謂事成附經以朝鮮,鮮人聞之,謂鄭氏朝鮮六姓之一,恐至代而有國。
又謂經陣中近多備鳥铳,軍威改觀,或日本為之聲援乎?三桂又遣使朝鮮曰:「往年日本之攻朝鮮,先帝遣兵援之,朝鮮獲全;今興隆明室,以報舊恩」。
鮮人懼清朝慊疑,竊殺三桂使以滅迹(華夷變态)。
經入漳州,授淑平鹵将軍後提督、潛戎旗二鎮;以黃氏父子貳,悉赤其族。
聖祖贈芳度王爵,谥忠勇,世襲十二代。
十二月:先是甲寅之變,漳州大亂,清巡海道陳啟泰阖門二十餘口一時死節,其臨死從容談論,不異平日,朝服遙拜阙,自經死。
啟泰,遼東人,字大來,谥忠烈。
至是,經下諸屬縣,鼓吹備儀仗,以禮改葬之漳東(鄭成功傳)。
茲歲,三桂率兵至湖廣,将取荊州府城,城固不拔。
廣東高、雷、廉、瓊四州降于三桂,三桂将與經合兵攻湖廣(華夷變态)。
王輔臣、張勇據守平涼(吳三桂傳。
按華夷變态曰:「九月,潮州捷音至;時漳州既平,于是經點兵十萬、戰艦千餘,親向廣東」。
然據成功傳,九月漳州猶未平,經在陣中,月日恐必有一誤。
然他無所考證,姑附記以俟他日考證焉)。
十五年丙辰(吳氏僞利用三年、日本延寶四年),二月,三桂兵至肇慶、韶州、碣石。
三月,經遣國軒等率兵十萬向廣東,清總兵苗之秀、東莞守将張國勳詣國軒降,國軒進陷惠州,駐兵鎮焉。
三桂兵攻尚之信于桂州城,之信勢屈;四月,降于三桂。
三桂讓惠州于經(華夷變态)。
五月,精忠将劉應麟徇下江西瑞金、石城二縣,密款于經;經授奉明伯前提督,令左武衛薛進思守二縣(鄭成功傳)。
汀州劉懷遠孤立守州,至是,屬經旗下。
六月,經令國軒發舟師攻番人于香山澳(華夷變态)。
澳,一名阿馬港,在廣東(采覽異言);萬曆中,大西洋人來占之,崇天主教,歲輸稅五百金(池北偶談)。
日本慶長、元和間,歲遣使來貢(采覽異言);及禁異教,止其來舶(國史)。
後清李衛亦上疏清主,絕天主教,稱日本禁其教雲(西湖志)。
八月,清和碩康親王至衢,遙視九龍岡馬九玉營壘,遣兵乘夜向九龍山;九玉亦适出兵,途相遏。
清軍連發大炮,山路狹隘,九玉不能遽退,精銳俱盡;清兵進焚寨,九玉遁去;兵抵仙霞嶺,守者開關降。
精忠将白顯中據崇安關,為八閩、九江聲援。
康親王招降顯中副将範時榮、王鎬等,顯中孤立不能戰,亦降于清。
精忠所恃,九玉、顯中、曾養性;九玉遁,顯中降,養性所取郡縣清兵克服,而其将相繼多降于經,精忠故封盡入鄭氏;精忠憂憤不知所出(耿精忠傳)。
始,精忠謀與鄭氏并力,既而不協,清擊其外,鄭攻其内,前後跋疐,卒至于敗(鄭成功傳)。
康親王壓壘而陣,招谕令降;精忠知勢既去,遂降(耿精忠傳)。
承谟為精忠所執既三歲,清兵之入閩也,精忠遂殺之。
承谟,遼東人(鄭成功傳),号螺山,其父某事清世祖,官至太傳。
承谟幼以元勳子選充侍衛,遷侍讀學士。
聖祖親政之始,為浙江巡撫,遷閩督撫。
聖祖親谕曰:「閩海氛未靖,地方困苦已極,為天下第一煩劇要地,卿廉能素着,故特倚任」。
既到官,吏貪酷,苞苴公行,沿海兵火,民糧饷欠至半年,庫銀缺額百餘萬,兵名在而實亡,海天半壁,危如一線。
及三桂起兵,訛言沸騰,人心洶洶。
聖祖命精忠绾兵符,精忠入蓄禍心,遂借口操練兵馬。
承谟點定事宜疏請,詣精忠,諷谕以大義,遂欲出而巡視沿海,将佐詭辭裁抑。
客說承谟曰:「因滇寇震楚,以備鄰封為辭,出而扼上流」。
承谟不從。
精忠托事招承谟囚之,承谟誓死不屈。
幽囚三年所作詩書之獄壁,摅慷慨憤懑情,其譏刺甚者,守者削去。
沒後,弟承勳等錄而号書壁詩(書壁詩)。
閩人祀之薛老峰下,谥忠貞(鄭成功傳)。
聖祖以精忠既降,令康親王率大兵攻經,精忠先驅(華夷變态)。
十月,許耀拒清兵于烏龍江;耀沉湎酒色,且狃塗嶺勝輕敵,戰敗。
經以趙得勝、何佑代之(鄭成功傳)。
十一月,經伏兵于烏龍江近山而襲清兵,清兵大敗,斬獲許多;福省閩安降附于經(華夷變态)。
精忠舊将楊德(華夷變态作「精忠叔父耿四爺」)以邵武降于經,經授後勁鎮,令吳淑守邵武。
十二月,淑拒清兵于邵武城下,嚴霜指不能軍;經召還淑,進忠宵遁(按本書「忠」作「思」,誤),應麟奔死潮州(鄭成功傳)。
十六年丁巳(吳氏僞利用四年、日本延寶五年),正月,趙得勝、何佑拒清兵于興化城下,清縱反間,佑遂疑得勝;及戰,不相援,故敗績。
得勝孤軍陣亡,佑遁泉州,興化陷矣(鄭成功傳)。
初,成功置吏、戶、禮、兵、刑、工六部,此時新任吏不得其人,乘軍旅殷繁,收斂過刻,以富私家。
于是糧運不給,兵士内亂,逃散遂不能軍。
且精忠以詭計離經諸将,汀州、興化守将皆蒙嫌自殺。
二月,泉、漳二州皆失,惠、潮二州亦擾亂,經遁入島;謂民力盡矣,不如散兵休民、養威待時。
令兵士去,兵士遁逃山谷,不降清,以待糧饷足。
泉漳城兵竊通信,請攻城,經不許(華夷變态)。
三月,清和碩康親王數遣使招撫經,經不從。
四月,經移諸降将于台;劉炎奔歸清,磔于燕市(鄭成功傳)。
五月:先是三桂之起兵也,尚之信幽父可喜,起兵應三桂;弟之孝不從兄,聖祖拜之孝平南将軍。
之信與經通好,後不相和,再降清,讨三桂将馬承蔭于廣西。
至是寬之信罪,襲父爵為平南親王,讨孫延齡。
無幾,奸臣構成兄弟不和,至十九年,聖祖誅之信兄弟。
初,之信之起兵也,有箕仙降雲:「周鄭交惡亡」。
蓋指不能□三桂與經,遂至亡也,其言果驗(尚之信傳。
本書作丁醜歲者誤矣)。
六月,進忠降三桂,尋歸清,磔死。
國軒棄惠州入島,七府一時潰(鄭成功傳)。
八月,經募兵令何佑攻潮州,陷之(華夷變态),守将遁。
清師既定浙東,下八閩,入兩粵,精忠、之信相繼叛去;孫延齡亦通款于清,三桂殺之。
及經之還島,三桂益失恃,清兵無東顧憂,并力西向。
王輔臣、張勇棄平涼,皆陷于清;清兵乘勢分兵五路指漢中、興安。
三桂漸老耄,軍謀失機,所得州縣以次漸失。
王屏藩、吳之茂戰敗,屏藩自刎、之茂遁成都。
秦省蕩平,清師入蜀。
夏國相、李本深規取楚地,入與清師相持洞庭湖,不能進取,士氣漸沮。
清将遺書于三桂誘降,三桂不從(吳三桂傳)。
十七年戊午(吳氏僞洪化元年、日本延寶六年),二月:去歲經戰失利而入島也,以軍國事悉委國軒。
至是國軒帥師攻陷玉洲、三叉河等諸堡,敗援兵于江東橋,取石馬,遂入鎮,取灣楊樹、馬洲等諸堡。
清總督郎廷相、嗣公黃芳世、都統胡免、甯海将軍喇哈達、都統穆黑林、平南将軍賴塔、副将朱志麟、姚公子、李阿哥、提督段應舉等前後來援,皆敗。
國軒素有将略,行軍略仿成功。
至是承經委托,圖報效,以寡兵縱橫馳突,敵兵不能當其鋒,遂取平和、漳平,應舉走保海澄。
六月,聖祖以接察吳興祚為閩撫,逮郎廷相,以布政姚啟聖為總督援澄。
諸将高壘自固,不赴援,城陷,段應舉自缢,總兵黃藍巷戰死于亂兵(華夷變态曰:「應舉溺死,黃藍不知其所之」);滿漢兵亡失三萬餘。
經褒國軒,晉爵武平伯征北将軍、吳淑定西伯平北将軍、何佑左武衛、林升右武衛、江勝左虎衛。
時經兵勢複盛,遂取長泰、同安。
七月,國軒乘勝圍梅勒雅大裡于泉州,籍民為兵,徇下南安、永春等縣。
八月,清兵複漳平、長泰、平和等縣。
清學士李光地、平南将軍賴塔、巡撫吳興祚、提督楊捷、總兵林賢、耿精忠、黃鎬、林子威水陸分路克期援泉。
林賢等敗樓船中鎮蕭琛水軍于定海,經命宣毅後鎮陳諒禦之海山。
國軒帥二十八鎮兵還漳州,築十九寨(鄭成功傳)。
先是,三桂終失湖南,退據成都,李本深降于清。
三桂驸馬胡國柱有纨绔習,風流自喜,詩酒為娛,奇花怪石、棐幾湘簾、服用玩好、茶铛博具,點綴于營壘之間;及清師壓境,速謀歸款。
謀士争曰:「王以大任屬将軍足一動,則黔中斷左臂,滇南援絕,荊、蘇解體,王之全局俱敗。
且将軍今日降、明日即誅矣。
與某降之死,不若力戰而死」。
國柱不聽。
馬寶亦争不得,乃馳告三桂。
時值仲秋,三桂擁歌姬,與所嬖陳沅臨軒玩月。
聞國柱變,大呼曰:「吾事去矣」!即氣噎仆地;急救之,不複蘇矣。
夏國相等立其孫世璠嗣僞位(吳三桂傳)。
陳初稱圓圓,吳下女伶也;轉入田皇親家,三桂見而悅之(蓮坡詩話),取而為妾。
其屯兵山海也,李自成執三桂父襄,逼作書,令三桂降;三桂欲降,聞沅在襄所為自成奪去,大憤,乃遣使降清,求共讨賊,襄遂死于賊手(吳三桂傳,按明季遺聞載三桂絕父書,其書陳君臣大義;而張斐評曰:「三桂将降賊,所遣中軍脫歸雲,襄已死,圓圓為賊所污,三桂怒,乞師于清,其絕父書僞作之也」)。
吳之舉兵為沅也,既而為平西夫人,寵貴無比。
三桂沒後,不知其所終。
梅村詩雲:「全家白骨成灰土,一代紅顔照汗青」(蓮坡詩話)。
外史氏曰:「當其稽首清廷,乞師讨賊,六軍缟素,萬姓同仇,便有明九廟神靈,一舒在天之憤,厥功非不偉也;而徒以耽情優伶,疊惑妖冶,而為此舉,則豈志存君父者哉」(吳三桂傳贊)?梅村,吳偉業也,崇祯進士,至宮詹學士,後仕于清(名家詩人小傳);崇祯中閣臣品目有二十四氣,以偉業為望氣(兩朝識小錄)。
三桂僣僞凡五年卒,年七十五。
其初起兵也,人謂在興隆明室,故所在響應,鄭氏、耿、尚二王皆修好。
及聞其南面自尊,建号改元,天下解體。
且軍興以來,加稅田畝,征催嚴迫,怨聲四起,故所破州縣,旋得旋失。
而自窮極者欲,愛妾陳沅寵以專房,聲色娛樂,不理軍事,此其所以終敗焉。
世璠僣号雲南,改元洪化,以五華山為宮城,以僞大學士夏國相為上柱國左丞相,以僞将軍馬寶為元帥。
時聖祖命大将軍多羅貝勒、大将軍公圖海兩路進剿,雲南大震。
公圖海縱反間,令疑馬寶于世璠,且啖寶以利,寶降,磔于燕市(吳三桂傳)。
九月,清諸将既入漳,國軒帥二十一鎮兵與清師決戰于龍虎山。
胡都統先合不利,啟聖援之敗。
精忠故仇鄭,親督戰,斬陣退者三人,援槍大呼而入,平南繼之,破營十六,斬捕許多;國軒泅水遁(鄭成功傳、耿精忠傳)。
後無幾,精忠複謀叛,俘至燕京,磔于市(耿精忠傳)。
十月,啟聖遣人于島招撫,經不從(鄭成功傳)。
十八年己未(吳氏僞洪化二年、日本延寶七年),二月,援剿左鎮陳諒敗清兵于定海。
十月,清兵攻吳淑于蕭井寨,不克。
十一月,淑壓死于寨。
啟聖開第于漳州,曰「修來館」,令降者華毂鮮衣炫煌于道路,以大招撫誘緻(鄭成功傳)。
十九年庚申(吳氏僞洪化三年、日本延寶八年),正月,清水師提督萬正色及總兵陳龍、林賢、黃鎬、楊嘉瑞帥舟師伐島,經以左武衛林升為督師,援剿左鎮陳諒、左虎衛江勝、樓船左鎮朱天貴禦之。
望清兵,憚其衆。
升令數舟取水,衆船随而潰去,朱天貴降于清。
二月,國軒遁入島,啟聖乘虛複十九寨,諸鎮多降;正色遂覆兩島。
經率錫範、繩武等遁入台(鄭成功傳)。
二十年辛酉(吳氏僞洪化四年、日本天和元年),正月,鄭經卒于台灣。
經,人材在中知之間(鄭成功傳),而仁厚頗得士民之心(華夷變态)。
在位凡十九年,猶奉永曆正朔、佩招讨大将軍印,稱世子,而實無所受命(鄭成功傳)。
經之入島也,委政子克,退閑居于洲仔尾,築遊觀之地,峻宇雕牆、茂林嘉卉,極島中之華麗,優遊其間,而至卒歲(台灣紀略)。
實非經子,本姓李氏,經妾林竊養之,經不知;及長,以永華女妻之。
及經之西,委政永華,永華請克為監國。
克嚴毅有成功風,諸弟畏之。
迨經敗東還,永華亦殁,以國付。
及經死,諸弟揚言:「克非吾骨肉」;經母董氏命收克監國印,幽之别室,諸弟遂令人拉殺焉。
董氏立經次子克塽,克塽尚幼,授國軒武平侯、錫範忠誠伯。
董氏以永華有舊勳,尚禮待妻陳氏;陳氏乞出别室,旦夕哭臨,及卒哭,整禮服從容缢死于柩前焉。
董氏素不合于成功,而辛卯之難,匆忙逃出,猶懷姑神主而全焉,成功自是大敬畏之。
去歲經逃入台也,責勉之,以不能興隆先業。
及經卒,經營後事;無幾,卒(鄭成功傳)。
九月,清大軍攻雲南,圍世璠于五華城。
既數閱月,城中樵蘇不通,數出銳卒沖敵營,清軍堅壁不動。
至是,南門僞總管獻城約舉火,及期清兵齊進,火發,夏國相謂璠曰:「國君死社稷,王毋自辱」!逼令自缢。
歸殺其妻子,遂自殺。
雲南平焉。
初,三桂之僣号也,衡山嶽廟生白龜,大如錢,多靈異,三桂詣廟默禱,供輿地圖,放龜視其所臻,龜蹒跚于長沙、衡、永間,既而纔從貴州至雲南止,三放三同;三桂君臣相顧失色。
至是,果如靈龜所示矣(吳三桂傳)。
二十一年壬戌(日本天和二年),十月:克塽繼位以來,政出多門。
啟聖偵知之,誘台灣行人傅為霖令為内應;事洩,為霖等伏誅。
沈瑞以讒屠其家;而瑞妻鄭氏,禮官斌之女也,以故特釋之,鄭氏守義自殺(參取鄭成功傳、台灣紀略)。
啟聖遂疏薦萬正色為陸路提督、施琅為水師提督,以圖大舉,期以明年。
琅治兵平海(鄭成功傳。
按本書康熙二十年系以琅治兵,而據香祖筆記,二十一年也;三藩紀事系二十年者,襲成功傳誤也。
又按毛奇齡平台灣記序曰:「壬戌春奏凱京師」。
據此,平台灣似在辛酉歲,姑記以俟後考矣)。
二十二年癸亥(日本天和三年),三月,何佑城淡水(鄭成功傳)。
六月,清大軍發銅山(鄭成功傳、台灣紀略、香祖筆記。
茲月之戰,非一日事,當書幹支。
成功傳以發銅山為乙亥,而以長曆推,茲月辛醜朔,無乙亥,其餘幹支悉錯誤。
台灣紀略書甲子,而事迹間與成功傳少異,難并考,故概不系幹支)。
國軒守澎湖,督精兵二萬餘分守風櫃尾、中心灣等嶼;又令林升、丘輝、江勝、陳起明、王隆、吳潛等領衆二萬守雞籠嶼(鄭成功傳)。
澎湖、媽祖、台嶼上下炮城三座,風櫃尾一座,四角山炮城一座,雞籠山炮台一座,東西巅炮台一列四座,西南内外塹西嶼頭一列炮台四座,中心灣炮台一座,沿海小船可登岸者盡設短牆、置炮石,連繞三十餘裡,海艦星羅棋布(台灣紀略)。
清師進兵于澎湖,琅令悉書将帥姓名于戰艦,以審進退、正賞罰。
兩軍将合,琅先令藍理、曾誠等突戰。
南潮正漲,前鋒數船分散,國軒乘之,殺傷過當。
琅馳駕船赴援,理傷炮,琅亦傷焉。
是夜舟停八罩,琅集諸将,申軍令,總兵以下按以失律罪,令立功自贖(鄭成功傳),進取虎井嶼。
琅駕小舟,竊偵敵營還,誓師分兵進剿。
左師直入雞籠山。
右師直入中心灣,中權分為八陣,每陣三壘。
将軍居中調度;将左者興化鎮吳英、金門鎮陳龍、銅山鎮陳昌,将右者平陽鎮朱天貴、海壇鎮林賢、廈門鎮楊嘉瑞、提标中營羅士珍:旌旗蔽空,舳舻千裡(台灣紀略)。
清兵裹創疾戰,國軒發火矢噴筒,燔焰怒張;朱天貴陣亡。
清兵僇力夾擊,自辰及申,兵勢益勵。
林升、丘輝、江勝、陳起明、吳潛、王隆等戰死,失戰艦二百餘艘,衆多降。
國軒知勢不敵,急乘走舸從吼門逸去。
澎湖既破,琅給降卒以衣米;禽獲未及死者,醫治而送還。
于是台人心動,無固守志(鄭成功傳)。
甯靖王朱術桂知事既去,歎曰:「予明室宗族,義不可辱」!具冠服拜天地祖宗,與台人從容别飲,以三印授克塽而自殺,五妾殉焉;台人悲之。
國軒、錫範、佑、磊等奉克塽決歸降計。
七月,遣劉國昌、馮錫圭、陳夢炜赍延平王金印一、招讨大将軍金印一、公侯伯将軍銀印五,籍土地府庫軍實,叩軍門告降。
澎湖素險,難以舶舟;至是,海适不揚波。
八月,施琅統舟師至台灣受降(參取鄭成功傳、三藩紀事、台灣紀略)。
克塽嗣位二年,猶奉永曆正朔,是時年十五。
自成功始起義迄克塽降,凡三世三十八年,而明正朔始盡于天壤之間矣。
琅入台,失具牲币告成功廟曰:「琅起于卒伍,于君有魚水之遇。
中間微嫌,不圖禍及骨肉,事至乖離!然分為雠敵,情猶君臣;而今奉天子威靈,見為清朝臣,不得辭滅國之舉,此所以上忠朝廷、下謝父兄,公義私恩,何得兩全」!語畢淚下。
乃疏請經略台灣地方,且優待克塽及将帥;而後歸之京師,帝诏授克塽漢軍公(長崎夜話草雲:「封東海王,賜第于京地」)、錫範漢軍伯、國軒天津總兵、何佑梧州副将(鄭成功傳)。
又诏以東甯複舊為台灣府,改二州設三縣曰台灣、曰鳳山、曰諸羅,設分巡道一員領之(香祖筆記曰:「隸福建布政使司」)。
台灣縣居中,轄四坊、十五裡、九街、六鄉。
南為鳳山縣,自台灣府起至沙碼碕頭止,共五百三十裡,轄六裡、十四鄉、二十餘社。
北為諸羅縣,自台灣府起至雞籠城止,共五千三百三十裡,轄四裡、十四鄉、四大社。
其兵防,分營凡十:安平鎮三營、澎湖協鎮二營、南北二營、左右中三營(台灣紀略)。
至康熙末年,台郡水陸兵五千餘,南北營各八百九十名(平台紀略)。
其文教,設歲科二試以鼓勵士民,府學入泮,縣學入泮,各給饩有差。
至康熙二十六年丁卯歲以後,福建鄉試正額分别廣一名,以待台灣之士;學成之日,與内地棘闱同較,得登榜;台民漸向文學之風(台灣紀略)。
至是台灣蕩平,民再康矣(鄭成功傳)。
台灣滅而天下無事,诏息天下兵。
然兵卒不給田畝,失生産。
二十七年戊辰(日本元祿元年),吳三桂餘殃擾亂。
初,三桂姬妾有稱八面觀音、四面觀音者,八面絕美,四面次之。
及三桂之敗,清将湖廣、四川總督蔡某虜獲二觀音,獻四面于帝,匿八面以自嬖焉。
帝後知八面在蔡家,責之;蔡不得已,獻八面,途病死,帝疑以為蔡殺之,遂囚蔡于滿洲,蔡部兵大恚焉。
茲歲五月,蔡部将馮龍率浪士數千詣湖廣部院,訴曰:「今天下弭兵,軍俸悉除,妻孥皆濱饑餓,請賜俸米,以得生活」。
部院曰:「俸米之事,非我所預,訴之軍門」。
乃訴軍門,軍門不答。
馮龍等怒罵曰:「皇帝惑一女子,辱大功巨,使吾輩饑困,爾等所為,亦仿之乎」!喧嘩不已。
軍門駭,召布政使議之。
馮龍遂毀門入,殺軍門及布政使,直攻部院,部院一家殲焉。
兵士以馮龍為将舉兵,不日而取四府。
山海群賊來附,遂掠七、八府,南京、杭州大震。
诏發兵讨之。
湖廣賊陳化龍兵數十萬與馮龍合,欲陷北京,勢甚張。
诏重發江南兵,纔得時平之(外國異聞)。
三十九年庚辰(日本元祿十三年),帝想往事,嘗謂:「成功明室遺臣,而非吾亂臣賊子也」;特诏令成功及子經喪歸葬南安(鄭成功傳)。
自台灣入清版圖後,再有明遺民朱一貴亂。
六十年辛醜(日本享保六年),一異僧來台灣,周遊街巷;告民雲:「茲歲将有大難;難至,惟戶設香案,書『帝令』二字于黃紙小旗,鋪之案,難庶可免矣」!言訖不知其所之。
一貴,漳之長泰人,小名祖,嘗來台灣飼鴨為生;而鴨旦暮出入,自能編隊整伍,見者異焉。
有奸慝經過,必殺鴨具馔,罄其歡。
時承平日久,守土者不以吏治民生為意,防範疏闊,一貴心易之。
茲春,鳳山令缺,台郡太守王珍攝縣篆,而收斂苛刻,奸慝毀其短以搖民心。
一貴竊與其所善黃殿、李勇、吳外、鄭定瑞、汪飛虎、王金、全陳印等謀舉兵(台灣軍談曰:「勇字子維,李文忠之裔」)。
一貴自稱明後裔,衆遂推為元帥,招募俄得黨數百人,旌幟書「大元帥朱」,起兵。
四月,警報至邸,總兵官歐陽凱令遊擊周應龍剿之。
一貴兵至槟榔林,泛防把總張文學迎戰,一貴設計以寡兵敗之;應龍不能救,一貴大掠而去。
南路賊首杜君英(台灣軍談曰:「英父某,仕莊烈帝,死于明季亂。
英時幼,母抱而遁,來往于台地。
長而膂力絕人,常傷中國陸沉,因事而殺縣令,入山中而聚兵」。
又曰:「一貴嘗歎曰:君英勇而寡謀;李勇有将才,然有沉湎癖;汪飛虎其勇無敵,而性懆智淺;國基、君論、福壽有才學而見機遲;其餘碌碌不足數。
恐大事終不成矣」)等望風皆應一貴,所在蜂起,攻陷莊社,共攻府。
清兵與一貴等戰赤山,大敗。
君英攻鳳山縣。
台郡聞赤山敗,大震,文武各遣家屬夜遁,士民相率逃竄。
歐陽凱出兵,一貴、君英僇力夾擊。
百總楊泰通賊,殺凱于陣中;副将許雲、守備胡忠義、千總蔣子龍、遊崇功、林文煌、李茂吉等苦戰皆死,遊擊劉得紫被擒,水師中營張彥賢等揚帆遁去澎湖。
五月,一貴、君英等遂陷台灣。
一貴之亂起也,家家悉設香案,插「帝令」旗,如異僧教,清兵誤以為百姓皆從賊,遂慌亂及于敗。
一貴、君英據府,同開府庫,分掠金銀,複開紅毛樓。
紅毛樓,所謂赤嵌城也;鄭氏鎖閉以來,無啟四十年。
賊謂金窖,發之,炮槍鉛鐵,倚疊如山。
一貴僭為僞王,歲号永和。
時北路奸民賴池、張嶽等陷諸羅縣,殺營将羅萬倉,斬首獻一貴。
一貴以全台既陷,大對群賊,置僞國師、太師、國侯、将軍、都督等官,令鄭定瑞、蘇天威領兵三千鎮守鹿耳門。
浙閩總督覺羅滿保聞台陷告變,且言星馳赴廈,促水師提督施世骠刻期出師,檄召南澳總兵藍廷珍赴廈門。
滿保疾趨至廈門,施世骠舟既出港。
先是,君英欲立其子會為王,衆不服,立一貴。
一貴出令禁淫略。
戴穆奪民間婦女,一貴僇之。
君英亦慝婦女于營中,一貴令出之。
故君英怒而驕蹇,遂相攻。
君英敗,率賊數萬走虎尾溪,剽略村舍。
藍廷珍到廈,總督大喜,與定方略,令總督水陸大軍刻期進剿。
六月,發銅山,到澎湖;會施世骠選善水者駕小舟于鹿耳門深港插标,記舟行路徑,舟師進抵鹿耳門。
蘇天威據炮台發炮,又以小舟扼險;清先鋒林亮等亦發炮擊炮台,台上火藥桶火發,天威兵潰。
廷珍共前鋒連樯并進入門,登岸奪炮台。
天威逃入安平鎮城,林亮等攻破之。
施世骠軍亦到安平。
一貴出兵犯安平,廷珍擊敗之。
一貴再遣李勇、吳外等率衆數萬駕牛車列陣首,複犯安平,大戰複敗,退入府治,不敢再至,沿岸列炮固守。
西港仔民詣安平鎮為鄉導攻府,世骠然之,與廷珍謀。
廷珍率水師進港登岸,回舟亦必死;遣兵戰,大勝。
廷珍進,直搗台郡。
施世骠遣兵并力攻府治,一貴遁去,廷珍複府治,安民,報捷于滿保。
世骠登岸屯北較場,檢殺獲。
六月,滿保疏而聞捷。
初,警報至京師也,帝恻然,谕台民曰:「汝等俱系内地民,非賊寇比,或迫饑寒、或不肖官員刻剝所緻;若即就撫,自諒爾罪。
前海賊占踞六十餘年,猶且剿服不遺餘孽;今匪類數人,又何能為?谕旨到時,改惡反正,不得執迷不悟,妄自取死」!至是,谕旨到台,滿保檄傳谕旨,安撫百姓。
台郡既平,世骠、廷珍分遣大兵廓清南北二路。
剿撫南路逃賊,收複鳳山營,撫下淡水、大昆麓各處,南路皆平。
别遣兵剿北路,劉得紫脫而來,是行與矣,大敗賊,降者十之九,北路亦平。
一貴逃走。
有王仁和者,以一貴同鄉,知其蹤迹,欲捕一貴而自效;密告廷珍,許以授守備。
閏六月,一貴率千人至溝尾莊,兵饑漸散去,遂索食于莊。
仁和豫知一貴至,竊興莊民楊旭、楊雄等謀,椎牛飨之,欺以鄉壯相助,備館舍而令宿,分遣從兵于民家,集鄉壯佯為守護,潛以水灌賊炮。
夜五更俄起,金皷火炮齊鳴,一貴等倉皇失措,遂就擒。
廷珍檻送廈門。
元兇既擒,餘黨解散。
尚有當日倡謀渠魁如陳福壽、劉國基、江君論及君英父子未就逮,滿保令廷珍擒。
國基等走匿在山中,廷珍遣人誘降;國基等至,廷珍好言慰藉優待,聽其入山,陰令人為備,賊不悟,相踵而降。
是月,捷報至京,總督以下榮恩有差。
時台中疠疾盛行,将士死者多。
八月,怪風暴雨,屋瓦悉飛,雨中流火條;水驟漲,所泊戰艦擊碎而上陸,拔樹倒牆,百姓呼号。
明日,郡無完宅,浮屍蔽江,于是發倉赈貸,以風災上聞;朝廷發帑金赈恤。
諸羅一縣幸免風災,而一貫餘孽聚黨刼掠。
廷珍遣人擒斬,益訪緝餘孼,招來陳福壽留軍中,待以家人禮,遂羅緻君英父子。
世骠于風災時終夜露立,裂肌破面,驚悸疾作;至九月,遂卒于軍。
廷珍欺君英、福壽等以授官,輿而登舟送廈。
滿保奉旨,遣京師訊鞠。
一貴、勇、外等淩遲處死,福籌及君英父子以就撫從寬棄市,其餘擒諸賊亦伏法。
至明年餘孽未絕,台地叛亂相踵。
雍正元年癸卯(日本享保八年),正月,逸賊楊合謀乘聖祖升遐,作亂犯郡縣;廷珍擒獲。
二月,世宗登極,恩诏到台,台民歡呼,農商安業,不複思亂;奸慝之徒,恐懼革面。
四月,千總何勉捉獲賊王忠、劉富生、陳郡等,朱一貴孽黨至是盡絕,台灣平矣。
藍鼎元論事宜雲:「台地寇亂、兵疲後,民之憔悴極矣。
然其土廣而沃,易墾辟,饒物産,衆利之所聚,但勿加之以刻剝,以實心行實政,一年而民志可安;二年而疆圉可固,三年而禮讓可興,生番化為熟番,熟番化為平民,而全台不久安長治,吾不信也。
或謂棄之無聚民可也。
是亦有說:疆域可開,有日辟,無日蹙,氣運使然;既委而棄之,必有從而取之,如澎湖、南鎮皆為海外荒陬,明初周德興遷其民、虛其地,後皆為賊巢窟,閩廣為之騷擾,至設兵戍守。
台地古無人迹,至明中葉始知之;而明人不保,島夷、盜賊後先竊踞,至為邊患。
比設郡縣,始成樂郊。
由此觀之,可見有地不可無人。
經營疆裡,則為戶口貢賦之區;廢置空虛,則為盜賊禍亂之階。
衆利之所存,人必趨矣。
不歸之民則歸之番,不歸之番則歸之賊,即使内賊不生,野番不作,又恐寇自外來,将有日本、荷蘭之患,不可不早為綢缪也」(平台紀略)。
長孺曰:此志紀年,起明天啟元年辛酉,而終清雍正元年癸卯。
根據諸書,必期确實;而如其行文則會粹錯綜,務加删潤,令其有次序。
事雖專系鄭氏,傍及華夷之隆替。
凡一百有三年間,治亂盛衰興廢之故,天命人心去就之際,蓋有略可觀省者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