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吏政

關燈
人亦每能濟事。

    因材、因地、因事、因時,必官無棄人,斯政無廢事。

     朝廷設官分職,原以濟事,非為聚人藏身之地,但能濟事,俱屬可用,雖小人亦當惜之、教之;但不能濟事,俱屬無用,即善人亦當移之、置之。

     忠厚老成而略無才具者,可信而不可用;聰明才智而動出範圍者,可用而不可信也。

    ”又雲:“諸國各種蠻賊,憑陵江外,忽出忽沒,并無定所,肆其兇殘,莫可蹤迹,不獨劫人燒暴視為泣常;殺兵傷官亦目為故事。

    而文武專司,懦者托言羁縻,巧者熟籌利害,縱報知督撫提鎮,率皆互相隐諱,以為妥協。

    間有建議征剿者,非以為好事即指為喜功,此數百年相沿锢習,即近十餘年來亦不無瞻顧者也。

    ” 又史文靖疏曰:“督撫為特簡之大員,信任專而委異重,一切興利除弊、整綱肅紀之事,尤當不避嫌怨,不憚勤勞,不博長厚虛聲,不踵因循陋習,事事凜遵訓旨,實力奉行。

    庶幾民可以安,吏可以察,政可以舉,教可以興。

     貪墨知懲,豪強斂迹,盜風止息,國賦阜盈,文武協和,兵民輯睦,方無忝節制之重任,方無負簡之殊恩。

    今試問心自揣,果能如此奉行盡善經理鹹宜乎? 夫督撫者,群吏之表率也;政治者,斯民之觀化也。

    若大臣身任封疆,不能使地方日有起色,風俗日見雍熙,其何以膺節钺而無愧乎?故必行之一年,則有一年之成效,行之數載,又有數載之規模,而悠忽從事,苟且自安,皆當深戒也。

     雖才具或有短長,智慮或有深淺,而有志自勵者,無不可學習而至。

    試觀今日督撫,事事悉能仰尊聖訓,而又克盡撫綏封疆之職,其吏治民風實有可觀者,非僅行一文、張一示,遂可為遵行不怠也;亦非舉一史,劾一官,遂可為奉旨無欺也。

     既不然或奉谕旨勉行數事。

    畏天之威矯飾一時者,皆不可為臣心已殚,臣力已盡也”。

     大凡人臣事群,此心惟知有群,而不知有人,不知有己,斯何以任封疆之重矣!蓋心者身之主,此心既肯許國,自然公忠自矢至誠無欺,不必有意迎合,而辦理之事協于至當不易之理,自能上契聖心矣。

    愚按當時君明臣良,民康物阜,緻治之隆,非無故也。

    何西報尚謂我國君臣偏重科甲,用非所長,因循粉飾,不能虛心講求吏治也。

    然曆觀古今中外各國無不有君子小人,是在朝廷公黜陟,順民情,無偏無倚,使賢者在位,能者在職,是非黑白不緻颠倒混淆,庶幾源潔流清,共濟時艱也夫。

     汰冗 今之度支告绌,庫藏空虛,欲減靡費而歸撙節,必自汰冗員始。

    夫内外各員其所謂枝官備位,閑曹冷署者,屈指數之,實繁有徒。

    國家設官分職,原所以治民保國,使各有所職而百事俱舉,如事足以一人了之,複何取乎多人?《書》曰:“官不必備,惟其人。

    ”自捐納一開而冗員愈衆,候補擁擠,大員調劑維艱,勢不得不多列名目,是皆冗員也。

    國家多一冗員,不持多一靡廪祿之人,即多一朘民膏之人,甚且多一偾國是之人。

    夫今之冗員,非猶古之散佚已也,所謂汰者,非必舉高爵厚祿而盡行裁改也,亦使倖位之流,素餐之輩無所讬足耳。

    不然徒耗俸糈,無所短長,朝廷安賴此人以累民病國哉! 馮氏曰:“今冗員不冗于小冗于大,不冗于閑冗于要,不冗于一、二冗于什百。

    ”請得而備言之:一漕督以下各官。

    夫南漕僅三百餘萬石耳,曩年行漕運之時,所有漕米經過之地,有郡縣,有營汎,有河員,皆可為助,何需乎多人?漕督以少司馬領行台開府,握兵符,控制七行省,豈不巍然大官哉!夷考其職,不知何所為也。

    漕督所轄衛弁三百,标兵三千,暖衣飽食,安生無事,矧其大者複有旗丁一項,而自靡費國帑,需索漕船之外,無餘事矣。

    漕标除鹽城、海州東海二營應酌留鎮标外,餘皆可裁,歲省廉俸、兵饷、工食約銀數十萬兩。

     糧道一官不過歲一臨倉,責州縣陸規,取盈而去,州縣倚為護符,彈壓生監、恫喝平民,以為陋規之酬。

    所謂公事者,助旗丁勒索州縣,助州縣魚肉小民而已。

     今河運不可複,漕督、糧道更無所用,此外又有督糧同知、管糧通判、主簿之類,皆坐食漕規,不與漕務,又驗倉收米者亦數十百人,如天庚正供招商承辦,則海運委員均可裁撤,省費尤巨。

     一河務。

    兩河歲修五百萬,實用不過十之一、二耳,餘皆河督以至兵夫瓜剖而豆分之。

    河督之馴謹者,常以十之三辦工,貪冒者遞減其實,非搶險不使一錢。

     竊以為不如歸并地方,俾專責成。

    河兵飽食而嬉,辦工仍調民夫,毫無所用。

     運河既免挑濬,所設閘官,閘夫縱不全撤,亦可裁減大半。

     一各關監督。

    體統與督撫埒,糜費繁多,故視道府管之關征收倍绌。

    織造公事更簡,所辦責成地方官足矣。

    各口監督稅客更少,不如盡裁官差,歸并地方官。

     兼理各海關道事頗清簡,亦可裁撤,而深識中外文字,長于榷算道府,班為正稅務司,與洋人稅務司分司其事,既可省費又免漏卮。

     一鹽務。

    鹽鐵置使由來已久,運使固不可省,至鹽政領之督撫已定,至運同、運副、提舉、知事等官,或有或無,毫無詩意。

    大使似州縣非州縣,亦出兩歧。

     惟各場遼闊,不可無官,可移主簿,巡拉、駐紮兼理鹽事,但存運同一員,為運使屬官,驅策奔走可矣。

    此鹽務中官必宜量裁者也。

     一督撫司道。

    凡與總督同城之巡撫,亦皆可省。

    考總督,巡撫自前明,固事設官,事定則罷,中葉始為定額,國朝因之。

    督撫或并設,或偏設,并設者不必治,偏設者不必不治,惟督撫權位相埒,和衷固不乏人,而同城者議論意見每多不協:同一事也,或此是而彼非;同一人也,或此好而彼惡。

     兩姑之間難為婦,屬吏亦幾無所适從。

    應請将湖北、廣東、福建、雲南四巡撫裁并,而各以總督兼之,以一事權。

    蓋大省則督兼撫,小省則撫兼督,歲可節省廉俸、兵饷,役食銀無算。

    如使各直省以布政司為主,又設按察司掌刑名,按劾之事,其實刑名不過視成例而已,按劾久無其實,可并之布政。

     各道本布按之副,兵巡、鹽糧各分一職,無非贅疣,酌中之法,以之、四府設一員,所司之事上其成于督撫,至郡縣皆以各設一副為限制。

    此督撫、司道各員必宜量裁者也。

     京官自六卿九列而外,亦有應行裁減者。

    如東宮不設,安用官屬?詹事府可歸并翰林院,以副名實。

    科道為耳目之官,今設員八十不為不多,然半皆仗馬塞蟬,曾何取乎具臣,不如減額之半,而以内官之科甲、外官之司道許其言事,殆不啻收八十人之效,未始非拾遺補缺,詢事考言之一助也。

     他若内務府糜帑更多,必當大減,偏核在二十名外者,部曹五年外不解補缺者,概令回籍充山長,一以廣教化,一以示體恤,事為兩得,此京官之必宜量裁者也。

     至于内外武職,王公、将軍、都統之外,提督十三人,總兵六十二人,亦大官太多,又如準部,回部官亦太多,新疆、奉天近日增設督撫,官愈大則率多養尊處優,惡勞好逸,能糜帑不能殺賊,宜無論大小,皆裁其半,此内外武職之必宜量裁者也。

     儒學一官,大縣設教谕,小縣設訓導足矣,何必正副兼設。

    府學諸生仍歸諸縣,府學教授可裁也。

     迩來自厘局一開,所有捐班候補人員,悉舉而納之其中,故劉岘帥甫莅兩江,凡道府以下差委之有名無實者一概裁去,兼差不領薪水,通計每年省費約三十餘萬金。

    今之局務可裁者尚多,以支應、采辦、轉運、牙厘而論,皆理财之類,應歸藩司所管,今則采辦有局,支應有局,轉運牙厘又有局。

     即雲藩司事繁責重,不暇兼顧,然每局派幹員一人總理,亦可措置裕如,乃一局中既有督辦,又有會辦,以及委員司事,少則數十人,多則數百人。

    至于保甲、清訟、巡防,本臯司之專責,郡縣相與為治者也,今乃省有局,郡有局,縣有局,甚至有東局、西局之判,南局、北局之分。

    道府衙門又有春秋二季例差派查驿站、班館等事,每次至少十餘人,多至二、三十人,所以然者,非一人之才力不足,必須分任于衆人,不過捐員日衆,不得不多添差事、位置、閑員,雖然為閑員計則得矣,其如庫款日绌何?要宜力加整頓,可裁則裁,可并則并,非特可省經費并杜幸進之階。

    至于京害,則自樞垣台谏以外皆為閑散,各部則自掌印主稿以外,徒糜廪祿,堂官則每署四員,而兼差者尤多,文書則每日數尺,而例案極其繁瑣,至于鬻爵竟及監司,而吏治壞濫極矣。

     今請首停捐納乃政官制,用漢世太守領令長之制,唐代節度兼觀察之條。

     每道設一巡撫,上通章奏,下領知縣,以四五品京堂及藩臬之才望者充之,其知縣開為四品,以給禦編檢郎員及道府之愛民者授之。

    巡撫以下增置參議、參軍、判官等員,以道府同道改授;知縣以下分設功曹、刑曹、戶曹,而亦以州縣進士分補其缺,其餘諸吏皆聽諸生考充,漸拔曹長行取郎官,其上總督皆由巡撫兼管,各因都會以為重鎮,使臣胥之積弊化為士人、三老之鄉官,各由民衆整頓疏通乃可為治。

    其京官則太常、光祿、鴻胪可統于禮部,大理可并于刑部,太仆可并于兵部,通政可并于察院,其餘額外冗官皆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