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吏政
關燈
小
中
大
公正廉明,平日留心察視,不為人所蒙蔽,然後能甄别确當,一有偏私,則所賢所否者,皆不當矣。
一省之中的道,佐督撫以出治者也,而用人理财,尤為藩司之專責。
藩司之賢否得失,督撫居其半,若督撫大公無我,嚴加舉劾,朝廷察其好惡,以定黜陟,人皆有自愛之心,敢不稱其職守乎? 首府者,又督撫兩司所寄為耳目,而藉以進退州縣,其責亦綦重矣!自有以人地相宜之條量移州縣,而後各省為人擇地者,十之八九,為地擇人者,十無二三。
“以爾車來,以我賄遷”,驽庸競進以事貪婪,孰能盡心于民事哉!而以民事為事者,又每拙于逢迎。
故黜陟不公,則奔競不息,源濁而流清,未之或有也。
守牧有表率之責,大省不過十數州郡,以督撫司道之長才,鑒别十數員知府直州之賢否,何難?大郡不過十數州縣,小郡亦不過數州縣,以本管知府就近察數州縣之賢否,何難?愚以為甄别府廳州縣,必須分别等差,平素具有灼見真知,臨時乃能因才器使,所謂可小知不可大受,可大受不可小知也。
其未試與已試而不堪用者為一等;廉明誠靜、有守有為,足以勝任地方者為一等;賢能出衆、著有勞績,可理沖繁之地者為一等。
複将通省、府廳,州縣查明肥,瘠難易,一一分别注明,擇其清正勤能、盡心民事者,選以優缺俾知,瘠區不可規避,美缺不待鑽營,則樸實者安分,而賢能者競奮,吏治轉移或在于此。
要之,州縣為親民之官,與州縣切近而實臨其上者,是為知府,州縣之功過,知府得以詳之司道督撫,而察其可否,以定其優劣。
上之視知府重,則知府自視亦不輕,使州縣有所敬畏,而不敢不為好官。
所謂一縣得人則一縣治,一郡得人則一郡治也。
至于關差釐局每一缺出,百計營謀,倖進之徒往往有三五年不更替者,否則交卸彼局而又接管此局,讬詞事關重大,非資熟手不能勝任。
其實無地方之責,不過收支銀錢耳,一謹願之吏已足為之。
乃有循情市恩,不畏物議,巧者獲利,拙者向隅,以緻關稅釐金日形短绌,已則飽填欲壑,維利是圖,若以治地方,宰百姓,安望其為廉吏乎? 黜貪崇廉,任賢而斥不肖,是又在督撫,破除情面,一秉至公也。
或雲朝廷下诏求賢十數年來,各督撫所舉皆門生故吏及業經簡在帝心之臣,無一山林隐逸之士。
負奇才而勵品行,尚氣節者,終不得上進;無廉恥而善于鑽營者,竟得保舉超升。
惟知削下媚上,不問民生休戚,以諱言有事為解事,以苟且了事為能事,因循玩愒,相習成風。
間有洞識時務,才德兼優者,率皆秉性忠正,不善逢迎,雖欲興利除弊,往往事多掣時,不克舉行。
亦有學西法而圖自強者,又苦于不能知人善任,集思廣益,多為洋人所愚,安得不為各國所欺侮乎? 善夫,威公使之言曰:“今之督撫,如昔日林文忠、曾文正延攬人材,講求時務,力顧大局者,罕睹其人,類皆暮氣太重,拘守成例,非病于才力不足,粉飾因循,即病于瞻徇情面,假公濟私。
”在識見淺陋,不識時務之流,偏聽節費以博虛名,雖前任遺政将來大有益于國家,惟閱時未久,尚未見效,乃不顧糜費,率行裁撤,以緻功敗垂成。
繼其任者,意見各執,重議規複,非獨緩不濟急,而虛靡反多。
有好大喜功,任性妄為者,雖言時務,僅識皮毛,既不知簡賢任能,亦不知量材器使,惟采文字虛聲,或重師弟年誼,無論能否勝任,一人而兼數事。
故其所為皆虧本多而獲利少,制造不及外來之精,物價不如外來之廉,而旁觀月旦己屬庸中之佼佼矣。
甚至以朝廷之爵位,作自己之私情,迎合權奸,毫無氣節,意在植私黨飽囊橐,初不知國計民生為何事。
論者佥謂近日宦途風氣,每以省事為老成,而甘于因循弛堕,苟勤于厥職,不憚煩勞,類招多事王嫌,執其一節之失,而并沒其他事之長,坐令勇于任事者,不若屍位之輩,轉足苟安而無恙也。
悲夫!人材之绌,豈非由于不能造就人材之之過哉?造就人材之權,上在元首,下在樞廷。
強鄰日逼,時事多艱,正宜澄叙官方,安内而後可以攘外,亟當力為整頓,剔弊除奸,為百姓求賢父母,培養元氣。
督撫司道以民事為重,府廳州縣亦罔敢不以民事為重?州縣不稱其職,知府揭之于上司;司道不稱其職,督撫立上彈章;督撫不稱其職,朝廷立予罷斥。
整綱饬紀,除惡擇賢,則一切病民之政,皆不難掃除淨盡矣。
故正本清源,必自慎用督撫始。
泰西日報嘗謂我朝内外臣工,泥古不通今,所學非所用,偏重科甲,上下相蒙,植黨營私,賣官鬻爵,不能量材器使,有一人而兼數任者,吏治不講,流弊甚多,惟身家念重,畏難苟安,以聚斂為才能,以廢弛為節儉,以因循為鎮靜,以退縮為慎重,以調停掩飾為熟谙夷情。
凡事皆有名無實,所用刑具過于殘忍,所學西法亦僅得皮毛,能洞識各國政治得失,盛衰利病者無己,豈非學校未興,人材不出所緻乎?如上無聖明之君,下無忠直之臣,革故鼎新,終難富強,無異土耳其風俗,政治委靡不振等。
噫!此皆道聽途說,未讀列朝聖訓及名臣奏疏之故。
今特敬述一二,為閱洋報而随聲附和者覽焉。
恭讀世宗憲皇帝批谕李敏達公雍正二年七月二十五日疏曰:“封疆大吏,關系國家隆替,若得有猷,有為,有守者二十餘人,分布寰區之内,俾各涖臨民,敷宣教化,則天下大治計日可期矣。
無如英毛罕靓,即能公之一字,亦不易獲,朕隻得随材器使,量能授職,得觀後效耳。
雍正十二年。
” 批谕廣東總督鄂文恭疏曰:“身膺封疆要任,當遠大事務,不宜見識淺狹,公私界限隻在幾微,念慮之間,一涉瞻徇即為負國溺職,重則贻累功名事業,輕亦難免物議,于己毫無裨益。
無如燭理不明者,比比皆然,每争趨些少光榮,以圖目前快志,遂置日後無限悔各于不計也。
”仰見聖明虛懷,集益洞悉吏治利弊,知人善任,不拘定格,不主故常。
又讀雍正二年七月二十五日李敏達公一疏,其中論用人之道,保舉一端,種種流弊,略曰:“婪财納賄,賣官鬻爵,其所恃結納廷臣,年送規例,故窮奢極欲,毫無忌憚,至所用之人,大抵非門客幫閑,則光棍蠹吏,以至微極賤,寡廉鮮恥之徒,不行夤緣鑽刺之路,尚有何事不可為?甚至道廳與堂官結為兄弟,微員認為假子,是以賣官惟論管錢糧之多寡,以定價值之高低,旦題補多系賒帳,止須印領一紙,補後方勾通開銷,果能照領全楚,則為廉幹之員,再有美缺,複又提升。
用人如此,凡有才能而顧品行者,不惟無人援引,率皆懷抱羞惡,奉身而退。
” 又謂“用人之道,所關甚大,舉大吏不徒論其操守,更當考其經;不徒貴乎意見之不絢,尤當求其執持之無偏。
且封疆重任有統兵守土之權,若高言淡漠,必緻武備不修;有察吏安民之責,倘激揚失當,必緻人心不服。
即有好官,用非其地,不惟不見其長而适以彰其短,欲其勝任而愉快也,難矣。
若人地不相宜,雖清官尚至流弊,況其節操未優者乎?此舉大吏之不可不詳慎也。
至于得舉有司,若不考其實驗而但錄其才,則輕浮躁率、挪移科斂之弊即出其中,且僅采其聲名,粉飾沽譽,鑽營欺蔽之端亦寓其内。
惟操守一節,實心為難,然猶昭然于人耳目之事,真僞可以立見,止在得舉者之公私耳。
臣自履任至今,每細心閱曆各屬員,其庸碌無長,貪劣廢弛者,俱不足論,觀其頗有聲名,素稱才能之員,一一考其實迹:有差委奔走之事,則長于辦理,而撫字催科無一可取者;有長于吏治而疏于出納,以緻錢糧虧空者;有利口捷給,論事多中,而于職守事務全無實濟者;又有一等巧于鑽營,專工窺探上司之性情嗜好,曲意迎合,甚而言動氣象無不體貼效法以求酷肖,遂緻彼此投機,一遇保舉,舍此而誰?豈知圖得保舉,則從前之官小而不少露鋒芒者,至此得志而本色盡現,此又才用于詐僞而其患尤烈者也。
更有風厲之官不近人情,循良之吏反滋弊窦。
凡此數等皆以才名而多于地方有誤,倘保舉者僅以“才能”二字塞責,鮮有不贻害者。
臣請嗣後凡保舉各官,必令注明所長,不必諱其所短,驗過成效,确有實迹以備簡用,必求人地相宜,方有裨益也。
既盡力任事,則非徒承辦目下各項案件,遂為稱職,當思培植地方元氣作何未雨綢缪,整飾通省屬員作何寬嚴并濟,務期上有益于國計,下有利于民生。
凡用人理财,經畫久遠,化導積習、懲創愚玩,稍為朝廷分勞宣力,方不愧于此心。
且身為封疆大吏,必有經文緯武之才,博古通今之識,庶能不動聲色,措置鹹宜。
” 又鄂文端疏曰:“竊惟國家政治,隻有理财一大事,田賦兵車,刑各教化均待理于此,财不得财,則諸事不振。
故孔子不諱言财,曰:“有大道本諸潔矩。
’而财非人不理,人非用不得理,故為政在人,人存政舉,歸諾一身。
是用人一事,自大吏以至于一命,皆有其責,而一身之分量等級,庶政之興廢優劣,胥視乎此,未可不勤勤加意者也。
獨是政有緩急難易,人有強柔短長,用違其才,雖能者亦難以自效,雖賢者亦或緻誤公;用當其才,即中人亦可以有為,即小
一省之中的道,佐督撫以出治者也,而用人理财,尤為藩司之專責。
藩司之賢否得失,督撫居其半,若督撫大公無我,嚴加舉劾,朝廷察其好惡,以定黜陟,人皆有自愛之心,敢不稱其職守乎? 首府者,又督撫兩司所寄為耳目,而藉以進退州縣,其責亦綦重矣!自有以人地相宜之條量移州縣,而後各省為人擇地者,十之八九,為地擇人者,十無二三。
“以爾車來,以我賄遷”,驽庸競進以事貪婪,孰能盡心于民事哉!而以民事為事者,又每拙于逢迎。
故黜陟不公,則奔競不息,源濁而流清,未之或有也。
守牧有表率之責,大省不過十數州郡,以督撫司道之長才,鑒别十數員知府直州之賢否,何難?大郡不過十數州縣,小郡亦不過數州縣,以本管知府就近察數州縣之賢否,何難?愚以為甄别府廳州縣,必須分别等差,平素具有灼見真知,臨時乃能因才器使,所謂可小知不可大受,可大受不可小知也。
其未試與已試而不堪用者為一等;廉明誠靜、有守有為,足以勝任地方者為一等;賢能出衆、著有勞績,可理沖繁之地者為一等。
複将通省、府廳,州縣查明肥,瘠難易,一一分别注明,擇其清正勤能、盡心民事者,選以優缺俾知,瘠區不可規避,美缺不待鑽營,則樸實者安分,而賢能者競奮,吏治轉移或在于此。
要之,州縣為親民之官,與州縣切近而實臨其上者,是為知府,州縣之功過,知府得以詳之司道督撫,而察其可否,以定其優劣。
上之視知府重,則知府自視亦不輕,使州縣有所敬畏,而不敢不為好官。
所謂一縣得人則一縣治,一郡得人則一郡治也。
至于關差釐局每一缺出,百計營謀,倖進之徒往往有三五年不更替者,否則交卸彼局而又接管此局,讬詞事關重大,非資熟手不能勝任。
其實無地方之責,不過收支銀錢耳,一謹願之吏已足為之。
乃有循情市恩,不畏物議,巧者獲利,拙者向隅,以緻關稅釐金日形短绌,已則飽填欲壑,維利是圖,若以治地方,宰百姓,安望其為廉吏乎? 黜貪崇廉,任賢而斥不肖,是又在督撫,破除情面,一秉至公也。
或雲朝廷下诏求賢十數年來,各督撫所舉皆門生故吏及業經簡在帝心之臣,無一山林隐逸之士。
負奇才而勵品行,尚氣節者,終不得上進;無廉恥而善于鑽營者,竟得保舉超升。
惟知削下媚上,不問民生休戚,以諱言有事為解事,以苟且了事為能事,因循玩愒,相習成風。
間有洞識時務,才德兼優者,率皆秉性忠正,不善逢迎,雖欲興利除弊,往往事多掣時,不克舉行。
亦有學西法而圖自強者,又苦于不能知人善任,集思廣益,多為洋人所愚,安得不為各國所欺侮乎? 善夫,威公使之言曰:“今之督撫,如昔日林文忠、曾文正延攬人材,講求時務,力顧大局者,罕睹其人,類皆暮氣太重,拘守成例,非病于才力不足,粉飾因循,即病于瞻徇情面,假公濟私。
”在識見淺陋,不識時務之流,偏聽節費以博虛名,雖前任遺政将來大有益于國家,惟閱時未久,尚未見效,乃不顧糜費,率行裁撤,以緻功敗垂成。
繼其任者,意見各執,重議規複,非獨緩不濟急,而虛靡反多。
有好大喜功,任性妄為者,雖言時務,僅識皮毛,既不知簡賢任能,亦不知量材器使,惟采文字虛聲,或重師弟年誼,無論能否勝任,一人而兼數事。
故其所為皆虧本多而獲利少,制造不及外來之精,物價不如外來之廉,而旁觀月旦己屬庸中之佼佼矣。
甚至以朝廷之爵位,作自己之私情,迎合權奸,毫無氣節,意在植私黨飽囊橐,初不知國計民生為何事。
論者佥謂近日宦途風氣,每以省事為老成,而甘于因循弛堕,苟勤于厥職,不憚煩勞,類招多事王嫌,執其一節之失,而并沒其他事之長,坐令勇于任事者,不若屍位之輩,轉足苟安而無恙也。
悲夫!人材之绌,豈非由于不能造就人材之之過哉?造就人材之權,上在元首,下在樞廷。
強鄰日逼,時事多艱,正宜澄叙官方,安内而後可以攘外,亟當力為整頓,剔弊除奸,為百姓求賢父母,培養元氣。
督撫司道以民事為重,府廳州縣亦罔敢不以民事為重?州縣不稱其職,知府揭之于上司;司道不稱其職,督撫立上彈章;督撫不稱其職,朝廷立予罷斥。
整綱饬紀,除惡擇賢,則一切病民之政,皆不難掃除淨盡矣。
故正本清源,必自慎用督撫始。
泰西日報嘗謂我朝内外臣工,泥古不通今,所學非所用,偏重科甲,上下相蒙,植黨營私,賣官鬻爵,不能量材器使,有一人而兼數任者,吏治不講,流弊甚多,惟身家念重,畏難苟安,以聚斂為才能,以廢弛為節儉,以因循為鎮靜,以退縮為慎重,以調停掩飾為熟谙夷情。
凡事皆有名無實,所用刑具過于殘忍,所學西法亦僅得皮毛,能洞識各國政治得失,盛衰利病者無己,豈非學校未興,人材不出所緻乎?如上無聖明之君,下無忠直之臣,革故鼎新,終難富強,無異土耳其風俗,政治委靡不振等。
噫!此皆道聽途說,未讀列朝聖訓及名臣奏疏之故。
今特敬述一二,為閱洋報而随聲附和者覽焉。
恭讀世宗憲皇帝批谕李敏達公雍正二年七月二十五日疏曰:“封疆大吏,關系國家隆替,若得有猷,有為,有守者二十餘人,分布寰區之内,俾各涖臨民,敷宣教化,則天下大治計日可期矣。
無如英毛罕靓,即能公之一字,亦不易獲,朕隻得随材器使,量能授職,得觀後效耳。
雍正十二年。
” 批谕廣東總督鄂文恭疏曰:“身膺封疆要任,當遠大事務,不宜見識淺狹,公私界限隻在幾微,念慮之間,一涉瞻徇即為負國溺職,重則贻累功名事業,輕亦難免物議,于己毫無裨益。
無如燭理不明者,比比皆然,每争趨些少光榮,以圖目前快志,遂置日後無限悔各于不計也。
”仰見聖明虛懷,集益洞悉吏治利弊,知人善任,不拘定格,不主故常。
又讀雍正二年七月二十五日李敏達公一疏,其中論用人之道,保舉一端,種種流弊,略曰:“婪财納賄,賣官鬻爵,其所恃結納廷臣,年送規例,故窮奢極欲,毫無忌憚,至所用之人,大抵非門客幫閑,則光棍蠹吏,以至微極賤,寡廉鮮恥之徒,不行夤緣鑽刺之路,尚有何事不可為?甚至道廳與堂官結為兄弟,微員認為假子,是以賣官惟論管錢糧之多寡,以定價值之高低,旦題補多系賒帳,止須印領一紙,補後方勾通開銷,果能照領全楚,則為廉幹之員,再有美缺,複又提升。
用人如此,凡有才能而顧品行者,不惟無人援引,率皆懷抱羞惡,奉身而退。
” 又謂“用人之道,所關甚大,舉大吏不徒論其操守,更當考其經;不徒貴乎意見之不絢,尤當求其執持之無偏。
且封疆重任有統兵守土之權,若高言淡漠,必緻武備不修;有察吏安民之責,倘激揚失當,必緻人心不服。
即有好官,用非其地,不惟不見其長而适以彰其短,欲其勝任而愉快也,難矣。
若人地不相宜,雖清官尚至流弊,況其節操未優者乎?此舉大吏之不可不詳慎也。
至于得舉有司,若不考其實驗而但錄其才,則輕浮躁率、挪移科斂之弊即出其中,且僅采其聲名,粉飾沽譽,鑽營欺蔽之端亦寓其内。
惟操守一節,實心為難,然猶昭然于人耳目之事,真僞可以立見,止在得舉者之公私耳。
臣自履任至今,每細心閱曆各屬員,其庸碌無長,貪劣廢弛者,俱不足論,觀其頗有聲名,素稱才能之員,一一考其實迹:有差委奔走之事,則長于辦理,而撫字催科無一可取者;有長于吏治而疏于出納,以緻錢糧虧空者;有利口捷給,論事多中,而于職守事務全無實濟者;又有一等巧于鑽營,專工窺探上司之性情嗜好,曲意迎合,甚而言動氣象無不體貼效法以求酷肖,遂緻彼此投機,一遇保舉,舍此而誰?豈知圖得保舉,則從前之官小而不少露鋒芒者,至此得志而本色盡現,此又才用于詐僞而其患尤烈者也。
更有風厲之官不近人情,循良之吏反滋弊窦。
凡此數等皆以才名而多于地方有誤,倘保舉者僅以“才能”二字塞責,鮮有不贻害者。
臣請嗣後凡保舉各官,必令注明所長,不必諱其所短,驗過成效,确有實迹以備簡用,必求人地相宜,方有裨益也。
既盡力任事,則非徒承辦目下各項案件,遂為稱職,當思培植地方元氣作何未雨綢缪,整飾通省屬員作何寬嚴并濟,務期上有益于國計,下有利于民生。
凡用人理财,經畫久遠,化導積習、懲創愚玩,稍為朝廷分勞宣力,方不愧于此心。
且身為封疆大吏,必有經文緯武之才,博古通今之識,庶能不動聲色,措置鹹宜。
” 又鄂文端疏曰:“竊惟國家政治,隻有理财一大事,田賦兵車,刑各教化均待理于此,财不得财,則諸事不振。
故孔子不諱言财,曰:“有大道本諸潔矩。
’而财非人不理,人非用不得理,故為政在人,人存政舉,歸諾一身。
是用人一事,自大吏以至于一命,皆有其責,而一身之分量等級,庶政之興廢優劣,胥視乎此,未可不勤勤加意者也。
獨是政有緩急難易,人有強柔短長,用違其才,雖能者亦難以自效,雖賢者亦或緻誤公;用當其才,即中人亦可以有為,即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