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九
關燈
小
中
大
歲試,補增廣生。
戊午,泰試學使者,不售,歸即援例入太學。
張魏封,字浚遠,世林、泰之胞弟也。
乙卯以後,尚執經于沈藏。
于康熙己未,始問經于餘,時年十七。
是秋,學使者劉木齋果試入邑庠。
康熙丙寅,同從兄士麟援例入太學。
張士麟,字楚泓,亦太常讠刃庵先生之孫,太學武征之第三子也。
康熙庚申,餘尚館于蓉左氏,士麟初執贽來,從餘于伯氏之家塾,後入太學。
張敬炎,字青扶,士麟之同母弟,武征之季子也。
康熙辛酉四月,同侄标從予于伯氏之家塾。
康熙二十八年己巳,入太學。
張标,字赤霞,武征次子秋佩之長子,太常之曾孫也。
康熙辛酉四月,同敬炎執贽,從餘于蓉左氏之家塾。
次年,壬戌歲,入華亭學。
張玉嬰,蓉左第五子也。
康熙癸亥,同其弟玉立受經于餘。
◎釋道 釋道之教,其來已久,或則奉之,或則斥之,要皆一偏之說,不足據也。
原立教之意,本與吾道不甚懸絕,逮其流既遠,百弊叢生,不特為妖為妄者,不可勝計,甚至力背其師說,即為彼教中所不容不誅者,比比而是,固未可以盡信矣。
然其間,間生一二名賢,修德砥行,大振宗風,為世所瞻仰。
釋如天童之密雲和尚,道如穹窿之施諒生法師,其誠實足以感天地,動鬼神,是又安可概斥哉!天童先吾生而為幼所習聞,穹窿同吾生而為長所習見,惜餘株守寒氈,不克躬承塵教,故雖有神靈顯異,不敢以耳食管窺,妄為載筆,要亦一時釋道領袖矣。
天童支分派衍,尚足到處稱尊,上則至尊降禮,次亦傾動王公,然多淨土息緣,不輕飛錫,人或得接一面,如見當年佛祖。
是以三十年前,善知識最少,最足動人,杖笠所至,頂禮者摩肩接踵,施金設供,惟恐弗及。
今則千室之邑,數家之村,号稱付法者,在在有之,甚至幹谒請托,望門投刺,冀得機緣,一遇稍濟香積之窮,遂緻人輕托缽,家吝布金,即使佛祖再見于今日,流俗終視為水雲之行者,盛極而衰,其勢然也。
如設齋建醮,或因祈福,或因忏悔,原其初惟欲仗法寶之力,通主人之誠耳。
餘幼所見齋醮壇場,不無莊嚴色相,至于誦經宣号,雖疾徐抑揚,似有聲律,然而鼓吹法曲,更唱疊和,獨多率真。
今道場裝飾靡麗,固不可言。
至贊誦宣揚,引商刻羽,合樂笙歌,竟同優戲,不惟失設齋建醮之意,反開亵越渎祀之風,是亦釋道之一變也。
謹據見聞所及,确而可信者,略紀于後,至所見異詞,傳聞異說者,或俟他年稽疑訂誤,以次編入雲。
太平庵陳和尚者,上海周浦西北鄉人也。
庵僅可容膝。
和尚自中年焚修于此,徒跣乞食,辄分饑者,有憐其寒而衣之,道遇凍人,即解以施,或隆冬不衣,或夏月不帳,息心禮佛,苦行潛修者若幹年,人皆未之奇也。
忽于順治七年庚寅,若有所憑,言辄有驗,病者求治,始與爐灰令調服之,治疾立效。
既而求者衆,爐灰不足,則即座間撮土,與之治疾亦愈。
旬日間,座右遂成巨井,因即井泉取以應來者,服之亦驗,遠近焚香,計步而拜,不遠百裡者,晝夜絡繹而至。
始自近境,迄于鄰郡,一歲之中,香火燭天,數百裡内,舟車不絕。
撫院土公聞之,慮生他變,檄縣遷諸邑城,歸者亦複如是,送之崇明海外,翕然向風,乃遷之蘇城之北寺,蘇人舉國信從益甚,凡閱三載而示寂于蘇。
餘嘗往庵中叩之,觀其貌似六十許人,□橫而眼微碧,與之談皆日用尋常語,絕無說玄說妙神幻怪誕之語,問其土灰能愈疾之故,則答曰:“土灰焉能治疾?但人信其能治疾,故即與之耳。
若果有奇驗,吾先治自身疥瘡矣。
”夫不作神異怪語,所以為真,大概苦行既至,自見靈異,彼不自知也。
松城馬耆寺僧奕耆者,原籍山東人也。
昔因從軍來松,後去伍而披缁入寺。
因見寺字殘毀,有志鼎新,常肩鍍金大木杵,懸以小鐘,露頂徒跣,募于松城,予時道遇之,不暇問其何許僧也。
但以馬耆古刹,坍毀已甚,謀複舊觀,工費浩繁,恐告成無日耳。
康熙九年辛亥,歲旱。
自夏迄秋,望雨不得,民心惶惶,有立槁之勢矣。
耆于七月初一發願祈雨,匍匐拜跪于赤日中,長呼佛号,遍走郡城内外,自誓七日不雨,當以身殉,人亦莫之信也。
至初八日,拜出西郊外,登跨塘橋,值潮水奔流之會,躍入水中,衆皆救之,業已端坐而逝,迨舁至岸,猶合掌不釋,一時驚動阖郡,郡伯親往臨視,嗟歎久之,庶僚捐俸作龛,為之禮佛而葬之,迎其主供于本寺,閱十日而大雨г足,四郊俱遍。
是歲有秋,未必非茲僧一誠所格也。
趙道人海擯,一團村人也。
素以耕漁為業,未嘗學,莫知其名字,然性狷介,不苟取,敦孝友,重然諾,流俗人往往反非笑之,以為不近人情者。
年逾三十,會遭鼎革之後,與同裡人争梁通道,以非道人意,不肯相助為理,裡人銜之。
一日道人來經此橋,遂有呵止之者,道人不與之辯,解衣涉水而渡,歸即剃發如頭陀,就住居之旁,編草為棚,如合掌狀,棄妻子獨入居之,坐寤寝食于其中,足不窺戶外,兄弟、妻子、鄰裡、親戚來問其故,終不言,勸之出,終不答。
其初薪水取給家人,數日後知家貧不能繼,拒之,自瞻而已。
從棚中代鄰家紡績,計工而取錢,易米鹽以自給,或有憐而故浮
戊午,泰試學使者,不售,歸即援例入太學。
張魏封,字浚遠,世林、泰之胞弟也。
乙卯以後,尚執經于沈藏。
于康熙己未,始問經于餘,時年十七。
是秋,學使者劉木齋果試入邑庠。
康熙丙寅,同從兄士麟援例入太學。
張士麟,字楚泓,亦太常讠刃庵先生之孫,太學武征之第三子也。
康熙庚申,餘尚館于蓉左氏,士麟初執贽來,從餘于伯氏之家塾,後入太學。
張敬炎,字青扶,士麟之同母弟,武征之季子也。
康熙辛酉四月,同侄标從予于伯氏之家塾。
康熙二十八年己巳,入太學。
張标,字赤霞,武征次子秋佩之長子,太常之曾孫也。
康熙辛酉四月,同敬炎執贽,從餘于蓉左氏之家塾。
次年,壬戌歲,入華亭學。
張玉嬰,蓉左第五子也。
康熙癸亥,同其弟玉立受經于餘。
◎釋道 釋道之教,其來已久,或則奉之,或則斥之,要皆一偏之說,不足據也。
原立教之意,本與吾道不甚懸絕,逮其流既遠,百弊叢生,不特為妖為妄者,不可勝計,甚至力背其師說,即為彼教中所不容不誅者,比比而是,固未可以盡信矣。
然其間,間生一二名賢,修德砥行,大振宗風,為世所瞻仰。
釋如天童之密雲和尚,道如穹窿之施諒生法師,其誠實足以感天地,動鬼神,是又安可概斥哉!天童先吾生而為幼所習聞,穹窿同吾生而為長所習見,惜餘株守寒氈,不克躬承塵教,故雖有神靈顯異,不敢以耳食管窺,妄為載筆,要亦一時釋道領袖矣。
天童支分派衍,尚足到處稱尊,上則至尊降禮,次亦傾動王公,然多淨土息緣,不輕飛錫,人或得接一面,如見當年佛祖。
是以三十年前,善知識最少,最足動人,杖笠所至,頂禮者摩肩接踵,施金設供,惟恐弗及。
今則千室之邑,數家之村,号稱付法者,在在有之,甚至幹谒請托,望門投刺,冀得機緣,一遇稍濟香積之窮,遂緻人輕托缽,家吝布金,即使佛祖再見于今日,流俗終視為水雲之行者,盛極而衰,其勢然也。
如設齋建醮,或因祈福,或因忏悔,原其初惟欲仗法寶之力,通主人之誠耳。
餘幼所見齋醮壇場,不無莊嚴色相,至于誦經宣号,雖疾徐抑揚,似有聲律,然而鼓吹法曲,更唱疊和,獨多率真。
今道場裝飾靡麗,固不可言。
至贊誦宣揚,引商刻羽,合樂笙歌,竟同優戲,不惟失設齋建醮之意,反開亵越渎祀之風,是亦釋道之一變也。
謹據見聞所及,确而可信者,略紀于後,至所見異詞,傳聞異說者,或俟他年稽疑訂誤,以次編入雲。
太平庵陳和尚者,上海周浦西北鄉人也。
庵僅可容膝。
和尚自中年焚修于此,徒跣乞食,辄分饑者,有憐其寒而衣之,道遇凍人,即解以施,或隆冬不衣,或夏月不帳,息心禮佛,苦行潛修者若幹年,人皆未之奇也。
忽于順治七年庚寅,若有所憑,言辄有驗,病者求治,始與爐灰令調服之,治疾立效。
既而求者衆,爐灰不足,則即座間撮土,與之治疾亦愈。
旬日間,座右遂成巨井,因即井泉取以應來者,服之亦驗,遠近焚香,計步而拜,不遠百裡者,晝夜絡繹而至。
始自近境,迄于鄰郡,一歲之中,香火燭天,數百裡内,舟車不絕。
撫院土公聞之,慮生他變,檄縣遷諸邑城,歸者亦複如是,送之崇明海外,翕然向風,乃遷之蘇城之北寺,蘇人舉國信從益甚,凡閱三載而示寂于蘇。
餘嘗往庵中叩之,觀其貌似六十許人,□橫而眼微碧,與之談皆日用尋常語,絕無說玄說妙神幻怪誕之語,問其土灰能愈疾之故,則答曰:“土灰焉能治疾?但人信其能治疾,故即與之耳。
若果有奇驗,吾先治自身疥瘡矣。
”夫不作神異怪語,所以為真,大概苦行既至,自見靈異,彼不自知也。
松城馬耆寺僧奕耆者,原籍山東人也。
昔因從軍來松,後去伍而披缁入寺。
因見寺字殘毀,有志鼎新,常肩鍍金大木杵,懸以小鐘,露頂徒跣,募于松城,予時道遇之,不暇問其何許僧也。
但以馬耆古刹,坍毀已甚,謀複舊觀,工費浩繁,恐告成無日耳。
康熙九年辛亥,歲旱。
自夏迄秋,望雨不得,民心惶惶,有立槁之勢矣。
耆于七月初一發願祈雨,匍匐拜跪于赤日中,長呼佛号,遍走郡城内外,自誓七日不雨,當以身殉,人亦莫之信也。
至初八日,拜出西郊外,登跨塘橋,值潮水奔流之會,躍入水中,衆皆救之,業已端坐而逝,迨舁至岸,猶合掌不釋,一時驚動阖郡,郡伯親往臨視,嗟歎久之,庶僚捐俸作龛,為之禮佛而葬之,迎其主供于本寺,閱十日而大雨г足,四郊俱遍。
是歲有秋,未必非茲僧一誠所格也。
趙道人海擯,一團村人也。
素以耕漁為業,未嘗學,莫知其名字,然性狷介,不苟取,敦孝友,重然諾,流俗人往往反非笑之,以為不近人情者。
年逾三十,會遭鼎革之後,與同裡人争梁通道,以非道人意,不肯相助為理,裡人銜之。
一日道人來經此橋,遂有呵止之者,道人不與之辯,解衣涉水而渡,歸即剃發如頭陀,就住居之旁,編草為棚,如合掌狀,棄妻子獨入居之,坐寤寝食于其中,足不窺戶外,兄弟、妻子、鄰裡、親戚來問其故,終不言,勸之出,終不答。
其初薪水取給家人,數日後知家貧不能繼,拒之,自瞻而已。
從棚中代鄰家紡績,計工而取錢,易米鹽以自給,或有憐而故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