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

關燈
弁必以公服接之。

    有訟赴公庭,則降同氓庶之服。

    當新婚假儀,則加本身服色一等,不為僭也。

    今舉、貢、監生、生員,除谒本管上台而外,俱不用公服,訟亦無降服,惟新婚假儀則同。

     前朝守制鄉紳,谒當事,見賓客,必麻冠喪服,轎傘俱用白布。

    本朝喪服,惟去帽上紅頂,不着衰麻,故缙紳守制者,谒當事亦然。

    轎傘亦不用白而改用綠綢,若雨天然。

    見賓客則或用素服,上加黑色外套。

     予幼聞前輩名帖,眷字亦不概用。

    猶及見鄉老緻徽商帖,止稱鄉侍生。

    浙友止稱侍生。

    謙者加教字。

    必兼親者,方加眷字。

    至于通家、年家,非實有可據,斷斷不輕用也。

    崇祯以後,漸以通家假借代眷字矣。

    明末同社稱眷社弟,拜盟者稱眷盟弟。

    本朝順治初年,同輩一概稱眷盟弟,即同鄉各省者皆然,然而年家不輕用也。

    至順治四、五年間,年家亦漸有假借矣,然惟缙紳之家用之,以後迄今,凡三教九流投名帖者,無不稱年家矣。

     前朝貢、監、生員與武弁往來,即總戎亦止投侍教生名帖,晚字不輕用也。

    降而參、遊,更不必言矣。

    本朝順治初年,見總戎而上,俱用揭帖,副将而下始用名帖,然于副總兵、參将,必加晚字,或用治字。

    順治十八年,吾邑特設水師副總兵及川沙營參将。

    水營與同學諸生相見,俱用名帖抗禮。

    獨川沙參将,部選未來,撫标先有委署者,傲慢無禮,欲以師生接禮,諸同學與之力争,始得不屈。

    後部選惠元功桢祥,以元戎世胄子,蔭補專阃,與諸同人相見,情甚款洽,竟從抗禮,然止以通家侍生名帖緻意,不到門答拜。

    繼任任公履素元禮以右都督來掌川沙營事,謙和更甚,改用通家侍弟名帖,必到門答拜。

    其後水營以康熙三年題定文武相見儀注,縣令見副總兵俱用名揭,學師亦從而用揭,漸欲諸生易揭帖,其有事幹求者,往往易之,平交者則照舊用帖。

    未幾,而水師奉命撤回崇明,今雖遊、參,俱抗禮矣。

     前朝郡守、縣令與總戎相見,俱抗禮,帖用侍生,公文用移會,參、遊而下,大抵亦然。

    本朝順治初年,縣令見總戎,始用名揭,郡守則否。

    其後,松郡改設提督,郡守始用晚生帖,府佐始用銜帖,雖驕悍如馬惟善,不能異也。

    至康熙三年,新定文武相見儀注,郡守見文武總兵官,改用名揭,公文用咨呈,至今因之。

     前朝監生、生員與縣令交際,得用治下門生名帖,分賓抗禮。

    惟附郭縣則用揭庭參,一跪一揖,稍殺于郡守也。

    以餘所見,則附郭與外縣,俱用名揭,相見俱長揖,而無跪禮,坐則諸生俱面向西,而令長獨坐面南東向,略存師生之意。

    今生員用揭如舊,而監生則改用名帖,然亦惟缙紳于弟則然,其餘用揭者有之,用上銜帖、下銜帖者亦有之。

     昔年平等慶賀往來,單紅全柬,非新親不用;單紅單帖,非京官不用。

    猶憶吾鄉一孝廉,北闱中式,下第而歸,用單紅單帖拜客,人譏其僭。

    此在崇祯末猶然。

    時尋常單帖,止用五印花紙,其後用松城五雲軒、精一軒所造拱花着色白單帖則華麗極矣。

    其全紅古折,通用砂紅紙,不以為陋也。

    今單柬全紅古折,俱用雙紅;單紅或用京式衢紅。

    其先各色花單帖及花紅全折,市中幾不屑賣矣。

     昔年副啟體制,長短與全柬同。

    柬書名,啟書事,故以副封名。

    百年以來,俱用藍色花格,吾猶及見于舊笑中。

    崇祯中,始用紅條格。

    藍者,惟居喪時用之。

    順治初,改用寸楮,大小不過如全柬四分之一,配以小全柬亦如之,或止以單帖引名。

    其後京中用色啟,稍大于寸楮,而究小于舊啟,引名或單帖,或全柬,俱照此式,儀狀亦然。

    今不特京師亦用之矣。

     昔年寫單帖俱用全折,于名下用頓首拜。

    順治之初猶然。

    至五、六年間,始于單帖上去頓首,止寫拜字。

    其守制者,無論喜慶紅帖,則俱寫制字,而以淺色紙簽名實帖,不書稽颡拜。

    自順治末年,守制者紅帖上去制字及稽颡字,改稱從吉而不粘色紙簽名矣。

    守禮之家,或仍其舊,世俗反以為固執,而不自知其非也。

     喜慶賀禮,向來有之。

    盛者杯币以及羹果而已。

    今或間用羊、酒。

    營中往往用面。

    其祝壽桃糕,上插八仙,昔年亦有之,然第存其意耳。

    今吾郡所制,精巧異常,須眉畢見,衣褶生動,俱以染色面為之,可久而不剝落,前此未嘗有也。

    人物專取吉祥,故事亦不拘泥八仙。

     喪祭吊奠,向來看卓亦尚精巧,然不過以泥塑人物,彩絹裝成山水故事,列于筵上,以示華美而已。

    自順治以來,即以葷素品裝成人物模樣,備極鮮麗精工,宛若天然生動,見者不辨其為食物,亦莫辨其為何物矣。

    一筵之費,多至數十金,飾一時之觀,須臾盡成棄物,殊為虛費,其如習俗已成!苟有其力者,以為不如是便成簡略不敬,君子所以嚴奢麗之源也。

     前朝兩榜鄉紳拜客,除親戚故交照常投帖外,其泛然士流,俱用眷侍生名帖。

    士林拜兩榜鄉紳,亦除親戚故交照常外,其泛然交際俱用眷晚生名帖,不論先後進年齒也。

    乙榜次之,資郎更次之。

    大概視其爵齒及交誼以為斟酌矣。

    至本朝而兩榜鄉紳非齒爵極高者,無投侍生名帖之事,即間用之,市井吏胥尚以為傲而嘩然非議之,況士林乎?諸生谒兩榜鄉紳,非齒爵極尊者,不屑投晚生名帖,間用諸過客而尊者,往往粘還晚字,況乙榜及資郎乎?其尊行緻幼輩向止用眷教或眷生,謙者稱眷侍教生。

    今雖白叟緻黃童,無不稱眷弟。

    甚至姑夫緻内侄,表叔緻表侄,年伯緻年侄亦然,其他父執,又不必言矣。

     前朝鄉紳,如大司成緻仕回籍,無論南雍、北雍,凡貢、監生往谒,必着公服,用名揭,鄉紳北面坐,客西面坐,不論年齒也。

    如督學使者回籍候補或内升給假歸裡,無論各直省諸生見之亦然。

    自順治中,吾郡張蓼匪視學兩浙,宋直方視學八閩而回,此禮不行,以後遂為故事,竟同泛然鄉紳矣。

     前朝交際賓宴以及吉兇往還,犒勞各色人等賞封,俱用九成外銀八折。

    本朝順治之初,漸用六折,後因行銀濫惡,通用不過六七成,因改賞封為紋銀四折。

    康熙以來,減至三折。

    今甚有封标一兩而内止紋銀二錢者,文勝日甚矣,衙門使費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