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九
關燈
小
中
大
◎宴會
肆筵設席,吳下向來豐盛。
缙紳之家,或宴官長,一席之間,水陸珍羞,多至數十品。
即士庶及中人之家,新親嚴席,有多至二三十品者,若十餘品則是尋常之會矣。
然品必用木漆果山如浮屠樣,蔬用小磁碟添案,小品用攢盒,俱以木漆架架高,取其适觀而已。
即食前方丈,盤中之餐,為物有限。
崇祯初始廢果山碟架,用高裝水果,嚴席則列五色,以飯盂盛之。
相知之會則一大瓯而兼間數色,蔬用大铙碗,制漸大矣。
順治初,又廢攢盒而以小磁碟裝添案,廢铙碗而蔬用大冰盤,水果雖嚴席,亦止用二大瓯。
旁列絹裝八仙,或用雕漆嵌金小屏風于案上,介于水果之間,制亦變矣。
苟非地方官長,雖新親貴遊,蔬不過二十品,若尋常宴會,多則十二品,三四人同一席,其最相知者即隻六品亦可,然識者尚不無太侈之憂。
及順治季年,蔬用宋式高大醬口素白碗而以冰盤盛漆案,則一席兼數席之物,即四五人同席,總多饣餘,幾同暴殄。
康熙之初,改用宮式花素碗而以露莖盤及洋盤盛添案,三四人同一席,庶為得中。
然而新親貴客仍用專席,水果之高,或方或圓,以極大磁盤盛之,幾及于棟,小品添案之精巧,庖人一工,僅可裝三四品,一席之盛,至數十人治庖,恐亦大傷古樸之風也。
向來筵席,必以南北開卓為敬,即家宴亦然。
其他賓客,即朝夕聚首者,每逢令節傳帖邀請,必設開卓,若疏親嚴友,東客西賓,更不待言。
主人臨定席時,必先奉觞送酒,曲盡酬酢諸禮,子弟自入小學以上者,即随行習禮焉。
近來非新親貴遊嚴席,不用開卓,即用亦止于首席一人。
送酒畢,即散為東西卓,或四面方坐,或斜向圓坐,而酬酢諸禮,總合三揖,便各就席上。
删繁文苛禮,似極簡便,但後生不知禮者,恐習以為常,古道不複見耳。
昔年嚴席,非梨園優人必鼓吹合樂,或用相禮者。
今若非優伶,則徑用弦索彈唱,不用鼓樂。
其迎賓定席則彈唱人以鼓樂從之。
若相知雅集,則侑觞之具,一概不用,或挾女妓一二人,或用狹客一二人,彈筝度曲,并坐豪飲以盡歡。
近來吳中開卓,以水果高裝徒設而不用,若在戲酌,反掩觀劇,今竟撤去,并不陳設卓上,惟列雕漆小屏如舊,中間水果之處用小幾高四五寸,長尺許,廣如其高,或竹梨、紫檀之屬,或漆竹、木為之,上陳小銅香爐,旁列香盒筋瓶,值筵者時添香火,四座皆然,薰香四達,水陸果品俱陳于添案,既省高果,複便觀覽,未始不雅也。
◎師長 不為師不知師道之難,不為師不知師恩之厚。
予嘗為之矣,敢不知之乎?發蒙之始,固慮其無知;知識既開,又虞其泛骛。
啟颛蒙而使之領悟,去泛骛而納諸正中,器識文義,務必兼優,掩短護長,迎機科導,師恩甯可忘哉!若夫文章變化,得諸寸心,而就墨引繩,匪師不克。
假以指南之手,拔諸廣衆之中,知吾之恩與教吾等。
故曆叙所師,列其姓氏,以為私心之俎豆雲。
王魯沖先生,諱開文,初字季良,邑城人也。
幼與先君同受業于先祖母舅玉樞周先生之門,少先君一歲,最為莫逆。
崇祯初,開家塾,授生徒,與予家為比鄰。
餘方六歲,初發蒙,先君命餘往受業,始讀《學》、《庸》本文,既加讀朱注。
是歲,完《論語》之第二帙。
次年,熟讀兩論。
又次年,餘從先君東遷鄉居,遂延先生至東,時餘方八歲,初讀《孟子》,先生即為餘解說《論語》,雖大義未晰而字句頗曉,皆先生所口授也。
是秋,因先大父命遷居,複歸城居。
次年,同鄰友褚仁伯仍延先生于家塾,授餘《毛詩》,因講解兩孟,時餘已九齡矣。
至次年十月,餘方十歲,慘遭先慈之變,遂辍學,此崇祯之六年也。
明年甲戌,先生為某氏延去,餘亦茕茕在疚,不遑治經,後此無緣與先生相見。
至本朝順治十四年丁酉,先生館于周浦西百曲裡陳氏。
是歲,餘初補博士弟子員,及恭谒先生,款語良久,先生亦為色喜,時先生年已六十有七而容貌不改于疇昔執經之年。
詢知蔔居于邑西數十裡外之梅源世兄,頗豐裕,子孫繞膝,先生亦将歸老不複事硯田矣。
餘拜辭而返。
越明年,忽聞先生即世,心竊悼之。
至今披讀四書、《毛詩》,猶憶先生之教如躬承函丈時也。
金伯固先生,諱湯,初字孟明,邑庠生。
崇祯甲戌,蜀中劉念先先生潛來令上邑,于童子試中取先生第一。
是年,入泮,遂開家塾于城南。
餘年十二,往受經焉。
潘魯卿先生,諱煥璜,後字甫臣,邑庠生。
故禦史大夫尚書恭定公弟諱恕之之曾孫也。
與餘比鄰,開家塾授徒,四方從遊者甚衆,大概皆成材,已為博士弟子者嘗數十人。
予十三,亦往受業,初學作文,未能窺見牆壁也。
瞿行言先牛,諱儆臣,邑庠生,與餘家亦為比鄰。
崇祯丙子,試南闱不售,歸,開家塾,授生徒,從學者亦數十人。
餘年十四,往受經,先生課學者最嚴重,相對竟日,言笑不苟,質疑問難,則滾滾萬言不倦。
同學諸生,燕閑遊戲,皆以經義、字義及舉業之二三場相角,不敢作浪語放言。
餘前後執經共三載如一日,批閱課藝,必細加改削,使學者豁然啟悟,多有進益。
張祗園先生,諱儒風,字魯培,邑庠生。
故少宗伯賓山先生諱電之曾孫,即餘之外翁也。
餘年十六
缙紳之家,或宴官長,一席之間,水陸珍羞,多至數十品。
即士庶及中人之家,新親嚴席,有多至二三十品者,若十餘品則是尋常之會矣。
然品必用木漆果山如浮屠樣,蔬用小磁碟添案,小品用攢盒,俱以木漆架架高,取其适觀而已。
即食前方丈,盤中之餐,為物有限。
崇祯初始廢果山碟架,用高裝水果,嚴席則列五色,以飯盂盛之。
相知之會則一大瓯而兼間數色,蔬用大铙碗,制漸大矣。
順治初,又廢攢盒而以小磁碟裝添案,廢铙碗而蔬用大冰盤,水果雖嚴席,亦止用二大瓯。
旁列絹裝八仙,或用雕漆嵌金小屏風于案上,介于水果之間,制亦變矣。
苟非地方官長,雖新親貴遊,蔬不過二十品,若尋常宴會,多則十二品,三四人同一席,其最相知者即隻六品亦可,然識者尚不無太侈之憂。
及順治季年,蔬用宋式高大醬口素白碗而以冰盤盛漆案,則一席兼數席之物,即四五人同席,總多饣餘,幾同暴殄。
康熙之初,改用宮式花素碗而以露莖盤及洋盤盛添案,三四人同一席,庶為得中。
然而新親貴客仍用專席,水果之高,或方或圓,以極大磁盤盛之,幾及于棟,小品添案之精巧,庖人一工,僅可裝三四品,一席之盛,至數十人治庖,恐亦大傷古樸之風也。
向來筵席,必以南北開卓為敬,即家宴亦然。
其他賓客,即朝夕聚首者,每逢令節傳帖邀請,必設開卓,若疏親嚴友,東客西賓,更不待言。
主人臨定席時,必先奉觞送酒,曲盡酬酢諸禮,子弟自入小學以上者,即随行習禮焉。
近來非新親貴遊嚴席,不用開卓,即用亦止于首席一人。
送酒畢,即散為東西卓,或四面方坐,或斜向圓坐,而酬酢諸禮,總合三揖,便各就席上。
删繁文苛禮,似極簡便,但後生不知禮者,恐習以為常,古道不複見耳。
昔年嚴席,非梨園優人必鼓吹合樂,或用相禮者。
今若非優伶,則徑用弦索彈唱,不用鼓樂。
其迎賓定席則彈唱人以鼓樂從之。
若相知雅集,則侑觞之具,一概不用,或挾女妓一二人,或用狹客一二人,彈筝度曲,并坐豪飲以盡歡。
近來吳中開卓,以水果高裝徒設而不用,若在戲酌,反掩觀劇,今竟撤去,并不陳設卓上,惟列雕漆小屏如舊,中間水果之處用小幾高四五寸,長尺許,廣如其高,或竹梨、紫檀之屬,或漆竹、木為之,上陳小銅香爐,旁列香盒筋瓶,值筵者時添香火,四座皆然,薰香四達,水陸果品俱陳于添案,既省高果,複便觀覽,未始不雅也。
◎師長 不為師不知師道之難,不為師不知師恩之厚。
予嘗為之矣,敢不知之乎?發蒙之始,固慮其無知;知識既開,又虞其泛骛。
啟颛蒙而使之領悟,去泛骛而納諸正中,器識文義,務必兼優,掩短護長,迎機科導,師恩甯可忘哉!若夫文章變化,得諸寸心,而就墨引繩,匪師不克。
假以指南之手,拔諸廣衆之中,知吾之恩與教吾等。
故曆叙所師,列其姓氏,以為私心之俎豆雲。
王魯沖先生,諱開文,初字季良,邑城人也。
幼與先君同受業于先祖母舅玉樞周先生之門,少先君一歲,最為莫逆。
崇祯初,開家塾,授生徒,與予家為比鄰。
餘方六歲,初發蒙,先君命餘往受業,始讀《學》、《庸》本文,既加讀朱注。
是歲,完《論語》之第二帙。
次年,熟讀兩論。
又次年,餘從先君東遷鄉居,遂延先生至東,時餘方八歲,初讀《孟子》,先生即為餘解說《論語》,雖大義未晰而字句頗曉,皆先生所口授也。
是秋,因先大父命遷居,複歸城居。
次年,同鄰友褚仁伯仍延先生于家塾,授餘《毛詩》,因講解兩孟,時餘已九齡矣。
至次年十月,餘方十歲,慘遭先慈之變,遂辍學,此崇祯之六年也。
明年甲戌,先生為某氏延去,餘亦茕茕在疚,不遑治經,後此無緣與先生相見。
至本朝順治十四年丁酉,先生館于周浦西百曲裡陳氏。
是歲,餘初補博士弟子員,及恭谒先生,款語良久,先生亦為色喜,時先生年已六十有七而容貌不改于疇昔執經之年。
詢知蔔居于邑西數十裡外之梅源世兄,頗豐裕,子孫繞膝,先生亦将歸老不複事硯田矣。
餘拜辭而返。
越明年,忽聞先生即世,心竊悼之。
至今披讀四書、《毛詩》,猶憶先生之教如躬承函丈時也。
金伯固先生,諱湯,初字孟明,邑庠生。
崇祯甲戌,蜀中劉念先先生潛來令上邑,于童子試中取先生第一。
是年,入泮,遂開家塾于城南。
餘年十二,往受經焉。
潘魯卿先生,諱煥璜,後字甫臣,邑庠生。
故禦史大夫尚書恭定公弟諱恕之之曾孫也。
與餘比鄰,開家塾授徒,四方從遊者甚衆,大概皆成材,已為博士弟子者嘗數十人。
予十三,亦往受業,初學作文,未能窺見牆壁也。
瞿行言先牛,諱儆臣,邑庠生,與餘家亦為比鄰。
崇祯丙子,試南闱不售,歸,開家塾,授生徒,從學者亦數十人。
餘年十四,往受經,先生課學者最嚴重,相對竟日,言笑不苟,質疑問難,則滾滾萬言不倦。
同學諸生,燕閑遊戲,皆以經義、字義及舉業之二三場相角,不敢作浪語放言。
餘前後執經共三載如一日,批閱課藝,必細加改削,使學者豁然啟悟,多有進益。
張祗園先生,諱儒風,字魯培,邑庠生。
故少宗伯賓山先生諱電之曾孫,即餘之外翁也。
餘年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