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
關燈
小
中
大
”大為質友所鑒賞,評雲:如此手筆,不必恨吾不見古人,當令古人恨不見我也。
然就餘握管時,原為風氣使然,不能違俗耳,明知非文章正格,故常戲語同人曰:“今人見前二十年文,往往指其疵處,以為笑語。
夫二十年前文,不過字句陳腐耳,其笑有限,如今所稱絕妙好文,留俟二十年後,吾不知人又更當如何笑也。
”不意甫越歲餘,中堂江公淵特疏題參操選政者,兩榜名公,悉皆禁锢,其附名者,幾至不測。
己醜會場,文風不變,義必本經,說必宗傳,中式墨卷,皆清正簡潔,揣摩之家,始得正宗。
予嘗問同郡先達周釜山先生曰:“先生鄉會場制義,如出兩手,何也?”釜山笑曰:“此即世人所笑,吾之胸中無成見也。
當乙酉之役,非此等文不售,故不得已而為之。
若己醜而仍守此技,至今終老青衫矣。
”然而前輩指授之功不可忘。
予自丁亥下第,己醜再上公車時,座師成青壇先生遣人偵餘,一到都門,即要餘到寓,手授拟題四十課,餘日呈一藝,凡關昔日習氣語,必力為批評,是科會場首題,亦在拟中,餘呈文時,先生隻取一小講,其餘一概點竄。
及入闱,首題既得,心識先生之教,惟開講不另作,其餘皆在場中重構思也。
故得中式,此則如出兩手之所由來耳。
自是而後,壬辰、乙未、戊戌、己亥,四科之文,可稱彬彬極盛。
至庚子、辛醜,清新俊逸,固不可及,然而氣漸流于單薄。
康熙癸卯,遂即卑靡而八股之制亦廢矣。
八股廢而取士專用策論,小試先論後策,鄉會試初場試策五道,二場四書經論二篇、表一、判五,改三場為兩試,蓋欲崇實學,黜浮華也。
司衡者即論亦必尊經重注,不得仍前馳騁,雖非八股之體,亦聊存八股之意耳。
其如習俗已成,勢難猝挽,即為策論亦半屬油腔。
至八年己酉,複用八股試士而文品之卑靡日甚,即有一二名家,不克自振也。
如理學題則一比知,一比行,不必開卷而知之矣。
事功題則一比内聖,一比外王,不待展卷而亦知之矣。
如講仁義,則必曰始之以心見理,繼之以心見心,以天下藏于吾心,而不見其有餘,以我心周乎天下,而不見其不足。
如吸下則必曰我雖未知□□者何如,然亦不妨取□□而先言之也。
如開講擒題,則必曰是未嘗即其□□之□而深思之也,又不言□無非言□,吾将言□□之人,先言□□之人。
諸如此類,難以悉數。
總之,習成一派套語,俟題到手,仿佛鋪襯,不必構思,方稱佳作。
且局必疊床,股必合掌,起講之意,篇内重言,起比之意,中後複見,出股天地,對即乾坤,出股聖賢,對即明哲,一篇八股,意隻四股,四股之意,尚有疊用,師以是為枕中秘傳,父以是為家學妙訣。
小試場屋,用之辄售,而文品之惡濫,至此極矣。
當時合肥龔芝麓先生為大宗伯,典庚戌會試,深惡此種,力為排斥,起衰振敝,庶幾稍變。
公念文風之壞,蓋由選家,專取僞文,托新貴名選刻,以誤後學,因督學詞臣蔣虎臣超疏請嚴禁僞文,遂為覆準。
定例:凡鄉會程墨及房稿行書,必由禮部選定頒行,各省試牍必由學臣鑒定發刻,如有濫選私刻者,選文之人,無論進士、舉人、監生、生員、童生,分别議處,刊示頒行。
是科,選家為之寂然,部頒房書,出力洗惡習,然其中又不無矯枉過正,慮開龐雜之端,而積年靡調,亦一時不能頓改。
至壬子、癸醜,吾吳韓元少聯取巍科,以雄文振起,天下始翕然改心易慮,思為矯世革俗。
己酉、庚戌之習,為之廓清。
乙卯、丙辰,始即醇正,學者亦慕先正大家,前朝如顧泾陽憲成、歸震川有光、金正希聲、黃陶庵淳耀、周介生鐘。
本朝如熊鐘陵伯龍、史立庵大成諸先生稿,翻刻盛行,雞林為之紙貴。
丁巳、戊午,連舉鄉試,文亦各省不同,然好高者恐流為崇祯庚辰、癸未,守卑者未能盡去康熙己酉之習,揣摩家不可不加謹,主持文教者不可不留心提防也。
二十年辛酉七月,科臣莫大勳題準,文取醇正,不尚離奇,字限六百五十,不得逾越,違者場中不許中式,一時文士,複翕然思變。
◎交際 交際之禮,始乎情,成乎勢,而濫觞于文。
以情交者,禮出于情之所自然,即勢異、文異而情不異;以勢交者,禮出于勢之所不得不然,故勢異、文異而情亦異。
二者不同,要各有為。
況雖有至情,不能違勢,雖因時勢,未必無情,未可以是概風俗之盛衰,人心之厚薄也。
獨是不由乎情,不因乎勢,而徒視為具文,即其交際之時,已無殷勤之意,甯待情衰而禮始衰,勢異而禮始異耶?視為具文者,惟知有文不知有禮,遂至虛文,甚而于義無所取,彼謂既以為文交,原不必有所取也。
推此志也,大之僭禮亂樂,小之匿怨而友,世道人心,尚堪問哉!因略舉交際數端,以俟明禮之君子,有所擇焉。
前朝鄉紳,凡兩榜出身者,無論官之尊卑,谒撫、按俱用名帖抗禮。
即乙榜而選授京職,或外而兩司及郡縣部官、資郎而至兩房中書者亦如之。
其由舉、貢、監生選授府佐及京職散員者,止在郡縣交際,不便與撫、按兩台晉谒矣。
其他雜職,即郡縣亦不交際也。
本朝順治年間亦然。
至康熙初,鄉紳與督、撫兩台交際,始分等職,不論出身。
京官自部曹、中、行、評、博而上,用名帖。
外官自藩、臬而下,俱用名揭,幾與現任等。
用帖者,兩台答拜。
用揭者,隻用名帖緻意,不答拜矣。
前朝鄉紳,凡科甲出身者,無論爵之尊卑,郡縣俱答拜。
貢、監起家者,則但以名帖緻意。
貢、監未仕者谒郡守,俱用名揭,國初亦然。
自順治季年,李公茂先以明經來守吾郡,凡明經授職者,一概答拜,未授職者,亦用名帖。
以後凡貢、監授職者,俱答拜矣。
舊例:缙紳設席延郡守,即公宴主席亦不及孝廉。
今明經、太學,交情相契者,有席必赴矣。
令長更不必言。
前朝鄉紳相見,大概必着公服,晉谒當事更不必言。
今鄉紳入賓館俱便服矣。
現任官升堂視事,必着公服,接見賓客,更不必言。
今現任官,除新任朝祭及朔望谒廟行香參谒上台而外,俱不着公服矣。
惟學臣臨試,則如舊服。
昔舉、貢、監生、生員谒官長,俱必公服,遇大禮必公服,平時交際及見武弁、縣佐則否,而縣佐、武
然就餘握管時,原為風氣使然,不能違俗耳,明知非文章正格,故常戲語同人曰:“今人見前二十年文,往往指其疵處,以為笑語。
夫二十年前文,不過字句陳腐耳,其笑有限,如今所稱絕妙好文,留俟二十年後,吾不知人又更當如何笑也。
”不意甫越歲餘,中堂江公淵特疏題參操選政者,兩榜名公,悉皆禁锢,其附名者,幾至不測。
己醜會場,文風不變,義必本經,說必宗傳,中式墨卷,皆清正簡潔,揣摩之家,始得正宗。
予嘗問同郡先達周釜山先生曰:“先生鄉會場制義,如出兩手,何也?”釜山笑曰:“此即世人所笑,吾之胸中無成見也。
當乙酉之役,非此等文不售,故不得已而為之。
若己醜而仍守此技,至今終老青衫矣。
”然而前輩指授之功不可忘。
予自丁亥下第,己醜再上公車時,座師成青壇先生遣人偵餘,一到都門,即要餘到寓,手授拟題四十課,餘日呈一藝,凡關昔日習氣語,必力為批評,是科會場首題,亦在拟中,餘呈文時,先生隻取一小講,其餘一概點竄。
及入闱,首題既得,心識先生之教,惟開講不另作,其餘皆在場中重構思也。
故得中式,此則如出兩手之所由來耳。
自是而後,壬辰、乙未、戊戌、己亥,四科之文,可稱彬彬極盛。
至庚子、辛醜,清新俊逸,固不可及,然而氣漸流于單薄。
康熙癸卯,遂即卑靡而八股之制亦廢矣。
八股廢而取士專用策論,小試先論後策,鄉會試初場試策五道,二場四書經論二篇、表一、判五,改三場為兩試,蓋欲崇實學,黜浮華也。
司衡者即論亦必尊經重注,不得仍前馳騁,雖非八股之體,亦聊存八股之意耳。
其如習俗已成,勢難猝挽,即為策論亦半屬油腔。
至八年己酉,複用八股試士而文品之卑靡日甚,即有一二名家,不克自振也。
如理學題則一比知,一比行,不必開卷而知之矣。
事功題則一比内聖,一比外王,不待展卷而亦知之矣。
如講仁義,則必曰始之以心見理,繼之以心見心,以天下藏于吾心,而不見其有餘,以我心周乎天下,而不見其不足。
如吸下則必曰我雖未知□□者何如,然亦不妨取□□而先言之也。
如開講擒題,則必曰是未嘗即其□□之□而深思之也,又不言□無非言□,吾将言□□之人,先言□□之人。
諸如此類,難以悉數。
總之,習成一派套語,俟題到手,仿佛鋪襯,不必構思,方稱佳作。
且局必疊床,股必合掌,起講之意,篇内重言,起比之意,中後複見,出股天地,對即乾坤,出股聖賢,對即明哲,一篇八股,意隻四股,四股之意,尚有疊用,師以是為枕中秘傳,父以是為家學妙訣。
小試場屋,用之辄售,而文品之惡濫,至此極矣。
當時合肥龔芝麓先生為大宗伯,典庚戌會試,深惡此種,力為排斥,起衰振敝,庶幾稍變。
公念文風之壞,蓋由選家,專取僞文,托新貴名選刻,以誤後學,因督學詞臣蔣虎臣超疏請嚴禁僞文,遂為覆準。
定例:凡鄉會程墨及房稿行書,必由禮部選定頒行,各省試牍必由學臣鑒定發刻,如有濫選私刻者,選文之人,無論進士、舉人、監生、生員、童生,分别議處,刊示頒行。
是科,選家為之寂然,部頒房書,出力洗惡習,然其中又不無矯枉過正,慮開龐雜之端,而積年靡調,亦一時不能頓改。
至壬子、癸醜,吾吳韓元少聯取巍科,以雄文振起,天下始翕然改心易慮,思為矯世革俗。
己酉、庚戌之習,為之廓清。
乙卯、丙辰,始即醇正,學者亦慕先正大家,前朝如顧泾陽憲成、歸震川有光、金正希聲、黃陶庵淳耀、周介生鐘。
本朝如熊鐘陵伯龍、史立庵大成諸先生稿,翻刻盛行,雞林為之紙貴。
丁巳、戊午,連舉鄉試,文亦各省不同,然好高者恐流為崇祯庚辰、癸未,守卑者未能盡去康熙己酉之習,揣摩家不可不加謹,主持文教者不可不留心提防也。
二十年辛酉七月,科臣莫大勳題準,文取醇正,不尚離奇,字限六百五十,不得逾越,違者場中不許中式,一時文士,複翕然思變。
◎交際 交際之禮,始乎情,成乎勢,而濫觞于文。
以情交者,禮出于情之所自然,即勢異、文異而情不異;以勢交者,禮出于勢之所不得不然,故勢異、文異而情亦異。
二者不同,要各有為。
況雖有至情,不能違勢,雖因時勢,未必無情,未可以是概風俗之盛衰,人心之厚薄也。
獨是不由乎情,不因乎勢,而徒視為具文,即其交際之時,已無殷勤之意,甯待情衰而禮始衰,勢異而禮始異耶?視為具文者,惟知有文不知有禮,遂至虛文,甚而于義無所取,彼謂既以為文交,原不必有所取也。
推此志也,大之僭禮亂樂,小之匿怨而友,世道人心,尚堪問哉!因略舉交際數端,以俟明禮之君子,有所擇焉。
前朝鄉紳,凡兩榜出身者,無論官之尊卑,谒撫、按俱用名帖抗禮。
即乙榜而選授京職,或外而兩司及郡縣部官、資郎而至兩房中書者亦如之。
其由舉、貢、監生選授府佐及京職散員者,止在郡縣交際,不便與撫、按兩台晉谒矣。
其他雜職,即郡縣亦不交際也。
本朝順治年間亦然。
至康熙初,鄉紳與督、撫兩台交際,始分等職,不論出身。
京官自部曹、中、行、評、博而上,用名帖。
外官自藩、臬而下,俱用名揭,幾與現任等。
用帖者,兩台答拜。
用揭者,隻用名帖緻意,不答拜矣。
前朝鄉紳,凡科甲出身者,無論爵之尊卑,郡縣俱答拜。
貢、監起家者,則但以名帖緻意。
貢、監未仕者谒郡守,俱用名揭,國初亦然。
自順治季年,李公茂先以明經來守吾郡,凡明經授職者,一概答拜,未授職者,亦用名帖。
以後凡貢、監授職者,俱答拜矣。
舊例:缙紳設席延郡守,即公宴主席亦不及孝廉。
今明經、太學,交情相契者,有席必赴矣。
令長更不必言。
前朝鄉紳相見,大概必着公服,晉谒當事更不必言。
今鄉紳入賓館俱便服矣。
現任官升堂視事,必着公服,接見賓客,更不必言。
今現任官,除新任朝祭及朔望谒廟行香參谒上台而外,俱不着公服矣。
惟學臣臨試,則如舊服。
昔舉、貢、監生、生員谒官長,俱必公服,遇大禮必公服,平時交際及見武弁、縣佐則否,而縣佐、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