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
關燈
小
中
大
、官、哥諸窯而外,惟前朝之成窯、靖窯為最美,價亦頗貴。
崇祯初時,窯無美器,最上者價值不過三五錢銀一隻,醜者三五分銀十隻耳。
順治初,江右甫平,兵燹未息,磁器之醜,較甚于舊,而價逾十倍。
最醜者四五分銀一隻,略光潤者,動辄數倍之,而亦不能望靖窯之後塵也。
至康熙初,窯器忽然精美,佳者直勝靖窯,而價亦不甚貴,最上不過值銀一錢一隻而已。
自十三年甲寅之變,江右盜賊蜂起,磁器複貴,較之昔年,價逾五倍,美者又不可得。
大概移窯于近地,工巧與泥水,種種不同,匪但遷乎其地,而弗能為良也。
是時,民間複如順治之初,富者用銅、錫,貧者用竹、木為制,然而所盛馔肴,不堪經宿,洗滌亦不能潔,遠不如磁器之便。
至二十七年戊午,豫章底定,窯器複美,價亦漸平,幾如初年矣。
向來底足下或一盞内,必書某朝某年精制,逮壞後淪落污泥溷塹中,或踐蹈于馬足車塵之下,而朝代年号,字畫宛在,見者怵惕,而莫能救挽。
至是建言者遂以為請。
奉旨禁革,積年流弊,一朝頓洗,斯真度越百王之盛典,非特窯器之精已也。
又有一種素白建窯,昔雖有之,而今為最廣,體制花巧,價亦不甚貴,酒器最多,亦最宜,所值比楚窯稍浮,用者便之。
氈單,在明季若雙紅者,每條價紋銀二兩,單紅者一兩内外。
自本朝以來,雙紅至精者,價不及一兩,稍差者四、五錢一條,其嘉興石門所制,每條不過值銀二三錢而已。
郁金之貴,于經傳見之,詩歌詠之,然未有如順治、康熙初年之價者,則川廣之亂甫平,百貨未通,郁金一兩值銀二百餘金,亦并無處可覓。
猶憶邑紳張弘軒因封翁之病,藥劑必需,用價二十兩從平湖陸氏購得二分,其貴如是。
後四方平定,價因漸減。
至康熙二十五年丙寅,郁金一斤,值銀不過八錢,一物之價,相懸如是,亦異矣哉! 真降香,前朝吊祭必用之,間或用于貴神之前,價值每斤不過銀幾分,不及一錢也。
順治之季,價忽騰貴,每斤價至紋銀四錢外,吊喪非大富貴之家,概不用之。
鋪中賣者亦罕,故吊客俱以檀條官香代之,初用便于焚,鹹謂适宜,後漸無香氣。
近年直以沙泥雜木屑為之,竟成廢物,而海航市通,降香遂廣,價亦幾于複古矣。
◎種植 吾邑土高水少,農家樹藝,粟菽、棉花參半。
向來種粳稻有三種,而秫不與焉。
其最貴者曰瓜熟稻,計漬種以及收成不過七八十日,大約三月終下種,六月中便可登新谷,收成後尚可種べ豆也,然而收數不能豐,最上之田,畝不能過三斛,故種者亦罕。
其次早者曰百日稻,計漬種迄收成百餘日,皆于立夏漬種,布散于水田,不必插秧成列,總謂之川珠,其性柔而甘味,惟吾東土有之,鄰邑所無也。
其晚者有白芒稻,則種秧于别田,夏至前後移種至田畝,成列分行,霜降時收割,謂之晚白稻,收數較豐。
自順治五年戊子秋蟲災後,往往既秀而為蟲所蝕,農家懲此,相戒不種。
近年從鄰郡傳至一種,曰香梗、曰沙梗,穗上俱有紅芒,并性堅而粒大。
香梗味香而尤美,收數亦豐,種法收成俱如晚稻,今參種之,較盛于川珠稻矣。
青靛,初出閩中。
夏、秋兩次之間,取其葉淘汁澄清,用染藍青色,此地所無也。
自順治初年,八閩未平,福靛難緻,有覓得其種者,按其法而種之,獲利數倍。
其後八閩盡歸版圖,福靛既多,本地所産又衆,利亦微矣。
況所染之色終不若福靛,故土靛價亦日賤,近年來,種者亦少。
煙葉,其初亦出閩中。
予幼聞諸先大父雲:福建有煙,吸之可以醉人,号曰幹酒,然而此地絕無也。
崇祯、之季,邑城有彭姓者,不知其從何所得種,種之于本地,采其葉,陰幹之,遂有工其事者,細切為絲,為遠客販去,土人猶未敢嘗也。
後奉上台頒示嚴禁,謂流寇食之,用辟寒濕,民間不許種植,商賈不得販賣;違者與通番等罪,彭遂為首告,幾緻不測,種煙遂絕。
順治初,軍中莫不用煙,一時販者輻辏,種者複廣,獲利亦倍,初價每斤一兩二三錢,其後已漸減。
今價每斤不過一錢二三分,或僅錢許,此地種者鮮矣。
糖蔗,取其漿為糖,産于江右、嶺南諸郡,此地從未有也。
康熙十五年丙辰春二月,廣東兵叛,江西吉安道梗,糖價驟貴。
吾邑濱浦,有人攜得蔗種,歸植成林,依法軋漿,煎成白糖,甚獲其利;但糖色不能上白,想亦地氣使然。
其後平藩歸正,廣糖大至,然種蔗煎于此地,價猶賤于販賣,故至今種者不辍,浦東六裡橋、周渡一方最盛。
萬壽果,一名長生果,向出徽州。
近年移種于本地,草本蔓生,而果結如豆,每莢數顆,成實之後,采莢去殼,用沙微炒,以色淡黃為度,則味松而香,可充笾實,且以其名甚美,故賓筵往往用之,亦此地果中,昔無而今有者。
江西橘柚,向為土産,不獨山間廣種以規利,即村落園圃,家戶種之以供賓客。
自順治十一年甲午冬,嚴寒大凍,至春,橘、柚、橙、柑之類盡槁,自是人家罕種,間有複種者,每逢冬寒,辄見枯萎。
至康熙十五年丙辰十二月朔,奇寒凜冽,境内秋果無有存者,而種植之家,遂以為戒矣。
佛手柑,向出閩、廣,江南絕無。
自康熙九年庚戌,郡紳顧見山,十六年丁巳,吾家蒼岩叔,相繼榷關贛州,兩家人種之于巨瓶載歸,其枝葉與此地香橼無異,而垂實累累,金碧可愛,及移植土中,大概與香橼相似,畏寒亦相同,故鮮見有開花結實者。
崇祯初時,窯無美器,最上者價值不過三五錢銀一隻,醜者三五分銀十隻耳。
順治初,江右甫平,兵燹未息,磁器之醜,較甚于舊,而價逾十倍。
最醜者四五分銀一隻,略光潤者,動辄數倍之,而亦不能望靖窯之後塵也。
至康熙初,窯器忽然精美,佳者直勝靖窯,而價亦不甚貴,最上不過值銀一錢一隻而已。
自十三年甲寅之變,江右盜賊蜂起,磁器複貴,較之昔年,價逾五倍,美者又不可得。
大概移窯于近地,工巧與泥水,種種不同,匪但遷乎其地,而弗能為良也。
是時,民間複如順治之初,富者用銅、錫,貧者用竹、木為制,然而所盛馔肴,不堪經宿,洗滌亦不能潔,遠不如磁器之便。
至二十七年戊午,豫章底定,窯器複美,價亦漸平,幾如初年矣。
向來底足下或一盞内,必書某朝某年精制,逮壞後淪落污泥溷塹中,或踐蹈于馬足車塵之下,而朝代年号,字畫宛在,見者怵惕,而莫能救挽。
至是建言者遂以為請。
奉旨禁革,積年流弊,一朝頓洗,斯真度越百王之盛典,非特窯器之精已也。
又有一種素白建窯,昔雖有之,而今為最廣,體制花巧,價亦不甚貴,酒器最多,亦最宜,所值比楚窯稍浮,用者便之。
氈單,在明季若雙紅者,每條價紋銀二兩,單紅者一兩内外。
自本朝以來,雙紅至精者,價不及一兩,稍差者四、五錢一條,其嘉興石門所制,每條不過值銀二三錢而已。
郁金之貴,于經傳見之,詩歌詠之,然未有如順治、康熙初年之價者,則川廣之亂甫平,百貨未通,郁金一兩值銀二百餘金,亦并無處可覓。
猶憶邑紳張弘軒因封翁之病,藥劑必需,用價二十兩從平湖陸氏購得二分,其貴如是。
後四方平定,價因漸減。
至康熙二十五年丙寅,郁金一斤,值銀不過八錢,一物之價,相懸如是,亦異矣哉! 真降香,前朝吊祭必用之,間或用于貴神之前,價值每斤不過銀幾分,不及一錢也。
順治之季,價忽騰貴,每斤價至紋銀四錢外,吊喪非大富貴之家,概不用之。
鋪中賣者亦罕,故吊客俱以檀條官香代之,初用便于焚,鹹謂适宜,後漸無香氣。
近年直以沙泥雜木屑為之,竟成廢物,而海航市通,降香遂廣,價亦幾于複古矣。
◎種植 吾邑土高水少,農家樹藝,粟菽、棉花參半。
向來種粳稻有三種,而秫不與焉。
其最貴者曰瓜熟稻,計漬種以及收成不過七八十日,大約三月終下種,六月中便可登新谷,收成後尚可種べ豆也,然而收數不能豐,最上之田,畝不能過三斛,故種者亦罕。
其次早者曰百日稻,計漬種迄收成百餘日,皆于立夏漬種,布散于水田,不必插秧成列,總謂之川珠,其性柔而甘味,惟吾東土有之,鄰邑所無也。
其晚者有白芒稻,則種秧于别田,夏至前後移種至田畝,成列分行,霜降時收割,謂之晚白稻,收數較豐。
自順治五年戊子秋蟲災後,往往既秀而為蟲所蝕,農家懲此,相戒不種。
近年從鄰郡傳至一種,曰香梗、曰沙梗,穗上俱有紅芒,并性堅而粒大。
香梗味香而尤美,收數亦豐,種法收成俱如晚稻,今參種之,較盛于川珠稻矣。
青靛,初出閩中。
夏、秋兩次之間,取其葉淘汁澄清,用染藍青色,此地所無也。
自順治初年,八閩未平,福靛難緻,有覓得其種者,按其法而種之,獲利數倍。
其後八閩盡歸版圖,福靛既多,本地所産又衆,利亦微矣。
況所染之色終不若福靛,故土靛價亦日賤,近年來,種者亦少。
煙葉,其初亦出閩中。
予幼聞諸先大父雲:福建有煙,吸之可以醉人,号曰幹酒,然而此地絕無也。
崇祯、之季,邑城有彭姓者,不知其從何所得種,種之于本地,采其葉,陰幹之,遂有工其事者,細切為絲,為遠客販去,土人猶未敢嘗也。
後奉上台頒示嚴禁,謂流寇食之,用辟寒濕,民間不許種植,商賈不得販賣;違者與通番等罪,彭遂為首告,幾緻不測,種煙遂絕。
順治初,軍中莫不用煙,一時販者輻辏,種者複廣,獲利亦倍,初價每斤一兩二三錢,其後已漸減。
今價每斤不過一錢二三分,或僅錢許,此地種者鮮矣。
糖蔗,取其漿為糖,産于江右、嶺南諸郡,此地從未有也。
康熙十五年丙辰春二月,廣東兵叛,江西吉安道梗,糖價驟貴。
吾邑濱浦,有人攜得蔗種,歸植成林,依法軋漿,煎成白糖,甚獲其利;但糖色不能上白,想亦地氣使然。
其後平藩歸正,廣糖大至,然種蔗煎于此地,價猶賤于販賣,故至今種者不辍,浦東六裡橋、周渡一方最盛。
萬壽果,一名長生果,向出徽州。
近年移種于本地,草本蔓生,而果結如豆,每莢數顆,成實之後,采莢去殼,用沙微炒,以色淡黃為度,則味松而香,可充笾實,且以其名甚美,故賓筵往往用之,亦此地果中,昔無而今有者。
江西橘柚,向為土産,不獨山間廣種以規利,即村落園圃,家戶種之以供賓客。
自順治十一年甲午冬,嚴寒大凍,至春,橘、柚、橙、柑之類盡槁,自是人家罕種,間有複種者,每逢冬寒,辄見枯萎。
至康熙十五年丙辰十二月朔,奇寒凜冽,境内秋果無有存者,而種植之家,遂以為戒矣。
佛手柑,向出閩、廣,江南絕無。
自康熙九年庚戌,郡紳顧見山,十六年丁巳,吾家蒼岩叔,相繼榷關贛州,兩家人種之于巨瓶載歸,其枝葉與此地香橼無異,而垂實累累,金碧可愛,及移植土中,大概與香橼相似,畏寒亦相同,故鮮見有開花結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