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

關燈
春,閩中兵變,價複驟長,每刀又至一錢四五分,往往以浙中所産醜惡者充賣。

    至十五年丙辰九月,耿藩歸正,而後紙價漸平。

    今每刀七十張,價銀三分五厘,庶幾去舊不遠。

    至康熙二十六年,每刀不過紋銀二分,竟複古矣。

     心紅标朱,每匣重十四兩,予幼時價銀四、五錢。

    順治四、五年間,價至每匣紋銀八九兩。

    八、九、十年間,猶二三兩一匣也。

    康熙初,其價漸減,後至上好朱一匣,價銀不過二錢五分。

    甲寅、乙卯之間,廣東道梗,将謂朱價又必驟長,而竟不然。

    今上好者,每匣價銀不過三錢而已。

    康熙十九、二十年間,朱價複長,每匣價銀至六、七、八錢及兩一二錢。

    二十三年,長至兩六七錢。

    至二十六年,遞減至四錢。

     白糖,舊價上白者每斤三、四分。

    順治初年間,價至每斤紋銀四錢,後遞減。

    至康熙中,複舊。

    今稍長至五六分。

    康熙二十年癸亥冬,遞減至三分、二分,黃黑者一分上下耳。

     檀香,予幼時舊價每斤紋銀四五錢,後漸遞長。

    至順治初,每斤價至二三兩,後複漸減。

    至康熙十八年冬,每斤價銀不過二錢。

    是時,傳聞大内用為滌器,故為天律所禁,道家以焚檀為戒,龔聖和曾力言之,而人多未信。

    至二十三年春,張真人自京師回楚,道經松江,醮壇示禁,至不複用矣。

     附子,予幼時藥中亦不輕用,然而價亦甚賤,每隻一兩,值銀不過一二錢。

    至順治初,每隻值銀,直至數十兩,家富而病急需用者,購之不惜百金。

    康熙以來,價日賤,今一兩一隻,止可值銀一錢,然而味亦大不如前矣。

     肉桂,舊價止二三錢一斤。

    數年以來,價至每斤七八兩,甚至十二三兩。

    幾與參價相若,近來稍差,最上者,每斤價銀五兩而已。

     燕窩菜,予幼時每斤價銀八錢,然猶不輕用。

    順治初,價亦不甚懸絕也。

    其後漸長,竟至每斤紋銀四兩,是非大賓嚴席,不輕用矣。

     法制藕粉,前朝惟露香園有之,主人用為服餌,等于丹藥,市無鬻者。

    順治初,始有鬻之于市,而其價甚昂,每斤紋銀一兩五六錢,後減至一兩二錢。

    九年壬辰夏,猶賣紋銀八錢一斤,而鋪主人猶以價賤為恨。

    十二、三年之際,得法者甚多,沿街列賣,每斤不過六七分,而半和僞物,味亦大不如前矣。

     大絨,前朝最貴,細而精者,謂之姑絨,每疋長十餘丈,價值百金,惟富貴之家用之,以頂重厚绫為裡,一袍可服數十年,或傳于子孫者。

    自順治以來,南方亦以皮裘禦冬,袍服花素緞絨價遂賤。

    今最細姑絨,所值不過一二十金一疋,次者八九分一尺,下者五六分而已。

    年來賣者絕少,販客亦不複至,價日賤而絨亦日惡矣。

     山東繭綢,集蠶繭為之,出于山東椒樹者為最佳,色蒼黑而氣帶椒香,污穢著之,越歲自落,不必浣濯而潔,在前朝價與絨等,用亦如之。

    年來,價日賤而此種亦絕。

    今最上者,價不過錢許一尺,甚而有三四分一尺者,則稀松甚于綿綢,嘉、湖、蘇、松,在在皆織,故用者愈衆,而價愈賤。

     葛布有數種:出于浙之慈溪,廣之雷州者為最精;其次出江西。

    葛粗細不一,出于江南金壇者,雖極細,然亦不可單做,必須夾裡。

    在前朝,非缙紳土大夫不服葛,而價亦甚貴。

    佳者每疋值銀三兩,長不過三丈一二尺。

    次者亦不下五、六分一尺。

    自順治而後,服葛者日衆,而葛價亦日賤。

    今制無人不可服葛,葛愈多而亦日濫惡矣。

    康熙二十八、九年,洋船販至,至精者官尺不過一分五六厘一尺,至粗者每尺七八厘耳。

     眼鏡,餘幼時偶見高年者用之,亦不知其價,後聞制自西洋者最佳,每副值銀四五兩,以玻璃為質,象皮為幹,非大有力者不能緻也。

    順治以後,其價漸賤,每副值銀不過五六錢。

    近來蘇、杭人多制造之,遍地販賣,人人可得,每副值銀最貴者不過七八分,甚而四五分,直有二三分一副者,皆堪明目,一般用也。

    惟西洋有一種質厚于皮,能使近視者秋毫皆晰,每副尚值銀價二兩,若遠視而年高者帶之則反不明,市間尚未有販賣者,恐再更幾年,此地巧工亦多能制,價亦日賤耳。

     露香園顧氏繡,海内馳名,不特翎毛、花卉,巧若生成,而山水、人物,無不逼肖活現,向來價亦最貴,尺幅之素,精者值銀幾兩,全幅高大者,不啻數金。

    年來價值遞減,全幅七八尺者,不過以一金為上下,絕頂細巧者,不過二三金,若四五尺者,不過五六錢一幅而已。

    然工巧亦漸不如前。

    前更有空繡,隻以絲綿外圍如墨描狀,而著色雅淡者,每幅亦值銀兩許,大者倍之。

    近來不尚,價值愈微,做者亦罕矣。

     圖書石,向出浙江處州青田縣,其精者為凍石也,各種不一,俱以透明無瑕如凍者為第一,每兩值銀兩餘。

    近來老坑填塞,采石者不能入,不可得矣。

    其次者曰封門。

    再次者曰豆青。

    此外惟金、玉、銀、銅、晶石、磁器,而镌刻甚難。

    犀象不入譜,别無他石,可以供玩也。

    近來閩中有壽山石,其白者如玉;黃者如蜜蠟;紅者如琥珀,精光明透,勝于凍石,而镌刻亦易,價亦與凍石等。

     硯石,昔推嶺南端溪石為第一,次則歙石,外此無别石也。

    近年來,蘇州觀音山有石可以琢硯。

    初出時,硯工就其石之體制為之,不拘方圓,假充古硯,人以重價購之,幾與端硯等。

    其後市上賣者日衆,價遂日賤,不能混淆古硯,體制亦從方圓,類于端、歙,其如石質稍粗,不堪珍玩,何故每方所值不過二三錢而已。

     磁器,除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