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關燈
小
中
大
,至十年辛亥秋七月,以病卒于官,時年五十有一。
訃聞贈恤有加,子鼎字公呂,以諸生而承恩蔭授禦前侍衛,護喪歸裡而後入朝,至今在職。
◎名節一 語雲:疾風知勁草,闆蕩識忠臣。
人有忠孝節義之名,非有國有家之福也。
然而正人心,維風俗,使人類不緻淪亡者,實維賴此。
是以朝廷重褒揚之典,聖賢有表章之文。
良以天地間之正氣,不容一刻不存,國家所不願有者,正天下萬世之所不可無者爾。
雖其間際會不同,故行己各異,或激烈于一朝,或永貞于一世,要皆出于至誠天性之良,斷無勉強好名之意,是不得以全身遠害為易,而視死如歸為難,亦不得謂慷慨赴死猶易,而從容守義為難矣。
謹據見聞所及,錄而紀之,名教内固有丈夫,閨閣中亦多士女,譬如三辰河漢,同耀千古,不得不連類而并彰之,一方一時之人瑞,實古今天下之坊表也。
王光承,字右,華亭青村堡人也。
家世力學。
父君谟,以明經薦入仕。
公與弟烈,字名世,并明敏好學,冠絕一時。
幼補博士弟子員,每試則兄冠上海縣學,弟冠金山衛學,若操左券。
時松郡文社甲天下,陳黃門、夏考功輩,主持壇坫,仰聲譽者,莫不倒履影附,公兄弟獨從君谟先生嚴谕,閉戶讀書。
缙紳名士,仰公兄弟,欲求一見而不可得。
方相國禹修時尚守郡,高公文行,折節下交。
公兄弟亦不數見,見則以道義自持,文章相質,絕口不談俗事,相國亦重公兄弟,不敢齒及塵俗,以故家計食貧。
崇祯己卯,丁内艱,書賈走币以選政請,公勉從之。
所選庚辰房稿樂胥,雞林為之紙貴。
海内慕公兄弟如仰山鬥。
午、未鄉會未舉,即想慕公之所選,以為揣摩風氣之的,一出而天下應響。
當時吳下選家最盛,自公選成而皆若為之削色。
陳、夏諸先生曲求緻之,而公始入社,一時聲名之重,未有如公者也。
會逢甲申之變,弘光改元于南都,公以恩拔貢于王廷,未期而遭鼎革,年方壯盛,即絕意功名,甘居肥遁。
順治初,溧陽陳相國百史先生柄政,王敬哉先生為大宗伯,皆公故交也。
重公望,移書趣就闱試,且懸鼎甲以待,公不應。
其他要津謀所以征聘公者,公皆峻辭。
兄弟力耕以奉親,親戚故交,延之家塾亦不往,遣子弟就業者就之。
所居環堵,四壁蕭然,幾于不蔽風雨,而擊缽詠歌,怡然自得,一切饷饋,概屏不受。
仕茲土者,往往徒步訪公,公請以野服見,然後許,談久日昃,款以疏食,粗粝不堪,辄與對飯,忻然而去。
沈宮詹繹堂荃初及第,給假歸省,泛一葉舟,自郡城來谒,公款之亦如是。
四方之士執贽來學者,遠及三秦,近者無論已。
公律己嚴而與人甚寬厚。
客見公者如坐春風,如飲醇醪,人人以為知己,好揚人所長,而扌其所失,以故人高其義而樂其和。
公初娶袁氏,賢而相得。
母太孺人課公兄弟最嚴,夫婦罕得聚首,後因早亡,公悼惜之,終不再娶。
庶出一女,擇配揚子嶽雲,雙鶴快婿也。
自丁外艱後,如夫人亦棄世。
後弟名世相繼殁,公遂絕吟詠,孑然獨處,如枯禅老衲,贅婿于家,相依為命。
晚年多病,足不窺戶外,間遇天氣晴和,一接賓客,執手殷勤,緩步以送,不覺過橋至數百步外,行人見之,目為人瑞。
都門達者,遍檄士林,每遇松人,必問先生安否?詳詢其起居狀貌,有生不同方之恨,要之,非公所樂也。
年七十有一而卒,時康熙丁巳五月也。
從公治命,以名世之次子蒼庭為嗣。
海内聞者,無不歎惜之。
侯承祖,字懷玉。
其上世自洪武初以開國軍功世襲直隸金山衛指揮,因家于官。
平居慷慨多大略。
時承平日久,武備廢弛,公既襲爵,銳意講武。
崇祯中,曆升本衛參将,見四方多故,時有請纓之志。
衛多軍籍,所隸半屬親故,公日勉以忠孝大義,愛之如子弟,而訓之如嚴師,衆皆感奮,鹹以靖寇立功自任。
會遭甲申之變,弘光帝即位于南都,政以賄成,官以賂得,莫用公者。
公知事不可為,遂與弟承祚誓以死職。
乙酉,大兵下江南。
八月,克松江,都督總兵官李公成棟遣使招公。
公不應,集衆谕之曰:“吾與若等,世受國恩,既不能俘成滅獻,報先帝于地下,義不可更事二君,以辱祖宗,惟有與此城俱存亡,勿為降将,同臣仆也。
”李鎮義之,使一再往,許以複位世職,同立功名,公閉城拒守,終不得入。
李乃親帥三軍以攻之。
王師自克維揚南下,勢如破竹,軍聲所至,無不望風納款。
蓋以軍法最嚴,凡将士攻城,密布雲梯,緣尾而上,前者被殺,後即繼登,稍退縮者,即斬以徇。
惟金山攻圍既久,積屍盈城下,城上登陴拒守者亦死傷相繼,而以逸待勞,百道并進,守禦彌固,且時出銳師以襲外兵。
其後,廣調外兵協攻,金山孤城無援,軍實糧饷俱絕,而守備自若。
會有庠生某,開門納鎮兵,城中遂潰,公聞變退歸私第,遂與夫人訣。
夫人曰:“公不負國,我甯可負公哉?”先自殺。
乃謂其二子世祿、世蔭曰:“吾分當死職,汝宜姑遁,以圖後效。
”二子曰:“父為國死,兒為父死,義也。
”争願同死。
其兄世祿謂弟曰:“父死不可以無後,吾宜從父,爾宜亟走,相機以圖複興,亦父志也,不可違。
”世蔭遂拜辭父、兄,突圍而出。
李鎮入城,執公父子,欲降之。
公不從,乃先殺公,示其子曰:“汝降則免,否則亦次及矣。
”公子罵且哭曰:“父已被殺,吾豈求生,惟幸速死,從父地下,報先帝耳!”李命懸諸竿,集衆仰射之,未及中,呼曰:“姑釋吾下。
”李鎮喜,意其畏而将降也。
遽命下之,索衣冠,與之,對父哭拜畢,北向再拜起曰:“吾今可死矣。
仍懸吾上,任汝射也。
”乃殺之。
二仆哭主不屈,亦同死。
李鎮歎曰:“使天下城守盡如侯公,吾兵安能至此,ト門盡節,可謂真忠臣矣。
”具禮收葬,設牲牢拜祭,并殺開門生,取心祭公父子以謝之。
越二年,丁亥,吳鎮勝兆謀叛。
公之次子世蔭與焉。
事敗被執,将就戮,其妻某氏操壺觞奔往生奠之,世蔭張目叱使去。
婦曰:“吾來非别郎,郎第飲此,吾将從郎于地下耳!”世蔭曰:“爾能如此,吾複何憂。
”取酒一吸而盡。
其妻從衣袖中抽刀,先自刎死,而後公之次子亦見殺。
黃周星,字九煙,金陵上元人也。
初生時,為周氏乞養,故從周姓。
名星,由湖廣湘潭籍入北雍,登崇祯癸酉順天鄉榜,庚辰成進士,甲申谒選得請複黃姓加于原名,不忘周也。
公幼敏而嗜古,質直而抗爽,讀書目數行下,詩宗李、杜,書兼蘇、米,性喜真率,厭繁文,素以節義自許。
其與人也,樂引後進,以詩請正者,必為之斟酌參訂,務俾盡善而止。
中有不平即面折之,不為周旋世故,遷就悅人之故态。
其鄉薦也,出于吾邑張太常讠刃庵先生之門。
庚寅歲,曾來筍裡,自述其先世為粵東和平人,洪武中遷闾右,實京師,高祖子隆,遂占籍應天,世業儒,以明經孝廉舉者二人,至父一鵬而貧甚。
母徐氏既生二子三女,萬曆辛亥,複有娠。
楚諸生周逢泰者,故方伯冢孫,年少性豪,與元配張龃龉,客遊長沙,納妾塗氏,張大恚,訴于父叔,訟諸官。
周族好事者,從而附和之,生不勝忿,乃棄田宅,擲青衿,獨與塗避居金陵,适與黃氏為鄰。
時周無子,塗急欲以得子抗張,知徐懷娠,貧不能舉,因黃之姑,潛相訂約,塗乃與周室密謀,僞為有娠。
至彌月,徐既生公,黃姑夜抱以畀塗,周遂以生子告,事雖秘,然人言啧啧,楚湘間亦頗聞之。
至丁醜,公生二十七年矣。
周翁于乙卯先舉孝廉,嫡張繼卒,廣置數姬,生有九男四女,而黃翁夫婦年逾六旬,四子長幼俱沒,獨次子尚存,然已病羸,聞三男已舉,孝廉,而又屬之他姓,恐難與争,念黃氏不絕如線,每對影嗟籲,涕泗而已。
是夏,公以下第還金陵,欲覓一僻地授經為揣摩計。
一日偕二三友過秦淮東覓之,行久饑疲,人道旁家少憩,有老人自外來,揖客而入,少間複出,數數往來于衆中,猶目攝公,亦不自知也。
蓋老人見公狀貌酷似其長男,故觸目傷心,且詫異之。
為具酒食,款飲而散。
越數日,公懷柬往謝,翁見公姓名大駭,然亦不敢言,惟治馔肅客,有加于初爾。
公德翁意,因謀及下帷地,翁就近為公覓館,有蔡生從焉。
翁乃屢持醪脯相勞苦,公莫知所謂,而道路喧傳,鹹謂公已歸宗矣。
周翁怒,令其子作書谯讓之。
公發書,駭不可解,詢諸蔡生,為詳述其故,始知向之老人,即公本生父母也,乃相見拜哭,然知周翁怒甚,囑親故往解之,不得白,公乃避迹廣陵。
庚辰捷後,謀諸先達。
佥謂周既多男,公宜疏請複姓,公不忍負周,欲于南歸省觐時,以至情相告,幸而得請甚善,否則謀報德而去耳。
觀政畢,即歸白下,黃翁病羸,次子亦殁,叩周氏所居,則已挈家歸楚矣。
公即買單舸,疾趨楚,以除夕前抵中湘,周翁已病半載,公頓首堂下,具币陳款,杯酒接歡如平時,日侍醫藥。
至辛巳仲秋,周翁捐館,公丁外艱,為處分三十年未定之案,以成周翁之志。
翁故有田産萬餘畝,諸姬子析受有年矣,而兆域未蔔,乃葬翁于方伯之兆。
塗母有田數百畝,不欲去楚而依其女。
諸姬有女未嫁者,公以前所得分之田,資其奁。
經畫初定,而闖、獻二寇,已分踞荊、嶽,遂犯中湘,大肆焚戮。
公先二日盡棄辎糧,覓小艇由豫章間道歸金陵,而徐母又去世矣。
獨與本生父相見,握手悲涕,恍如再世,此癸未九月也。
次年甲申,京師告變,福藩帝于南都,乃赴铨曹,得授戶部浙江司主事,始疏請歸宗。
越明年,大兵下江南,弘光帝出走,公亦棄官入山,年三十有五耳。
當路雅慕公名,共謀薦舉。
公謝曰:“某自問樗材,素無宦情,遭逢鼎革,所以不死者,上念老親獨子,嫡嗣未舉,偷生苟活,存黃氏一線耳,敢冀宦達乎?”迨父卒,終喪葬,惟隐居教授以自給,無故饋遺,一介不取。
或以筆墨請者,有所贈則不卻,曰:“吾以養廉也。
”然必值公興之所至,苟強之,即隻字千金亦不可得。
惟投之以詩者必和,是以所著詩詞古文日富。
以坊本《唐詩選》素見不鮮,乃裒選唐詩,快分《驚天》、《泣鬼》、《移人》三集。
以《百家姓》之無意義也,乃作新編,以義成文。
慕神仙之樂,則著《将就園圖記》、《人天樂》劇本。
見制義之靡,則著《補褐草》,謂釋褐以前所作,未盡合法也。
其他著述,不可枚舉。
脫稿
訃聞贈恤有加,子鼎字公呂,以諸生而承恩蔭授禦前侍衛,護喪歸裡而後入朝,至今在職。
◎名節一 語雲:疾風知勁草,闆蕩識忠臣。
人有忠孝節義之名,非有國有家之福也。
然而正人心,維風俗,使人類不緻淪亡者,實維賴此。
是以朝廷重褒揚之典,聖賢有表章之文。
良以天地間之正氣,不容一刻不存,國家所不願有者,正天下萬世之所不可無者爾。
雖其間際會不同,故行己各異,或激烈于一朝,或永貞于一世,要皆出于至誠天性之良,斷無勉強好名之意,是不得以全身遠害為易,而視死如歸為難,亦不得謂慷慨赴死猶易,而從容守義為難矣。
謹據見聞所及,錄而紀之,名教内固有丈夫,閨閣中亦多士女,譬如三辰河漢,同耀千古,不得不連類而并彰之,一方一時之人瑞,實古今天下之坊表也。
王光承,字右,華亭青村堡人也。
家世力學。
父君谟,以明經薦入仕。
公與弟烈,字名世,并明敏好學,冠絕一時。
幼補博士弟子員,每試則兄冠上海縣學,弟冠金山衛學,若操左券。
時松郡文社甲天下,陳黃門、夏考功輩,主持壇坫,仰聲譽者,莫不倒履影附,公兄弟獨從君谟先生嚴谕,閉戶讀書。
缙紳名士,仰公兄弟,欲求一見而不可得。
方相國禹修時尚守郡,高公文行,折節下交。
公兄弟亦不數見,見則以道義自持,文章相質,絕口不談俗事,相國亦重公兄弟,不敢齒及塵俗,以故家計食貧。
崇祯己卯,丁内艱,書賈走币以選政請,公勉從之。
所選庚辰房稿樂胥,雞林為之紙貴。
海内慕公兄弟如仰山鬥。
午、未鄉會未舉,即想慕公之所選,以為揣摩風氣之的,一出而天下應響。
當時吳下選家最盛,自公選成而皆若為之削色。
陳、夏諸先生曲求緻之,而公始入社,一時聲名之重,未有如公者也。
會逢甲申之變,弘光改元于南都,公以恩拔貢于王廷,未期而遭鼎革,年方壯盛,即絕意功名,甘居肥遁。
順治初,溧陽陳相國百史先生柄政,王敬哉先生為大宗伯,皆公故交也。
重公望,移書趣就闱試,且懸鼎甲以待,公不應。
其他要津謀所以征聘公者,公皆峻辭。
兄弟力耕以奉親,親戚故交,延之家塾亦不往,遣子弟就業者就之。
所居環堵,四壁蕭然,幾于不蔽風雨,而擊缽詠歌,怡然自得,一切饷饋,概屏不受。
仕茲土者,往往徒步訪公,公請以野服見,然後許,談久日昃,款以疏食,粗粝不堪,辄與對飯,忻然而去。
沈宮詹繹堂荃初及第,給假歸省,泛一葉舟,自郡城來谒,公款之亦如是。
四方之士執贽來學者,遠及三秦,近者無論已。
公律己嚴而與人甚寬厚。
客見公者如坐春風,如飲醇醪,人人以為知己,好揚人所長,而扌其所失,以故人高其義而樂其和。
公初娶袁氏,賢而相得。
母太孺人課公兄弟最嚴,夫婦罕得聚首,後因早亡,公悼惜之,終不再娶。
庶出一女,擇配揚子嶽雲,雙鶴快婿也。
自丁外艱後,如夫人亦棄世。
後弟名世相繼殁,公遂絕吟詠,孑然獨處,如枯禅老衲,贅婿于家,相依為命。
晚年多病,足不窺戶外,間遇天氣晴和,一接賓客,執手殷勤,緩步以送,不覺過橋至數百步外,行人見之,目為人瑞。
都門達者,遍檄士林,每遇松人,必問先生安否?詳詢其起居狀貌,有生不同方之恨,要之,非公所樂也。
年七十有一而卒,時康熙丁巳五月也。
從公治命,以名世之次子蒼庭為嗣。
海内聞者,無不歎惜之。
侯承祖,字懷玉。
其上世自洪武初以開國軍功世襲直隸金山衛指揮,因家于官。
平居慷慨多大略。
時承平日久,武備廢弛,公既襲爵,銳意講武。
崇祯中,曆升本衛參将,見四方多故,時有請纓之志。
衛多軍籍,所隸半屬親故,公日勉以忠孝大義,愛之如子弟,而訓之如嚴師,衆皆感奮,鹹以靖寇立功自任。
會遭甲申之變,弘光帝即位于南都,政以賄成,官以賂得,莫用公者。
公知事不可為,遂與弟承祚誓以死職。
乙酉,大兵下江南。
八月,克松江,都督總兵官李公成棟遣使招公。
公不應,集衆谕之曰:“吾與若等,世受國恩,既不能俘成滅獻,報先帝于地下,義不可更事二君,以辱祖宗,惟有與此城俱存亡,勿為降将,同臣仆也。
”李鎮義之,使一再往,許以複位世職,同立功名,公閉城拒守,終不得入。
李乃親帥三軍以攻之。
王師自克維揚南下,勢如破竹,軍聲所至,無不望風納款。
蓋以軍法最嚴,凡将士攻城,密布雲梯,緣尾而上,前者被殺,後即繼登,稍退縮者,即斬以徇。
惟金山攻圍既久,積屍盈城下,城上登陴拒守者亦死傷相繼,而以逸待勞,百道并進,守禦彌固,且時出銳師以襲外兵。
其後,廣調外兵協攻,金山孤城無援,軍實糧饷俱絕,而守備自若。
會有庠生某,開門納鎮兵,城中遂潰,公聞變退歸私第,遂與夫人訣。
夫人曰:“公不負國,我甯可負公哉?”先自殺。
乃謂其二子世祿、世蔭曰:“吾分當死職,汝宜姑遁,以圖後效。
”二子曰:“父為國死,兒為父死,義也。
”争願同死。
其兄世祿謂弟曰:“父死不可以無後,吾宜從父,爾宜亟走,相機以圖複興,亦父志也,不可違。
”世蔭遂拜辭父、兄,突圍而出。
李鎮入城,執公父子,欲降之。
公不從,乃先殺公,示其子曰:“汝降則免,否則亦次及矣。
”公子罵且哭曰:“父已被殺,吾豈求生,惟幸速死,從父地下,報先帝耳!”李命懸諸竿,集衆仰射之,未及中,呼曰:“姑釋吾下。
”李鎮喜,意其畏而将降也。
遽命下之,索衣冠,與之,對父哭拜畢,北向再拜起曰:“吾今可死矣。
仍懸吾上,任汝射也。
”乃殺之。
二仆哭主不屈,亦同死。
李鎮歎曰:“使天下城守盡如侯公,吾兵安能至此,ト門盡節,可謂真忠臣矣。
”具禮收葬,設牲牢拜祭,并殺開門生,取心祭公父子以謝之。
越二年,丁亥,吳鎮勝兆謀叛。
公之次子世蔭與焉。
事敗被執,将就戮,其妻某氏操壺觞奔往生奠之,世蔭張目叱使去。
婦曰:“吾來非别郎,郎第飲此,吾将從郎于地下耳!”世蔭曰:“爾能如此,吾複何憂。
”取酒一吸而盡。
其妻從衣袖中抽刀,先自刎死,而後公之次子亦見殺。
黃周星,字九煙,金陵上元人也。
初生時,為周氏乞養,故從周姓。
名星,由湖廣湘潭籍入北雍,登崇祯癸酉順天鄉榜,庚辰成進士,甲申谒選得請複黃姓加于原名,不忘周也。
公幼敏而嗜古,質直而抗爽,讀書目數行下,詩宗李、杜,書兼蘇、米,性喜真率,厭繁文,素以節義自許。
其與人也,樂引後進,以詩請正者,必為之斟酌參訂,務俾盡善而止。
中有不平即面折之,不為周旋世故,遷就悅人之故态。
其鄉薦也,出于吾邑張太常讠刃庵先生之門。
庚寅歲,曾來筍裡,自述其先世為粵東和平人,洪武中遷闾右,實京師,高祖子隆,遂占籍應天,世業儒,以明經孝廉舉者二人,至父一鵬而貧甚。
母徐氏既生二子三女,萬曆辛亥,複有娠。
楚諸生周逢泰者,故方伯冢孫,年少性豪,與元配張龃龉,客遊長沙,納妾塗氏,張大恚,訴于父叔,訟諸官。
周族好事者,從而附和之,生不勝忿,乃棄田宅,擲青衿,獨與塗避居金陵,适與黃氏為鄰。
時周無子,塗急欲以得子抗張,知徐懷娠,貧不能舉,因黃之姑,潛相訂約,塗乃與周室密謀,僞為有娠。
至彌月,徐既生公,黃姑夜抱以畀塗,周遂以生子告,事雖秘,然人言啧啧,楚湘間亦頗聞之。
至丁醜,公生二十七年矣。
周翁于乙卯先舉孝廉,嫡張繼卒,廣置數姬,生有九男四女,而黃翁夫婦年逾六旬,四子長幼俱沒,獨次子尚存,然已病羸,聞三男已舉,孝廉,而又屬之他姓,恐難與争,念黃氏不絕如線,每對影嗟籲,涕泗而已。
是夏,公以下第還金陵,欲覓一僻地授經為揣摩計。
一日偕二三友過秦淮東覓之,行久饑疲,人道旁家少憩,有老人自外來,揖客而入,少間複出,數數往來于衆中,猶目攝公,亦不自知也。
蓋老人見公狀貌酷似其長男,故觸目傷心,且詫異之。
為具酒食,款飲而散。
越數日,公懷柬往謝,翁見公姓名大駭,然亦不敢言,惟治馔肅客,有加于初爾。
公德翁意,因謀及下帷地,翁就近為公覓館,有蔡生從焉。
翁乃屢持醪脯相勞苦,公莫知所謂,而道路喧傳,鹹謂公已歸宗矣。
周翁怒,令其子作書谯讓之。
公發書,駭不可解,詢諸蔡生,為詳述其故,始知向之老人,即公本生父母也,乃相見拜哭,然知周翁怒甚,囑親故往解之,不得白,公乃避迹廣陵。
庚辰捷後,謀諸先達。
佥謂周既多男,公宜疏請複姓,公不忍負周,欲于南歸省觐時,以至情相告,幸而得請甚善,否則謀報德而去耳。
觀政畢,即歸白下,黃翁病羸,次子亦殁,叩周氏所居,則已挈家歸楚矣。
公即買單舸,疾趨楚,以除夕前抵中湘,周翁已病半載,公頓首堂下,具币陳款,杯酒接歡如平時,日侍醫藥。
至辛巳仲秋,周翁捐館,公丁外艱,為處分三十年未定之案,以成周翁之志。
翁故有田産萬餘畝,諸姬子析受有年矣,而兆域未蔔,乃葬翁于方伯之兆。
塗母有田數百畝,不欲去楚而依其女。
諸姬有女未嫁者,公以前所得分之田,資其奁。
經畫初定,而闖、獻二寇,已分踞荊、嶽,遂犯中湘,大肆焚戮。
公先二日盡棄辎糧,覓小艇由豫章間道歸金陵,而徐母又去世矣。
獨與本生父相見,握手悲涕,恍如再世,此癸未九月也。
次年甲申,京師告變,福藩帝于南都,乃赴铨曹,得授戶部浙江司主事,始疏請歸宗。
越明年,大兵下江南,弘光帝出走,公亦棄官入山,年三十有五耳。
當路雅慕公名,共謀薦舉。
公謝曰:“某自問樗材,素無宦情,遭逢鼎革,所以不死者,上念老親獨子,嫡嗣未舉,偷生苟活,存黃氏一線耳,敢冀宦達乎?”迨父卒,終喪葬,惟隐居教授以自給,無故饋遺,一介不取。
或以筆墨請者,有所贈則不卻,曰:“吾以養廉也。
”然必值公興之所至,苟強之,即隻字千金亦不可得。
惟投之以詩者必和,是以所著詩詞古文日富。
以坊本《唐詩選》素見不鮮,乃裒選唐詩,快分《驚天》、《泣鬼》、《移人》三集。
以《百家姓》之無意義也,乃作新編,以義成文。
慕神仙之樂,則著《将就園圖記》、《人天樂》劇本。
見制義之靡,則著《補褐草》,謂釋褐以前所作,未盡合法也。
其他著述,不可枚舉。
脫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