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關燈
小
中
大
◎士風
士風之升降也,不知始自何人。
大約一二人唱之,衆從而和之。
和之者衆,遂成風俗,不可猝變。
迨其變也,亦始于一二人而成于衆和。
方其始也,人猶異之,及其成也,群相習于其中,油油而不自覺矣。
要之,移易風俗之權,必操之自上,則不勞而效速。
予生也晚,猶及見前輩老成,重然諾,嚴取予。
士大夫勵名節,畏清議,落落難合。
迨其合也,不為利移,不因勢熱,時有惴惴焉,惟恐不為君子而蹈于小人之一心。
少年佻達者,見之肅然敬畏,赧顔自愧,罔敢竊議其非也。
即以功名一途論,童子應試,當時府、縣取已大半得諸薦剡,然其間猶或有欲薦之而甯擯孫山,斷斷不願者,或即列薦牍,猶有惟恐人知者,偶有語言侵及,遂愧歉無地,甚而成仇者。
要之前數十名不易得,三五名内斷無私也。
至若院取入泮舍,勢要缙紳子弟而外,無敢萌夤緣幹進之心。
主文衡者,尤無敢萌貪賄自私之意。
所以府、縣每逢歲、科入學,凡取六七十名,皆就文章掄拔。
素封之子,文理荒疏者,雖累千金不可得也。
是以一遊黉序,即為地方官長所敬禮,鄉黨紳士所欽重,即平民且不敢抗衡,厮役隸人無論已。
至等而上之,科鄉會榜,則法紀愈嚴,名義益重,即勢要子弟亦不敢萌關節之心,況素封乎?故一登科甲,便列缙紳,令人有不敢犯之意,非但因其地位使然,其品望有足重也。
雖其間事幹谒,趨勢利者,亦或有之;但一為正人君子所擯,則終身不齒于士林,當事亦從而薄之。
若養高自重者,不特郡邑長敬畏服教,即上台亦往往禀命咨訪焉。
其視資郎異途,蔑如也。
素封之家,非有姻戚交關,缙紳不與之往還抗禮;同姓者非有稽考,亦不通譜稱宗。
若夫輿台胥吏之屬即力能上下其手者,不敢望缙紳之少假顔色,惟時懼其有發奸摘伏之心。
以故體統尊嚴,上下顧忌,鄉人鹹賴其福。
雖子弟家僮不無假勢作威,淩虐庶民之事,自方禹修先生來守吾郡,力持法紀,風俗即為一變。
良由士大夫初或失于不知,其後交相戒禁,故弊自革,而體貌之尊嚴如故也。
凡此風俗,在當年隻視為固然,由今思之,遂成古道。
夫賤妨貴,少陵長,淫破義,浸浸乎成惡俗矣!夫亦士大夫有以示其隙而啟之乎? 予幼所聞:有司或有盡情之囑,而無暮夜之金;缙紳或有竿牍之私,而無通賄之事。
至于上台振肅庶僚,力持風紀,尤非私意所敢幹也。
郡縣衙役,有假勢作威者,撫、按風聞,官長以不識論矣。
直省屬員,有任情自私者,科道露章,撫、按以縱奸劾矣。
犬牙相制,上下相維,即有不甚自好者,蓬生麻中,亦不得不直耳。
即如屬官參谒,上台一拒不相見,即見而一言不合,歸即閉門謝事矣。
一聞丁艱,或罹清議,立刻繳印請署矣,絕無留戀徘徊,希候挽回交代之心也。
是以上台亦以禮待之,有糾參抵罪之法,而無鞭樸罵辱久拘地方之事。
奏符檄而下郡縣者,亦莫不循循恪謹,無敢喧擾經承,索貨無厭也。
以故吏安其職,民樂其業,刁訟不興,苛政不作,雖非至理,庶幾小康焉。
自崇祯末,而福藩帝于南中,賄賂公行,紀法盡廢。
然當時京師實甚,外官習俗相仍,禮法猶舊,尚未變也。
本朝初定江南,設官委吏,習聞弘光之風,不複尋先朝之度,當事者往往縱情任意,甚而惟賄是求,訟師衙蠹,表裡作奸,賦役繁興,獄訟滋擾,郡縣胥吏,得以狎侮士林,舊日朱門無不破家從事,數十年之間,士風靡弊極矣。
幸遇世祖章皇帝親禦太阿,乾綱獨奮,特簡巡方,用肅吏治,法紀為之丕變,惡俗因而頓更,複見太平之風,民有重生之樂。
始信開基聖主,度越百王萬萬也。
年來士氣人心,不無稍懈,又有浸浸日下之勢矣。
江河砥柱,所仰賴于主持風化者,豈淺鮮哉! 前輩讀書,或從古學,或從時藝,莫不埋頭攻苦,心領神會,久而得之。
是以文有程法,中有定式,出闱閱文,魁元可預決也。
數年以來,缙紳子弟接踵而取科第者,别有捷徑。
經傳注疏,不必究心;古文時藝,不必誦讀。
惟精拟鄉會題,以重币聘名師于家塾,令将所拟題作文熟讀,毀棄其稿,入阖對題直書,甚或暗通關節,先期得題,窗下揣摩,三場不爽,遂有名列巍科而未窺經史,并未知讀書作文之法者。
一旦被命衡文,不得不因陋就簡,聖賢理義,先正典型,概不知講,傳法妙門,轉相授受,文運科名,遂成江河日下之勢。
間有一二賢豪,概思力挽,一齊衆咻,亦無如之何矣。
前輩兩榜鄉紳,出入必乘大轎,有門下皂隸跟随,轎傘夫五名俱穿紅背心,首戴紅氈笠,一如現任官體統。
乙榜未仕者,則乘肩輿。
貢、監、生員新貴拜客亦然。
平日則否,惟遇雨天暑日,則必有從者為張蓋,蓋用錫頂,異于平民也。
今則缙紳、舉、貢,概用肩輿,士子暑不張蓋,雨則自擎,在貧儒可免仆從之費,較昔似便,然而體統則蕩然矣。
前朝外官,四品以上用黃傘,以下用青藍,七品以下俱用皂蓋。
京官在京,例不用傘,出外則與外官等。
惟詞林用黃傘,庶常及小京堂俱用金紅色。
今京宮中翰、部曹俱用黃傘,庶常以及小京堂不必言矣。
外官按察司、佥事,舊用藍傘,今亦用黃。
八九品雜職,概用藍傘。
皂蓋絕響矣。
黃傘舊止用輕绫,今俱用花緞,藍傘尚用绫也。
灑金障日大傘扇,昔惟京官用之,所以代傘也。
今外官不論大小俱用,鄉紳亦然。
古之循吏,久任不遷,則增秩賜金以獎勵之,自漢已然,非自近代始也。
前朝如蘇州太守況鐘,增秩至正三品,而知府事如故,然亦不數見矣。
本朝順治間,亦多久任之吏,要皆從考績報最,或覃恩薦舉所緻,未可捷得也。
康熙而後,加級漸廣,如江撫韓公心康秩正一品,而又加一級是也。
年來以軍興開例,令中外官員各就所開例處,或納銀米,或捐馬匹弓矢若幹,并得準加一級。
于是有力急公者,往往加至數十級,而或下僚而階同大吏,或有司而秩等公卿,猶且帶加幾者,鶴繡玉ひ,幾同常服矣。
令上海者,以餘所見,在崇祯中為江右熊經、粵東麥而炫、西蜀劉潛、萬安王大憲、浙江章光嶽、監官彭長宜。
在順治中為西秦孫鵬、遼東高維乾、江右姚修蔚、中州閻紹慶、浙中商顯仁、東魯陸宗贽。
在康熙間為江右塗贽、秦中王蘭、山東陳以恪、廬陵鄒弘、渤海陳之佐、江右康文長、遼東朱光輝、會稽任辰旦。
四十年之間,凡曆二十餘員,而其間接署者不可勝紀,大約有一令必有一二署篆,總而計之,不下五十餘員。
其才之長短,品之貪廉,心之邪正,政之仁暴,學之博陋,或人人各殊,或一人而始終異轍,要皆座未及暖,參罰随至,因催科拙者十之七八,因不職劾者十之二三,從未有一人報最升遷。
惟康熙七年戊午,任待庵辰旦,督、撫兩台以博學鴻儒薦。
次年己未,召試不中,歸仍理縣事。
十九年庚申,複以卓異薦,行取至京,考授給事中,此吾生以後,海邑令長之僅見者。
自任升任之後,會稽之史彩因薦而升治汴河。
史去而中州之王锬、武昌之朱萬錦相繼而來,皆以被參去任。
今奉天之董鼎祚,莅任又半年矣。
而史尚勤勞河上,迄今未有升遷之期也。
繼董而來者,又有粵東之梁以楠。
吾松士子,昔年無遊學京師者,即間有之,亦不數見。
自順治十八年奏銷以後,吳元龍卧山學士始入都援例入監。
癸卯、甲辰,聯登科甲,選入庶常。
其後遊京者始衆,其間或取科第,或入資為郎,或擁座談經,或出參幕府,或落托流離,或立登無仕,其始皆由淪落不偶之人,既而缙紳子弟與素封之子繼之,苟具一才一技者,莫不望國都而奔走,以希遇合焉。
亦士風之一變也。
舊例:文武官員必三年考滿,報最無過者,始得給由。
一品封贈四代,二、三品封贈三代,四、五品封贈二代,俱給诰命如其官。
六、七品以下,封贈二代,八、九品隻封本身一代,俱給敕命如其官。
遇朝廷有喜慶覃恩,則不拘考滿之例,然大概止及京官,外官惟藩、臬兩司可得,府、州正佐而下,便不可必。
間或覃恩中外,則凡現任官俱及,為曠典矣。
自康熙二十一年壬戌正月,朝廷以滇南蕩平,四海底定,恭上太皇太後徽号,覃恩中外,自現任大小文武職官,俱照本身封贈,給與诰敕外,其授職考選升轉加級者,俱轉新銜封贈,可謂異數隆恩矣。
二十三年甲子,聖駕南巡,頒恩中外。
及二十七年戊辰,太皇太後主太廟,恩诏亦然,遂以為例。
先是以軍興開例,凡職官照品納糧,不俟考滿,給應得诰敕。
是時,惟有财者得以邀恩耳,至是更周匝矣。
守松江者,以餘所見,在崇祯中,為谷城方禹修嶽貢,曆任十四年,因韓城薛相國案内,中書舍人邑紳王升彥詞連被逮入都,未幾得白,曆漕儲升都禦史,不二載而大拜。
閩中陳蓮石亨,弘光初為饷科,參罷吳興姚瞿園序之,以本朝大兵将至,委印遁歸。
在順治中,為遼東張铫、滿州傳世烈、三韓林永盛、盧士俊、廖文元、河間李茂先正華,繼此為郭啟鳳。
惟林升睢陽道,朱抵任而卒,李雖最賢,亦以诖誤積逋論降回籍。
康熙中,為祖永勳、于汝翼、劉洪宗、郭廷弼、張羽明、耿繼訓、劉、劉名标,或以诖誤,或以被論去。
惟會稽之魯謙超庵,曆任九載,始升淮陽道,不二載由中州臬長内升京卿,雖以洪宗之賢,去任遠不及也。
後若嘉禾之朱需三叟雖升山西學道,未抵任,以舊任未完複降。
山陰之趙甯,以大計不及降。
今為李元晉,山東人。
◎宦迹一 士君子分符绾绶,奉簡命而出治一方,則生民之休戚,風俗之淳漓,百度之廢興鹹系焉。
人非至愚不肖,莫不願為循良,乃不數數見者,非好庸劣,惡廉明,亦時勢使然也。
大抵承平之日,上下同心,直道可行,物力充足,考績公而名義重,賞罰信而黜陟嚴。
筮仕者,鹹相砥砺,即有庸陋,悉勉而為循卓矣。
迨世當叔季,政出多門,直道不容,動多掣肘,當路以撫字為迂疏,铨政以催科分殿最,賄賂則上下相蒙,廉潔則陽收陰棄,苟非本性強項,未有不從風而靡者。
故曰:為治于盛世易,為治于衰世難,良非虛語。
予生明季,旋遭鼎革,草昧之初,俗難遽改,廉吏可為而不可為也。
乃有介然自守,獨立不懼,澤在民生,功垂奕世者,雖詩書所稱,又何以加?爰舉所知,表章其概,
大約一二人唱之,衆從而和之。
和之者衆,遂成風俗,不可猝變。
迨其變也,亦始于一二人而成于衆和。
方其始也,人猶異之,及其成也,群相習于其中,油油而不自覺矣。
要之,移易風俗之權,必操之自上,則不勞而效速。
予生也晚,猶及見前輩老成,重然諾,嚴取予。
士大夫勵名節,畏清議,落落難合。
迨其合也,不為利移,不因勢熱,時有惴惴焉,惟恐不為君子而蹈于小人之一心。
少年佻達者,見之肅然敬畏,赧顔自愧,罔敢竊議其非也。
即以功名一途論,童子應試,當時府、縣取已大半得諸薦剡,然其間猶或有欲薦之而甯擯孫山,斷斷不願者,或即列薦牍,猶有惟恐人知者,偶有語言侵及,遂愧歉無地,甚而成仇者。
要之前數十名不易得,三五名内斷無私也。
至若院取入泮舍,勢要缙紳子弟而外,無敢萌夤緣幹進之心。
主文衡者,尤無敢萌貪賄自私之意。
所以府、縣每逢歲、科入學,凡取六七十名,皆就文章掄拔。
素封之子,文理荒疏者,雖累千金不可得也。
是以一遊黉序,即為地方官長所敬禮,鄉黨紳士所欽重,即平民且不敢抗衡,厮役隸人無論已。
至等而上之,科鄉會榜,則法紀愈嚴,名義益重,即勢要子弟亦不敢萌關節之心,況素封乎?故一登科甲,便列缙紳,令人有不敢犯之意,非但因其地位使然,其品望有足重也。
雖其間事幹谒,趨勢利者,亦或有之;但一為正人君子所擯,則終身不齒于士林,當事亦從而薄之。
若養高自重者,不特郡邑長敬畏服教,即上台亦往往禀命咨訪焉。
其視資郎異途,蔑如也。
素封之家,非有姻戚交關,缙紳不與之往還抗禮;同姓者非有稽考,亦不通譜稱宗。
若夫輿台胥吏之屬即力能上下其手者,不敢望缙紳之少假顔色,惟時懼其有發奸摘伏之心。
以故體統尊嚴,上下顧忌,鄉人鹹賴其福。
雖子弟家僮不無假勢作威,淩虐庶民之事,自方禹修先生來守吾郡,力持法紀,風俗即為一變。
良由士大夫初或失于不知,其後交相戒禁,故弊自革,而體貌之尊嚴如故也。
凡此風俗,在當年隻視為固然,由今思之,遂成古道。
夫賤妨貴,少陵長,淫破義,浸浸乎成惡俗矣!夫亦士大夫有以示其隙而啟之乎? 予幼所聞:有司或有盡情之囑,而無暮夜之金;缙紳或有竿牍之私,而無通賄之事。
至于上台振肅庶僚,力持風紀,尤非私意所敢幹也。
郡縣衙役,有假勢作威者,撫、按風聞,官長以不識論矣。
直省屬員,有任情自私者,科道露章,撫、按以縱奸劾矣。
犬牙相制,上下相維,即有不甚自好者,蓬生麻中,亦不得不直耳。
即如屬官參谒,上台一拒不相見,即見而一言不合,歸即閉門謝事矣。
一聞丁艱,或罹清議,立刻繳印請署矣,絕無留戀徘徊,希候挽回交代之心也。
是以上台亦以禮待之,有糾參抵罪之法,而無鞭樸罵辱久拘地方之事。
奏符檄而下郡縣者,亦莫不循循恪謹,無敢喧擾經承,索貨無厭也。
以故吏安其職,民樂其業,刁訟不興,苛政不作,雖非至理,庶幾小康焉。
自崇祯末,而福藩帝于南中,賄賂公行,紀法盡廢。
然當時京師實甚,外官習俗相仍,禮法猶舊,尚未變也。
本朝初定江南,設官委吏,習聞弘光之風,不複尋先朝之度,當事者往往縱情任意,甚而惟賄是求,訟師衙蠹,表裡作奸,賦役繁興,獄訟滋擾,郡縣胥吏,得以狎侮士林,舊日朱門無不破家從事,數十年之間,士風靡弊極矣。
幸遇世祖章皇帝親禦太阿,乾綱獨奮,特簡巡方,用肅吏治,法紀為之丕變,惡俗因而頓更,複見太平之風,民有重生之樂。
始信開基聖主,度越百王萬萬也。
年來士氣人心,不無稍懈,又有浸浸日下之勢矣。
江河砥柱,所仰賴于主持風化者,豈淺鮮哉! 前輩讀書,或從古學,或從時藝,莫不埋頭攻苦,心領神會,久而得之。
是以文有程法,中有定式,出闱閱文,魁元可預決也。
數年以來,缙紳子弟接踵而取科第者,别有捷徑。
經傳注疏,不必究心;古文時藝,不必誦讀。
惟精拟鄉會題,以重币聘名師于家塾,令将所拟題作文熟讀,毀棄其稿,入阖對題直書,甚或暗通關節,先期得題,窗下揣摩,三場不爽,遂有名列巍科而未窺經史,并未知讀書作文之法者。
一旦被命衡文,不得不因陋就簡,聖賢理義,先正典型,概不知講,傳法妙門,轉相授受,文運科名,遂成江河日下之勢。
間有一二賢豪,概思力挽,一齊衆咻,亦無如之何矣。
前輩兩榜鄉紳,出入必乘大轎,有門下皂隸跟随,轎傘夫五名俱穿紅背心,首戴紅氈笠,一如現任官體統。
乙榜未仕者,則乘肩輿。
貢、監、生員新貴拜客亦然。
平日則否,惟遇雨天暑日,則必有從者為張蓋,蓋用錫頂,異于平民也。
今則缙紳、舉、貢,概用肩輿,士子暑不張蓋,雨則自擎,在貧儒可免仆從之費,較昔似便,然而體統則蕩然矣。
前朝外官,四品以上用黃傘,以下用青藍,七品以下俱用皂蓋。
京官在京,例不用傘,出外則與外官等。
惟詞林用黃傘,庶常及小京堂俱用金紅色。
今京宮中翰、部曹俱用黃傘,庶常以及小京堂不必言矣。
外官按察司、佥事,舊用藍傘,今亦用黃。
八九品雜職,概用藍傘。
皂蓋絕響矣。
黃傘舊止用輕绫,今俱用花緞,藍傘尚用绫也。
灑金障日大傘扇,昔惟京官用之,所以代傘也。
今外官不論大小俱用,鄉紳亦然。
古之循吏,久任不遷,則增秩賜金以獎勵之,自漢已然,非自近代始也。
前朝如蘇州太守況鐘,增秩至正三品,而知府事如故,然亦不數見矣。
本朝順治間,亦多久任之吏,要皆從考績報最,或覃恩薦舉所緻,未可捷得也。
康熙而後,加級漸廣,如江撫韓公心康秩正一品,而又加一級是也。
年來以軍興開例,令中外官員各就所開例處,或納銀米,或捐馬匹弓矢若幹,并得準加一級。
于是有力急公者,往往加至數十級,而或下僚而階同大吏,或有司而秩等公卿,猶且帶加幾者,鶴繡玉ひ,幾同常服矣。
令上海者,以餘所見,在崇祯中為江右熊經、粵東麥而炫、西蜀劉潛、萬安王大憲、浙江章光嶽、監官彭長宜。
在順治中為西秦孫鵬、遼東高維乾、江右姚修蔚、中州閻紹慶、浙中商顯仁、東魯陸宗贽。
在康熙間為江右塗贽、秦中王蘭、山東陳以恪、廬陵鄒弘、渤海陳之佐、江右康文長、遼東朱光輝、會稽任辰旦。
四十年之間,凡曆二十餘員,而其間接署者不可勝紀,大約有一令必有一二署篆,總而計之,不下五十餘員。
其才之長短,品之貪廉,心之邪正,政之仁暴,學之博陋,或人人各殊,或一人而始終異轍,要皆座未及暖,參罰随至,因催科拙者十之七八,因不職劾者十之二三,從未有一人報最升遷。
惟康熙七年戊午,任待庵辰旦,督、撫兩台以博學鴻儒薦。
次年己未,召試不中,歸仍理縣事。
十九年庚申,複以卓異薦,行取至京,考授給事中,此吾生以後,海邑令長之僅見者。
自任升任之後,會稽之史彩因薦而升治汴河。
史去而中州之王锬、武昌之朱萬錦相繼而來,皆以被參去任。
今奉天之董鼎祚,莅任又半年矣。
而史尚勤勞河上,迄今未有升遷之期也。
繼董而來者,又有粵東之梁以楠。
吾松士子,昔年無遊學京師者,即間有之,亦不數見。
自順治十八年奏銷以後,吳元龍卧山學士始入都援例入監。
癸卯、甲辰,聯登科甲,選入庶常。
其後遊京者始衆,其間或取科第,或入資為郎,或擁座談經,或出參幕府,或落托流離,或立登無仕,其始皆由淪落不偶之人,既而缙紳子弟與素封之子繼之,苟具一才一技者,莫不望國都而奔走,以希遇合焉。
亦士風之一變也。
舊例:文武官員必三年考滿,報最無過者,始得給由。
一品封贈四代,二、三品封贈三代,四、五品封贈二代,俱給诰命如其官。
六、七品以下,封贈二代,八、九品隻封本身一代,俱給敕命如其官。
遇朝廷有喜慶覃恩,則不拘考滿之例,然大概止及京官,外官惟藩、臬兩司可得,府、州正佐而下,便不可必。
間或覃恩中外,則凡現任官俱及,為曠典矣。
自康熙二十一年壬戌正月,朝廷以滇南蕩平,四海底定,恭上太皇太後徽号,覃恩中外,自現任大小文武職官,俱照本身封贈,給與诰敕外,其授職考選升轉加級者,俱轉新銜封贈,可謂異數隆恩矣。
二十三年甲子,聖駕南巡,頒恩中外。
及二十七年戊辰,太皇太後主太廟,恩诏亦然,遂以為例。
先是以軍興開例,凡職官照品納糧,不俟考滿,給應得诰敕。
是時,惟有财者得以邀恩耳,至是更周匝矣。
守松江者,以餘所見,在崇祯中,為谷城方禹修嶽貢,曆任十四年,因韓城薛相國案内,中書舍人邑紳王升彥詞連被逮入都,未幾得白,曆漕儲升都禦史,不二載而大拜。
閩中陳蓮石亨,弘光初為饷科,參罷吳興姚瞿園序之,以本朝大兵将至,委印遁歸。
在順治中,為遼東張铫、滿州傳世烈、三韓林永盛、盧士俊、廖文元、河間李茂先正華,繼此為郭啟鳳。
惟林升睢陽道,朱抵任而卒,李雖最賢,亦以诖誤積逋論降回籍。
康熙中,為祖永勳、于汝翼、劉洪宗、郭廷弼、張羽明、耿繼訓、劉、劉名标,或以诖誤,或以被論去。
惟會稽之魯謙超庵,曆任九載,始升淮陽道,不二載由中州臬長内升京卿,雖以洪宗之賢,去任遠不及也。
後若嘉禾之朱需三叟雖升山西學道,未抵任,以舊任未完複降。
山陰之趙甯,以大計不及降。
今為李元晉,山東人。
◎宦迹一 士君子分符绾绶,奉簡命而出治一方,則生民之休戚,風俗之淳漓,百度之廢興鹹系焉。
人非至愚不肖,莫不願為循良,乃不數數見者,非好庸劣,惡廉明,亦時勢使然也。
大抵承平之日,上下同心,直道可行,物力充足,考績公而名義重,賞罰信而黜陟嚴。
筮仕者,鹹相砥砺,即有庸陋,悉勉而為循卓矣。
迨世當叔季,政出多門,直道不容,動多掣肘,當路以撫字為迂疏,铨政以催科分殿最,賄賂則上下相蒙,廉潔則陽收陰棄,苟非本性強項,未有不從風而靡者。
故曰:為治于盛世易,為治于衰世難,良非虛語。
予生明季,旋遭鼎革,草昧之初,俗難遽改,廉吏可為而不可為也。
乃有介然自守,獨立不懼,澤在民生,功垂奕世者,雖詩書所稱,又何以加?爰舉所知,表章其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