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關燈
小
中
大
◎建設
從來制作,無一定之法。
通變随乎時,廢興因乎勢,雖聖人不能使千百年無更易之制矣。
特善變者,轉弊而為利;不善變者,無益而滋害。
原其興革之心,無非為國為民,及其變更之後,遂分世升世降,斯亦氣數使然,若非人力所能為也。
謹略舉其概,筆而錄之,大者可以觇世運,小者可以觀士風,庶使後之覽者,得以考也。
華亭水次倉在西郊跨塘橋之内,秀州塘之南,土曠水深,以便漕船停泊交運也。
其初不過環以水垣,内列倉宇公廨,以便積貯官司暫憩而已。
崇祯之初,谷城方禹修先生來守吾郡,慮其地近泖濱,盜賊出沒不時,冬春貯米,防禦難周,乃與缙紳士大夫謀築城以衛之。
爰即其地,浚濠啟土,環築瓷磚,建四門以通出入,分街道以便往來,引水貫城,架梁度水,監臨督護,廨字森列,雖鬥大一城,人煙輻辏,居然有金湯之勢。
本朝因之。
後分婁縣,以城中河為界,北屬華而南屬婁。
每值貯米,提标婁員防汛,至今賴之。
董其役者,為吾邑陳仲台于階,時為鳳司博士,相國徐文定公之甥也,才多知巧,與方守為忘形交,其委托專任,其冊籍尚存。
數年前,仲台嗣君子式、子正持來,予曾見之,今不複可考矣。
府、縣城隍之神,向故各有廟貌,以司香火,然亦重門複道,殿宇軒舉,備堂皇之制而已。
自崇祯之初,府城隍前啟台門,後營寝殿,壯麗特甚;而吾邑縣城隍廟亦于儀門上建樓,以備演劇,中堂後擴地,以造寝宮,稱并美焉。
蓋自殿以前,規模不逮府廟,而後寝之制較勝,亦地勢使然耳。
自是以後,村鎮社廟,樓門寝殿,亦紛紛并建,總不若府、縣城隍之規模弘遠也。
閣老坊在縣治之南,為相國徐文定公諱光啟所建也,成于崇祯辛巳之秋,工費甚繁。
予初見其立柱時,每柱基下先掘地方丈,布木樁數十,并于高木懸大石以下樁,樁與坎内土齊,鋪以方石,而後立柱于上。
柱之立也,先于架上橫亘大木作盤車象,施大ㄌ以垂,下縛于石柱,用數十人作氣以盤之,ㄌ漸短而柱漸升,俄而直立,複用二大石鬥筍,合抱于柱底,用壓石獸于其上,故頂蓋紛疊而下不動搖,亦石工之巧也。
以後吾郡名公钜卿不乏,旋逢鼎革,而建坊者罕見矣。
江南舊為陪京,原設五府、六部、大小九卿、科道,一如北京之制。
以後官雖量裁佐貳,然衙門如故。
惟都察院有操江都禦史,則管上下兩江地方民事,其餘非奉欽差者,則與地方無與也。
故明季好訟之民至操江而止,無總督及布、按兩司也。
順治二年乙酉夏,大兵下金陵,改南京為江南行省,始設布、按二司。
豫王凱還,命大學士洪公承疇總撫江南,駐紮江南省城,總理文武兵饷,總督之任,自此始矣。
以後馬公國柱繼任,總督江南、江西、山東三省,既而河南、山東亦設總督,江督所轄惟二省而已。
康熙四年,麻公勒吉來任,統轄猶如故也。
至十二年癸醜,每省各設總督,至今因之。
總督之銜,不大遠于巡撫,然而事權極重,敕令巡撫、提督,并聽節制,文臣六品而下,武臣四品而下,皆得便宜行事,庶幾古節度使之風矣。
吳中帶江濱海,賦甲天下,最稱重地,然前朝未聞有武臣提督也。
相傳嘉靖中,因倭亂設總兵于鎮江京口,後移駐吳淞海口已耳。
自順治二年,大兵定江南,始設提督。
時奉旨張天祿着授都督同知,充總兵官,提督徽、甯、池、太軍務;吳勝兆着授郡都督同知,提督蘇、松、常、鎮軍務。
如吾松雖有李總戎成棟,亦止以都督佥事駐紮吳淞,時至松城而已。
自李帥調征閩、廣,吳、張相繼來松,吾郡始有提督。
然至馬惟善逢知,亦止轄四府,時駐吳淞,亦不專在松城也。
十六年己亥,崇明水師總兵官梁公化鳳破海宗于江上,遂解金陵之圍,克複鎮江等府、州、縣,朝廷嘉其功,遂以梁代馬,提督江南全省,仍駐防松江,遂為定制。
康熙辛亥七月,化鳳以疾卒于官。
繼任王公之鼎、楊公捷,統轄駐防如故。
十三年甲寅,因楚中告警,徽、甯、安、池震動,提督駐紮海濱,鞭長難及,因分上下兩江,各設提督雲。
江南故為南京直隸衛、府、州、縣,自順治二年改為行省,于是始設布、按三員,然亦仍前朝行省之制,布政使二員,左右并建,按察使則惟一員,俱駐省城。
順治季年,因蘇、松賦重,特分江甯及蘇、松、常、鎮五府屬右藩,而駐紮于蘇州;左藩則轄安徽等九府,徐、和、滁、廣四州,駐紮省城。
至康熙六年丁未,盡裁天下右藩,獨于江南添設江蘇布政使,照舊駐蘇,而按察司亦添一員分轄安徽等府,駐紮安慶,于是上江下江,名雖一省,幾同貳省矣。
上海倉,舊在小南門之外,面東啟門,當浦水薛家港口,以漕船泊浦,便于交兌轉運也。
方廣百餘步,外周土垣,内列倉禀,中設公廨,以備官司臨視,規制亦略具焉。
崇祯十三年庚辰,邑宰章茂暗光嶽,因而修葺之,周垣覆瓦,門建重樓,雉堞森然,殊有倉城之象,中添公廨一所,以為監司督兌憩息之所,尤為輪奂。
未幾鼎革,貯米運漕,猶存舊制。
至順治十年癸巳九月,海寇入浦,直至闵行鎮,大掠而去。
時汝南閻康、侯紹慶正宰吾邑,慮徵漕貯倉,萬一海宗複入,則贻誤不小,因申請各台,遷倉入城,相度東南隙地,遂即杜氏廢宅而建倉焉。
以其地近舊倉,去浦不遠,運米出入亦易,而在城内水關之口,堤防尤便耳。
倉宇凡數百間,重門公廨,雖稍遜于舊,乃越兩月而畢具,公私俱賴,亦稱能吏矣。
松江之有婁縣,自順治
通變随乎時,廢興因乎勢,雖聖人不能使千百年無更易之制矣。
特善變者,轉弊而為利;不善變者,無益而滋害。
原其興革之心,無非為國為民,及其變更之後,遂分世升世降,斯亦氣數使然,若非人力所能為也。
謹略舉其概,筆而錄之,大者可以觇世運,小者可以觀士風,庶使後之覽者,得以考也。
華亭水次倉在西郊跨塘橋之内,秀州塘之南,土曠水深,以便漕船停泊交運也。
其初不過環以水垣,内列倉宇公廨,以便積貯官司暫憩而已。
崇祯之初,谷城方禹修先生來守吾郡,慮其地近泖濱,盜賊出沒不時,冬春貯米,防禦難周,乃與缙紳士大夫謀築城以衛之。
爰即其地,浚濠啟土,環築瓷磚,建四門以通出入,分街道以便往來,引水貫城,架梁度水,監臨督護,廨字森列,雖鬥大一城,人煙輻辏,居然有金湯之勢。
本朝因之。
後分婁縣,以城中河為界,北屬華而南屬婁。
每值貯米,提标婁員防汛,至今賴之。
董其役者,為吾邑陳仲台于階,時為鳳司博士,相國徐文定公之甥也,才多知巧,與方守為忘形交,其委托專任,其冊籍尚存。
數年前,仲台嗣君子式、子正持來,予曾見之,今不複可考矣。
府、縣城隍之神,向故各有廟貌,以司香火,然亦重門複道,殿宇軒舉,備堂皇之制而已。
自崇祯之初,府城隍前啟台門,後營寝殿,壯麗特甚;而吾邑縣城隍廟亦于儀門上建樓,以備演劇,中堂後擴地,以造寝宮,稱并美焉。
蓋自殿以前,規模不逮府廟,而後寝之制較勝,亦地勢使然耳。
自是以後,村鎮社廟,樓門寝殿,亦紛紛并建,總不若府、縣城隍之規模弘遠也。
閣老坊在縣治之南,為相國徐文定公諱光啟所建也,成于崇祯辛巳之秋,工費甚繁。
予初見其立柱時,每柱基下先掘地方丈,布木樁數十,并于高木懸大石以下樁,樁與坎内土齊,鋪以方石,而後立柱于上。
柱之立也,先于架上橫亘大木作盤車象,施大ㄌ以垂,下縛于石柱,用數十人作氣以盤之,ㄌ漸短而柱漸升,俄而直立,複用二大石鬥筍,合抱于柱底,用壓石獸于其上,故頂蓋紛疊而下不動搖,亦石工之巧也。
以後吾郡名公钜卿不乏,旋逢鼎革,而建坊者罕見矣。
江南舊為陪京,原設五府、六部、大小九卿、科道,一如北京之制。
以後官雖量裁佐貳,然衙門如故。
惟都察院有操江都禦史,則管上下兩江地方民事,其餘非奉欽差者,則與地方無與也。
故明季好訟之民至操江而止,無總督及布、按兩司也。
順治二年乙酉夏,大兵下金陵,改南京為江南行省,始設布、按二司。
豫王凱還,命大學士洪公承疇總撫江南,駐紮江南省城,總理文武兵饷,總督之任,自此始矣。
以後馬公國柱繼任,總督江南、江西、山東三省,既而河南、山東亦設總督,江督所轄惟二省而已。
康熙四年,麻公勒吉來任,統轄猶如故也。
至十二年癸醜,每省各設總督,至今因之。
總督之銜,不大遠于巡撫,然而事權極重,敕令巡撫、提督,并聽節制,文臣六品而下,武臣四品而下,皆得便宜行事,庶幾古節度使之風矣。
吳中帶江濱海,賦甲天下,最稱重地,然前朝未聞有武臣提督也。
相傳嘉靖中,因倭亂設總兵于鎮江京口,後移駐吳淞海口已耳。
自順治二年,大兵定江南,始設提督。
時奉旨張天祿着授都督同知,充總兵官,提督徽、甯、池、太軍務;吳勝兆着授郡都督同知,提督蘇、松、常、鎮軍務。
如吾松雖有李總戎成棟,亦止以都督佥事駐紮吳淞,時至松城而已。
自李帥調征閩、廣,吳、張相繼來松,吾郡始有提督。
然至馬惟善逢知,亦止轄四府,時駐吳淞,亦不專在松城也。
十六年己亥,崇明水師總兵官梁公化鳳破海宗于江上,遂解金陵之圍,克複鎮江等府、州、縣,朝廷嘉其功,遂以梁代馬,提督江南全省,仍駐防松江,遂為定制。
康熙辛亥七月,化鳳以疾卒于官。
繼任王公之鼎、楊公捷,統轄駐防如故。
十三年甲寅,因楚中告警,徽、甯、安、池震動,提督駐紮海濱,鞭長難及,因分上下兩江,各設提督雲。
江南故為南京直隸衛、府、州、縣,自順治二年改為行省,于是始設布、按三員,然亦仍前朝行省之制,布政使二員,左右并建,按察使則惟一員,俱駐省城。
順治季年,因蘇、松賦重,特分江甯及蘇、松、常、鎮五府屬右藩,而駐紮于蘇州;左藩則轄安徽等九府,徐、和、滁、廣四州,駐紮省城。
至康熙六年丁未,盡裁天下右藩,獨于江南添設江蘇布政使,照舊駐蘇,而按察司亦添一員分轄安徽等府,駐紮安慶,于是上江下江,名雖一省,幾同貳省矣。
上海倉,舊在小南門之外,面東啟門,當浦水薛家港口,以漕船泊浦,便于交兌轉運也。
方廣百餘步,外周土垣,内列倉禀,中設公廨,以備官司臨視,規制亦略具焉。
崇祯十三年庚辰,邑宰章茂暗光嶽,因而修葺之,周垣覆瓦,門建重樓,雉堞森然,殊有倉城之象,中添公廨一所,以為監司督兌憩息之所,尤為輪奂。
未幾鼎革,貯米運漕,猶存舊制。
至順治十年癸巳九月,海寇入浦,直至闵行鎮,大掠而去。
時汝南閻康、侯紹慶正宰吾邑,慮徵漕貯倉,萬一海宗複入,則贻誤不小,因申請各台,遷倉入城,相度東南隙地,遂即杜氏廢宅而建倉焉。
以其地近舊倉,去浦不遠,運米出入亦易,而在城内水關之口,堤防尤便耳。
倉宇凡數百間,重門公廨,雖稍遜于舊,乃越兩月而畢具,公私俱賴,亦稱能吏矣。
松江之有婁縣,自順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