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關燈
懲之,遂罕至焉。

    鼎革後,日益衰落,二十年來,寂無一人,而廟貌亦日圮矣。

    庵後高閣,下臨八竈港,東可以眺海塘,諸烽堠累累可數,上供三茅真君,左文昌,右真武,頗足壯觀。

    康熙十九年春,為喬氏子拆去,餘亦剝蝕僅存,恐再經一、二十年後,莫為修理,必将廢為瓦礫之場矣。

    東北有庵,在護塘下者曰小普陀,其初香火亦盛,凡至崇福者必到焉。

    今庵已荒廢,惟正殿僅存,巍然為魯靈光爾。

    至康熙甲子,裡人龍九上等倡募修葺,今複舊觀,惟崇福庵仍舊廢。

     松江西門外市西盡處,有南北橋石梁跨秀州塘,曰跨塘橋。

    潮汐最急,舟行遇逆水,數十篙師不能挽一舟而過,水洞三環,高可通巨艦,漕船當水漲亦出入無礙也。

    南北兩岸,更樓當其上,列栅以司啟閉,規制頗壯。

    康熙十九年庚申坍毀,土人改木架梁。

    鼎新舊制,尚未有日。

    至康熙二十三年甲子,得重造成功。

     崇明縣舊隸蘇之太倉州,為蘇、松沿海外屏,然在前朝,素無重兵。

    本朝定鼎後,因海寇出沒不時,特設水師營總兵等官,額标兵六千。

    康熙十三年甲寅,起原任浙江總督劉公兆麟為帥,以官階既貴,改陛總兵為提督,而标兵如故。

    至二十三年甲子,以台灣蕩平,海氛盡熄,戶部酌議節饷,疏請裁減,崇明營水師乃裁去三千,存兵三千,仍設總兵官統轄,提督撤回。

     提督學政,各省向設司道官。

    江南在國初,雖因舊京之制,與北直隸并差禦史,從未改翰林。

    至順治十二年乙未,上下兩江,俱改學道,與各省一例矣。

    康熙二十三年冬,山西道禦史郡紳張集題奏:學臣文運攸關,必得年富力強,才華俊傑之員,方能考拔得才,不宜專用資俸深滿部郎道守陛補。

    奉旨:直省提學,必得品行素優,才學兼長者,方能稱職,應不拘定例,将内外各衙門由進士出身官員作何選擇铨補,着九卿科道會議具奏。

    于是江南已铨趙随,改用翰林院侍講李振裕;浙江已铨畢忠吉,改用右春坊右贊善兼檢讨王,各以本衙提督學政與直隸學臣一體,而各省仍用佥事如故。

     五方賢聖神,不知始于何代,亦不悉其氏族爵裡。

    或雲通稱福德五聖,固上界貴神,明太祖憫陣亡戰士,因五人為伍之義,俾得廟食一方,遂假托五聖之名,要不見于正史,莫可得而考也。

    惟大江以南,廟貌最盛,自通都大邑以及三家村落,在在有之,不下數千百萬,名亦種種不一。

    在田者曰田頭五聖,在大樹者曰樹頭五聖,在民居屋上者曰檐頭五聖,在路間者曰路頭五聖,在水濱者曰水仙五聖,民間婚嫁或在新婦冠上者曰花冠五聖,在橋者曰橋前五聖。

    廟制壯麗者,等于府第,湫溢者不過盈尺,高不過箭,或塑像,或畫圖,或托巫言,或憑病者,或迷婦女,或現真形,皆能著靈異,祭禱迎賽,殆無虛日,而惟蘇州之上方山為尤甚。

    大概一筵之祭,約費中人十家之産,士民竭蹶修誠者,日以數至,猶懼不能感格,于是廟僧巫觋,因以為奸,故張誕詞恫吓,人無貴賤貧富,不敢拟議也。

    康熙二十三年甲子,中州湯公斌以内閣學士來撫吳中,廉明持己,屬僚凜凜奉法,訪知吳俗惑于淫祀,下車即行嚴禁,不能遽止。

    次年乙醜秋,躬詣上方山,先取五聖神像,立毀之。

    于是遍檄屬郡州縣,廟無大小,盡行拆毀,神無塑畫,悉投水火,凡一閱月,而湯公已内召為大宗伯。

    時屬境雖無五聖之迹,猶慮去任之後,巫觋仍複創興也。

    因于起程之先,拜疏上聞,請敕直省通行禁止,部議準行。

    奉旨:淫祀惑民者甚衆,着再議具奏,部議請敕直省嚴查,凡屬淫祀,一并禁革,如有遺縱者,将地方官嚴加議處,奉旨依議。

    數百年之惑一朝而解,亦世變之一奇也。

     郡城蓬萊道院,在東門大街上面南牌坊下往北,其╉甚小,向西開門,至内始向南建廟。

    鼎革以後,日漸傾圮。

    康熙二十四年乙醜,重建字廟大門于大街上,面南高敞,規模甚壯,遠勝舊觀。

     邑城正陽道院,俗稱水仙宮,因其廟内供水仙五聖像也。

    舊制廟向南。

    國初,裡中嫌五聖廟庭狹窄,每年出會,排班擠擁,改建向東,前庭頗大。

    康熙二十五年春,毀五聖像,供天妃于内,正合水仙之名,亦有兆也。

     予初見缙紳家大門外牆門,或六扇,或四扇,或二扇,皆以木為骨,而削竹如箸者豎編上下,中間以橫闆而刻花于其上,皆墨質而或紅或綠其花,以昭文也。

    其後下則用闆,而上仍編竹,或用細花蔑簟,以鎏錫釘釘之,可謂華美矣。

    年來則以實闆厚三寸許者為門,而截竹筒闊寸許、長尺許如人字樣密排,而各以鎏錫泡釘釘之,皆始于世家,後及于士類,甚且流于醫蔔胥吏之家,皆用之矣 上海之有榷關,始于康熙二十四年乙醜。

    關使者初至松,駐紮氵崇阙,後因公廨窄陋,移駐邑城。

    往來海舶,俱入黃浦編号。

    海外百貨俱集,然皆運至吳門發販,海邑之民,殊無甚利,惟邑商有願行貨海外者,較遠人頗便。

    大概商于浙、閩及日本者居多。

    據歸商述日本有長耆島者,去其國都尚二千餘裡,諸番國貨舶俱在此貿易,不得入其都。

    島上居民,華夷雜處,格物者多利比中國,不能倍價。

    凡奇技淫巧,市俱有禁,惟必需之物方收,若細帛書籍尤易售,嚴禁西洋貨及畫像,攜入者必置重典。

    向來交易,俱用紋銀,今日濫惡,隻八九成,直有三成者,客商扣算資斧及官稅外,餘利無幾矣。

    其人物土俗,頗有華風,初尚直樸,今漸狡滑,恐任其往來,奸民或糾合倭之黠者,如明嘉靖中故事,又為地方釀禍耳!當事者不可不防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