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關燈
小
中
大
。
順治初,廖公文元守松,重建明倫堂,不三載而毀于飓風。
順治十二年乙未,太守李茂先正華以聽訟,罰庠生唐廷球寶言鼎建,共費八百餘金,規制不甚弘麗,至今因之。
堂額舊為朱徽國文公手書,筆法端凝雄壯,不知何往。
今所懸者,寶言憤其費多,不複更求名筆,肆意揮成,殊無古意矣。
文廟之紅牆╉西為志道、據德、依仁、遊藝四齋,皆訓導公廨也。
今亦俱廢。
上海縣學文廟,西北有訓導齋、有射圃,東南有文昌祠,今俱廢。
尊經閣自有藏書數十部,自鼎革後,散失無存。
順治中,學博高雨吉遇重修尊經閣,迎文昌像供于閣上,而移藏書舊櫥于側,至今因之。
松郡向有公館三,以為上台巡行駐紮之所。
府東東察院,規模最為壯麗,大抵撫、按及文宗諸院駐焉。
華亭縣南南察院,體制同而宏壯稍差,大抵各道及監兌諸部差查盤、理刑駐焉。
城東南隅新察院,則商竈所建,以為鹽運司分巡之所,崇祯以前未有也。
順治季年,南院猶稱完備,府試生童于此,與東無異也。
今已廢為瓦礫之場。
東察院自按差裁後,文宗因奏銷減額,生童寥落,不複巡試,數年之中,日就坍毀,不堪駐足。
康熙十八年己未,學臣因總憲條奏,歲、科必逐府按臨,檄行蓋廠,有司議葺,物力難辦而止。
第恐失今不修,将來亦必為平地,舊制不可問矣。
餘于康熙乙醜入郡,固已為平地久矣。
聞東察院東尚有公館,雲是東理刑廳。
蓋司理嫌本衙門湫溢,僅可為私第,而别營此廳為聽斷之所。
今惟荒址一邱,門前外屏僅存,一望曠然,故迹甯可問哉! 海邑縣治,内衙前後堂,舊有界河橫亘,上有石梁,規制甚壯。
崇祯甲戌,劉念先潛來令吾邑,填土築室,遂失舊觀。
大堂後有穿堂,康熙中,陳令君之佐解任時拆去,迄今未建。
大門外石獅,則陳令君自北察院移來,舊所無也。
沿浦自吳淞海口而入,率浒築土墩,高方數丈,上匝土牆,内蓋小房,謂之寨台,前此無之。
自順治十年,海寇入犯,因而簽役建築,并于浦之近邑入郡一面,約計數裡,擇要害處,築台撥兵防守。
浦濱兩岸,大小水口,俱造橋梁,通馬步。
凡遇寇至,則守禦官兵,夾岸堵截。
十二年己未,闵行之捷,不無得力于此。
然建立之初,台有卒,哨有巡,人心猶知警備。
迨日久懈弛,登陴無卒,台上牆屋俱廢,甚者或潰于水,或宅于草,徒棄良田,空勞民力而已。
其後更有架木為台,九裡一建,置鼓其上,一聞寇警,鼓聲相應,以便官兵援捕,則官塘要路,在在有之,不但沿浦也。
然法非不良,今亦或毀或廢,徒為具文,甯獨一寨台為然哉! 太平庵在裕伯題橋之北,百曲之西,向止結廬一間。
有陳和尚者,土人也,栖息于此,苦行焚修,忽于順治七年庚寅,若有所憑依,言辄驗,群往叩之。
病者求治,随取座間灰土之屬與之,辄有效,遠近翕然向風,進香皈信者,繹絡而至。
一歲之中,徑為之開,庵亦鼎建,重軒匝宇,宛若名園,丹碧塗金,拟于古刹。
逐末者輻辏而集左右,遂成市肆,肩摩毂擊,晝夜不停,旅次留賓,舳舻數裡,江南海外,奔趨恐後。
撫院土公,慮有他故,檄遷和尚于蘇之北寺,越三載而示寂,庵亦遂衰。
今益寥落矣。
萬安橋在朱泾鎮,當苕、諸溪由浦入海之沖,水勢最為洶湧。
鎮中人煙萬井,商賈輻辏,往來濟渡,舟楫頗艱。
崇祯之初,谷城方禹修相國來守吾郡,設法輸助,構石為梁,極稱雄壯。
順治初,橋有傾側之勢,忽逢異人,自言力能挽正,遂募麻ㄌ數條,克期于某日某時,候東北風起,以ㄌ纏橋,召集多人,向南挽之,屆期觀者如堵,須臾東北風果起,遂如其法,鳴鑼作氣,頃刻而橋正,其人不取酬而去,衆共異之。
越數年,一夕暴風驟雨,橋竟砉然而崩。
後有僧募資重建,略移北首,基址甫定,而工用不繼,迄今告成無期。
甲寅春、冬,餘曾兩經其地,積石填塘,工作猶未興也。
鎮之東市,向聞有洪武中富人沈萬三之卧床,今為佛座。
予時往觀,座高六、七級,上周以雕欄,内施以窗桶,質皆彤镂,頂如佛殿體制,鬥拱架疊,盤旋以上,漸銳而結,世俗所謂螺頂也。
聞之昔年,漆色最古,如斷紋古琴,所以為貴。
今則丹ぬ煥然,不複辨其為古器矣。
然看來或本是佛座,乃沈所施耳,未必是卧床也。
松城西南數裡,有北錢村,相傳為吳越王分封子弟于此。
以北錢别之者,因其南亦有村也。
今居民寥落,當年邸第,不可問矣,大半廢為邱墓。
有石橋當道而峙,下俱墾田,絕無池影,惟橋北有多墳,想造墳時,從此收水口而入,以橋鎖之,今已湮為平地故也。
橋下镌:成化五年裡人張輔等鼎建。
此張輔必非英國,計其年不過二百五十耳,然而滄桑已不可辨,況遠而千百年哉!乃今之造墳者,為千百年不朽計,争執風水,不遺餘力,吾恐數百年後,誰複辨其故迹耶?可發猛省。
崇福庵,俗名三官堂,在十七保七團大護塘之内,為濱海喬氏發源之所。
庵建于元,一修于嘉靖之初,先大夫東瀛公書其事于碑而立于門左,再修于萬曆之初,張方伯七澤先生記其碑而立于門右,雖非古制,由來久矣。
每當春初,茲庵香火,千裡走集。
自朝至暮,舟楫絡繹不絕,香舶所停,舳舻相接者三、四裡。
崇祯辛未,予初入小學,從師遊觀,近庵有街市,摩肩揮汗,爐煙聞于裡外,猶甚盛也。
自喬氏既衰,少年子弟,輕薄無賴,至春日以遊蕩為事,三五成群,環觀進香婦女,遇少艾者,甚至循途蹤迹,偶語戲談,遠近
順治初,廖公文元守松,重建明倫堂,不三載而毀于飓風。
順治十二年乙未,太守李茂先正華以聽訟,罰庠生唐廷球寶言鼎建,共費八百餘金,規制不甚弘麗,至今因之。
堂額舊為朱徽國文公手書,筆法端凝雄壯,不知何往。
今所懸者,寶言憤其費多,不複更求名筆,肆意揮成,殊無古意矣。
文廟之紅牆╉西為志道、據德、依仁、遊藝四齋,皆訓導公廨也。
今亦俱廢。
上海縣學文廟,西北有訓導齋、有射圃,東南有文昌祠,今俱廢。
尊經閣自有藏書數十部,自鼎革後,散失無存。
順治中,學博高雨吉遇重修尊經閣,迎文昌像供于閣上,而移藏書舊櫥于側,至今因之。
松郡向有公館三,以為上台巡行駐紮之所。
府東東察院,規模最為壯麗,大抵撫、按及文宗諸院駐焉。
華亭縣南南察院,體制同而宏壯稍差,大抵各道及監兌諸部差查盤、理刑駐焉。
城東南隅新察院,則商竈所建,以為鹽運司分巡之所,崇祯以前未有也。
順治季年,南院猶稱完備,府試生童于此,與東無異也。
今已廢為瓦礫之場。
東察院自按差裁後,文宗因奏銷減額,生童寥落,不複巡試,數年之中,日就坍毀,不堪駐足。
康熙十八年己未,學臣因總憲條奏,歲、科必逐府按臨,檄行蓋廠,有司議葺,物力難辦而止。
第恐失今不修,将來亦必為平地,舊制不可問矣。
餘于康熙乙醜入郡,固已為平地久矣。
聞東察院東尚有公館,雲是東理刑廳。
蓋司理嫌本衙門湫溢,僅可為私第,而别營此廳為聽斷之所。
今惟荒址一邱,門前外屏僅存,一望曠然,故迹甯可問哉! 海邑縣治,内衙前後堂,舊有界河橫亘,上有石梁,規制甚壯。
崇祯甲戌,劉念先潛來令吾邑,填土築室,遂失舊觀。
大堂後有穿堂,康熙中,陳令君之佐解任時拆去,迄今未建。
大門外石獅,則陳令君自北察院移來,舊所無也。
沿浦自吳淞海口而入,率浒築土墩,高方數丈,上匝土牆,内蓋小房,謂之寨台,前此無之。
自順治十年,海寇入犯,因而簽役建築,并于浦之近邑入郡一面,約計數裡,擇要害處,築台撥兵防守。
浦濱兩岸,大小水口,俱造橋梁,通馬步。
凡遇寇至,則守禦官兵,夾岸堵截。
十二年己未,闵行之捷,不無得力于此。
然建立之初,台有卒,哨有巡,人心猶知警備。
迨日久懈弛,登陴無卒,台上牆屋俱廢,甚者或潰于水,或宅于草,徒棄良田,空勞民力而已。
其後更有架木為台,九裡一建,置鼓其上,一聞寇警,鼓聲相應,以便官兵援捕,則官塘要路,在在有之,不但沿浦也。
然法非不良,今亦或毀或廢,徒為具文,甯獨一寨台為然哉! 太平庵在裕伯題橋之北,百曲之西,向止結廬一間。
有陳和尚者,土人也,栖息于此,苦行焚修,忽于順治七年庚寅,若有所憑依,言辄驗,群往叩之。
病者求治,随取座間灰土之屬與之,辄有效,遠近翕然向風,進香皈信者,繹絡而至。
一歲之中,徑為之開,庵亦鼎建,重軒匝宇,宛若名園,丹碧塗金,拟于古刹。
逐末者輻辏而集左右,遂成市肆,肩摩毂擊,晝夜不停,旅次留賓,舳舻數裡,江南海外,奔趨恐後。
撫院土公,慮有他故,檄遷和尚于蘇之北寺,越三載而示寂,庵亦遂衰。
今益寥落矣。
萬安橋在朱泾鎮,當苕、諸溪由浦入海之沖,水勢最為洶湧。
鎮中人煙萬井,商賈輻辏,往來濟渡,舟楫頗艱。
崇祯之初,谷城方禹修相國來守吾郡,設法輸助,構石為梁,極稱雄壯。
順治初,橋有傾側之勢,忽逢異人,自言力能挽正,遂募麻ㄌ數條,克期于某日某時,候東北風起,以ㄌ纏橋,召集多人,向南挽之,屆期觀者如堵,須臾東北風果起,遂如其法,鳴鑼作氣,頃刻而橋正,其人不取酬而去,衆共異之。
越數年,一夕暴風驟雨,橋竟砉然而崩。
後有僧募資重建,略移北首,基址甫定,而工用不繼,迄今告成無期。
甲寅春、冬,餘曾兩經其地,積石填塘,工作猶未興也。
鎮之東市,向聞有洪武中富人沈萬三之卧床,今為佛座。
予時往觀,座高六、七級,上周以雕欄,内施以窗桶,質皆彤镂,頂如佛殿體制,鬥拱架疊,盤旋以上,漸銳而結,世俗所謂螺頂也。
聞之昔年,漆色最古,如斷紋古琴,所以為貴。
今則丹ぬ煥然,不複辨其為古器矣。
然看來或本是佛座,乃沈所施耳,未必是卧床也。
松城西南數裡,有北錢村,相傳為吳越王分封子弟于此。
以北錢别之者,因其南亦有村也。
今居民寥落,當年邸第,不可問矣,大半廢為邱墓。
有石橋當道而峙,下俱墾田,絕無池影,惟橋北有多墳,想造墳時,從此收水口而入,以橋鎖之,今已湮為平地故也。
橋下镌:成化五年裡人張輔等鼎建。
此張輔必非英國,計其年不過二百五十耳,然而滄桑已不可辨,況遠而千百年哉!乃今之造墳者,為千百年不朽計,争執風水,不遺餘力,吾恐數百年後,誰複辨其故迹耶?可發猛省。
崇福庵,俗名三官堂,在十七保七團大護塘之内,為濱海喬氏發源之所。
庵建于元,一修于嘉靖之初,先大夫東瀛公書其事于碑而立于門左,再修于萬曆之初,張方伯七澤先生記其碑而立于門右,雖非古制,由來久矣。
每當春初,茲庵香火,千裡走集。
自朝至暮,舟楫絡繹不絕,香舶所停,舳舻相接者三、四裡。
崇祯辛未,予初入小學,從師遊觀,近庵有街市,摩肩揮汗,爐煙聞于裡外,猶甚盛也。
自喬氏既衰,少年子弟,輕薄無賴,至春日以遊蕩為事,三五成群,環觀進香婦女,遇少艾者,甚至循途蹤迹,偶語戲談,遠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