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關燈
報成,恐不及數年,又将複為平陸耳。

     上海賦役,大半出于浦東。

    東鄉運糧入邑,以及鄰境貿遷仕宦,由郡抵省入都,自十七保而出浦者:曰周浦塘、曰白蓮泾、曰洋泗泾。

    自十九保而出浦者:曰閘港、曰沈莊塘、曰杜家行。

    然蓮泾、洋泗淺狹,僅容小艇,不若周浦塘堪任重載也。

    崇祯之初,周浦塘通達無礙,其後日漸淤塞。

    至本朝順治九年壬辰,歲旱。

    業戶、居民各自就田疏浚,不過略通細流。

    其後潮汐往來不覺日漸深廣。

    至十六年己亥秋,特行會試,朱岵思太史以第一人捷南宮,論者鹹謂周浦塘淤塞自開為裡黨掄元先兆。

    然自是以後,塘亦複即于湮,恐亦未足憑也。

    今惟水發潮大之泛,僅通小舟輕載,水涸則難通矣。

    閘港通塞不時,就予記及,亦在弘光之初,與蒲彙同時開浚,視蒲彙之工役稍差而較諸尋常疏浚,則費亦甚廣。

    閘港通則潮汐直達新場鎮,迄今三十餘年,而淤塞已二十餘載。

    由浦入内不三裡,而萑葦交塞,砂平成陸,故道幾不可問。

    無論沿港之膏腴,水耕絕望,而大小舟楫必纡途而假道于沈莊塘。

    沈莊塞而迂道于杜家行。

    兼之周浦塘淤而十七保之舟出浦者亦必由之。

    是以杜行之一線水而通大半縣之舟楫,一過冬月,其不至擠擁廢時者幾何!論者謂閘港之易塞,由于港口之橫沙,年來沙長日益高大,則濁潮之入,泥澄而愈不出。

    欲開閘港,必須先去橫沙是矣。

    但橫沙綿亘港口,當大浦之中,怒濤沖斥,惟潮落片時,可動人工,潮至則沒,雖巧力無所施,去之甚難。

    況今塘長之役既廢,居民業戶,十室九空,當事者其何以為經久之謀哉! 舊聞民謠雲:“潮到泖,出閣老。

    ”嘉靖辛亥,潮到泖,徐文貞公大拜。

    崇祯初,機山錢先生大拜時,潮亦到泖,可謂屢驗矣。

    至近年而泖上之潮與浦中無異,即近泖支河,無不浸灌,而吾郡無拜相者,不知何故。

    一說海口老鹳嘴向來橫亘吳淞海口,近為潮水沖決,日就坍毀,以至潮汐直入,無纡回之勢,故所被自遠,殆不可以風水論矣。

    即如潮泛朔望,舊以午時為準,今邑城之潮,參前将逾一時,是其明驗也。

    又一說,“潮到泖”二句為地師賴布衣所題。

    陳眉公《寶顔堂秘笈》亦論及之。

    猶憶予為兒童時,親見一日三潮,更不知何故,此崇祯十二年乙亥秋事。

    邑城市河俱溢,老稚驚相歎異,是又不可以常理論矣。

    按府志自海潮決李家洪去吳淞江口南二十裡,潮信遂早數刻,故渾潮日至,泥濘日積。

     康熙二十八年己巳,裡人以閘港久淤,呈請撫院洪公開浚,檄行郡縣勒限起工矣。

    而阖邑士民,以為此港止利東南,非關通邑要津,引康熙初年邑紳施清惠公題準:本圖水利,止許本圖居民業戶開浚,不得遠助别處累民一案,具呈撫院,準行停止。

     ◎災祥 災祥之告,無代無之,要以遇災而懼,則天不為災,修救有方,則民不為害,是以聖人慎之。

    史冊所載,不可枚舉。

    以予所見災害之甚者,莫如崇祯十四年辛巳之旱。

    自是以來,災變不一,皆可為略紀焉。

     崇祯十四年辛巳夏,亢旱,蜚蝗蔽天,焦禾殺稼。

    郡守方公嶽貢,聽訟贖锾,俱責令捕蝗瘗之,動以數十百石計,蝗終不能盡,是歲大饑。

    越明年春,壬午,有司各勸缙紳富室捐米煮粥,分地而給。

    饑民遠近響應,提攜襁負,絡繹不絕。

    甚者不及到廠而斃于路,或飽粥方歸而殒于途,道堇相望,嬰兒遺棄,婦女流離,有望門投止,無或收惜而轉死于溝壑者。

    是時,白米石價五兩,豆麥稍差,糟糠比旱,價亦驟貴,賓客過從,饷之一飯,便同盛筵;雇募工作,惟求一飽,不問牟麥,世風為之一變。

    蓋松民貿利,半仰給于織紡。

    其如山左荒亂,中州糜爛,尤甚吾鄉,易子而食,析骸而炊,布商裹足不至,松民惟有立而待斃耳。

    加以軍興饷急,欠漕米一石,時須價銀五兩有奇。

    本邑無米,乞籴他境,莫不破家。

    值邑紳張讠刃叟先生入掌戶垣,疏請準麥折價,得允十分之二,每石折銀一兩五錢,較之米價,猶稱易辦。

    延至初夏,麥秋大稔,民慶更生,而疾疫大作,幾于比戶死亡相繼。

    此予有生以來所見第一兇歲也。

     十七年甲申六月,邑城有物如猴,辄向人家竊食,逐之即不見,或一家一日數至,或數家同日同時各至,于是同相震響以驚走之,金竹之聲相聞者,數日不絕。

    未幾,嘉定縣有黠奴聚黨,向家長索還身契,稍遲則搶掠焚劫,逼辱随至。

    延及海上,凡被猴之家,往往受奴仆之禍。

    時弘光稱帝于南都。

    六月,亢旱。

    直至冬至不雨,井汲俱竭。

    除浦潮而外,其餘支流盡涸,舟楫斷絕,陸行者假道河中,遂成坦途,争水釁者,往往鬥毆成訟。

    其後各從池底鑿井深一二丈,方得鹹濁之水,澄而炊飲。

    甚有随鑿随涸,終不得泉者。

    令君彭公報荒疏中,有“米價貴,水價倍貴;饑欲死,渴更欲死”二語,蓋實事也。

    商旅不行,物價騰湧。

    至十二月,始得一雨連日,方快г足,而民已困憊矣。

     順治五年戊子五月十六日,烈風、驟雨、大水。

    二十四日戊子,又大雨,低鄉漂沒。

    七月十七日庚辰,連日風雨,晚禾遍野焦萎。

    究其故,則食心食節,一莖之中,小蟲無數,即《詩》所謂螟蟊賊也。

    幸而高鄉早稻有秋,三農不至就斃耳。

     九年壬辰,大早,水竭幾及甲申之夏。

    自五月至八月,外河始通潮水,若積水内池。

    直至次年癸巳四月十五日,方得大雨盈滿。

    本年禾苗俱槁,民不聊生。

     十一年甲午六月二十二日庚辰,疾風暴雨,海水泛溢,直至外塘,人多溺死,室廬漂沒。

    聞崇明之水,幾及城上女牆,漂沒人民無算。

    十二月初三起,嚴寒大凍,河中冰堅盈尺,行者如履平地。

    浦中疊冰如山,乘潮而下,沖舟立破,數日始泮。

    十三年丙申九月初十日乙卯,巳時,地震有聲如雷。

    十月十六日庚寅,地複震如前。

     十五年戊戌八月初九日甲戌夜,大雨傾倒。

    至初十日乙亥,風雨尤甚,河水于午後頓增數尺,我家居址,頗稱高阜,然更增寸水,便可入室矣。

    時予在郡城,親見府治内出水谯樓下,門内水高二三尺,勢若倒峽,府治前人不能行,亦有生所僅見者。

     十八年辛醜,大旱。

    自六月初至閏七月中,僅得小雨偶灑。

    八月望後,始得沛雨。

    約計十旬亢旱,禾苗枯槁,川渠俱涸,人行河底,往來便于平陸。

    早稻有内池積水者,間熟半收,晚禾絕種,民多菜色。

     康熙二年癸卯六月至十月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