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關燈
小
中
大
見,然衆皆指示為确見也。
十一月十八日辛亥夜,酉時,時雪初霁,聞淅瀝聲,疑為雨霰,啟戶視之,星鬥一天,爛然無纖雲,而雨灑不止,食時始定。
先是月初,東南有白氣一股,自上下沖,約長數丈,吾鄉見者甚衆,皆言下有三星,星上生芒,至上而漸闊;但據邸報欽天監所奏,止言白氣,不言三星也。
三十一年壬申正月丁亥朔,日食。
巳、午之間,餘所見不過三分。
下午,日色無光。
據筍裡諸生雲:日食後,有白氣縱橫出入于日中,而黑光如日者,數十相間,上下于氣内,尤異徵也。
◎曆法 有明一代之《大統曆》,其法本于元太史令郭守敬之《授時曆》。
一歲二十四氣及每月日之出入,有時刻而無分,晝夜十二時共應九十六刻,以子、午二時獨多二刻,故分晝夜為百刻。
月之上旬,計日而無初字,值日之建滿平收開成除危等列于二十八宿之上,至詳且悉也。
迨後相沿日久,氣候不無漸差,以曆宮拘守成法,無變通傍救之材耳。
本朝創興,肇頒時憲曆日,用西洋陪臣湯若望為欽天監正,依其國之算法,凡逐月日之出入以及十二月之二十四氣,俱各就京城、省城準定。
即日食、月食之分數亦然,似更較詳。
曆日面頁明刊“欽天監欽奉上傳依西洋新法印造時《憲曆日》雲雲,以昭一代大典。
若望錫号通微教師,官加通政司使,又加一級,仍掌欽天監印務,可謂知遇之極隆矣。
康熙五年丙午,退湯若望而以張其淳為監正,始于曆面去“欽奉上傳依西洋新法”字樣,仍仿《授時》、《大統》曆法,然而西洋法猶參用之,未盡廢也。
康熙六年丁末,以進士馬祜、武舉楊光先為欽天監正,盡出西洋法,悉因《授時》、《大統》之制。
八年己酉,推定是歲閏十二月,論者力辯其非,改閏來年之二月,以頒曆在先,不便重頒,申饬天下不準本年之閏,而仍俟來歲頒曆之閏為準。
九年庚戌閏二月。
是歲,楊光先罷去,馬祜超升都禦史,巡撫江南,而曆法又變,漸複西洋之制矣。
十年辛亥,更用西洋人南懷仁治理西曆法,遂盡複西洋曆法,以十二時共九十六刻定日分,直省定二十四氣及日之出入。
月之上旬仍加初字,改二十八宿于開成收閉等之上,而以參商列觜宿之前。
特曆面仍如丙午所頒,止雲“欽天監奏準印造《時憲曆》頒行天下”雲雲,無“欽奉上傳依西洋新法”等字樣,至今因之。
◎水利 淞郡濱海帶江,漁鹽灌溉,民命寄于水利。
然海水清濁甘鹹不一,故沿海皆築塘以為障,惟擇水清洋淡之處,俾能潮汐于内也。
恐鹹潮一入,則膏腴盡為斥鹵耳。
海@@蘆葦沮洳,遠者距塘數十裡,近者數裡或二三裡,惟青村、柘林以西迄于金山衛,水勢沖決,潮汐直薄塘下,日剝月削,鹹潮有沖入之虞。
崇祯初,方禹修先生為松郡守,建築石塘以護之,蜿蜒綿亘,力障狂瀾,瀕海是賴。
鼎革以後,沖決日甚,幸而石塘堅固,猝不可壞。
迨康熙初,水從塘下決道而入,漂沒田廬,一瀉數裡,鹹潮所經,偃禾殺稼,地方患之。
當事者望洋無策,惟從内地植木築土為塘,以避其鋒。
其如水勢洶湧,非土木所能捍衛,随築随潰,随決随避,迄今塘距石塘舊地不下數裡,潮退,一望微茫,如在煙雲之外。
簽役富家,強名義戶。
義戶之名起,遂為松郡大役,然徒費金錢,怒濤難殺,當事者可無經久之計哉! 江南、浙江之水,由三江以入海,水得所歸,而後旱澇無患。
《禹貢》所謂三江既入,震澤底定。
震澤,即今之太湖也。
三江者:一曰婁江,即太倉之劉家河,以婁而訛為劉也,自震澤從吳江縣經蘇城之婁門,由昆山轉入太倉,此蘇、常二府之大水口也。
一曰東江,即上海之黃浦,以兩浙水來,故曰東江,而黃浦、範家浜,皆其委也,此松江及杭、嘉、湖之大水口也。
一曰中江,即今之吳淞江也。
自東及西橫亘七八十裡,江口一淤,則蘇州之下流與松江之上流俱不能洩,而蘇、松之低鄉交困矣。
是吳江、常熟、常州、昆山、嘉定、太倉以及華、婁、青浦之大水口也。
吾生之初,吳淞淤塞已久,召佃起科,已成沃壤,故迹不可問矣。
猶及見婁河之通潮汐而海艘之揚帆出入也。
三十年來,婁江亦成平陸。
康熙九年庚戌,浙西大水,督撫飛章入告,诏凡被災之處,漕米改折,分作三年帶征,條銀免十之三。
至冬,而浙撫範公承谟思為國家久大之計,會同江南制府麻公勒吉、撫院馬公祜疏請開浚婁、中二江故道,以資蓄洩。
得邀旨先浚劉河。
越明年辛亥,夏四月告成。
即于本年十二月經始吳淞,朝廷撥江、浙二省正供銀一十四萬餘兩,給發士民,募夫開浚,除一夫計給工食銀二兩五錢外,甲戶又倍加其值,而後遠近響應,群趨赴工。
禁侵漁,嚴虛冒,分課于丞尉,董率于群ヘ,臨之以監司,而受成于撫憲,五閱月而告成功。
役夫數萬,上海居多,大約計田一甲,出夫一名。
嘉定、華、婁、青浦諸邑次之。
又恐濁潮澄泥而江易淤也,複建閘于上海之北郊,以時啟閉。
三江備而浙西之水,庶得所歸也。
然而怒濤沖激,閘亦易毀,不三載而幾廢。
當事議修,召匠計工,約費甚廣。
大尹任公辰旦仍募江北石工習于建閘者修葺,費省而工約,得複舊觀;但閘雖設而水不可障,濁潮出入,去江口不數裡,水已漸淺,将來又有淤塞之虞耳。
蒲彙塘介乎郡邑之間,為海邑入郡水道必由之路,通新泾、泗泾,灌溉蓄洩,亦要渠也。
蒲彙淤勢,必取道于大浦,風濤叵測,暴客縱橫,幾于畏途,而陸行勞費,不堪重載,人恒患之。
予于崇祯十年丁醜,初應府試。
此時蒲彙猶未甚淤塞,道經于此,其後竟成平陸。
十七年甲申秋,弘光帝即位南都。
邑人徐思誠叩阍請浚,下其事于撫、按兩台,責成郡ヘ,檄行該縣,佥派塘長,鸠徒赴役。
其如工費浩繁,裡役不堪其苦,中人之家,莫不破産從事,甚者逃亡相繼,連累波及,思誠亦因而毀家,逾半載始獲告成。
而次年乙酉,大兵既下江南,總兵官李成棟克取松江,由松城而至海邑,取道蒲彙,水陸并進。
八月二十五日,遂定上海,向之勞費竟為興朝之助,豈非天哉!康熙中,蒲彙複淤,邑紳張越九錫怿于十八年己未春,具呈撫院,請複疏浚。
檄下郡縣,時以均編,塘長久廢,乃仿開浚吳淞之例,按甲起夫,并令甲戶自給工食。
遠役苦之,以故浚亦不如法,略通水道,草草
十一月十八日辛亥夜,酉時,時雪初霁,聞淅瀝聲,疑為雨霰,啟戶視之,星鬥一天,爛然無纖雲,而雨灑不止,食時始定。
先是月初,東南有白氣一股,自上下沖,約長數丈,吾鄉見者甚衆,皆言下有三星,星上生芒,至上而漸闊;但據邸報欽天監所奏,止言白氣,不言三星也。
三十一年壬申正月丁亥朔,日食。
巳、午之間,餘所見不過三分。
下午,日色無光。
據筍裡諸生雲:日食後,有白氣縱橫出入于日中,而黑光如日者,數十相間,上下于氣内,尤異徵也。
◎曆法 有明一代之《大統曆》,其法本于元太史令郭守敬之《授時曆》。
一歲二十四氣及每月日之出入,有時刻而無分,晝夜十二時共應九十六刻,以子、午二時獨多二刻,故分晝夜為百刻。
月之上旬,計日而無初字,值日之建滿平收開成除危等列于二十八宿之上,至詳且悉也。
迨後相沿日久,氣候不無漸差,以曆宮拘守成法,無變通傍救之材耳。
本朝創興,肇頒時憲曆日,用西洋陪臣湯若望為欽天監正,依其國之算法,凡逐月日之出入以及十二月之二十四氣,俱各就京城、省城準定。
即日食、月食之分數亦然,似更較詳。
曆日面頁明刊“欽天監欽奉上傳依西洋新法印造時《憲曆日》雲雲,以昭一代大典。
若望錫号通微教師,官加通政司使,又加一級,仍掌欽天監印務,可謂知遇之極隆矣。
康熙五年丙午,退湯若望而以張其淳為監正,始于曆面去“欽奉上傳依西洋新法”字樣,仍仿《授時》、《大統》曆法,然而西洋法猶參用之,未盡廢也。
康熙六年丁末,以進士馬祜、武舉楊光先為欽天監正,盡出西洋法,悉因《授時》、《大統》之制。
八年己酉,推定是歲閏十二月,論者力辯其非,改閏來年之二月,以頒曆在先,不便重頒,申饬天下不準本年之閏,而仍俟來歲頒曆之閏為準。
九年庚戌閏二月。
是歲,楊光先罷去,馬祜超升都禦史,巡撫江南,而曆法又變,漸複西洋之制矣。
十年辛亥,更用西洋人南懷仁治理西曆法,遂盡複西洋曆法,以十二時共九十六刻定日分,直省定二十四氣及日之出入。
月之上旬仍加初字,改二十八宿于開成收閉等之上,而以參商列觜宿之前。
特曆面仍如丙午所頒,止雲“欽天監奏準印造《時憲曆》頒行天下”雲雲,無“欽奉上傳依西洋新法”等字樣,至今因之。
◎水利 淞郡濱海帶江,漁鹽灌溉,民命寄于水利。
然海水清濁甘鹹不一,故沿海皆築塘以為障,惟擇水清洋淡之處,俾能潮汐于内也。
恐鹹潮一入,則膏腴盡為斥鹵耳。
海@@蘆葦沮洳,遠者距塘數十裡,近者數裡或二三裡,惟青村、柘林以西迄于金山衛,水勢沖決,潮汐直薄塘下,日剝月削,鹹潮有沖入之虞。
崇祯初,方禹修先生為松郡守,建築石塘以護之,蜿蜒綿亘,力障狂瀾,瀕海是賴。
鼎革以後,沖決日甚,幸而石塘堅固,猝不可壞。
迨康熙初,水從塘下決道而入,漂沒田廬,一瀉數裡,鹹潮所經,偃禾殺稼,地方患之。
當事者望洋無策,惟從内地植木築土為塘,以避其鋒。
其如水勢洶湧,非土木所能捍衛,随築随潰,随決随避,迄今塘距石塘舊地不下數裡,潮退,一望微茫,如在煙雲之外。
簽役富家,強名義戶。
義戶之名起,遂為松郡大役,然徒費金錢,怒濤難殺,當事者可無經久之計哉! 江南、浙江之水,由三江以入海,水得所歸,而後旱澇無患。
《禹貢》所謂三江既入,震澤底定。
震澤,即今之太湖也。
三江者:一曰婁江,即太倉之劉家河,以婁而訛為劉也,自震澤從吳江縣經蘇城之婁門,由昆山轉入太倉,此蘇、常二府之大水口也。
一曰東江,即上海之黃浦,以兩浙水來,故曰東江,而黃浦、範家浜,皆其委也,此松江及杭、嘉、湖之大水口也。
一曰中江,即今之吳淞江也。
自東及西橫亘七八十裡,江口一淤,則蘇州之下流與松江之上流俱不能洩,而蘇、松之低鄉交困矣。
是吳江、常熟、常州、昆山、嘉定、太倉以及華、婁、青浦之大水口也。
吾生之初,吳淞淤塞已久,召佃起科,已成沃壤,故迹不可問矣。
猶及見婁河之通潮汐而海艘之揚帆出入也。
三十年來,婁江亦成平陸。
康熙九年庚戌,浙西大水,督撫飛章入告,诏凡被災之處,漕米改折,分作三年帶征,條銀免十之三。
至冬,而浙撫範公承谟思為國家久大之計,會同江南制府麻公勒吉、撫院馬公祜疏請開浚婁、中二江故道,以資蓄洩。
得邀旨先浚劉河。
越明年辛亥,夏四月告成。
即于本年十二月經始吳淞,朝廷撥江、浙二省正供銀一十四萬餘兩,給發士民,募夫開浚,除一夫計給工食銀二兩五錢外,甲戶又倍加其值,而後遠近響應,群趨赴工。
禁侵漁,嚴虛冒,分課于丞尉,董率于群ヘ,臨之以監司,而受成于撫憲,五閱月而告成功。
役夫數萬,上海居多,大約計田一甲,出夫一名。
嘉定、華、婁、青浦諸邑次之。
又恐濁潮澄泥而江易淤也,複建閘于上海之北郊,以時啟閉。
三江備而浙西之水,庶得所歸也。
然而怒濤沖激,閘亦易毀,不三載而幾廢。
當事議修,召匠計工,約費甚廣。
大尹任公辰旦仍募江北石工習于建閘者修葺,費省而工約,得複舊觀;但閘雖設而水不可障,濁潮出入,去江口不數裡,水已漸淺,将來又有淤塞之虞耳。
蒲彙塘介乎郡邑之間,為海邑入郡水道必由之路,通新泾、泗泾,灌溉蓄洩,亦要渠也。
蒲彙淤勢,必取道于大浦,風濤叵測,暴客縱橫,幾于畏途,而陸行勞費,不堪重載,人恒患之。
予于崇祯十年丁醜,初應府試。
此時蒲彙猶未甚淤塞,道經于此,其後竟成平陸。
十七年甲申秋,弘光帝即位南都。
邑人徐思誠叩阍請浚,下其事于撫、按兩台,責成郡ヘ,檄行該縣,佥派塘長,鸠徒赴役。
其如工費浩繁,裡役不堪其苦,中人之家,莫不破産從事,甚者逃亡相繼,連累波及,思誠亦因而毀家,逾半載始獲告成。
而次年乙酉,大兵既下江南,總兵官李成棟克取松江,由松城而至海邑,取道蒲彙,水陸并進。
八月二十五日,遂定上海,向之勞費竟為興朝之助,豈非天哉!康熙中,蒲彙複淤,邑紳張越九錫怿于十八年己未春,具呈撫院,請複疏浚。
檄下郡縣,時以均編,塘長久廢,乃仿開浚吳淞之例,按甲起夫,并令甲戶自給工食。
遠役苦之,以故浚亦不如法,略通水道,草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