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一千四百五十八
關燈
小
中
大
碑亭。
調募工匠。
采石刊泐。
茲據将禦制文四體字墨搨進呈。
又代廓爾喀王拉特納巴都爾等恭進表文。
辦理俱屬妥協。
着賞給禦用玉搬指一個。
大荷包一對。
小荷包四個。
用昭優眷。
○谕軍機大臣等、據成德來京奏稱、和琳辦事甚妥。
且見達賴喇嘛、不行叩拜。
達賴喇嘛、惟命是聽等語。
和琳如此舉動。
甚為得體。
數年以來。
藏内風氣日下。
諸事廢弛。
今經和琳整頓。
權歸而令自易行。
現派松筠赴藏辦事。
伊系蒙古。
素遵黃教。
倘不知自重。
恐将來辦事。
仍虞掣肘。
着傳谕松筠抵藏後。
接見達賴喇嘛等。
不可叩拜。
即使遵奉黃教。
俟年滿回京之日。
再行禮拜。
亦無不可。
○旌表守正捐軀山東觀城縣民李興遠妻梅氏。
○丁卯。
萬壽節。
遣官祭太廟後殿。
○遣官祭福陵、昭陵、昭西陵、孝陵、孝東陵、景陵、泰陵、泰東陵。
○遣官祭孝賢皇後陵。
○遣官祭顯佑宮、東嶽廟、城隍廟、 ○上禦澹泊敬誠殿。
扈從王公大臣官員、及蒙古王、貝勒、貝子、公、額驸、台吉等。
行慶賀禮。
○戊辰。
谕、據梁肯堂奏、正定、保定、廣平、順德、大名等處。
積水漸消。
且有全已涸出者。
均經分饬借助耔種。
又河間、任邱、景州、故城一帶。
水亦漸就消退。
一俟涸出。
令農民向官倉借種。
來歲麥熟。
免息繳還等語。
正定河間等屬。
積水漸次消落。
現在已節屆白露。
自可全行涸出。
正當乘時趕種秋麥。
所有大名元城二縣。
業經降旨賞給耔種。
茲該督所奏借給耔種各該處。
俱着一體加恩賞給。
俾小民及時播種。
得資生計。
以副朕轸念災黎、有加無已至意。
○又谕、本年漕船因春夏之交。
衛河水淺。
行走不能迅速。
節經據奏。
派員分段挖淺。
設法趱運。
以利遄行。
原拟于全漕抵通時。
将總督及摧押委派各員。
交部議叙。
但現在漕船抵通。
比較上年遲至一月有餘。
皆由該漕督等。
不得沿途催趱行走。
耽延所緻。
本應予以議處。
姑念此次全漕抵通。
尚在白露之前。
比從前遲到在白露以後者。
為期較早。
着從寬鐌其議處。
如明年漕運再有遲延。
必治以應得之罪。
不能再邀寬貸也。
○谕軍機大臣曰、梁肯堂奏、查明獻縣交河等處被水情形。
分别撫恤。
及秋禾約收分數各摺。
據稱勘明獻縣等五州縣。
交河較重。
獻縣、阜城、故城稍輕。
景州西南一帶。
因山東臨清州姜家莊漫口水勢下注。
由故城彙入州境。
江河并漲。
浸及城根。
被淹最重等語。
看來本年直隸、山東、河南、被水各處。
直隸為重。
山東次之。
河南又次之。
見在直省河間景州各屬。
已據梁肯堂次第查勘。
分别撫恤。
所有正定、保定、河間、各屬災民。
請借耔種。
現已降旨。
俱着加恩賞給。
其赈恤事宜。
惟當實力督率。
随查随放。
俾小民早沾實惠以資接濟。
該處積水。
本日已交白露。
海可收水。
自已漸次消退。
梁肯堂又當饬屬設法宣洩。
俾得及早一律涸複。
無誤播種秋麥之期。
方為妥善。
至景州故城一帶。
因山東漫水彙注被淹。
其姜家莊漫口。
雖已據福甯奏堵築完竣。
尚有夏津縣漫口一處。
未據奏報堵合。
并着福甯督率趕緊辦理。
毋緻稽遲。
以期漫水速就消涸。
再直隸省秋收分數。
現據梁肯堂奏、被水處雖多。
高阜地畝。
仍可有收。
均勻牽算。
約在六分以上。
若除被水村莊。
約收七分有餘。
而河南省亦先據穆和蔺奏到。
通省秋收。
牽算約有八分。
何以東省尚未據該撫奏報。
該省被水州縣。
低窪地畝。
雖被淹浸。
其高阜處所。
仍可有收。
其餘迤東迤南未經被水各屬。
收成自當豐稔。
此時水已消退。
約收分數。
無難核計。
着将本日梁肯堂奏到之摺。
鈔寄福甯閱看。
即将東省本年秋收分數。
照直省核算。
約有幾分之處。
迅速具奏。
以慰廑注。
将此各谕令知之。
○又谕、近來蘇揚等處呈進貢物。
多有雕空器皿。
如玉盤玉栀玉爐等件。
殊屬無謂。
試思盤栀俱系盛貯水物之器。
爐鼎亦須貯灰。
方可燃爇。
今皆行镂空。
又有何用。
此皆系該處奸猾匠人。
造作此等無用之物。
以為新巧。
希圖厚價獲利。
而無識之徒。
往往為其所愚。
辄用重赀購買。
或用價租賃呈進。
朕于此等物件。
從不賞收。
即使擲回。
而奸商已得厚利。
伊等總未喻此意。
甚至回疆亦效尤相習成風。
緻使完整玉料。
俱成廢棄。
至搬指所以鈎弦闿體。
若搬指套。
近亦俱用玉成做。
甚屬無謂。
搬指套原以便于佩帶。
今以玉為之。
更覺累重無當。
殊為可惜。
着傳谕揚州、蘇州、鹽政織造等。
此後務須嚴行饬禁。
不準此等奸匠。
仍行刻镂成做。
并出示曉谕。
令其一體知悉。
以杜奇袠而歸純樸。
所有回疆呈進雕空栀蓋一個。
并着發交閱看。
○己巳。
谕曰、朕臨禦天下五十九年。
仰蒙昊蒼眷佑。
列聖贻庥。
薄海昇平。
梯航向化。
重熙累洽。
惟日孜孜。
無時不以敬天勤民為念。
行慶施惠。
錫祜延禧。
普免漕糧二次。
地丁錢糧四次。
而偶遇水旱偏祲。
随時蠲租賜複。
赈貸兼施。
不下帑金數千萬兩。
所以涵養生息。
子愛黎元。
至周且渥。
茲紹膺統緒。
明歲正屆六十年。
粵稽史冊。
前代帝王享國長久者。
未可多得。
即有一二。
或系沖齡踐阼。
用能多曆年所。
朕則春秋二十有五。
始即位誕膺大寶。
迄今八旬開四。
康強逢吉。
五代同堂。
景運增隆。
寰瀛甯谧。
享國之年。
幸周甲子。
壽祚延洪。
實為古今罕觏之盛事。
此皆上蒙昊贶骈蕃。
克膺備福。
朕于感荷之餘。
彌深兢業。
早經欽天監推算。
六十年元旦日食。
上元月食。
古來史傳所載。
有日食修德、月食修刑之說。
固因上天垂象。
理宜修省。
其實君人之道。
于德刑二事。
平日本宜刻深兢勵。
亦何待日月薄蝕。
始懷寅戒之心。
應天以實不以文。
與其托諸空言。
甯若見諸行事之實。
修德莫大于愛民。
若覃敷恩澤。
加惠闾閻。
俾海寓子民。
共臻樂利。
則所謂修德。
孰大于是。
所有六十年各省應徵漕糧。
着再加恩普免一次。
其應如何分年輪免之處。
仍着該部核議具奏。
至以修刑而論。
則停免勾到。
即所以恤刑。
但赦非善政。
利于宵小而不利于善食。
昔人即有此論。
明年系六十年國慶。
後歲丙辰。
為嗣皇帝即位元年。
俱應錫慶施仁。
矜恤刑獄。
若今年停勾。
則三年連緩。
莠民恃有寬政。
作奸犯科者。
無所儆畏。
轉非辟以止辟之意。
是以本年仍照舊勾到。
明年元旦。
着照五十一年之例。
不禦殿。
不受朝賀。
是日午後。
向有諸王及皇子皇孫等。
内庭家宴之例。
五十一年元旦日食複圓後。
曾經舉行。
明歲究系六十年周甲年分。
所有内庭家宴。
亦着一并停止舉行。
朕于是日。
亦不禦禮服。
照每年例。
恭詣奉先殿、堂子、及先師各等處行禮時。
禦龍袍貂褂。
将屆日食時。
即換常服。
以示寅恭而寓修省。
日月薄蝕。
纏度本屬有定。
數千百年後。
皆可推算而得。
所謂千歲之日至。
可坐而緻。
但元旦上元。
适值日月虧蝕。
究為昊穹示儆之象。
幸天恩垂佑。
适在明歲。
為朕即位周甲告成之年。
自應祇承無斁。
設在丙辰正月。
則為嗣皇帝即位之元。
于吉祥盛事。
轉為未慊。
是即日月薄蝕一事。
而上天之笃祜朕躬。
以贻我子孫萬年無疆之庥者。
至優至厚。
朕惟有益感天恩。
倍深乾惕。
又明年乙卯。
為朕臨禦六十年。
本欲于萬壽節前。
由熱河回京受賀。
今春因中外臣工。
懇請舉行慶典。
适以上冬雪澤未獲優沾。
春間又複缺雨。
業經降旨宣谕。
令将明年慶典。
停止舉行。
若仍照庚戌年八旬之例。
于萬壽前回京。
則王公外藩、以及大小臣工等。
必又再四懇請舉行慶典。
則似朕今春所降谕旨。
轉為不誠。
是以明年仍定于熱河駐跸。
過萬壽後。
再行回銮。
俟至丙辰正月。
歸政嗣皇帝。
以符正月上日受終文祖之義。
彼時備儀授受。
盛典光昭。
嗣皇帝率領臣民。
以天下養。
介禧祝嘏。
慶洽敷天。
尤為千古罕觏盛事。
實我大清億萬載無疆之福也。
将此通谕知之。
卷之一千四百五十八
調募工匠。
采石刊泐。
茲據将禦制文四體字墨搨進呈。
又代廓爾喀王拉特納巴都爾等恭進表文。
辦理俱屬妥協。
着賞給禦用玉搬指一個。
大荷包一對。
小荷包四個。
用昭優眷。
○谕軍機大臣等、據成德來京奏稱、和琳辦事甚妥。
且見達賴喇嘛、不行叩拜。
達賴喇嘛、惟命是聽等語。
和琳如此舉動。
甚為得體。
數年以來。
藏内風氣日下。
諸事廢弛。
今經和琳整頓。
權歸而令自易行。
現派松筠赴藏辦事。
伊系蒙古。
素遵黃教。
倘不知自重。
恐将來辦事。
仍虞掣肘。
着傳谕松筠抵藏後。
接見達賴喇嘛等。
不可叩拜。
即使遵奉黃教。
俟年滿回京之日。
再行禮拜。
亦無不可。
○旌表守正捐軀山東觀城縣民李興遠妻梅氏。
○丁卯。
萬壽節。
遣官祭太廟後殿。
○遣官祭福陵、昭陵、昭西陵、孝陵、孝東陵、景陵、泰陵、泰東陵。
○遣官祭孝賢皇後陵。
○遣官祭顯佑宮、東嶽廟、城隍廟、 ○上禦澹泊敬誠殿。
扈從王公大臣官員、及蒙古王、貝勒、貝子、公、額驸、台吉等。
行慶賀禮。
○戊辰。
谕、據梁肯堂奏、正定、保定、廣平、順德、大名等處。
積水漸消。
且有全已涸出者。
均經分饬借助耔種。
又河間、任邱、景州、故城一帶。
水亦漸就消退。
一俟涸出。
令農民向官倉借種。
來歲麥熟。
免息繳還等語。
正定河間等屬。
積水漸次消落。
現在已節屆白露。
自可全行涸出。
正當乘時趕種秋麥。
所有大名元城二縣。
業經降旨賞給耔種。
茲該督所奏借給耔種各該處。
俱着一體加恩賞給。
俾小民及時播種。
得資生計。
以副朕轸念災黎、有加無已至意。
○又谕、本年漕船因春夏之交。
衛河水淺。
行走不能迅速。
節經據奏。
派員分段挖淺。
設法趱運。
以利遄行。
原拟于全漕抵通時。
将總督及摧押委派各員。
交部議叙。
但現在漕船抵通。
比較上年遲至一月有餘。
皆由該漕督等。
不得沿途催趱行走。
耽延所緻。
本應予以議處。
姑念此次全漕抵通。
尚在白露之前。
比從前遲到在白露以後者。
為期較早。
着從寬鐌其議處。
如明年漕運再有遲延。
必治以應得之罪。
不能再邀寬貸也。
○谕軍機大臣曰、梁肯堂奏、查明獻縣交河等處被水情形。
分别撫恤。
及秋禾約收分數各摺。
據稱勘明獻縣等五州縣。
交河較重。
獻縣、阜城、故城稍輕。
景州西南一帶。
因山東臨清州姜家莊漫口水勢下注。
由故城彙入州境。
江河并漲。
浸及城根。
被淹最重等語。
看來本年直隸、山東、河南、被水各處。
直隸為重。
山東次之。
河南又次之。
見在直省河間景州各屬。
已據梁肯堂次第查勘。
分别撫恤。
所有正定、保定、河間、各屬災民。
請借耔種。
現已降旨。
俱着加恩賞給。
其赈恤事宜。
惟當實力督率。
随查随放。
俾小民早沾實惠以資接濟。
該處積水。
本日已交白露。
海可收水。
自已漸次消退。
梁肯堂又當饬屬設法宣洩。
俾得及早一律涸複。
無誤播種秋麥之期。
方為妥善。
至景州故城一帶。
因山東漫水彙注被淹。
其姜家莊漫口。
雖已據福甯奏堵築完竣。
尚有夏津縣漫口一處。
未據奏報堵合。
并着福甯督率趕緊辦理。
毋緻稽遲。
以期漫水速就消涸。
再直隸省秋收分數。
現據梁肯堂奏、被水處雖多。
高阜地畝。
仍可有收。
均勻牽算。
約在六分以上。
若除被水村莊。
約收七分有餘。
而河南省亦先據穆和蔺奏到。
通省秋收。
牽算約有八分。
何以東省尚未據該撫奏報。
該省被水州縣。
低窪地畝。
雖被淹浸。
其高阜處所。
仍可有收。
其餘迤東迤南未經被水各屬。
收成自當豐稔。
此時水已消退。
約收分數。
無難核計。
着将本日梁肯堂奏到之摺。
鈔寄福甯閱看。
即将東省本年秋收分數。
照直省核算。
約有幾分之處。
迅速具奏。
以慰廑注。
将此各谕令知之。
○又谕、近來蘇揚等處呈進貢物。
多有雕空器皿。
如玉盤玉栀玉爐等件。
殊屬無謂。
試思盤栀俱系盛貯水物之器。
爐鼎亦須貯灰。
方可燃爇。
今皆行镂空。
又有何用。
此皆系該處奸猾匠人。
造作此等無用之物。
以為新巧。
希圖厚價獲利。
而無識之徒。
往往為其所愚。
辄用重赀購買。
或用價租賃呈進。
朕于此等物件。
從不賞收。
即使擲回。
而奸商已得厚利。
伊等總未喻此意。
甚至回疆亦效尤相習成風。
緻使完整玉料。
俱成廢棄。
至搬指所以鈎弦闿體。
若搬指套。
近亦俱用玉成做。
甚屬無謂。
搬指套原以便于佩帶。
今以玉為之。
更覺累重無當。
殊為可惜。
着傳谕揚州、蘇州、鹽政織造等。
此後務須嚴行饬禁。
不準此等奸匠。
仍行刻镂成做。
并出示曉谕。
令其一體知悉。
以杜奇袠而歸純樸。
所有回疆呈進雕空栀蓋一個。
并着發交閱看。
○己巳。
谕曰、朕臨禦天下五十九年。
仰蒙昊蒼眷佑。
列聖贻庥。
薄海昇平。
梯航向化。
重熙累洽。
惟日孜孜。
無時不以敬天勤民為念。
行慶施惠。
錫祜延禧。
普免漕糧二次。
地丁錢糧四次。
而偶遇水旱偏祲。
随時蠲租賜複。
赈貸兼施。
不下帑金數千萬兩。
所以涵養生息。
子愛黎元。
至周且渥。
茲紹膺統緒。
明歲正屆六十年。
粵稽史冊。
前代帝王享國長久者。
未可多得。
即有一二。
或系沖齡踐阼。
用能多曆年所。
朕則春秋二十有五。
始即位誕膺大寶。
迄今八旬開四。
康強逢吉。
五代同堂。
景運增隆。
寰瀛甯谧。
享國之年。
幸周甲子。
壽祚延洪。
實為古今罕觏之盛事。
此皆上蒙昊贶骈蕃。
克膺備福。
朕于感荷之餘。
彌深兢業。
早經欽天監推算。
六十年元旦日食。
上元月食。
古來史傳所載。
有日食修德、月食修刑之說。
固因上天垂象。
理宜修省。
其實君人之道。
于德刑二事。
平日本宜刻深兢勵。
亦何待日月薄蝕。
始懷寅戒之心。
應天以實不以文。
與其托諸空言。
甯若見諸行事之實。
修德莫大于愛民。
若覃敷恩澤。
加惠闾閻。
俾海寓子民。
共臻樂利。
則所謂修德。
孰大于是。
所有六十年各省應徵漕糧。
着再加恩普免一次。
其應如何分年輪免之處。
仍着該部核議具奏。
至以修刑而論。
則停免勾到。
即所以恤刑。
但赦非善政。
利于宵小而不利于善食。
昔人即有此論。
明年系六十年國慶。
後歲丙辰。
為嗣皇帝即位元年。
俱應錫慶施仁。
矜恤刑獄。
若今年停勾。
則三年連緩。
莠民恃有寬政。
作奸犯科者。
無所儆畏。
轉非辟以止辟之意。
是以本年仍照舊勾到。
明年元旦。
着照五十一年之例。
不禦殿。
不受朝賀。
是日午後。
向有諸王及皇子皇孫等。
内庭家宴之例。
五十一年元旦日食複圓後。
曾經舉行。
明歲究系六十年周甲年分。
所有内庭家宴。
亦着一并停止舉行。
朕于是日。
亦不禦禮服。
照每年例。
恭詣奉先殿、堂子、及先師各等處行禮時。
禦龍袍貂褂。
将屆日食時。
即換常服。
以示寅恭而寓修省。
日月薄蝕。
纏度本屬有定。
數千百年後。
皆可推算而得。
所謂千歲之日至。
可坐而緻。
但元旦上元。
适值日月虧蝕。
究為昊穹示儆之象。
幸天恩垂佑。
适在明歲。
為朕即位周甲告成之年。
自應祇承無斁。
設在丙辰正月。
則為嗣皇帝即位之元。
于吉祥盛事。
轉為未慊。
是即日月薄蝕一事。
而上天之笃祜朕躬。
以贻我子孫萬年無疆之庥者。
至優至厚。
朕惟有益感天恩。
倍深乾惕。
又明年乙卯。
為朕臨禦六十年。
本欲于萬壽節前。
由熱河回京受賀。
今春因中外臣工。
懇請舉行慶典。
适以上冬雪澤未獲優沾。
春間又複缺雨。
業經降旨宣谕。
令将明年慶典。
停止舉行。
若仍照庚戌年八旬之例。
于萬壽前回京。
則王公外藩、以及大小臣工等。
必又再四懇請舉行慶典。
則似朕今春所降谕旨。
轉為不誠。
是以明年仍定于熱河駐跸。
過萬壽後。
再行回銮。
俟至丙辰正月。
歸政嗣皇帝。
以符正月上日受終文祖之義。
彼時備儀授受。
盛典光昭。
嗣皇帝率領臣民。
以天下養。
介禧祝嘏。
慶洽敷天。
尤為千古罕觏盛事。
實我大清億萬載無疆之福也。
将此通谕知之。
卷之一千四百五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