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一千四百五十八
關燈
小
中
大
監修總裁官經筵講官太子太傅文淵閣大學士文淵閣領閣事領侍衛内大臣稽察欽奉上谕事件處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務正黃旗滿洲都統世襲騎都尉軍功加七級随帶加一級尋常加二級軍功紀錄一次臣慶桂總裁官經筵講官太子太傅文華殿大學士文淵閣領閣事稽察欽奉上谕事件處管理刑部戶部三庫事務世襲騎都尉軍功加十九級随帶加二級又加二級臣董诰内大臣戶部尚書鑲藍旗滿洲都統軍功紀錄五次尋常紀錄十四次臣德瑛經筵講官太子少保工部尚書紀錄六次臣曹振镛等奉敕修
乾隆五十九年。
甲寅。
八月。
乙卯朔。
谕曰、梁肯堂奏勘明藁城無極等縣被水情形。
及赴河間景州等處查辦各摺。
已于摺内批示。
藁城、無極、甯晉、隆平、四處被水較重。
現經梁肯堂酌動倉谷。
碾米賞給。
并委員分勘。
一體赈濟。
小民自可不緻失所。
其應賞房屋修費。
俱着加兩倍賞給。
以示優恤。
至所奏現在已抵正定。
即日馳赴景州河間一帶。
會同徵瑞查勘撫恤等語。
殊為不誠。
前因梁肯堂遠在固關。
查辦災赈。
難以分身前往。
是以令徵瑞先赴河間景州一帶。
督辦撫恤事宜。
今梁肯堂既已親赴該處。
則應辦赈恤事務。
自應該督在彼專司督辦。
又何必會同徵瑞。
梁肯堂系屬總督。
地方事務。
本其專責。
徵瑞祇系鹽政。
不過因一時乏人。
令其暫行代辦。
且其才具。
亦焉能及梁肯堂。
若任以地方。
不過堪勝藩臬兩司。
随同梁肯堂辦事。
況該省道員如方受疇、丁溎蓥、俱系平日尚能辦事之人。
現經該督差委分勘。
足資料理。
又何必複以會同徵瑞查辦為詞。
豈有朕于此等事務。
不信總督而轉信鹽政之理。
且令屬員觀望。
成何事體。
為朕輕視矣。
梁肯堂于此等處用心過當。
為此不實之語。
安能逃朕鑒照耶。
又據奏、八月恭逢萬壽。
因勘辦事件。
未能趨赴。
依戀之私。
莫能自已等語。
又屬敷衍虛詞。
現查辦撫恤。
事關緊要。
梁肯堂正應在彼悉心妥辦。
以期無負委任。
熱河随班祝嘏。
大小臣工甚衆。
又何在梁肯堂一人前來叩祝。
不但非出誠心。
且不知輕重。
殊為可笑。
梁肯堂正應在彼督率妥辦。
不必前來。
至該處已有梁肯堂督辦撫恤。
徵瑞自無庸複留彼處。
并着梁肯堂即告知徵瑞、令其于八月初十日内。
仍到熱河。
以備朕面詢雨水田禾赈恤各事宜。
更為詳晰也。
此旨着發鈔。
各省督撫。
亦未免皆有此病。
何不用此心于實政愛民乎。
○谕軍機大臣曰、松筠奏查詢荊關稅務薄單不符。
大概情形一摺。
内稱經承劉昌泰、因此次解送冊籍之書辦田裕萬、從前本系經承。
嗣因懶惰。
改為散走。
與劉昌泰常有口角。
今年田裕萬送冊進京。
劉昌泰恐回來奪伊經承。
将應送部科紅單。
抽出一包。
換入空白紅單。
冀其到京受累等語。
此案劉昌泰、因與田裕萬挾嫌。
辄将送科紅單。
抽匿燒毀。
意圖傾陷。
是害人适以自害。
實為惡而且拙。
其罪雖不至死。
亦應發遣新疆。
與厄魯特為奴。
以示懲儆。
将此谕令知之。
○丙辰。
遣官祭黑龍潭昭靈沛澤龍王之神。
玉泉山惠濟慈佑龍王之神。
○谕曰、奇豐額奏、太倉所屬之寶山縣。
有土塘一道。
因陡遇海潮。
風狂浪大。
壩坡坍卸。
随潮入海。
此項土塘向系民修。
現饬估計工料。
分别詳報請修等語。
該處工塘。
為保護石塘要工。
自應趕緊修築。
以資捍衛。
此項工段。
向來本系民修。
但此次海潮較大。
沿海居民。
雖尚幸安堵。
朕心甚為轸念。
着加恩将此次土塘修費。
準其作正開銷。
以示體恤。
○谕軍機大臣曰、福甯奏、據單縣知縣禀稱、該處河水長至八尺八寸。
自十四堡至三十三堡。
黃水普律漫灘。
不能暢消。
沿堤察看。
緣江南豐北廳。
于界首築做南北上壩一道。
長三百六十丈。
直接灘内劉家莊止。
又于莊基南面接長土壩數十丈。
以緻水無去路。
從壩根折向西南。
繞出壩頭。
始往東注。
曲折纡回。
停蓄無際。
現經福甯飛咨蘭第錫等。
查核辦理等語。
山東單縣地方黃河。
勢居江南上遊。
遇出槽漫灘之水。
必使順勢東趨。
暢達下注。
方不緻壅遏為患。
今閱福甯所繪圖樣。
江省黃河兩岸。
所築土壩。
各有三十餘壩之多。
又于界首築做南北壩一道。
挺峙河灘。
而西南複加築子埝一道。
幾無隙地。
如此層層攔束。
無怪上遊水勢竟無去路。
試思水性就下。
其溝槽之水。
既于河堤之間。
舊有經行故道。
自可聽其流往下達。
況黃河已有堤埝層層保護。
此外尚有遙堤。
節次關攔。
盡足以資抵禦。
又何必多築壩埝。
橫截去路。
轉緻壅遏。
任其漫溢停蓄耶。
且以地勢而論。
江南省素稱澤國。
江海湖陂。
均足以資容納。
即遇上遊河水盛漲。
無難分導疏消。
至山東、河南、宣洩之處較少。
無可旁瀉。
今乃于江省築堤堵住去路。
則水無歸宿停積。
是以上遊丹沁漳衛等河。
紛紛漫溢。
淹浸田廬。
設曹單等處緻有他虞。
運河受害。
更複成何事體。
是江省所築堤埝。
不過藉此為祇救目前之計。
又為工員開銷地步。
于事無益而轉為有損。
在蘭第錫等辦理南河。
不過以築做壩埝。
魚鱗栉比。
一遇東省河水泛漲。
即可在上遊處所。
散溢漫灘。
分消水勢。
江省河工。
不緻着重。
殊不知上遊之水。
一經攔截。
水無去路。
既有漫溢之患。
且黃河溜勢。
水急則沙活。
水緩則沙停。
若上遊漫水纡回蕩漾。
則江省黃河溜勢漸緩。
勢必泥沙停積。
河底淤高。
不能暢注歸海。
于南河更為有礙。
又況治河必順水性。
今用堤埝橫行攔截。
其六壩七壩等處。
竟成入袖形勢。
又何以使之歸入大河。
蘭第錫等所辦。
不但損人而适以自害。
是不僅以鄰國為壑。
豈非失算。
東南兩河。
該河督等雖各省分管界限。
而以公事而論。
則同系一河。
豈可稍存偏私之見。
各分畛域。
已于圖内用朱筆标抹。
所有江省南北新舊壩埝。
除被水沖缺處所。
暫且不必補築外。
其餘礙水去路。
應行拆去者。
竟當拆去。
使東省漫灘溝槽之水。
順勢東趨。
歸入大河。
曹單等處。
方可不緻有壅遏吃重之患。
此事着交蘇淩阿、會同蘭第錫、福甯、親赴該處。
确加查勘。
蘇淩阿系暫署總督。
自可不存成見。
蘭第錫、福甯、于黃運兩河。
本其專管。
務須察看情形。
熟商妥辦。
總當以公務為重。
于上下遊水勢。
一律疏通暢注。
兩無妨礙。
方為實心任事之道。
李奉翰酌量豫省防汛事宜。
如可以分身。
即迅赴江南。
會同勘辦。
但該河督能否前往。
尚在未定。
即蘇淩阿到彼。
亦不無稍需時日。
設使曹單地方。
漫水壅遏。
河流湍急。
該處堤工着重。
殊有關系。
福甯若俟會齊再行酌辦。
未免緩不濟事。
為今之計。
所謂急則治其标。
着福甯接奉此旨。
即先行馳往江境豐北廳地方。
将所築壩埝。
有礙曹單漫水去路。
應拆動者。
先行拆去。
以便上遊漫水。
順勢下注。
可免他虞。
方為妥善。
其餘堤埝。
應如何酌量拆展。
以資經久。
仍俟蘭第錫等到齊。
會商籌辦。
至福甯所繪圖樣内。
黃河及堤工。
自應分為兩色。
庶可一目了然。
乃堤河俱一色繪畫。
初經披閱。
竟似河流分為二道。
殊屬眉目不清。
且不吉祥。
是欲求細緻而轉涉糢糊。
殊屬非是。
嗣後于繪進圖樣。
務宜展寬尺寸。
分别顔色。
去冗從簡。
以便觀覽。
不得仍前疎忽。
将此由六百裡加緊傳谕蘇淩阿、蘭第錫、福甯、并谕李奉翰知之。
○丁巳。
祭先師孔子。
遣儀郡王永璇行禮。
○谕、前經降旨梁肯堂、穆和蔺、福甯、各查明本年被水各該省州縣。
節年因災緩帶未完銀糧。
開具清單。
候朕降旨豁免。
今豐紳、濟倫奉差前往德州。
回至行在複命。
據奏新城至河間一帶。
所過道路村莊。
俱被漲水淹浸。
一望汪洋。
小民艱苦情形。
概可想見。
朕心深為轸恻。
因念天津與河間境壤毗連。
并屬積水下遊。
被水較重。
大略相等。
除該二屬本年秋糧。
業經降旨豁免。
及撫恤赈濟事宜。
責成該督等實力辦理。
并趕緊設法疏消積水外。
其節年緩帶銀糧。
若俟該督查明奏到。
未免尚稽時日。
着将河間天津二府屬。
所有節年因災緩帶銀糧。
普予先行
甲寅。
八月。
乙卯朔。
谕曰、梁肯堂奏勘明藁城無極等縣被水情形。
及赴河間景州等處查辦各摺。
已于摺内批示。
藁城、無極、甯晉、隆平、四處被水較重。
現經梁肯堂酌動倉谷。
碾米賞給。
并委員分勘。
一體赈濟。
小民自可不緻失所。
其應賞房屋修費。
俱着加兩倍賞給。
以示優恤。
至所奏現在已抵正定。
即日馳赴景州河間一帶。
會同徵瑞查勘撫恤等語。
殊為不誠。
前因梁肯堂遠在固關。
查辦災赈。
難以分身前往。
是以令徵瑞先赴河間景州一帶。
督辦撫恤事宜。
今梁肯堂既已親赴該處。
則應辦赈恤事務。
自應該督在彼專司督辦。
又何必會同徵瑞。
梁肯堂系屬總督。
地方事務。
本其專責。
徵瑞祇系鹽政。
不過因一時乏人。
令其暫行代辦。
且其才具。
亦焉能及梁肯堂。
若任以地方。
不過堪勝藩臬兩司。
随同梁肯堂辦事。
況該省道員如方受疇、丁溎蓥、俱系平日尚能辦事之人。
現經該督差委分勘。
足資料理。
又何必複以會同徵瑞查辦為詞。
豈有朕于此等事務。
不信總督而轉信鹽政之理。
且令屬員觀望。
成何事體。
為朕輕視矣。
梁肯堂于此等處用心過當。
為此不實之語。
安能逃朕鑒照耶。
又據奏、八月恭逢萬壽。
因勘辦事件。
未能趨赴。
依戀之私。
莫能自已等語。
又屬敷衍虛詞。
現查辦撫恤。
事關緊要。
梁肯堂正應在彼悉心妥辦。
以期無負委任。
熱河随班祝嘏。
大小臣工甚衆。
又何在梁肯堂一人前來叩祝。
不但非出誠心。
且不知輕重。
殊為可笑。
梁肯堂正應在彼督率妥辦。
不必前來。
至該處已有梁肯堂督辦撫恤。
徵瑞自無庸複留彼處。
并着梁肯堂即告知徵瑞、令其于八月初十日内。
仍到熱河。
以備朕面詢雨水田禾赈恤各事宜。
更為詳晰也。
此旨着發鈔。
各省督撫。
亦未免皆有此病。
何不用此心于實政愛民乎。
○谕軍機大臣曰、松筠奏查詢荊關稅務薄單不符。
大概情形一摺。
内稱經承劉昌泰、因此次解送冊籍之書辦田裕萬、從前本系經承。
嗣因懶惰。
改為散走。
與劉昌泰常有口角。
今年田裕萬送冊進京。
劉昌泰恐回來奪伊經承。
将應送部科紅單。
抽出一包。
換入空白紅單。
冀其到京受累等語。
此案劉昌泰、因與田裕萬挾嫌。
辄将送科紅單。
抽匿燒毀。
意圖傾陷。
是害人适以自害。
實為惡而且拙。
其罪雖不至死。
亦應發遣新疆。
與厄魯特為奴。
以示懲儆。
将此谕令知之。
○丙辰。
遣官祭黑龍潭昭靈沛澤龍王之神。
玉泉山惠濟慈佑龍王之神。
○谕曰、奇豐額奏、太倉所屬之寶山縣。
有土塘一道。
因陡遇海潮。
風狂浪大。
壩坡坍卸。
随潮入海。
此項土塘向系民修。
現饬估計工料。
分别詳報請修等語。
該處工塘。
為保護石塘要工。
自應趕緊修築。
以資捍衛。
此項工段。
向來本系民修。
但此次海潮較大。
沿海居民。
雖尚幸安堵。
朕心甚為轸念。
着加恩将此次土塘修費。
準其作正開銷。
以示體恤。
○谕軍機大臣曰、福甯奏、據單縣知縣禀稱、該處河水長至八尺八寸。
自十四堡至三十三堡。
黃水普律漫灘。
不能暢消。
沿堤察看。
緣江南豐北廳。
于界首築做南北上壩一道。
長三百六十丈。
直接灘内劉家莊止。
又于莊基南面接長土壩數十丈。
以緻水無去路。
從壩根折向西南。
繞出壩頭。
始往東注。
曲折纡回。
停蓄無際。
現經福甯飛咨蘭第錫等。
查核辦理等語。
山東單縣地方黃河。
勢居江南上遊。
遇出槽漫灘之水。
必使順勢東趨。
暢達下注。
方不緻壅遏為患。
今閱福甯所繪圖樣。
江省黃河兩岸。
所築土壩。
各有三十餘壩之多。
又于界首築做南北壩一道。
挺峙河灘。
而西南複加築子埝一道。
幾無隙地。
如此層層攔束。
無怪上遊水勢竟無去路。
試思水性就下。
其溝槽之水。
既于河堤之間。
舊有經行故道。
自可聽其流往下達。
況黃河已有堤埝層層保護。
此外尚有遙堤。
節次關攔。
盡足以資抵禦。
又何必多築壩埝。
橫截去路。
轉緻壅遏。
任其漫溢停蓄耶。
且以地勢而論。
江南省素稱澤國。
江海湖陂。
均足以資容納。
即遇上遊河水盛漲。
無難分導疏消。
至山東、河南、宣洩之處較少。
無可旁瀉。
今乃于江省築堤堵住去路。
則水無歸宿停積。
是以上遊丹沁漳衛等河。
紛紛漫溢。
淹浸田廬。
設曹單等處緻有他虞。
運河受害。
更複成何事體。
是江省所築堤埝。
不過藉此為祇救目前之計。
又為工員開銷地步。
于事無益而轉為有損。
在蘭第錫等辦理南河。
不過以築做壩埝。
魚鱗栉比。
一遇東省河水泛漲。
即可在上遊處所。
散溢漫灘。
分消水勢。
江省河工。
不緻着重。
殊不知上遊之水。
一經攔截。
水無去路。
既有漫溢之患。
且黃河溜勢。
水急則沙活。
水緩則沙停。
若上遊漫水纡回蕩漾。
則江省黃河溜勢漸緩。
勢必泥沙停積。
河底淤高。
不能暢注歸海。
于南河更為有礙。
又況治河必順水性。
今用堤埝橫行攔截。
其六壩七壩等處。
竟成入袖形勢。
又何以使之歸入大河。
蘭第錫等所辦。
不但損人而适以自害。
是不僅以鄰國為壑。
豈非失算。
東南兩河。
該河督等雖各省分管界限。
而以公事而論。
則同系一河。
豈可稍存偏私之見。
各分畛域。
已于圖内用朱筆标抹。
所有江省南北新舊壩埝。
除被水沖缺處所。
暫且不必補築外。
其餘礙水去路。
應行拆去者。
竟當拆去。
使東省漫灘溝槽之水。
順勢東趨。
歸入大河。
曹單等處。
方可不緻有壅遏吃重之患。
此事着交蘇淩阿、會同蘭第錫、福甯、親赴該處。
确加查勘。
蘇淩阿系暫署總督。
自可不存成見。
蘭第錫、福甯、于黃運兩河。
本其專管。
務須察看情形。
熟商妥辦。
總當以公務為重。
于上下遊水勢。
一律疏通暢注。
兩無妨礙。
方為實心任事之道。
李奉翰酌量豫省防汛事宜。
如可以分身。
即迅赴江南。
會同勘辦。
但該河督能否前往。
尚在未定。
即蘇淩阿到彼。
亦不無稍需時日。
設使曹單地方。
漫水壅遏。
河流湍急。
該處堤工着重。
殊有關系。
福甯若俟會齊再行酌辦。
未免緩不濟事。
為今之計。
所謂急則治其标。
着福甯接奉此旨。
即先行馳往江境豐北廳地方。
将所築壩埝。
有礙曹單漫水去路。
應拆動者。
先行拆去。
以便上遊漫水。
順勢下注。
可免他虞。
方為妥善。
其餘堤埝。
應如何酌量拆展。
以資經久。
仍俟蘭第錫等到齊。
會商籌辦。
至福甯所繪圖樣内。
黃河及堤工。
自應分為兩色。
庶可一目了然。
乃堤河俱一色繪畫。
初經披閱。
竟似河流分為二道。
殊屬眉目不清。
且不吉祥。
是欲求細緻而轉涉糢糊。
殊屬非是。
嗣後于繪進圖樣。
務宜展寬尺寸。
分别顔色。
去冗從簡。
以便觀覽。
不得仍前疎忽。
将此由六百裡加緊傳谕蘇淩阿、蘭第錫、福甯、并谕李奉翰知之。
○丁巳。
祭先師孔子。
遣儀郡王永璇行禮。
○谕、前經降旨梁肯堂、穆和蔺、福甯、各查明本年被水各該省州縣。
節年因災緩帶未完銀糧。
開具清單。
候朕降旨豁免。
今豐紳、濟倫奉差前往德州。
回至行在複命。
據奏新城至河間一帶。
所過道路村莊。
俱被漲水淹浸。
一望汪洋。
小民艱苦情形。
概可想見。
朕心深為轸恻。
因念天津與河間境壤毗連。
并屬積水下遊。
被水較重。
大略相等。
除該二屬本年秋糧。
業經降旨豁免。
及撫恤赈濟事宜。
責成該督等實力辦理。
并趕緊設法疏消積水外。
其節年緩帶銀糧。
若俟該督查明奏到。
未免尚稽時日。
着将河間天津二府屬。
所有節年因災緩帶銀糧。
普予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