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一千四百四十一

關燈
出力者。

    亦應一并咨部議叙。

    但不可因有此旨。

    遽将未經出力之員。

    概行咨送。

    緻滋冒濫。

     ○庚戌。

    谕軍機大臣曰、畢沅辦理楊應子等一案。

    已屬錯誤。

    而各省督撫。

    于重大盜案。

    似此拘泥請旨者。

    恐亦不少。

    着通谕各督撫、除尋常盜犯。

    仍照例定拟、請旨辦理外。

    其似此首夥聚至數十人以上、疊次搶劫之案。

    如系地方官或因需索不遂。

    鍛煉周内。

    冤及多人。

    則該督撫所司何事。

    果經審究得實。

    自應據實劾參。

    必将承審之員。

    抵罪正法。

    然此等兇惡匪徒。

    想地方官亦不應有索賄骩法。

    苛刻冤濫之弊。

    該督撫于審訊明确後。

    即應一面奏聞。

    一面辦理。

    以懲兇頑而彰國憲。

    毋再辦理遲緩。

    緻有疎縱也。

    将此傳谕知之。

     ○壬子。

    谕軍機大臣曰、蘭第錫、李奉翰等、奏會看海塘石壩一摺。

    已交原議大臣議奏矣。

    此事前據大學士九卿核議具奏時。

    朕以水勢宜于順軌直趨。

    方不至遏激為患。

    浙省海塘。

    已屬與水争地。

    今又添建石壩。

    總計縱橫不下百餘丈。

    是占水之地。

    更為加多。

    潮汐往來。

    不無阻礙。

    長麟所奏酌減丈尺之處。

    恐無真知灼見。

    而吉慶甫經到浙。

    于海塘工程。

    亦未谙悉。

    因李奉翰适來京陛見。

    當即面為詳晰指示。

    令其會同蘭第錫、偕赴浙江。

    與吉慶三人詳細履勘。

    公同商酌定議具奏。

    今據該河督等奏到、止稱石壩十二座。

    内有九座并非迎溜之區。

    應聽其廢去。

    毋庸修理。

    惟第二壩、第十壩、第十二壩、适當迎溜處所。

    頗資攩護。

    請暫為留存等語。

    而于朕前此面谕、此項石壩是否占水地面。

    以緻沖激損工之處。

    并未明晰聲叙。

    是李奉翰并未領會朕意。

    且此項石壩十二座。

    均系福崧在浙時。

    先後添建。

    嗣經長麟查勘。

    以石壩過于高寬。

    與水抵禦。

    易緻潑損。

    奏請收窄辦理。

    是此項工程。

    在長麟即欲收減改辦。

    而該河督等此奏。

    乃稱長麟請修之七座。

    均已殘損等語。

    竟似此項石壩。

    系長麟奏請修築。

    措詞尤為牽混。

    前此福崧在浙江巡撫任内。

    惟知婪索牟利。

    于海塘事務。

    更何暇親往履勘。

    留心整頓。

    其添建石壩。

    不過就屬員慫恿之詞。

    率議興工。

    朕明知此項工程。

    必交官辦。

    而采取石料等項。

    即可從中浮冒。

    又可以建築石工。

    蓋石工奏銷重。

    柴工奏銷輕。

    不用柴薪。

    既可從重冒銷。

    更亦便小民生計。

    外以博市惠之名。

    而實以為侵肥之計。

    情弊顯然。

    該河督等查勘時。

    亦應将福崧從前率行議建緣由。

    明白聲叙。

    乃亦并無一字提及。

    此事李奉翰到京。

    曾經朕面加詳谕。

    蘭第錫、止系李奉翰轉向告知。

    而吉慶不過随同查勘。

    乃李奉翰于朕面谕各情節。

    全未領會。

    摺中無一字道及不過聯銜一奏。

    草率完事。

    是李奉翰竟系一無用之人。

    又何用伊前往會同查勘耶。

    李奉翰、着傳旨嚴行申饬。

    并着将此旨。

    交長麟閱看。

    想長麟亦必當心服也。

    除俟原議大臣核議具奏。

    另告吉慶遵照辦理外。

    将此各谕令知之。

     ○旌表守正捐軀江蘇睢甯縣民曾環妻葛氏。

     ○癸醜。

    上禦乾清門聽政。

     ○谕軍機大臣曰、吉慶奏拏獲鬧漕弊命之犯。

    嚴究辦理一摺。

    此案該犯等、倚衆挜交。

    毆斃多人。

    所有先經鎖押人犯。

    膽敢趁勢脫逃。

    成何事體。

    似此恃衆行兇。

    目無法紀。

    其情罪甚重。

    與日前畢沅所奏、拏獲糾夥肆劫之楊應子等。

    尚拘泥請旨。

    曾降旨将該督申饬。

    并通谕各督撫。

    以此等人犯。

    即當立正典刑。

    以防在監滋事者。

    正屬相同。

    吉慶一接禀報。

    即親赴該處督辦。

    甚是。

    着傳谕該撫、務将已獲之犯。

    嚴加根究。

    未獲之犯。

    按名查拏。

    必須訊出正兇。

    一面正法。

    一面奏聞。

    不可稍事姑息。

    其實系無辜者。

    即予省釋。

    亦不可因案關重大。

    稍有株連。

    至該縣書役家人。

    如果有從中需索。

    激成事端者。

    自當嚴懲究辦。

    惟該縣陳鐘靈、系本處地方官。

    若無辦理不善之處。

    原可不必苛求。

    即有縱容釀變情事。

    亦宜俟究獲正兇。

    審明正法之後。

    再行續辦。

    若此時遽将該縣參革治罪。

    使奸民聞知。

    見伊等與地方官兩敗俱傷。

    轉緻刁風益長。

    所謂民可使由之。

    不可使知之也。

    将此由六百裡加緊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