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一千四百四十

關燈
各發天良。

    确切嚴查。

    據實具奏。

    再行分别核辦。

    朕此時亦不加深究。

    祇将官吏侵蝕數目。

    着落賠補。

    其那移捏報之罪。

    尚可加恩寬宥。

    若該督撫仍複心存袒護。

    代為隐瞞。

    稍有不實不盡。

    一經查出。

    定行重治其罪。

    斷不能邀寬宥也。

    将此各谕令知之。

    必于十二月中旬即行奏至。

    以便加恩。

     ○甲午。

    遣官祭先醫之神。

     ○谕曰、成德在外已久。

    年力就衰。

    且非能辦事之人。

    陝西布政使和甯。

    系蒙古人員。

    人尚明白。

    亦稍谙衛藏情形。

    着賞給副都統職銜。

    即由彼處馳赴西藏。

    更換成德。

    幫同和琳辦事。

    不必來京請訓。

     ○谕軍機大臣曰、寶琳奏浙江駐防。

    遇有協領佐領缺出。

    不敷揀選。

    請不拘滿洲蒙古左右翼、應升人員内。

    一體揀用一摺。

    已交該部議奏矣。

    寶琳在浙日久。

    近年來。

    忽奏參協領。

    及咨參佐領以下各官。

    降革勒休。

    并銷去記名者共四十餘員。

    此等駐防旗員。

    如果有怠惰不職情事。

    自應實力整頓。

    分别參革。

    但駐防人員無幾。

    非地方營伍可比。

    即督撫提鎮。

    亦不應無故參員如許之多。

    恐不免有意苛求。

    以為見長地步。

    即如該将軍本日所奏。

    協領佐領缺出。

    不拘滿洲蒙古左右翼、一體揀選一節。

    自由參劾過多。

    以緻不敷遴選。

    為此通融之計。

    朕于内外臣工。

    無不量才器使。

    從不肯稍存溪刻。

    況此等駐防官員。

    斷不至有貪黩敗檢情事。

    若過事吹求。

    動辄參劾。

    駐防之員無幾。

    将何所措其手足耶。

    長麟在浙較久。

    于寶琳平素性情。

    自必知之較悉。

    吉慶雖到浙未幾。

    但近在同城。

    該處司道府縣。

    必皆有見聞。

    無難确加訪詢。

    着傳谕該督撫。

    即将寶琳節次參劾之員。

    是否秉公辦理。

    如果得當。

    是該将軍為整饬旗營起見。

    尚屬認真。

    若有任意苛刻情事。

    即行據實密奏。

    勿稍回護。

    尋覺羅吉慶奏、訪察将軍寶琳。

    平日管轄官兵甚嚴。

    操防勤慎。

    前<口英>咭唎貢使到杭。

    滿兵擺隊整肅。

    是有明驗。

    複密訪其所參官。

    輿論亦稱平允。

    報聞。

     ○駐藏大臣尚書和琳、副都統銜成德奏、廓爾喀王子叔侄。

    詟服天威。

    諸事禀命。

    昨于八月初遣頭人禀稱、哲孟雄所有各寨落。

    俱歸我國已十有餘年。

    哲孟雄止有日尼杵、及岡多二處。

    作木朗全境。

    亦歸廓爾喀多年。

    該部落止存該部長之叔蘇班色一人。

    現在聞其往各部落借兵。

    希圖恢複。

    各部落皆未出兵。

    我國亦未出兵窮追。

    誠恐蘇班色造作語言。

    緻生事端。

    求天朝勿聽。

    并請差官與定交界。

    臣等久知哲孟雄、作木朗、二處。

    并非藏屬。

    廓爾喀侵占已久。

    該王子叔侄。

    恭順小心。

    既來請示。

    因不可令其欺淩弱小。

    亦不值代為分定疆界。

    随谕來人。

    哲孟雄、作木朗、二部落。

    爾國久已據其土宇。

    本欽差斷不肯令爾退還。

    但哲孟雄部長。

    現僅有日尼杵、岡多、二處栖身。

    作木朗、亦僅有蘇班色一人。

    爾等當體大皇帝好生之心。

    不可過于追迫。

    各安本分。

    歸告爾王。

    總宜凜遵大皇帝谕旨。

    和睦鄰封。

    愛惜百姓。

    至極邊地方。

    本欽差不值差官代定交界。

    當據該頭人伏地叩頭。

    感激悅服。

    臣随量賞盤費。

    派員護送起行。

    仍嚴饬各邊界頭人。

    不得容留該二部落人。

    緻滋事端。

    得旨、和琳等奏據廓爾喀差頭人哈斯達、打爾薩野、到藏請安遞禀一摺。

    所辦得理。

    據其禀内稱、作木朗、哲孟雄、二部落之人。

    素不安分。

    伊等地方。

    經廓爾喀占了多年。

    惟恐該部落人等架說是非。

    又争地界。

    懇請駐藏大人。

    勿聽伊等之言。

    并請差官與之定立交界等語。

    廓爾喀因侵占鄰近部落地方。

    惟恐其希圖恢複。

    差人赴藏禀明。

    并又渎請差官定立交界。

    設遇胸無定見之人。

    又必聽從所請。

    率為剖斷邊界。

    又緻生事。

    即如藏内噶布倫、及僧人、俱以該二處雖不屬藏内管轄。

    向與達賴喇嘛相好。

    彼處廟宇。

    俱系經典所有。

    請仍照六輩達賴喇嘛所定地界。

    為之剖斷。

    此等愚昧無知之人。

    一經該部落等到藏侵陵。

    即懦弱無能。

    紛紛逃避。

    及仰杖天朝兵威平定後。

    又複藉勢貪占便宜。

    妄求定界。

    今和琳并不聽信噶布倫等浮言。

    實屬可嘉。

    即向廓爾喀所差頭人明谕。

    既不準其欺陵弱小。

    亦不複更為分定疆界。

    既不聽藏中觊觎之心。

    亦足以悅服廓爾喀之心。

    而哲孟雄等部落。

    聞知天朝剖斷公允。

    亦必益加感畏。

    辦理實為得當。

    嗣後接任之員。

    遇有此等事件。

    俱當堅持定見。

    仿照辦理。

    勿為浮言所惑。

    邊界自可永臻甯谧也。

     ○以故厄魯特紮薩克一等台吉三多布從弟多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