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一千四百二十七

關燈
○癸未。

    策試天下貢士吳贻詠等八十二人于保和殿前。

    制曰、朕荷天寵命禦<宀禹>久長茲幸功蒇十全。

    慶徵五代。

    每虞盛滿。

    日切勤求雖年逾八旬。

    未敢少耽安逸緬唐虞之心紹。

    溯孔孟之微言。

    期康阜于闾閻勵鞏謙于夙夜。

    時慎敕幾思登上理。

    咨爾多士伫聽嘉谟。

    十六字心傳尚矣。

    蔡氏沈書序言之綦詳其說可悉陳欤。

    執中一言禹湯武相傳不易。

    所以緻其精一者。

    其要何居。

    唐太宗作帝範。

    所言果盡醇欤。

    宋範祖禹帝學一編。

    具有條理能見其大者何在。

    真德秀大學衍義。

    僅及修身齊家而止。

    其治平之迹。

    果可舉而措之欤。

    邱浚大學衍義補。

    政典極為詳備。

    抑尚有提挈大綱者在欤。

    洛學末流。

    岐為二派。

    永嘉之學。

    好談經濟。

    朱子謂其近事功。

    其故安在。

    其源流得失。

    能一一言之欤。

    金溪之學。

    流為姚江。

    紫陽之徒。

    流為河津。

    世多以河津為正脈然論者或謂王守仁所樹立。

    斷非薛瑄所能。

    可詳言之欤。

    王畿以後講心學者。

    又空虛而無實用。

    其故又安在欤。

    漢代力田與孝弟并重。

    宋代守土之官。

    結銜必有管内勸農字猶三代重農之遺意也。

    其規制尚可考欤。

    明代有檢田之吏。

    其設官之意。

    與古人同欤異欤。

    孟子有不知檢之句。

    漢書引之作斂然則采買積貯。

    周代已有之欤。

    他書尚有可考者欤。

    朱子社倉立法至善。

    而論者或謂其近于青苗法。

    其似同實異之故。

    能悉舉之欤堯戒稱戰戰栗栗。

    日慎一日。

    舜庸作歌之時。

    亦稱敕天之命惟時惟幾。

    古帝王治定功成兢業猶如是也宋張根作吳園易解。

    六十四卦之中。

    惟泰卦别着一論反複申明能為舉其大旨欤。

    泰之内卦即乾本有健行不息之義能闡發其意欤老氏知足知止。

    僅自守而已。

    聖賢之學。

    必有所持守運行。

    而後能久于其道。

    能指陳其要欤。

    多士稽古有年。

    必有淹貫博通。

    深達于治理之原。

    可以敷之實用者。

    悉抒所蘊。

    副朕博訪之意焉。

     ○谕曰、金士松已由吏部派出随往木蘭。

    即着兼辦行在兵部事務。

    其行在兵部印鑰。

    仍着和珅帶管 ○豁免遭風漂沒台灣運赴内地兵米七百二十石有奇。

     ○旌表守正捐軀福建福清縣民陳孔亮妻黃氏。

     ○甲申。

    谕軍機大臣等、據福康安奏、沿途行走情形一摺。

    内稱途中加站行走。

    口外程途。

    已行十分之七。

    惟因感寒觸瘴舊病頓發四月初六日至巴塘病複稍增。

    難以支持暫在巴塘調理。

    略俟就愈。

    仍即按站行走等語。

    覽奏深為廑念。

    此次福康安遠涉邊徼。

    勞苦備臻今因途路險峻。

    感冒風寒。

    觸染岚瘴。

    舊症複發頗形委頓。

    自不應急于趱程。

    以緻過勞。

    現已派禦醫屠景雲、前往診視但伊系漢人。

    恐行走不能迅速。

    特派惠倫、先行馳往看視。

    并解親佩小荷包一個。

    奶餅一匣賞給以示眷念。

    其屠景雲、另派阿爾塔錫第、帶同馳驿前往矣。

    屠景雲曾為朕胗脈。

    醫理明白。

    甚有效驗今令診視福康安。

    自可即就痊愈。

    至福康安接到伊毋病逝之信。

    自必心懷悲痛。

    但事已如此。

    福康安即使趕到。

    已屬無及。

    轉增哀痛。

    竟應仍遵前旨。

    在途成服。

    取道廣西矣辦理事竣。

    即赴廣東在任守制福康安惟當善體朕意。

    以國事為重不可過于哀毀。

    上緊調理以期病恙速痊。

    為國愛身。

    現在安南人心鎮靜。

    可無他慮福康安在途。

    不妨緩緩調理而行計惠倫到川時。

    福康安已可回至成都内地天氣晴和。

    況福康安正在壯年易于調理身體自當日就平複也。

    将此由六百裡谕令知之并着将所患病恙是否業就痊愈之處。

    速行奏聞。

    以慰廑注 ○兵部議準、湖廣總督畢沅疏稱、安陸營額設都司、千把外委等官。

    僅止六員。

    分防鐘祥京山二縣。

    路當沖劇。

    其水陸塘汛二十三處。

    并郡城倉庫城門。

    以及護饷解犯等事。

    隻分千總一人專管。

    未免官少事繁。

    又竹山營。

    地居偏僻。

    分防竹山一縣。

    塘汛止一十三處額設遊擊守備千把等官共有十一員。

    與安陸情形迥别請于竹山營裁把總一員。

    酌添于安陸營分管旱塘其原管界山汛歸并右哨把總管轄化峪河口汛歸并左哨千總管轄仍令該哨外委協防再安陸營麗陽驿外委協防水陸二十三汛巡察難周。

    應止分給就近之龔家集五塘其餘十八塘俱歸就近千把分管。

    從之。

     ○予故禮部尚書常青祭葬如例。

    谥恭簡。

     ○旌表守正被戕直隸新城縣民馬文明妻劉氏。

     ○乙酉。

    谕、前因詹事府庶子洗馬等官。

    俱兼翰林院講讀修撰等銜。

    系相沿前明舊例。

    非正名核實之道。

    曾經降旨。

    所有詹事等官嗣後毋庸兼翰林院虛銜。

    但此外各衙門大小官員。

    皆有專銜。

    何庸假借兼攝。

    而仍兼列虛銜者、尚複不少。

    此皆沿習前明舊例。

    殊屬無謂。

    即如大學士前明止系五品。

    往往以翰林等官除授。

    其後因任以機務複晉秩侍郎尚書等官。

    是以有兼銜之制本朝設官分職。

    品秩厘然如大學士秩居正一品。

    又何庸複兼從一品之尚書虛銜為耶。

    着交吏部詳悉查明。

    将内外文職。

    似此無關職任兼用虛銜者。

    分别删除。

    酌核定議具奏。

    以示循名責實之義。

    尋奏、大學士兼尚書銜。

    翰林院掌院學士兼禮部侍郎銜。

    順天府府丞兼提督學政銜。

    均請删除。

    從之。

     ○又谕、前因各省查禁删本經書。

    惟山西廣東兩省。

    所辦較為認真。

    其餘各省收繳無多。

    不過以一奏塞責。

    曾經降旨饬谕。

    本年據朱圭奏、安徽省先後查繳删本經書共六十七種。

    計八百二十四部。

    闆片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