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一千四百二十四

關燈


    反向商卓特巴詢問名字。

    而商卓特巴、遂私指出土謝圖汗之子、呈報理藩院具奏。

    朕以此事可疑。

    其中必有斃窦。

    因一面派令松筠、前往喀爾喀。

    查訊車登多爾濟等。

    一面派令奎舒、帶同紮薩克喇嘛格勒克那木喀、前赴額爾德尼班第達呼圖克圖遊牧附近。

    無論台吉屬下人等。

    于其圓寂後。

    一年内所生俊秀端方幼孩。

    逐加詢訪數人并令軍機大臣。

    訊之商卓特巴那旺達什。

    彼即供伊師圓寂後。

    為尋呼畢勒罕。

    至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廟内行禮。

    在額爾德尼昭廟地方。

    遇見土謝圖汗車登多爾濟。

    據伊告稱、伊生一幼子。

    生時有一點微光。

    那旺達什即問明此子年庚、及父母歲數又回至公額琳沁多爾濟家。

    問及額琳沁多爾濟之子年庚、及父母歲數。

    前往藏内向拉穆吹忠求其指認。

    而拉穆吹忠初次二次所指不明。

    那旺達什慮及再往多費。

    複求切實指示。

    拉穆吹忠看出那旺達什情形。

    用言試探。

    那旺達什遂将車登多爾濟、暨額琳沁多爾濟、二人之子。

    向其告知。

    拉穆吹忠遂指車登多爾濟之子。

    是呼畢勒罕等語。

    并據松筠奏、訊明車登多爾濟、酉年生子。

    生時有一點微光。

    曾告知那旺達什。

    又額爾德尼昭廟。

    年久未修。

    今欲粘補。

    恐有違礙。

    并令那旺達什赴藏之便。

    在達賴喇嘛處請示可否。

    所有呈遞哈達滿達銀兩。

    一并帶去。

    達賴喇嘛以額爾德尼昭廟。

    修理無妨等語回覆。

    據所奏情形觀之。

    此即車登多爾濟賄囑将伊子指為呼畢勒罕之明證。

    豈能逃朕洞鑒乎。

    車登多爾濟意欲伊子為呼畢勒罕、而商卓特巴、亦欲得一汗王子弟為呼畢勒罕。

    特未知伊二人内。

    究系何人主見。

    因饬将車登多爾濟押帶來京。

    與那旺達什質訊。

    但念時至春深。

    恐車登多爾濟身未出痘。

    或有傳染。

    朕心有所不忍。

    複令松筠傳旨訊問。

    據車登多爾濟跪稱、實欲伊子為呼畢勒罕。

    有意告知。

    那旺達什是實等語。

    此事适當朕降旨立法之初。

    車登多爾濟辄巧為嘗試。

    若各蒙古相率效尤。

    成何政體。

    此端漸不可長。

    且佛法以虛寂為宗。

    無來無去。

    故釋迦涅槃後。

    并未出世。

    即宗喀巴闡演黃教。

    亦未出呼畢勒罕。

    達賴喇嘛、班禅額爾德尼、系宗喀巴之二大弟子。

    始世世出有呼畢勒罕轉世。

    共掌黃教有年。

    從前指認呼畢勒罕。

    尚無情斃。

    但藏内亦必須統攝之人。

    是以循照舊例。

    相沿辦理。

    即如康熙年間。

    有一丹巴呼圖克圖呼畢勒罕出世時。

    能自述前世之事。

    故封以清修禅師。

    後複授為五台山紮薩克喇嘛。

    乃竟因貪酒漁色。

    滋事妄為。

    即行革退。

    似此能言前事之真呼畢勒罕。

    尚不免改弦易轍。

    況拉穆吹忠行私所指涉疑似之呼畢勒罕。

    轉可信以為實乎。

    且佛經秘密戒内。

    能先知一切者。

    必須能定心運氣觀想正法。

    直參上乘者。

    方能夢中豫知是非空色。

    今之達賴喇嘛甫學經卷。

    并未克造極詣。

    豈能有此法力況為吹忠之古爾登巴。

    又不能降神。

    用言試探。

    所指更屬荒唐。

    又焉能知真呼畢勒罕哉。

    計那旺達什自藏回時。

    所有私尋呼畢勒罕之事。

    業經降旨禁止。

    乃車登多爾濟明知奉旨禁革。

    尚恃達賴喇嘛及吹忠所指。

    故為試探。

    而薩木丕爾多爾濟、蘊端多爾濟等。

    俱系盟長副将軍之職。

    遇有此等事件。

    即當嚴行饬駁。

    乃瞻徇轉報。

    若以達賴喇嘛吹忠之言。

    不敢違背。

    豈轉可不遵朕旨。

    漫為嘗試乎。

    車登多爾濟、從前因私給烏拉票一案。

    即當從重治罪。

    經朕曲賜矜全。

    旋複令在乾清門禦前行走。

    仍賞給花翎黃褂。

    授為副盟長。

    伊應如何感激思奮。

    今轉如此有心嘗試。

    圖占便宜。

    本當重治其罪。

    姑念其不待到京質訊。

    即行據實供出。

    尚知畏法。

    可以量從末減。

    但若仍留伊汗爵。

    暨花翎黃褂。

    不足示懲。

    車登多爾濟、着革去汗爵花翎黃褂。

    加恩賞留頂戴。

    令其即由張家口回赴遊牧。

    安分自悔。

    伊亦無顔見朕。

    不必又赴熱河謝恩。

    其汗爵、仍施恩令伊嫡子敏珠爾多爾濟承襲。

    蒙古汗王貝勒貝子公台吉等爵。

    世襲罔替。

    已屬尊榮。

    即如車登多爾濟、獲罪革爵。

    仍得以伊子承襲。

    又何必欲占一呼畢勒罕。

    複謀喇嘛之利。

    在伊等私認呼畢勒罕之意。

    不過欲使一子襲爵。

    又使一子為呼畢勒罕。

    可得喇嘛财産。

    遂不問真僞。

    妄相攀引。

    殊屬見小。

    可謂知有利而不知有義。

    實可笑矣。

    商卓特巴有意營謀汗王子弟為呼畢勒罕。

    代求達賴喇嘛、拉穆吹忠、附會妄指。

    其罪甚重。

    着剝去黃衣。

    發往河南地方安置。

    薩木丕爾多爾濟等。

    不審察是非。

    辄行瞻徇情面。

    轉為咨報。

    俱屬非是。

    着交理藩院嚴加議處。

    朕辦理庶務。

    一秉大公。

    惟視其人之自取。

    蓋此事之不得不徹底究辦者。

    原為近年黃教之習。

    愈趨愈下。

    若不亟加整頓。

    必緻衆蒙古等惟知牟利。

    罔識佛教正宗。

    複被壞法之吹忠古爾登巴等愚惑。

    陷于重罪。

    良用恻然。

    特示創懲、為保衛之計。

    是以不準蒙古王公之子弟為呼畢勒罕。

    至我滿洲向無此事。

    衆蒙古等。

    勿竊意為朕欲與旗人效尤占地步也。

    從此各蒙古番衆等。

    益當恍然共喻朕維持黃教。

    正所以厚愛伊等。

    亦并非不令其尊崇佛教。

    不許布施達賴喇嘛及班禅也。

    經義中、本以布施為上。

    六般若、亦以施舍為首。

    達賴喇嘛各呼圖克圖等。

    積财既多亦應散給貧苦。

    不得少存吝啬。

    朕方鼓勵蒙古等。

    令其布施。

    但不可如伍彌烏遜所參噶勒丹錫勒圖呼圖克圖。

    私遣徒衆。

    往各處募化耳。

    嗣後各蒙古番民僧俗人等。

    務當仰體朕振興黃教。

    力挽頹風至意以期各辟愚蒙。

    永除争競。

    共安樂利。

    伊等雖不能深悉精微。

    但即以那旺達什前赴西藏所費而論。

    計該商卓特巴至藏時。

    其呈遞達賴喇嘛、班禅額爾德尼拉穆吹忠禮物。

    及各廟熬茶。

    途中往返盤費。

    已逾萬金。

    若赴京在雍和宮所設金奔巴瓶内簽掣。

    不特程途甚近。

    即一切禮物熬茶等費。

    概可無需。

    即此省費一節。

    伊等豈亦不知之耶。

    着将此旨發交駐藏大臣。

    傳知達賴喇嘛、班禅額爾德尼、并通行曉谕各處蒙古番衆等。

    鹹使聞知。

    共喻朕意 ○是日。

    駐跸三家店行宮。

     卷之一千四百二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