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一千四百二十二

關燈
即令慶桂、于押帶福崧所到地方。

    如在江南境内。

    即着會同書麟。

    在該處監視正法。

    如已行抵山東。

    即會同吉慶。

    在該處監視正法。

    亦足以為封疆大員辜恩骩法者戒。

    歸景照、身為藩司大員。

    本有奏事之責。

    凡遇督撫有貪婪不職情事。

    即應據實參奏。

    乃于福崧種種貪劣各款。

    并不據實劾參。

    轉代為購辦金兩。

    可見歸景照在藩司任内。

    素屬無能。

    惟知取悅上司。

    聽從指使。

    以藩司大員。

    似此逢迎交結吏治更不可問。

    即治以重辟。

    亦屬罪所應得。

    今姑念歸景照于此案。

    尚無通同染指之處。

    免其深究。

    伊前于定海縣嚴承夏自缢一案。

    發往軍台。

    因尚屬公罪。

    準其捐贖。

    今複有代巡撫購辦金兩之事。

    自難再邀寬宥。

    歸景照、着發往伊犁效力贖罪。

    再不準捐贖。

    至明保、張慎和、俱系道府大員。

    非丞倅佐雜可比。

    于鹽道庫貯銀兩虧短。

    禀明巡撫。

    未經查辦。

    即應直揭部科。

    乃扶同徇隐。

    率行接受交代。

    結報無虧。

    亦屬溺職。

    明保、張慎和均着革職。

    發往軍台效力贖罪。

    柴桢家人柏順、代伊主饋送金兩。

    從中侵扣。

    贓至逾貫。

    即與奴竊主财無異。

    自應按律拟絞。

    即在該處正法。

    如已一并押解來京。

    即着慶桂等于所到地方。

    會同監視處決。

    餘俱照所議辦理。

    嗣後各督撫等。

    務當鹹知儆省。

    共矢潔清。

    于地方事務。

    實心整饬。

    毋緻怠玩廢弛。

    自罹重罪。

    以副朕諄諄訓誡。

    辟以止辟至意。

    毋似福崧、欺朕耄而惛也。

    将此通谕知之。

     ○庚午。

    谕軍機大臣等、據尚安奏稱、發遣烏噜木齊人犯三千二百餘名内、脫逃人犯。

    除業經拏獲外。

    尚有四十二名。

    未經拏獲等語。

    發往烏噜木齊人犯。

    一經脫逃。

    若當時即嚴饬各台站、并派妥幹人員。

    尋蹤追捕。

    自無不獲之理。

    今逃犯未獲至四十餘名之多。

    皆由脫逃時。

    不以此為事。

    遂緻越境遠揚。

    久未拏獲。

    尚安、着傳旨申饬。

    并着将未獲各犯。

    嚴饬查拏。

    并行文該犯原籍。

    及經過各省地方。

    一體緝拏務獲。

    嗣後遇有脫逃人犯。

    即當上緊緝獲。

    斷不可怠忽從事。

    緻越境遠揚。

    僅資鄰省代捕也。

     ○刑部議奏、署兩廣總督郭世勳奏、廣東瓊山縣逃回煙瘴軍犯黃漢章、改名教讀。

    經人首告。

    差役梁姜、因缌麻表親。

    通信緻犯潛逃。

    梁姜系官役。

    不得援親屬洩漏律減等。

    請照應捕人故縱與囚同罪律。

    發煙瘴充軍。

    得旨、向來官役追捕罪人。

    受财故縱者與囚同罪若并未得賄、祇系洩漏其事。

    緻令罪人逃避者。

    減罪人罪一等。

    立法雖有區别。

    但在官人役。

    奉公緝捕罪人。

    膽敢洩漏其事。

    以緻該犯聞信遠揚。

    有稽弋獲。

    情節較重。

    若因未經受财。

    得以減罪人之罪一等。

    則官司人役、無所儆懼。

    縱囚之案。

    必至日多。

    嗣後除受财故縱者。

    仍照律與囚同罪外。

    其未經得賄。

    潛通信息。

    緻罪人逃避者。

    若所縱之囚。

    罪應斬絞即與同科。

    未免多一死罪之條。

    自應仍準減等問拟。

    若所縱之囚。

    系屬軍流以下等罪。

    竟當與囚同科。

    不準減等。

    并着為例。

    所有刑部核議廣東省差役梁姜一案。

    即照此例辦理。

     ○辛未。

    谕軍機大臣等、昨吉慶奏、上年被旱歉收之德州、平原等二十七州、縣、衛、于麥熟後先徵舊欠。

    其應徵五十八年地丁錢糧。

    緩至九月啟徵。

    巳即批令準行矣。

    本日據梁肯堂奏、保定省城。

    于二月初五日、得雨深透等語。

    京城初五日得雨三寸。

    而保定同日渥被春膏。

    并據永瑸奏、易州亦于初五日得雨六寸。

    看來此次雨勢寬廣。

    直隸地方諒可普沾。

    麥收有望。

    朕心深為欣慰。

    但京南順德、廣平、大名、三府。

    上年因旱歉收。

    而河間、景州天津、為尤重。

    雖已蠲赈并施新正複加恩降旨展赈。

    但究恐民力不無拮據。

    着将朱批吉慶摺。

    鈔寄梁肯堂閱看。

    并令該督将被旱各州縣。

    有無應照吉慶所請。

    酌量緩徵之處。

    體察情形。

    據實具奏。

    以副朕轸念災區。

    有加無已至意。

    尋奏、保定、文安、大城、武清、寶坻、甯河、河間、任邱、景州、獻縣、交河、阜城、青縣、慶雲、鹽山、清苑、滿城、束鹿、望都、容城等二十州縣。

    被災較重。

    請照山東例。

    麥熟後先徵舊欠。

    本年地丁錢糧、及各項旗租。

    緩至九月啟徵。

    從之。

     ○壬申。

    春分。

    朝日于東郊。

    遣和郡王綿循行禮。

     ○上禦乾清門聽政。

     ○幸圓明園。

     ○以太常寺卿世魁、為都察院左副都禦史。

     ○癸酉。

    谕軍機大臣等、據長麟奏、正月初二、三及十三、四、等日。

    密雨連綿。

    入土深透等語。

    江南與浙江、境壤毗連。

    何以江蘇地方。

    尚未據書麟等奏報得雨情形。

    現在已屆麥苗長發之時。

    正資膏雨滋培。

    豈不知朕廑念雨旸。

    無時或釋耶。

    着傳谕書麟、奇豐額、将正月及本月初旬。

    該省是否得有雨澤之處。

    即行覆奏。

    以慰廑注。

    尋書麟奏、江南通省地方。

    自正月中旬、至二月望前。

    均渥被春膏。

    麥豆長發。

    糧價亦平。

    得旨、奏遲了。

     ○又谕、據恒瑞奏、接奉停止恒秀往烏裡雅蘇台換伊谕旨一摺。

    恒秀生母年老。

    恒瑞甯不知之。

    前接奉換伊谕旨時。

    即應聲明。

    經朕詢出降旨後。

    始奏稱于心慊然。

    殊非本意。

    看來伊弟兄、素亦非真和好。

    恒瑞系宗室卑幼。

    國法家教。

    俱應訓誡。

    仍着傳旨嚴行申饬。

     ○甲戌。

    孝康章皇後忌辰。

    遣官祭孝陵。

     ○谕軍機大臣曰、慶桂奏、行抵高郵途次。

    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