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一千四百十八

關燈
武。

    按照咨明住址。

    逐戶嚴查。

    并無洪光賢其人亦并無洪姓居住。

    一面飛劄各鎮道府。

    一體嚴密查拏朱九桃、長發和尚林進、陳明各犯。

    亦無蹤迹。

    并無高溪地方等語。

    洪廷賀所供朱九桃等各犯。

    既據該署督率同文武。

    并密委鎮道。

    遍行查拏。

    并無其人。

    亦無高溪地名廟名。

    自竟系該犯妄供。

    并非确實。

    此案首犯蘇葉、洪廷賀等。

    雖已正法。

    但尚有案内餘犯。

    及續行拏獲者。

    俱可質訊。

    着傳谕伍拉納等、再向各犯等。

    将從前洪廷賀所供各犯姓名住址。

    是否實系妄供之處。

    再行嚴切根究。

    據實具奏。

    毋任狡飾。

    将此傳谕知之。

    地方官不應存推诿他省之心。

     ○又谕曰、福康安等奏、酌定唐古忒番兵訓練事宜、藏内鼓鑄銀錢各摺、所稱新設番兵經費。

    祇須商上給番目錢糧二千六百餘兩。

    其餘俱系以沙瑪爾巴、仲巴赀産。

    及丹津班珠爾家繳出之項支給等語。

    此項查抄沙瑪爾巴、仲巴赀産。

    并丹津班珠爾繳出莊田。

    自應一律歸入達賴喇嘛商上。

    作為新設番兵經費之用。

    但廓爾喀與唐古忒滋事之由。

    皆因前次噶布倫索諾木旺紮爾。

    于貿易時從中刻扣。

    私加稅銀。

    經廓爾喀呈訴。

    彼時留保住慶麟等、隐匿不奏噶布倫索諾木旺紮爾。

    畏罪服毒身死。

    雖已降旨将伊紮薩克台吉職銜革去。

    不準伊子承襲。

    但其家産尚未查出。

    歸入達賴喇嘛商上。

    該噶布倫系首先起釁之人。

    若任其子孫坐享豐膴。

    不足以示懲儆。

    且其罪重于丹津班珠爾。

    着福康安等、将索諾木旺紮爾所有家産。

    逐一查明。

    同沙瑪爾巴等田莊赀産。

    一律歸入商上。

    此項财産。

    祇應以公濟公。

    作為新設番兵三千名每年經費之用。

    其另摺奏于察木多等處。

    抽撥兵六十名。

    撥調守備二員。

    把總一員。

    外委二員。

    在江孜、定日等處駐劄巡查。

    所有例給換防之費。

    原系綠旗官辦。

    仍照例官為支給。

    不必用其商上之項。

    再所定藏内鼓鑄銀錢章程。

    亦祇可如此辦理。

    藏内既不産銅。

    所需鼓鑄錢文銅觔。

    仍須向滇省采買。

    自滇至藏。

    一路崇山峻嶺。

    購運維艱。

    自不若仍鑄銀錢。

    較為省便。

    但閱所進錢模。

    正面鑄乾隆通寶四字。

    背面鑄寶藏二字。

    俱用唐古忒字模印。

    并無漢字。

    與同文規制。

    尚未為協。

    所鑄銀錢。

    其正面用漢字鑄乾隆寶藏四字。

    背面用唐古忒字。

    亦鑄乾隆寶藏四字。

    以昭同文而符體制。

    已另行模繪錢式。

    發去遵辦。

     ○軍機大臣議覆、大學士兩廣總督公福康安等奏、遵旨籌議番兵章程。

    一、唐古忒兵丁。

    向來五千餘名。

    系臨時在各寨調遣。

    有名無實。

    請嗣後前後藏各設兵一千名。

    定日江孜、各設兵五百名。

    在該處就近挑補。

    原設戴繃五人。

    前後藏各駐二人。

    以一人分駐定日。

    再添設戴繃一人。

    分駐江孜。

    各管兵五百名。

    督率教演。

    前藏歸遊擊統轄。

    後藏及江孜、定日、歸都司統轄。

    一、大小番目。

    須分别等級。

    逐層管束。

    應于額設戴繃六名以下。

    設如繃十二名。

    甲繃二十四名。

    定繃一百二十名。

    遞相統轄。

    分管番兵。

    遇有缺出。

    按照等差。

    由定繃以上。

    依次遞升。

    其東科爾世家充當兵目。

    亦一體辦理不準超越。

    一、番兵酌給口糧。

    此項額兵三千名。

    每年各給青稞二石五鬥。

    調遣征兵。

    每日由商上各給米 □咎粑一斤。

    并發給執照。

    免其徭役。

    至番目、除戴繃六名。

    例各給莊田一分其餘每年酌給錢糧。

    如繃各給銀三十六兩。

    甲繃二十四兩。

    定繃十四兩八錢。

    俱由前藏商上支取。

    交駐藏大臣轉發。

    一、兵丁技藝。

    應令各将備。

    督同番目訓練。

    駐藏大臣于每次巡查時。

    校閱優劣。

    分别賞罰。

    駐防将備。

    即以所管兵目優劣。

    分别等第咨部。

    此項額兵。

    定為五分鳥槍。

    三分弓箭。

    二分刀矛。

    軍器火藥。

    均按名分給。

    一、定日、江孜、二處。

    為衛藏要路。

    已設弁兵。

    濟嚨、聶拉木、各邊界。

    無庸另設番兵駐守。

    一、更換駐防将備。

    現在即于随征營員内挑補。

    嗣後由四川總督派撥。

    内地官兵。

    不得欺淩番兵。

    該管将弁戴繃。

    不得私令番兵服役。

    均應如所請。

    從之。

     ○又議覆福康安等奏稱、藏地素不産銅。

    由内地撥運。

    不免縻費。

    應照上年奏準、由商上鑄造銀錢。

    一律通行。

    成色純用紋銀。

    每圓照舊重一錢五分。

    紋銀一兩。

    易錢六圓餘銀一錢。

    作為鼓鑄工本另鑄一錢重銀錢一種。

    每兩易換九圓。

    五分重銀錢一種每兩易換十八圓其巴勒布及商上原鑄舊錢低潮。

    定為每兩易換八圓。

    所有鼓鑄工料。

    令商上經理仍交駐藏大臣派員。

    督同監造。

    如有攙雜。

    将該管噶布倫及孜繃孜仲等、與監造之員。

    一并治罪。

    應如所請。

    從之。

     ○又議覆福康安等奏稱、查江孜、定日、兩處。

    為各部落來藏要路。

    向來未設汛防。

    應于江孜添立一汛。

    派守備一、外委一、帶兵二十名駐劄。

    定日添立一汛。

    派守備一、把總一、外委一、帶兵四十名駐劄。

    所有兵丁。

    于察木多抽撥四十名。

    拉裡撥十名。

    後藏撥十名。

    其員弁由川省派出。

    均照例班滿更換。

    統歸駐藏大臣、于巡查、時查驗操演。

    應如所請。

    從之。

     ○大學士兩廣總督公福康安等奏、查達賴喇嘛所屬前後藏番民。

    每年租賦。

    除交各項本色外。

    約銀十二萬七千兩零。

    現在噶布倫、商卓特巴等缺。

    議歸駐藏大臣。

    會同揀選。

    所有商上用度。

    應交駐藏大臣總核。

    并令濟嚨呼圖克圖、就近稽查。

    其紮什倫布番民租賦。

    亦應一體辦理。

    至前後藏邊界。

    被賊侵擾。

    已據達賴喇嘛、遵奉谕旨。

    于濟嚨聶拉木、絨轄三處。

    酌免租賦兩年。

    宗喀、日喀爾達、春堆等處。

    亦免租賦一年。

    其阖藏番民。

    從前積欠。

    全行蠲免。

    番目等欠項。

    減半蠲免。

    報聞。

     ○辛未。

    上幸瀛台。

     ○谕軍機大臣曰、畢沅等奏、京兵自川省北上。

    由水路行走。

    經行湖北。

    從前辦有章程。

    如此次凱旋索倫各兵。

    由川江水程入楚北上。

    已查照舊案饬為撙節妥備。

    并飛咨穆和蔺酌辦等語。

    固屬急公亦覺張皇。

    此次剿辦廓爾喀。

    所調索倫達呼爾兵。

    為數本屬無多。

    盡可由四川省陸路回京。

    乃孫士毅因據林俊所禀、率行具奏。

    議改水路。

    以緻楚省又多此一番豫備。

    殊覺無謂。

    此事孫士毅奏到時。

    朕即以川江上遊。

    船隻較少。

    未必足敷雇覓。

    降旨令英善就近酌辦。

    昨據該藩司覆奏、川江冬令。

    上水船多。

    下水船少。

    所有凱旋索倫等兵。

    應仍由陸路進京等語。

    是此項兵丁。

    仍由棧道至西安一路行走。

    并不經過楚省。

    着傳谕畢沅等、即将水路豫備之處。

    飛速停止。

    其豫省南陽一路。

    亦着穆和蔺饬知沿途。

    毋庸豫備。

     ○壬申。

    上幸瀛台。

     ○癸酉。

    谕曰、軍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