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一千四百十二

關燈


    交部分别議叙。

     ○又谕、前因廓爾喀賊匪。

    經大兵屢次剿殺之後。

    畏威悔罪。

    疊行具禀乞降。

    情詞極為恭順。

    已明降谕旨。

    赦其前罪。

    準令納表進貢。

    并令福康安等、即行徹兵矣。

    茲又據福康安等奏、賊酋于七月二十七日。

    又差頭目塔曼薩野、前赴軍營。

    投遞禀帖。

    繳出前次搶掠紮什倫布銀物等件。

    并備辦馴象番馬及廓爾喀樂工一并恭進。

    是該賊酋悔罪輸誠十分懾服。

    且其繳出物件内金冊一項系從前頒賞班禅額爾德尼之物。

    今賊匪于搶去後。

    因知系天朝頒賜。

    不敢隐匿特行檢出。

    敬謹送到。

    可見廓爾喀滋事起釁。

    祗因與唐古忒人等、争論帳債細故。

    并不敢幹犯天朝。

    今已差其辦事大頭人、備辦方物恭赍表文。

    一并呈進。

    福康安等、自應察其恭順納款悃忱。

    允準所請。

    徹兵蒇事除已谕知福康安等遵照辦理外。

    将此再行通谕知之。

     ○又谕、刑部進呈奉天省招冊内。

    由緩決改入情實者。

    共有六起。

    一系誣竊啟釁韓文運、毆死無服族兄韓文振。

    一系理曲逞兇之孫老屋、毆死杜三屋。

    一系負欠兇毆之丏匪王五、毆死孫六。

    一系助父兇毆之張有興、毆死武福高。

    一系董貴、恃強毆傷摔跌後制縛毆斃孫成才。

    一系楊三茂、刃斃徒手服嫂張氏。

    細閱案情。

    刑部駁改。

    俱屬允協。

    向來外省辦理秋審。

    經刑部核駁。

    失出至五案者。

    吏部不過降級處分。

    但巴延三曾任督撫多年。

    并非不谙刑名者可比。

    且伊前經獲罪。

    朕屢次曲加寬宥。

    複用至侍郎。

    自應倍加感奮。

    于此等案件。

    尤宜悉心詳核。

    方不負朕委曲成全之意。

    乃巴延三并不實心辦理。

    失出之案。

    竟至六起之多。

    可見該侍郎一味因循。

    全不知感激朕恩。

    勉圖改過。

    怏怏自是。

    此非尋常玩誤可比。

    若僅照例交部議處。

    不足示懲。

    巴延三、着交部嚴加議處。

    即解任來京。

    聽候部議。

    并着查明巴延三之子。

    如已經出仕者。

    着即革職。

    其有曾經捐職者。

    即行注銷。

    以示懲儆。

    所有盛京刑部侍郎員缺。

    着宜興調補。

    祿康、着調補盛京戶部侍郎。

    其盛京禮部侍郎員缺。

    專司祭祀。

    德瑛由太常寺卿升授閣學。

    娴習祀典。

    即着德瑛補授。

     ○谕軍機大臣曰、福康安等、奏賊酋繳出紮什倫布物件、并拏解沙瑪爾巴之番婦女喇嘛等一摺。

    未将何日徹兵之處。

    聲明具奏。

    想因賊酋所遣大頭人尚未到營。

    略為等候。

    計此時已詣營谒見。

    即派員護送進京。

    着傳谕福康安等、計算日期。

    如能年内到京。

    固屬甚善。

    否則明正燈節前趕到。

    尚可随時鮮、暹羅、一體瞻觐。

    至此次繳出物件。

    因金冊系天朝頒賜班禅額爾德尼、關系緊要。

    其貴重等件。

    亦不敢私留。

    又沙瑪爾巴奸占之妻策旺拉木、中途逃逸。

    賊酋即緝獲鎖送。

    并備象隻番馬樂工恭進。

    看此情形。

    實已真心懾服。

    悔罪輸誠。

    邊境自可甯靖。

    惟定立地界一事。

    前已有旨、令福康安等一一設立鄂博。

    毋許偷越。

    現在大兵将徹。

    宜趁此時申明約束。

    以熱索橋迤西。

    如協布噜、雍鴉、東覺、堆補木、帕朗古等處。

    皆經大兵攻克。

    本應即以此為後藏邊界。

    念爾悔罪投誠。

    仍行賞還。

    其熱索橋以内濟嚨、聶拉木、宗喀等處。

    本屬藏地。

    雖經汝侵占。

    現經大兵收複。

    非如上次講和退還者可比。

    嗣後應以濟嚨聶拉木以外為界。

    爾部落人等、不得尺寸擅越。

    如有私行偷越者。

    拏獲即行正法。

    爾部落遇有遣使進貢獻表等事。

    當先禀明邊界将領。

    聽候知照。

    方許進口。

    又據福康安奏、撒迦呼圖克圖、采辦糌粑五萬斤。

    分運濟嚨、聶拉木、運腳自捐。

    并捐牛五百頭等語。

    前因撒迦喇嘛、于賊匪上年路過時。

    遞送哈達。

    曾令福康安等于徹兵後。

    勒令改歸黃教。

    今該呼圖克圖、既有捐辦糌粑牛隻之事。

    尚知畏法奉公。

    此等紅教流傳日久。

    且人戶衆多。

    福康安等不必拘泥前旨。

    當曉谕該喇嘛等、以前此遞送哈達。

    俱幹重罪。

    大皇帝念爾等愚昧無知。

    不行嚴辦。

    又因爾等捐辦糌粑牛隻。

    急公效順。

    本将軍業為奏聞。

    仍準爾等照舊焚修安業。

    此後宜倍加感激。

    約束徒衆。

    安靜梵誦。

    方可永安樂利。

    并交駐藏大臣嚴切約束。

    不準仍前越界滋事。

    免與黃教争競。

    庶為妥善。

    再金冊系前輩班禅進京時。

    經朕特賞。

    該喇嘛等不能協力防護。

    為賊搶去。

    緻煩天兵遠涉。

    代為剿捕。

    賊匪因震懾聲威。

    知金冊為天朝所賜。

    不敢銷毀。

    茲據檢出送繳。

    福康安等、宜向達賴喇嘛、班禅、及戴繃、堪布等詳谕、以爾等不能保守金冊。

    本有應得重罪。

    大皇帝施恩。

    免其究治。

    仍将金冊賞給班禅。

    俾在紮什倫布安奉。

    嗣後宜加意保護。

    勿得再有疎虞。

    至後藏仲巴、戴繃等。

    向來惟知封殖營私。

    因唐古忒兵丁等、系達賴喇嘛之人。

    視為膜外。

    無怪賊匪滋擾。

    兵丁等亦各不相顧。

    福康安等宜剀切曉谕、以唐古忒兵丁。

    亦系達賴喇嘛派往。

    伊等駐守後藏。

    即為保護班禅而設。

    況紮什倫布商上。

    素稱豐裕。

    嗣後如有赢餘。

    務分給前藏兵丁等。

    俾沾餘潤。

    伊等自必同心協力。

    固守無虞。

    再布達拉商上。

    前有旨令駐藏大臣兼管。

    所有紮什倫布商上。

    班禅年幼。

    恐戴繃、堪布等、從中舞弊。

    嗣後亦歸駐藏大臣稽核。

    以歸畫一。

    昨有旨令孫士毅速回前藏。

    裡塘一帶夾壩。

    專交觀成、足資料理。

    且大兵徹回。

    必經過裡塘。

    軍威壯盛。

    匪徒自即歛戢。

    孫士毅竟當遵旨速回。

    與福康安等會商善後諸事宜。

    再前經降旨、令達賴喇嘛等、會同駐藏大臣、将呼畢勒罕名姓。

    并生年月日。

    各書一簽。

    貯金奔巴瓶内。

    對衆拈定。

    作為呼畢勒罕。

    是此項金瓶。

    關系鄭重。

    現派禦前侍衛惠倫、乾清門侍衛阿爾塔錫第、敬謹赍往。

    并親解禦佩小荷包二個。

    亦着帶往。

    于迎見福康安、海蘭察時。

    傳旨賞給。

    以示酬庸之意。

     ○欽差大學士署四川總督孫士毅等奏、酌定凱旋事宜。

    一、前後藏至打箭爐。

    跬步皆山。

    馬匹最易疲倒。

    且沿途一線羊腸。

    兵丁行走易擠。

    現除漢土官兵、仍照常三百名一起。

    間三日行走。

    其索倫達呼爾兵、并帶兵之巴圖魯等。

    定為二百名一起。

    間四日行走。

    一、馬匹兵糧等項。

    向來兵丁赴站索費。

    故意重複支領。

    現豫劄會領兵官。

    核計每起兵數。

    應領馬匹及口糧各若幹。

    開單蓋用钤記。

    向該台一總支領。

    由領兵官按名散給。

    一、自拉裡至前後藏。

    将購備馬匹。

    分站安設。

    并恐全解前藏。

    馬力易疲。

    現令何處所購。

    與何站相近。

    即就地分安。

    一、索倫等兵素未耐冷。

    已制備冬衣四千件。

    運送濟嚨備用。

    得旨、諸凡皆妥。

     ○以兵部右侍郎玉保、為鑲藍旗蒙古副都統。

     ○丁未。

    谕軍機大臣曰、秦承恩奏秋禾約收分數一摺。

    内稱、除被旱成災之鹹甯等十四州縣。

    沿邊之延安、榆林、綏德等三府州屬。

    收成分數。

    另行具題。

    後又稱延、榆、綏三府州屬收成。

    詢之調委入簾各員。

    佥稱約有八分等語。

    所奏太不清晰。

    各省收成。

    向來俱就通省分數。

    牽勻核算。

    奏報共有幾分。

    本年鹹甯等十四州縣。

    因旱薄收。

    自應一并列入牽算。

    秦承恩何以于摺内開除。

    聲稱另題。

    是該撫竟有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