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一千四百六

關燈
查辦時。

    即以董二有挾嫌情事具奏。

    自因長麟初到晉省。

    該處地方官、自顧處分。

    不免心存回護。

    該撫未經詳加體察。

    率行具奏。

    嗣見董二所供之人。

    俱已先後拏獲。

    人證甚多。

    事非無據。

    又複意在偏信原告。

    所辦殊未周詳。

    如臨清首逆王倫、即使彼時幸逃法網。

    潛回山西。

    當此光天化日之下。

    豈敢複萌他志。

    不過思潛匿村僻。

    苟延殘喘。

    亦屬事之所有。

    但該犯既為大逆。

    即使漏網一時。

    潛逃藏伏。

    亦豈能日久掩人耳目。

    竟無知覺者。

    長麟于拏到王午午子、王忙忙子時。

    即應将所供之王河河子、是否系其父親。

    于何時身故。

    及是否即系王倫改名捏飾之處。

    嚴切究訊。

    即王午午子等、明系逆黨。

    自知案情重大。

    未必肯吐實供。

    但該處豈無鄰右村民。

    可以質訊。

    且崞縣系一縣城。

    居民貿易人等。

    耳目衆多。

    又豈盡其黨與。

    何難詳加詢問。

    得有端倪。

    乃長麟于此等緊要關鍵。

    全未辦及。

    何疎忽若此。

    至所稱現查王河河子墳墓。

    業經委員刨驗一節。

    尤屬非是。

    王河河子如果審明實系王倫、則伊墳墓豈止刨掘。

    并當锉骨揚灰。

    以申國法。

    若審明并非王倫、則系一無辜之人。

    其弟兄子女。

    皆屬牽連拖累。

    尚為可憫。

    豈有事未審明。

    即将其墳墓刨驗之理。

    今王午午子等。

    尚提解在途。

    本案虛實未經定谳。

    長麟又并未向王午午子等。

    根訊明确。

    遽先将其墳墓刨挖。

    是何意也。

    長麟不應冒昧若此。

    着傳旨申饬。

    至該撫前奏另獲之王黑黑子一名。

    業經訊明。

    系因同名查拏。

    并非案内之犯。

    應即予省釋。

    以免拖累。

    此人被拏審訊。

    不無所累。

    并着長麟賞給銀十兩。

    用示體恤。

    所有現在押解之董劉氏一犯。

    據稱年老疲憊。

    應饬令解員等、沿途小心管看。

    毋令在途病斃。

    以緻質對無人。

    方為妥善。

     ○又谕、據伍拉納奏、署守備林鳳鳴、及署遊擊李廷翰、聽從賄囑、與民人争奪網地、放槍滋事一摺。

    此事實屬大奇。

    前因福崧、陳傑、先後奏報。

    恐歸景照未能辦理得當。

    已谕福崧迅速回浙。

    會同陳傑嚴切訊究矣。

    該督摺内稱、李廷翰舉旗開槍。

    鉛子已打三十餘出。

    自因民人不服。

    聚衆鬨鬧。

    該将備等任意放槍。

    而陳傑前摺。

    有李廷翰僅止施放空槍之語。

    明系該将備捏飾狡供。

    豈能逃朕洞鑒。

    鳥槍火藥。

    原系巡查洋面時為擊賊之用。

    乃李廷翰等身為員弁。

    轉因聽囑貪賄。

    用槍擊打平民。

    即使僅放空槍。

    已幹法紀。

    若竟裝入鉛子。

    勢必有傷斃人命之事。

    是該将備等、貪圖得賄。

    其事尚輕。

    而開放鳥槍。

    不顧民命。

    實屬罪無可寬。

    該督等務須切實根究。

    即遵照前旨據實奏明。

    将該犯在該處正法示儆。

    若存化大為小之見。

    辄以施放空槍。

    曲為開脫。

    斷不能任其颟顸了事也。

    将此傳谕福崧、陳傑、并谕伍拉納知之。

     ○又谕曰、伍拉納等、奏拏獲前在台灣附從林爽文、受過僞封、有名逆匪朱先一犯。

    審明辦理一摺。

    内稱、系署同知黃奠邦禀報拏獲。

    此等匪犯稽誅日久。

    黃奠邦偵緝弋獲。

    尚屬留心。

    着傳谕伍拉納等查明。

    如果系該署同知拏獲。

    即行送部引見。

    以示獎勵。

    此外如有幫同協緝之人。

    亦着咨部議叙。

    摺内又稱、林爽文滋事案内。

    尚有未獲之僞封将軍張員。

    系朱先交好。

    張員薦引入夥等語。

    該犯曾受僞封。

    亦未便任其漏網。

    并着該督等饬屬嚴拏務獲。

    立正刑誅。

    所有未獲各逆犯。

    亦一體嚴緝。

    毋得視為海捕具文。

     ○又谕、據吉慶奏、續查被旱之曆城等二十州縣。

    懇請加恩一摺。

    業經明降谕旨。

    加恩緩徵。

    分别賞借。

    以資民食矣。

    但本年山東各屬。

    其德州、東昌、臨清一帶。

    節經該撫等先後具奏。

    總未得雨。

    自屬旱象已成。

    至濟南省城。

    先據江蘭奏于五月十一二等日。

    得有澍雨。

    附近齊河、章邱一帶。

    俱一律普沾。

    并據吉慶亦奏稱十一二等日。

    濟南府屬。

    均沾渥澤等語。

    曆城系濟南府首縣。

    豈有省城得雨。

    而首縣獨未沾被之理。

    何以此次吉慶摺内。

    奏請加恩各屬。

    又将曆城齊河等縣。

    一并列入。

    若曆城齊河等縣。

    被旱屬實。

    則前此吉慶、江蘭、所奏得雨情形。

    必系虛飾。

    甚不明晰。

    着傳谕該撫。

    即将曆城等縣。

    是否實系被旱成災。

    及前次何以又稱省城雨澤均沾之處。

    查明據實覆奏。

    勿得回護幹咎。

     ○癸酉。

    谕、熱河連次得雨後。

    山水陡發。

    沙堤一帶官兵居民房屋。

    間被沖塌。

    深堪轸念。

    因特派和珅、福長安、前往查勘。

    據和珅等。

    将被水情形。

    分晰具奏。

    着加恩将被水較重之東西旗蒙古協尉佐領等八員。

    每員各賞三月俸銀。

    兩月俸米。

    兵一百六十七名。

    每名賞三月錢糧。

    兩月甲米。

    被水稍輕之正白旗滿洲佐領一員。

    着賞兩月俸銀。

    兵三十二名。

    每名各賞兩月錢糧。

    被水居民。

    大口、各賞兩口糧。

    小口、各賞一月口糧。

    以資口食。

    其官兵被沖房屋。

    交工程處動項修蓋黏補。

    至居民鋪戶。

    坍塌房屋。

    和珅等奏請瓦房賞銀二兩。

    草房賞銀一兩。

    固屬照例辦理。

    現在朕于熱河駐跸。

    自宜格外施恩。

    所有被沖瓦房。

    着賞銀四兩。

    土草房。

    着賞銀二兩。

    交該道府等查明發給。

    令其自行修蓋。

    俾各安栖止。

    不緻稍有拮據。

    以示朕轸念旗民。

    有加無己至意。

     ○谕軍機大臣等、刑部議駁陝西省審拟蕭登月毆傷杜文重身死一本。

    先經秦承恩、照威力緻死人例。

    将蕭登月拟抵。

    經刑部駁令改拟。

    該撫仍照原拟具題。

    複經刑部題駁。

    令該撫再加細核。

    朕詳閱情節。

    該撫原拟。

    暨刑部所駁。

    揆之案情律意。

    均未允協。

    此案死者杜文重、身充民壯。

    辄借查夜巡更為名。

    訛詐錢文。

    複與蕭登月扭結。

    被蕭登月踢傷。

    杜文重仍扭結蕭登月欲毆。

    蕭登月因喝令雇工人史舉、幫毆緻斃。

    該撫以史舉系聽從蕭登月喝令。

    遂援照威力緻死人例問拟。

    但杜文重假差索詐。

    又複扭毆。

    本系有罪之人。

    而以蕭登月無罪平民。

    為之抵償。

    實不足以昭平允。

    然殺人者死。

    杜文重被毆斃命。

    不可無拟抵之人。

    蕭登月所毆傷屬輕傷。

    杜文重究被史舉毆傷太陽。

    倒地殒命。

    自應以下手傷重之史舉拟抵。

    仍着刑部存記。

    于辦理秋審時。

    将史舉入于緩決。

    并着秦承恩監提蕭登月。

    谕以杜文重身死。

    由于該犯喝令史舉、幫毆緻斃。

    本應将該犯照威力主使例拟抵。

    将來必須入于情實。

    不但不準留養。

    并應予勾。

    現奉有恩旨。

    以杜文重藉差索詐。

    系有罪之人。

    而史舉又屬下手傷重。

    是以将史舉拟絞。

    實屬格外施恩。

    第史舉系伊雇工。

    又系聽從幫毆。

    今以拟抵羁禁囹圄。

    情殊可憫。

    該犯既免抵償。

    此時固應照看史舉。

    佽其用度。

    即将來史舉照例減等後。

    其家口養贍。

    該犯并當周給終身。

    如此向蕭登月詳細曉谕。

    庶情理兩盡。

    于用法亦無枉縱。

    又可免該撫與刑部之往返辨駁。

    徒煩案牍也。

    除交軍機大臣會同行在法司。

    另行遵旨定拟外。

    并傳谕刑部堂官、秦承恩知之。

     ○甲戌。

    谕軍機大臣曰、劉秉恬奏、臨清地方。

    于五月二十七日得雨二寸。

    二十九日雷電交作。

    又得雨四寸。

    察看情形。

    田間已種早谷。

    高梁棉花。

    藉滋長發。

    未種大田。

    并可上緊趕種荍麥雜糧等語。

    覽奏欣慰。

    臨清一帶。

    既得澍雨。

    此時趕種荍麥雜糧。

    是否足資生長。

    不緻成災。

    至臨清距德州不遠。

    臨清既經得雨。

    德州曾否一律普沾。

    如德州仍未得雨。

    則毗連之直隸景州、河間一帶。

    恐亦竟成旱象。

    前據留京王大臣奏、五月二十八九等日。

    得雨深透。

    現在熱河于本月初五六等日。

    又複連得澍雨。

    雲氣自北而南。

    勢尤廣遠。

    着傳谕梁肯堂、吉慶、即将缺雨各州縣。

    上月二十八九。

    及本月初間。

    曾否普被甘霖。

    并得雨後能否趕種晚禾之處。

    迅速查明覆奏。

    以慰廑注。

     ○乙亥。

    谕曰、鄒奕孝現在出差。

    所有工部左侍郎員缺、着馮光熊署理。

     ○谕軍機大臣等、本日據紀昀奏。

    直隸河間等處。

    二麥歉收。

    業蒙截漕五十萬石。

    以備赈濟。

    惟是領赈百姓。

    其極貧之戶。

    一逢米貴即先赴京城覓工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