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一千四百五

關燈
開載。

    并未将現在确有何地可躧。

    詳細聲明。

    又從前原撥各城官兵。

    按品分等。

    給與地數。

    亦未據聲叙。

    應令該将軍查明覆奏等語。

    所奏是。

    但三陵官兵。

    安設已久。

    随缺地畝。

    何以各城官兵皆有。

    獨三陵官兵。

    未經一律撥給。

    節年又系如何辦理。

    若已經撥給。

    自未便無故增添。

    着該将軍等、一并詳晰查明據實具奏。

    再行核辦。

     ○谕軍機大臣等、前因步軍統領衙門。

    拏獲犯夜之董二。

    供出王倫原籍山西。

    伊兄王疼疼子等。

    尚在崞縣居住。

    本日長麟奏、将王疼疼子等拏獲審訊。

    已令将案内各要犯摘出。

    解赴行在。

    與董二質訊。

    因思從前王倫滋事時。

    其緣坐人犯。

    俱解京發交功臣之家為奴。

    其中必有認識王倫者。

    着傳谕綿恩。

    查明此項為奴各犯内。

    有無王倫親屬。

    及能辨認王倫之人。

    除彼時年尚幼稚。

    及不能指證者。

    不必解赴熱河外。

    其有緊要者。

    即揀擇數人。

    派委妥員。

    解赴行在。

    以備質證。

    沿途并饬小心看守。

    勿稍疎虞。

     ○又谕曰、長麟奏、拏獲董二在京所供王疼疼子等三十三名。

    審訊一摺。

    閱摺内稱、體察各犯語音形迹。

    均系本地鄉愚。

    不似外來流匪等語。

    董二在京。

    原供明王倫原籍山西崞縣陽武村俞家街居住。

    三十八年帶武雷算子等、至臨清謀逆。

    事敗脫逃。

    并非以王倫為山東之人。

    竄匿山西。

    語音有何不對。

    亦且并非流寓。

    如雲董二為挾嫌誣告。

    則董二被王黑黑子等捆毆。

    系乾隆四十一年之事。

    董二進京已十七年。

    何不早行控告。

    直待犯夜被拏。

    始行供出。

    其中情節尚多疑窦。

    況董二前供。

    還有伊堂兄董好小子、董賴小子、在甯武縣雄溝村居住。

    隻求查對。

    董二如不過因挾嫌控告。

    正當自行掩覆。

    又豈肯将伊弟兄親戚及墳墓一一說出。

    以為指證之理。

    董二此供。

    亦鈔交長麟帶往。

    該撫曾向董好小子等查訊否。

    此一節何以未據奏及。

    長麟甫調山西。

    若交與審辦。

    恐該省官吏。

    懼幹處分。

    或不免意存消弭。

    而現獲人數衆多。

    又未便概令解京。

    已交軍機大臣。

    将案内緊要之人。

    另單摘出。

    着傳谕該撫。

    即照單開各犯。

    先行派委妥幹員弁。

    迅速分别解赴行在。

    毋令串供。

    又長麟奏各犯堅供。

    委系土着良民。

    并非黨逆。

    董二與王黑黑子結有宿恨等語。

    此語究系何人首先供出。

    有何證據。

    尤為此案緊要關鍵。

    并着該撫查明。

    将到案首先供證董二挾嫌之犯。

    亦即解來。

    沿途并饬小心看守。

    勿稍疎虞。

    俟各犯到時。

    與董二隔别質訊。

    自無難得其确實。

    再董劉氏。

    據董二供、系伊繼母。

    即王倫嶽母。

    為此案要犯。

    其已未拏獲。

    該撫摺内何以未經聲叙。

    着傳谕長麟、如董劉氏已經拏獲。

    即一并解赴行在。

    如尚未拏獲。

    即饬屬同未獲之王慶。

    武雷算子、高好手子等各要犯。

    一體嚴拏務獲。

    解至行在審辦。

    此外已獲續獲未解之犯。

    仍嚴行隔别看守。

    俟有應行質訊之處。

    聽候提解。

    不得任其串供兔脫。

    将此由六百裡發去。

    仍六百裡速奏。

     ○壬戌。

    兵部議準、浙江巡撫福崧奏稱、接準部咨。

    查額設站船。

    應存、應裁、奏明辦理。

    查甯紹等處。

    差務尚少。

    應将紹興府站船二十四隻。

    裁去九隻。

    甯波府站船六隻。

    裁去四隻。

    餘俱不能裁減。

    從之。

     ○旌表守正捐軀直隸曲陽縣民白玉明女白氏。

     ○癸亥。

    谕、前經降旨。

    各省盜案。

    如原贓未能起獲。

    即着該管地方官罰賠。

    嗣恐正盜未獲。

    先令州縣賠出贓銀。

    地方官規避罰賠。

    必有諱盜減贓情弊。

    複降旨。

    嗣後遇有盜案。

    即應嚴緝正盜。

    審明贓數。

    查追給主。

    如已經獲盜而原贓未能起獲。

    仍着該管官罰賠示懲。

    原因地方官。

    平時既不能實力巡查。

    及遇有盜案。

    又不肯認真緝捕。

    以緻小民被盜。

    贓項久懸。

    終歸無着。

    若事主系殷商大賈。

    即盜贓無獲。

    生計尚可不緻竭蹷。

    如系中人小戶。

    惟仗經紀營生。

    一經被劫。

    即為數無多。

    已足罄其家産。

    是以罰令地方官賠繳。

    以示懲儆。

    但近據吉慶奏、拏獲盜犯常二等一案。

    未起贓銀止四百餘兩。

    着令該縣賠繳。

    尚屬力所能辦。

    至于本日書麟、奇豐額、所奏尹二一案。

    贓數至一千九百餘兩。

    又查前據郭世勳奏、梁亞容等一案。

    贓數多至萬餘。

    若亦責成該處州縣按數賠給。

    其勢必緻日久懸宕。

    而闾閻小民。

    豈敢以贓數未獲。

    向地方官索賠。

    甚至不肖州縣。

    或借罰賠盜贓為名。

    采買科派。

    及需索鹽當陋規。

    在被劫小民。

    仍不能得獲原贓。

    地方良善。

    徒滋擾累。

    而不肖州縣。

    轉得為肥槖之計。

    豈不有名無實。

    嗣後遇有盜案。

    該督撫等。

    總當嚴饬所屬。

    實力緝捕。

    務将原贓即時起獲。

    速給事主。

    其盜犯行劫之後。

    衆人俵分。

    如遇贓數較多者。

    每犯俱可分銀數百金。

    一時豈能費用蕩盡。

    若将盜犯立時緝獲。

    原無難起贓給主。

    即有業經花費者。

    亦必為數有限。

    責令地方官賠給。

    自屬易辦。

    如盜犯實已遠揚。

    不能立時起獲。

    而贓數又複較多。

    該督撫即當核其緝盜勤惰。

    分别贓數。

    責令着賠。

    總之有治人無治法。

    惟在該督撫随時整饬。

    核實辦理。

    庶州縣等知所勸懲。

    而被盜小民。

    不緻拖延受累。

    方為妥善。

     ○谕軍機大臣等、前據留京王大臣覆奏、京城于初十後。

    半月以來。

    未續得雨澤等語。

    雖據稱地土尚屬滋潤。

    但現屆大田長發之際。

    亟資甘膏接濟。

    着傳谕留京王大臣。

    如已得雨則已。

    如尚未得雨。

    即于覺生寺、黑龍潭、二處照舊設壇。

    虔誠祈禱。

    以期續霈甘霖。

     ○又谕、據管幹珍奏、本年臨清一帶雨水短少。

    江廣重船。

    經過古淺。

    非起空不能前進。

    現在時已溽暑。

    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