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一千三百九十六
關燈
小
中
大
買。
未免轉滋擾累非所以示體恤。
着傳谕福康安、即傳知前後藏商上、及噶布倫等、現備糧石。
已屬寬裕且賊匪窮蹙。
無難克期集事。
毋須多糧接濟。
如該商上等業經添辦。
即着福康安查明。
概行給還。
○甲辰。
以舉行仲春經筵。
遣官告祭俸先殿、傳心殿。
○命皇子皇孫從至經筵聽講。
○上禦文華殿。
講官暨侍班之大學士九卿詹事等、行二跪六叩禮。
分班入殿内序立。
直講官四人。
出就講案前。
行一跪三叩禮。
複位。
直講官舒常、劉墉、進講論語君子思不出其位一句講畢上宣禦論曰。
此雖曾子重述夫子之言。
以兼舉艮大象之語。
然其義各殊。
朱傅所引。
程範均未道及。
焉蓋不在其位。
不謀其政。
不過盡已之職無越思耳若夫思不出其位則有二義焉蓋位者。
職也。
一為不越職。
一為盡其職。
不越職猶易。
盡其職甚難。
譬之侍郎不思尚書之職。
尚書不思大學士之職。
易也。
然平心自問果各能盡其職哉。
冡宰掌邦治。
統百官。
均四海。
皆其位中之事。
司徒掌邦教。
敷五典。
擾兆民。
皆其位中之事。
果皆盡職乎。
為人君者。
協和萬邦辟門明目。
實皆予位中之事也。
不能身體力行。
兢業惶恐之不暇。
尚何敢有出其位之思哉。
且出其位亦更何之乎。
然而今實有四年後歸政之期。
則亦所謂過望之思。
出其位矣。
然在耄期倦勤者或宜。
餘不可也。
講官暨侍班官跪聆畢。
興。
直講官玉德、金士松進講易經唯幾也故能成天下之務一句。
講畢上宣禦論曰上章明言極深而研幾。
極深即所以研幾非二事也。
蓋深為蘊于中。
幾乃發于中本祇一原不過微有動靜之别。
太極動而生陽靜而生陰斯。
豈有内外先後之殊哉。
靜所以通志動所以成務。
此聖人所以闡易理也易之道通天地貫古今。
自虞翻解此章。
分屬之蓍與卦而朱子遂以易為占蔔之書。
視易小矣其然豈其然哉予之遲速論中略見之昔用以成功今複以自勉然而見幾而作。
克己立誠。
其難其慎亦惟自知其苦而已。
敢為侈談也哉講官暨侍班官跪耹畢。
大學士公阿桂大學士嵇璜、奏曰。
皇上文思安止。
睿照先幾本建極以敷言。
所由廣大精微。
實闡千古未發之蘊也。
臣等幸侍講筵。
親承聖訓。
不勝欽服。
奏畢。
諸臣出就。
拜位行二跪六叩禮。
禮成上禦文淵閣。
賜茶。
還宮。
複賜宴于文華殿東庑之本仁殿。
○遣官祭先醫之神。
○軍機大臣議覆山西巡撫馮光熊奏稱河東鹽課改歸地丁各事宜一、課銀應年清年款各解本省藩庫雖遇蠲免地丁之年不在應蠲之列一甯夏等處将軍副都統養廉銀請于山陝二省藩庫内分解一行鹽部引毋庸再領。
紙朱銀兩應免交納。
至内閣等衙門飯食銀兩。
仍在山西藩庫鹽課項下、按年撥解一池鹽既歸民運應。
聽從民便。
毋許地方官禁止、及私收稅錢一鹽政、運使、運同。
經曆、知事、庫大使、并三場大使。
俱請裁。
一運城地方。
請移駐河東道彈壓。
一、鹽池周圍一百二十裡未便乏員經理請将鹽池司、長樂司聖惠司巡檢三員。
分管三場。
稽查巡緝一運學本為坐商而設。
今運商酌裁。
坐商仍在運學請照舊存留。
一、鹽池供三省民食。
請照舊歲修。
在于藩庫徵收鹽課項下支領。
一河東向設立官秤。
抽掣商鹽今聽人運販。
若毫無憑準。
易起争端。
請準舊式制官秤三。
給發三場、通行遵用。
又河東舊有鹽牙。
請照舊設立。
由河東道點充。
一、運鹽道路。
過渡船隻應仍其舊。
并饬地方官實力稽查。
毋許攔阻一、商完課項内有積餘并餘等銀。
應分别攤免一、鹽池南岸蘆葦變價銀兩。
請裁革。
一、運阜運儲、二倉谷麥。
應分别歸并存借。
均應如所請。
至河南省之唐縣、裕州、歸公銀兩。
及山西省之潞州、澤州、節省等銀應令各該撫、轉饬徵解本省藩庫。
毋庸仍解内務府。
其安邑等縣、向解運庫之麥租蘆價等銀。
自應一體改解藩庫運司經曆徵收麥租。
亦應改歸安邑縣就近徵解。
至鹽務公用項内。
酌留銀兩應俟該撫造冊報部到日。
再行核議。
從之。
○乙巳。
谕戶部議覆給事中初彭齡條奏各省州縣徵收正雜錢糧。
及出借倉谷。
責成各道府據實查核等因一摺。
已依議行矣。
清查之事朕素不欲為。
但各省州縣經管倉庫錢糧。
該管各上司衙門。
層層稽核。
立法不為不周各督撫如果實心經理。
随時查察。
即有不肖之員何敢侵那影射。
緻滋弊端。
倘督撫不能潔已率屬。
緻屬員持其短長。
遂爾心存回護。
概置不辦。
即多設科條。
亦屬有名無實。
所謂有治人無治法也。
即如上年軍機大臣将各省積欠銀兩數目查奏。
朕以此項未完銀數。
在小民踴躍輸将。
斷無實系積欠在民之理。
必系地方官吏。
任意侵那。
藉詞掩飾。
因特降谕旨。
令各該督撫徹底查明。
據實具奏。
不得便于蠹吏。
誣及良民。
嗣經梁肯堂覆奏、分委隔屬之道府大員。
督同候補丞倅州縣等官。
分投各處。
調取收納紅簿、及完銀串票。
逐一核對等語。
自應如此辦理。
複經降旨該督。
令其确切嚴查。
并勒限一年。
将積欠之項。
全數歸款。
直隸系
未免轉滋擾累非所以示體恤。
着傳谕福康安、即傳知前後藏商上、及噶布倫等、現備糧石。
已屬寬裕且賊匪窮蹙。
無難克期集事。
毋須多糧接濟。
如該商上等業經添辦。
即着福康安查明。
概行給還。
○甲辰。
以舉行仲春經筵。
遣官告祭俸先殿、傳心殿。
○命皇子皇孫從至經筵聽講。
○上禦文華殿。
講官暨侍班之大學士九卿詹事等、行二跪六叩禮。
分班入殿内序立。
直講官四人。
出就講案前。
行一跪三叩禮。
複位。
直講官舒常、劉墉、進講論語君子思不出其位一句講畢上宣禦論曰。
此雖曾子重述夫子之言。
以兼舉艮大象之語。
然其義各殊。
朱傅所引。
程範均未道及。
焉蓋不在其位。
不謀其政。
不過盡已之職無越思耳若夫思不出其位則有二義焉蓋位者。
職也。
一為不越職。
一為盡其職。
不越職猶易。
盡其職甚難。
譬之侍郎不思尚書之職。
尚書不思大學士之職。
易也。
然平心自問果各能盡其職哉。
冡宰掌邦治。
統百官。
均四海。
皆其位中之事。
司徒掌邦教。
敷五典。
擾兆民。
皆其位中之事。
果皆盡職乎。
為人君者。
協和萬邦辟門明目。
實皆予位中之事也。
不能身體力行。
兢業惶恐之不暇。
尚何敢有出其位之思哉。
且出其位亦更何之乎。
然而今實有四年後歸政之期。
則亦所謂過望之思。
出其位矣。
然在耄期倦勤者或宜。
餘不可也。
講官暨侍班官跪聆畢。
興。
直講官玉德、金士松進講易經唯幾也故能成天下之務一句。
講畢上宣禦論曰上章明言極深而研幾。
極深即所以研幾非二事也。
蓋深為蘊于中。
幾乃發于中本祇一原不過微有動靜之别。
太極動而生陽靜而生陰斯。
豈有内外先後之殊哉。
靜所以通志動所以成務。
此聖人所以闡易理也易之道通天地貫古今。
自虞翻解此章。
分屬之蓍與卦而朱子遂以易為占蔔之書。
視易小矣其然豈其然哉予之遲速論中略見之昔用以成功今複以自勉然而見幾而作。
克己立誠。
其難其慎亦惟自知其苦而已。
敢為侈談也哉講官暨侍班官跪耹畢。
大學士公阿桂大學士嵇璜、奏曰。
皇上文思安止。
睿照先幾本建極以敷言。
所由廣大精微。
實闡千古未發之蘊也。
臣等幸侍講筵。
親承聖訓。
不勝欽服。
奏畢。
諸臣出就。
拜位行二跪六叩禮。
禮成上禦文淵閣。
賜茶。
還宮。
複賜宴于文華殿東庑之本仁殿。
○遣官祭先醫之神。
○軍機大臣議覆山西巡撫馮光熊奏稱河東鹽課改歸地丁各事宜一、課銀應年清年款各解本省藩庫雖遇蠲免地丁之年不在應蠲之列一甯夏等處将軍副都統養廉銀請于山陝二省藩庫内分解一行鹽部引毋庸再領。
紙朱銀兩應免交納。
至内閣等衙門飯食銀兩。
仍在山西藩庫鹽課項下、按年撥解一池鹽既歸民運應。
聽從民便。
毋許地方官禁止、及私收稅錢一鹽政、運使、運同。
經曆、知事、庫大使、并三場大使。
俱請裁。
一運城地方。
請移駐河東道彈壓。
一、鹽池周圍一百二十裡未便乏員經理請将鹽池司、長樂司聖惠司巡檢三員。
分管三場。
稽查巡緝一運學本為坐商而設。
今運商酌裁。
坐商仍在運學請照舊存留。
一、鹽池供三省民食。
請照舊歲修。
在于藩庫徵收鹽課項下支領。
一河東向設立官秤。
抽掣商鹽今聽人運販。
若毫無憑準。
易起争端。
請準舊式制官秤三。
給發三場、通行遵用。
又河東舊有鹽牙。
請照舊設立。
由河東道點充。
一、運鹽道路。
過渡船隻應仍其舊。
并饬地方官實力稽查。
毋許攔阻一、商完課項内有積餘并餘等銀。
應分别攤免一、鹽池南岸蘆葦變價銀兩。
請裁革。
一、運阜運儲、二倉谷麥。
應分别歸并存借。
均應如所請。
至河南省之唐縣、裕州、歸公銀兩。
及山西省之潞州、澤州、節省等銀應令各該撫、轉饬徵解本省藩庫。
毋庸仍解内務府。
其安邑等縣、向解運庫之麥租蘆價等銀。
自應一體改解藩庫運司經曆徵收麥租。
亦應改歸安邑縣就近徵解。
至鹽務公用項内。
酌留銀兩應俟該撫造冊報部到日。
再行核議。
從之。
○乙巳。
谕戶部議覆給事中初彭齡條奏各省州縣徵收正雜錢糧。
及出借倉谷。
責成各道府據實查核等因一摺。
已依議行矣。
清查之事朕素不欲為。
但各省州縣經管倉庫錢糧。
該管各上司衙門。
層層稽核。
立法不為不周各督撫如果實心經理。
随時查察。
即有不肖之員何敢侵那影射。
緻滋弊端。
倘督撫不能潔已率屬。
緻屬員持其短長。
遂爾心存回護。
概置不辦。
即多設科條。
亦屬有名無實。
所謂有治人無治法也。
即如上年軍機大臣将各省積欠銀兩數目查奏。
朕以此項未完銀數。
在小民踴躍輸将。
斷無實系積欠在民之理。
必系地方官吏。
任意侵那。
藉詞掩飾。
因特降谕旨。
令各該督撫徹底查明。
據實具奏。
不得便于蠹吏。
誣及良民。
嗣經梁肯堂覆奏、分委隔屬之道府大員。
督同候補丞倅州縣等官。
分投各處。
調取收納紅簿、及完銀串票。
逐一核對等語。
自應如此辦理。
複經降旨該督。
令其确切嚴查。
并勒限一年。
将積欠之項。
全數歸款。
直隸系